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typec)通常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接地端子以及电源端子等。在接触区,这些导电端子分为两排,其中这两排导电端子各自独立。这种设计使导电端子成型时的材料利用率低、损耗大;对于电源端子而言,无法承受大电流;对于接地端子而言,接地面积较小,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接地效果;另外,由于每一个导电端子均具备各自的焊接脚,这使得焊接脚的数量较多,不利于焊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材料利用率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电流和结构简化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舌板,所述舌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接触部以及暴露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至少一个电源端子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由一体式的第一金属片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片包括连接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或

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由一体式的第二金属片形成,所述第二金属片包括连接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平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金属片包括与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相连的第一安装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安装部折弯而成的第一焊接尾部,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共用所述第一焊接尾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舌板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金属片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相连的第二安装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安装部折弯而成的第二焊接尾部,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共用所述第二焊接尾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舌板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各自独立,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和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包括各自的第三焊接尾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三焊接尾部排列为第一排,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三焊接尾部排列为第二排,所述第一排与所述第二排相互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屏蔽片,所述屏蔽片包括在所述舌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连接部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第一金属壳体以及焊接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上的第二金属壳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端子和/或接地端子各自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由一体式的金属片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能够承受较大电流且结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3中导电端子与屏蔽片相互位置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主视图。

图9是图7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用以安装于电路板20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typec插座连接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电连接器。

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以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设有若干扣持槽111,以与所述金属壳体3相配合。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第一金属壳体31以及焊接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1上的第二金属壳体32。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1设有环绕在所述舌板12的周边的外壁311,所述外壁311形成了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空间310。所述外壁311设有顶壁3111。所述顶壁3111设有与所述扣持槽111相对应的扣持凸起3112。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2安装在所述顶壁3111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2通过点焊固定在所述顶壁3111上。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2设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200的若干焊接脚321。

所述舌板12具有第一表面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21相对的第二表面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21为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22为下表面。

请参照图5至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121的第一接触部21以及暴露于所述第二表面122的第二接触部22。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均呈平板状。从功能上看,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信号端子s、至少一个电源端子vbus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g。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端子g为两个且沿所述舌板12的宽度方向w-w位于最外侧;所述电源端子vbus为两个且位于所述接地端子g的内侧。

请参照图9所示,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由一体式的第一金属片41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片41包括连接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的第一连接部410。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部410设置在所述电源端子vbus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区域,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部410靠近连接器接口的末端,从而在对接连接器插入时就能承受较大的电流。此外,所述第一金属片41包括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相连的第一安装部411以及自所述第一安装部411折弯而成的第一焊接尾部412。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共用所述第一焊接尾部412。如此设置,一个第一金属片41仅需要设置一个第一焊接尾部412,从而降低了焊接尾部的数量。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对齐设置。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410垂直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

类似地,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由一体式的第二金属片42形成。所述第二金属片42包括连接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的第二连接部420。此外,所述第二金属片42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相连的第二安装部421以及自所述第二安装部421折弯而成的第二焊接尾部422。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共用所述第二焊接尾部422。如此设置,一个第二金属片42仅需要设置一个第二焊接尾部422,从而降低了焊接尾部的数量。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对齐设置。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420垂直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

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各自独立。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s1和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s2均包括各自的第三焊接尾部4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是由金属片材冲压而成。

请参照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焊接尾部412、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焊接尾部422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三焊接尾部432排列为第一排l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三焊接尾部432排列为第二排l2;所述第一排l1与所述第二排l2相互平行。

请参照图7至图9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屏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屏蔽片5。所述屏蔽片5包括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主体部51。优选地所述主体部51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连接部420相接触。如此设置,提高了接地面积,改善了屏蔽效果。所述屏蔽片5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51弯折延伸的第四焊接尾部52,所述第四焊接尾部52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00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端子vbus和/或接地端子g各自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二接触部22由一体式的金属片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就电源端子vbus而言,通过一体式的结构,在不增加材料厚度的基础上,可以承受更大的电流,从而有利于使电连接器100适应于不同的要求。就接地端子g而言,通过一体式的结构,增大了接地面积,改善了接地效果。另外,通过使每一个电源端子vbus和接地端子g分别只设置一个焊接尾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一个接触部对应一个焊接尾部的设计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减少了焊接尾部的数量,这有利于节省电路板200上的焊接空间。另外,焊接尾部的数量减少也有利于保证这些焊接尾部的共面度,有利于提升焊接良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舌板(12),所述舌板(12)具有第一表面(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21)相对的第二表面(122);以及

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121)的第一接触部(21)以及暴露于所述第二表面(122)的第二接触部(2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信号端子(s)、至少一个电源端子(vbus)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g),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由一体式的第一金属片(41)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片(41)包括连接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的第一连接部(410);和/或

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由一体式的第二金属片(42)形成,所述第二金属片(42)包括连接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的第二连接部(4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均呈平板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片(41)包括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相连的第一安装部(411)以及自所述第一安装部(411)折弯而成的第一焊接尾部(412),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共用所述第一焊接尾部(4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对齐设置,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410)垂直于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电源端子(vbus)的第二接触部(2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片(42)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相连的第二安装部(421)以及自所述第二安装部(421)折弯而成的第二焊接尾部(422),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共用所述第二焊接尾部(42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对齐设置,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420)垂直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各自独立,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s1)和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各自的第三焊接尾部(4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三焊接尾部(432)排列为第一排(l1),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三焊接尾部(432)排列为第二排(l2),所述第一排(l1)与所述第二排(l2)相互平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屏蔽片(5),所述屏蔽片(5)包括在所述舌板(12)的厚度方向(t-t)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主体部(51),所述主体部(51)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连接部(420)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第一金属壳体(31)以及焊接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1)上的第二金属壳体(32)。

技术总结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电源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由一体式的第一金属片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片包括连接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由一体式的第二金属片形成,所述第二金属片包括连接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连接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端子和/或接地端子是由一体式的金属片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强;许立军;陈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9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