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和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15  12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和边坡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在常水位以上的边坡防护中,普遍采用了多孔隙型的预制混凝土生态砖结构。此类结构一方面通过混凝土结构配重可达到防护岸坡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垂向孔洞,可用于栽种植物,增加工程区域的绿色景观效果,减小工程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体积、大孔隙率的生态砖由于可以盛放更多的种植土,可以为植物根系提供更优良的生长环境,已成为岸坡防护工程实践当中的发展趋势。
3.由于需要安装数量较多的生态砖,且需要将其安装在坡度较大的边坡上,便会使安装工作较为困难,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和边坡防护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对水上边坡中防护单元的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和边坡防护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包括固定在坡体两端的格埂和安装在坡体上方的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的上方连接有第二防护框,且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四个边角处均安装有连接件,所述第二防护框的下方对称固定有插接件,所述连接件的表面对称开设有榫槽,所述插接件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插口,所述第一防护框的上方对应插接件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接槽。
7.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的横截面呈正方形结构,所述第二防护框和第一防护框的四周角位处均设置有与榫槽相配合的凸榫。
8.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护框的表面对应第一插口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之间贯穿设置有插杆。
9.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之间开设有疏水槽。
10.一种采用大框格防护单元的边坡防护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的外侧固定有金属网,所述金属网的外侧设置有防水膜,所述防水膜的外侧设置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的外侧设置有植被层,所述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阵列分布在植被层的表面。
11.优选地,各所述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之间设置有防护网。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连接件,使其表面开设的榫槽与第一防护框、第二防护框表面的凸榫插接,便可实现对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组装,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14.2、通过设置插杆,组装完成后,将插杆依次穿过每一个横向排列的第一防护框表面的第二插口,最后,使用螺栓将插杆的两端与位于插杆两端位置处的第一防护框固定,便可对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组装进行加固。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中局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采用大框格防护单元的边坡防护结构中坡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坡体、1-1混凝土层、1-2金属网、1-3防水膜、1-4土壤层、1-5植被层、2格埂、3第一防护框、4第二防护框、5连接件、6凸榫、7榫槽、8防护网、9疏水槽、10插接件、11第一插口、12插接槽、13第二插口、14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2,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包括固定在坡体1两端的格埂2和安装在坡体1上方的第一防护框3,第一防护框3的上方连接有第二防护框4,各个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之间设置有防护网8,本实用新型方便对各个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安装,同时又能实现对防护网8的安装,增强了对水上边坡的防护作用,且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四个边角处均安装有连接件5,连接件5的横截面呈正方形结构,由于防护网8为网状结构,故不会对连接件5的插设造成阻碍,连接件5的表面对称开设有榫槽7,第二防护框4和第一防护框3的四周角位处均设置有与榫槽7相配合的凸榫6,使榫槽7与凸榫6插接,便可实现对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组装,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之间开设有疏水槽9,在阴雨天气,疏水槽9的开设,方便对各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中的积水进行排泄,第二防护框4的下方对称固定有插接件10,插接件10呈矩形块状结构,用于将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相连,插接件10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插口11,第一防护框3的上方对应插接件10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接槽12,将插接件10插入插接槽12中,便可初步将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相连。
21.参照图2,第一防护框3的表面对应第一插口1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插口13,第一插口11和第二插口13之间贯穿设置有插杆14,组装完成后,再将插杆14依次穿过每一个横向排列的第一防护框3表面的第二插口13,最后,使用螺栓将插杆14的两端与位于插杆两端位置处的第一防护框3固定,便可对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组装进行加固。
22.参照图3,一种采用大框格防护单元的边坡防护结构,包括混凝土层1-1,混凝土层1-1的外侧固定有金属网1-2,金属网1-2可对混凝土层1-1起到加固的作用,金属网1-2的外侧设置有防水膜1-3,防水膜1-3可采用防水透气膜,在达到对混凝土层1-1防水的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土壤层1-4和植被层1-5的透气性,防水膜1-3的外侧设置有土壤层1-4,土壤
层1-4的外侧设置有植被层1-5,设置植被层1-5,能达到对水上边坡的美化作用,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阵列分布在植被层1-5的表面。
23.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
24.本实用新型中,先将第一防护框3固定在坡体1的表面,随后,使防护网8覆盖于第一防护框3的上方,再将第二防护框4下方的插接件10插入对应的插接槽12中,便可将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固定住,同时,又可将防护网8固定,使用连接件5,使其表面的榫槽7顺着凸榫6插入,可方便将各相邻的两组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组装起来,组装完成后,再将插杆14依次穿过每一个横向排列的第一防护框3表面的第二插口13,最后,使用螺栓将插杆14的两端与位于插杆两端位置处的第一防护框3固定,便可对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组装进行加固。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坡体(1)两端的格埂(2)和安装在坡体(1)上方的第一防护框(3),所述第一防护框(3)的上方连接有第二防护框(4),且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的四个边角处均安装有连接件(5),所述第二防护框(4)的下方对称固定有插接件(10),所述连接件(5)的表面对称开设有榫槽(7),所述插接件(10)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插口(11),所述第一防护框(3)的上方对应插接件(10)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接槽(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的横截面呈正方形结构,所述第二防护框(4)和第一防护框(3)的四周角位处均设置有与榫槽(7)相配合的凸榫(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框(3)的表面对应第一插口(1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插口(13),所述第一插口(11)和第二插口(13)之间贯穿设置有插杆(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之间开设有疏水槽(9)。5.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大框格防护单元的边坡防护结构,包括混凝土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1-1)的外侧固定有金属网(1-2),所述金属网(1-2)的外侧设置有防水膜(1-3),所述防水膜(1-3)的外侧设置有土壤层(1-4),所述土壤层(1-4)的外侧设置有植被层(1-5),所述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阵列分布在植被层(1-5)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防护框(3)和第二防护框(4)之间设置有防护网(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上边坡的大框格防护单元,包括固定在坡体两端的格埂和安装在坡体上方的第一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的上方连接有第二防护框,且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四个边角处均安装有连接件,所述第二防护框的下方对称固定有插接件,所述连接件的表面对称开设有榫槽,所述插接件的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插口。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件,使其表面开设的榫槽与第一防护框、第二防护框表面的凸榫插接,便可实现对每相邻的两个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组装,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插杆,组装完成后,将插杆依次穿过每一个横向排列的第一防护框表面的第二插口。二插口。二插口。


技术研发人员:李达伟 倪思智 叶博威 陈小华 吴裕林 王巍 刘德庆 王洪涛 马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永恒工程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8
技术公布日:2022/1/2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084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