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清洁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清洁机。
背景技术:
2.常规的地面清洁装置,一般包括清洁头,清洁头上设有滚刷和电机,滚刷包括滚筒和刷体,电机驱动滚刷旋转,从而将地面的污物清洗干净,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有的地面清洁装置还设有水箱和集污盒,水箱提供拖地用的水,集污盒收集多余的污水和颗粒灰尘等,这样,可以将一些较干的顽固污渍清洗干净,但是,集污盒的存在,当集污盒中收集的污水较多时,如果客户晃动地面清洁装置,或者地面清洁装置遇到地面不平整时,集污盒倾斜,可能会导致污水溅出,二次污染地面,或者污水进入刷筒与刷筒盖的缝隙,给刷筒内的电机带来电气安全问题。
3.申请号为201780093710.5名称为《具有用于脏液罐装置的表面清洁机》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表面清洁机,其包括具有被驱动的至少一个清洁辊单元(18)的清洁头(14)、布置在所述清洁头(14)上的脏液罐装置(66)、和用于脏液的刮抹引导装置(142),所述刮抹引导装置作用在至少一个清洁辊单元(18)上,其中,脏液罐装置(66)具有用于脏液的容器装置(98)和用于容器装置(98)的盖装置(100),其中,在盖装置(100)上布置有用于清洁液的通道装置(122),并且其中,在盖装置(100)上布置有通口装置(124),其与通道装置(122)处于流体有效的连接中,并且借助通口装置能向至少一个清洁辊单元(18)加载以清洁液。这样的结构简单,且实现了对被清洁底面的清洗,但是由于清洁头上设置了脏液罐装置,在清洁头遇到障碍物产生撞击,或者清洁头遇到凸凹不平的清洁表面,脏液罐装置发生倾斜时,污液有溢出的可能,尽管该脏液罐装置的容器装置上设置了盖装置,减小了溅出的可能,但是,该脏液罐装置结构复杂,需要清洗的部件较多,不便于其自身脏污后的清洗,而且具有较小的通口装置,通口装置的清洗是较大的问题,污水和污物经常出入通口装置,长时间不清洗也容易滋生细菌甚至发霉,即使定期清洗,也存在死角有清洗难度,无法保证彻底清洗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表面清洁机,该表面清洁机的清洁组件结构简单,不但清洁效果好,污水收集效果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便于污水盒的取放和清理,从而方便顾客进行清洁机自身干净,减少自身污染,提升了体验感。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便于清理的表面清洁机,包括作用于待清洁地表面的机体、把手杆、设于机体下部的清洁组件,所述机体包括安装清洁组件的机架、用于把手杆转动连接的安装座,所述把手杆上设有用于清洁水箱,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清洁辊,所述清洁辊旋转接触待清洁地表面,所述机架上设置容纳腔,容纳腔内容置有污水盒,所述机体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机架上
的机盖,所述机盖延伸至部分覆盖清洁辊,所述机盖包括内盖、外盖,所述内盖上设有防止污水盒内的污水溅出的防溅部。
7.进一步的,所述防溅部为内盖向下凸出形成。
8.进一步的,防溅部上设有向下凸出的引流筋。
9.进一步的,所述内盖上还设有直线形的刮污部,所述刮污部与引流筋配合形成水流导引槽。
10.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筋向内盖的左右两侧的呈直线形延伸,所述引流筋与刮污部具有一定的间距。或者,所述引流筋向防溅部的中心方向弯折延伸,至少部分引流筋延伸的方向与刮污部平行,并与刮污部具有一定的间距。
11.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筋在靠近内盖的两端处与刮污部的间距逐渐减小,并延伸到刮污部的左右两端。
12.进一步的,所述防溅部上设有漏水缝隙,所述漏水缝隙位于引流筋内侧。
13.进一步的,所述机盖上还设有避让安装座的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机盖的后端的中部,所述避让空间向前延伸至防溅部的中心区域。
14.进一步的,所述刮污部包括刮条,所述清洁辊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外表面的刷条,所述刮条与清洁辊的刷体抵触。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
16.1、通过在所述机体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机架上的机盖,所述机盖延伸至部分覆盖清洁辊,所述机盖包括内盖、外盖,所述内盖上设有防止污水盒内的污水溅出的防溅部,使得机盖既可以覆盖清洁辊,还可以覆盖污水盒,简化了机盖和污水盒的结构,方便了防溅部的设置,同时方便了污水盒的拿出及放入,便于顾客清理污水盒,且没有结构较为复杂和狭小的用于污水回收的通口,也便于机盖自身的清理,使得清洁组件自身清理的简单有效。同时内盖上的防溅部的设置避免了污水盒内的污水被溅出,尤其是污水盒较满或者清洁机遇到凸凹不平的地面或者受到撞击时,即使溅出,污液也会在防溅部的导引下回流到对应污水盒的区域,从该区域滴落在污水盒内,被污水盒重新收集。
17.2、通过将所述防溅部为内盖向下凸出形成,进一步加强了防溅部的导引作用,即使污水飞溅到防溅部的外沿,也在外沿的作用下反射折回或者沿着外沿的表面流回到防溅部的中心,然后滴落在污水盒内,彻底避免了污水滴落在污水盒外。且将防溅部直接在内盖外表面做出,二者无缝连接,不但不会漏液,而且简化了内盖结构,也使得机盖自身结构简单,没有清洗死角,易清洗。
18.3、通过在防溅部上设有向下凸出的引流筋,使得从污水盒溢出到内盖上的污液或者清洗液被引流筋引导流回清洁辊,一部分被清洁辊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
19.4、所述引流筋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污水盒上端口内,使得多余的污液,或者没被清洁辊吸收的污液继续沿着内盖表面流动,并在引流筋的导引下能够全部滴入污水盒内。
20.5、所述内盖上还设有直线形的刮污部,所述刮污部与引流筋配合形成水流导引槽。所述引流筋与刮污部配合形成水流导引槽,当遇到台面或者地面存在较多污水时,过多的污水可以被水流引导槽容纳,而不会立即就溢出刮污部,避免了污水越过刮污部流到内盖的非对应污水盒的位置,而使得其沿内盖滴落二次污染地面或者台面。
21.6、通过将所述引流筋向内盖的左右两侧的呈直线形延伸,所述引流筋与刮污部具有一定的间距;或者,所述引流筋向防溅部的中心方向弯折延伸,至少部分引流筋延伸的方向与刮污部平行,并与刮污部具有一定的间距。这样污液能够在引流筋与刮污部之间均匀流动,不会由于某一处污液聚集过多而向刮污部方向溢出,利于污液的回流,避免了二次污染。
22.7、通过将所述引流筋在靠近内盖的两端处与刮污部的间距逐渐减小,并延伸到刮污部的左右两端。这样使得污液大多能够集中在清洁辊或者污水盒的中部,保证了污液被吸收或者回流至污水盒中,所述引流筋一直延伸到与刮污部接触,保证了部分留到边沿的污液也会被清洁辊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
23.8、通过在所述防溅部上设有漏水缝隙,所述漏水缝隙位于引流筋内侧,保证了不小心进入内外盖之间的污液或者清水,都从漏水缝隙滴入或者流入污水盒内,充分保证了污水的回收,是表面清洁机清洗更干净。
24.9、通过在所述机盖上还设有避让安装座的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机盖的后端的中部,所述避让空间向前延伸至防溅部的中心区域,安装座与机盖的配合和连接,使得设置在把手杆上的清洁水箱内的水能够通过安装座以最短路径传输至机盖上,从而提高了表面清洁机的对地面的清洗效率。
附图说明
25.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于对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6.图1是本发明所述双滚刷的清洁装置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清洁组件的剖视图;
28.图3是实施例一中机盖的爆炸图;
29.图4是实施例一中机盖的示意图:
30.图5是实施例一中集污盒的示意图;
31.图6是实施例一中集污盒、清洁辊安装到机架上的示意图;
32.图7是实施例一中机盖扣在集污盒的剖视图;
33.图8本发明所述单滚刷的清洁装置的示意图;
34.图9是实施例二中集污盒、清洁辊安装到机架上的示意图;
35.图10是实施例二中盖体的示意图;
36.图11是实施例二集污盒的示意图;
37.图12是引流筋的另一种排布方式示意图。
38.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39.1、机架;11、前侧;12、容纳腔;13、后侧;2、把手杆;3、清洁组件;31、清洁辊;311、刷筒;312、刷体;4、清洁水箱;5、安装座;51、转接管;6、机盖;61、内盖;611、前端;612、后端;62、外盖;631、供水口;632、喷水口;633、供水通道;64、避让空间;65、防溅部;651、引流筋;6511、第一引流筋;6512、第二引流筋;6513、第三引流筋;652、漏水缝隙;653、中心区域;654、前边沿;655、后边沿;656、左边沿;657、右边沿;66、刮污部;661、刮条;67、防飞沿;8、集污盒;81、上端口;811、前端面;812、后端面;813、左端面;814、右端面;815、凹腔;82、定位
座;821、第一通孔;84、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
41.实施例一:
42.本发明所述一种便于清理的表面清洁机,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作用于待清洁地表面的机体、把手杆2、设于机体下部的清洁组件3,所述机体包括安装清洁组件3的机架1、用于把手杆2转动连接的安装座5,所述把手杆2上设有清洁水箱4,所述清洁组件3包括清洁辊31,所述刮污部66包括刮条661,所述清洁辊31包括筒体311和设置在筒体311外表面的刷体312,所述刮条661与清洁辊31的刷体312抵触。所述清洁辊31旋转接触待清洁地表面,所述机架上设置容纳腔12,容纳腔12内容置有集污盒8,所述机体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机架1上的机盖6,所述机盖6包括内盖61、外盖62、喷水部,所述内盖61和外盖62之间设有卡扣结构(图中未示出),所述外盖62上设有可开合卡扣(图中未示出)的按钮(图中未示出),所述机架1上设置供卡扣(图中未示出)伸入的卡口(图中未示出)。该结构的设置,方便了了机盖从机架上的拆卸,且结构简单好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辊31有两个,一个设置在机架1的前侧11处,一个设置在机架的后侧13处,集污盒8放置在机架1的容纳腔12内,机盖扣合在机架上,所述机盖6延伸至清洁辊31上方,集污盒8的中部的后侧设有避让安装座5的凹腔815,所述机盖6的后侧设有安装座5的避让空间64,机盖6扣合在机架1上,安装座5穿过集污盒8的凹腔815及机盖6上的避让空间64与把手杆连接,所述把手杆2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座5上,所述内盖61上设有防止污水盒8内的污水溅出的防溅部65,这样的结构使得机盖既可以覆盖清洁辊,还可以覆盖污水盒,简化了机盖和污水盒的结构,方便了防溅部的设置,同时方便了污水盒的拿出及放入,便于顾客清理污水盒,且没有结构较为复杂和狭小的用于污水回收的通口,也便于机盖自身的清理,使得清洁组件自身清理的简单有效。同时内盖上的防溅部的设置避免了污水盒内的污水被溅出,尤其是污水盒较满或者清洁机遇到凸凹不平的地面或者受到撞击时,即使溅出,污液也会在防溅部的导引下回流到对应污水盒的区域,从该区域滴落在污水盒内,被污水盒重新收集。
43.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外盖62为向上弯曲的长方形弧面,内盖61均为向下弯曲的长方形弧面,所述内盖61扣合在外盖62内侧,这样内盖61和外盖62间形成一个夹层,这样便于机盖的结构设计,所述防溅部65为内盖61部分向下凸出形成,当清洁辊工作时,即使污水飞溅到防溅部的外沿,也在防溅部的导引作用下反射折回或者沿着外沿的表面流回,然后滴落在集污盒内,彻底避免了污水滴落在集污盒外。且将防溅部直接在内盖外表面做出,二者无缝连接,不但不会漏液,而且简化了内盖结构,也使得机盖自身结构简单,没有清洗死角,易清洗。如图7所示,所述防溅部65形状大致和内盖61的形状一致,所述防溅部包括前边沿654、后边沿655、左边沿656和右边沿657,所述防溅部的前边沿654和后边沿655均高于防溅部的中心区域653设置,使得溅出的污液沿着防溅部回流时,污液能够沿着前后边沿回流至防溅部的中心,从而能够都滴入集污盒内,表保证了面清洁机对污液或者液体的收集效果更好。
44.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防溅部65上设有向下凸出的引流筋651。使得从集污盒溢
出到内盖上的污液或者清洗液被引流筋引导流回清洁辊,一部分被清洁辊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所述引流筋6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集污盒8上端口81内,使得多余的污液,或者另一部没来得及被清洁辊吸收的污液继续沿着内盖表面流动,并在引流筋651的导引下能够全部滴入集污盒8内,即使滴落在集污盒的上端口的前后端面上,也能沿着前后端面流入集污盒内。所述内盖61上还设有直线形的刮污部66,因为有两个清洁辊,所以内盖的前侧设有刮污部66,后侧也设有刮污部66,所述引流筋651位于刮污部66的内侧,所述刮污部66的刮条661延伸至刷体312,并与刷体312抵触。以便对刷体312进行刮污处理。所述引流筋设置三条,一条位于防溅部65的前端,另外两条位于防溅部65的后端,并分别位于避让空间64的两侧。所述刮污部66与引流筋651配合形成水流导引槽。当遇到地面或台面存在较多污水时,污水被刷体吸收后,在刮污部的作用下,过多的污水涌出,一部分可以被水流引导槽容纳,而不会立即就溢出至刮污部66甚至越过刮污部66,避免了污水越过刮污部66流到内盖61的非对应集污盒8的位置,而使得其沿内盖61滴落二次污染地面或者台面。所述引流筋651向内盖61的左右两侧呈直线形延伸,所述引流筋651与刮污部66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所示,这样污液能够在引流筋651与刮污部66之间均匀流动,不会由于某一处污液聚集过多而向刮污部方向溢出,利于污液的回流,避免了二次污染。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近内盖61的两端的引流筋651与刮污部66的间距逐渐减小,直至与刮污部66接触。这样使得污液大多能够集中在清洁辊或者集污盒的中部,保证了污液被吸收或者回流至集污盒中,所述引流筋一直延伸到与刮污部接触,保证了部分留到边沿的污液也会被清洁辊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
45.如图4所示,所述防溅部65上设有漏水缝隙652,所述漏水缝隙652位于引流筋651的内侧,使得不小心进入内盖和外盖之间夹层内的液体从漏水缝隙流出,流回集污盒内。所述机盖6上还设有避让安装座的避让空间64,所述避让空间64位于机盖6的后端612的中部,所述避让空间64向前延伸至防溅部65的中心区域653,安装座与机盖的配合和连接,使得设置在把手杆上的清洁水箱内的水能够通过安装座以最短路径传输至机盖上,从而提高了表面清洁机的对地面的清洗效率。
46.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集污盒8的上端口81是敞开的,所述防溅部65与集污盒8的上端口81间设有污水回流通道,这样的结构,使得机盖6既可以覆盖清洁辊31,还可以覆盖集污盒8,简化了机盖6和集污盒8的结构,方便了防溅部65的设置,同时方便了集污盒8的拿出及放入,便于顾客清理集污盒8,且没有结构较为复杂和狭小的用于污水回收的通口,也便于机盖6自身的清理,使得清洁组件3自身清理的简单有效。同时内盖61上的防溅部65的设置避免了集污盒8内的污水被溅出,尤其是集污盒8较满或者清洁机遇到凸凹不平的地面或者受到撞击时,即使溅出,污液也会在防溅部65的污水回流通道导引下回流到对应集污盒8的区域,从该区域滴落在集污盒8内,被集污盒8重新收集。且该污水回流通道为防溅部65和集污盒8的上端口81形成,该污水回流通道较大,才保证了污水的充分回流,且该污水回流通道结构简单,由两个独立得部件组成,易拆分,而且拆分后两者都是较大的易清洗表面,不存在清洗死角,使得清洁组件的清洁效率高,且机盖易清洗。
47.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集污盒8的上端口81是敞开的,所述防溅部65的前边沿654与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前端面811间具有间隙b,所述防溅部65的后边沿655与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后端面812间具有间隙b,所述间隙b形成污水回流通道。使得污水更方便快速的
通过该间隙均匀回流,保证了集污盒收集污水的效果,同时,也使得机盖6和集污盒8可以分别拆卸清洗,也就将该污水回流通道清洗干净,保证了表面清洁机的自身清洁,顾客的体验感也更好。所述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前端面811和后端面812均低于集污盒的左端面813和右端面814设置,保证了污水能够充分通过前后两端面回流至集污盒内。所述防溅部65的左边沿656与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左端面813抵触,所述防溅部65的右边沿657与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右端面814抵触。保证了集污盒在机座内被稳定的定位,不会晃动,即使受到撞击,晃动也较小所述集污盒8的上端口81的前后两端面为斜面,该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α不小于15
°
,保证了污水或者液体的流动速度,能够沿着该斜面迅速进入集污盒内,而不会向外流出,而且水流都能流入集污盒的底部,而不会冲向对面的侧壁,导致反溅而出的现象产生,尤其是水流流速快流量大时。
48.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机盖6的前端611和后端612上还设有防飞沿67,所述防飞沿67至少部分覆盖清洁辊31。通过在所述机体的机架1上设置可拆卸的机盖6,所述机盖6包括内盖61、外盖62,所述刮污部66与清洁辊31抵触,使得集污盒方便拆卸,倒出污液,也使得机盖6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方便了刮污部66的设置,便于刮污部66给清洁辊31进行刮污处理,通过在所述机盖6的前后两端还设有防飞沿67,所述防飞沿67至少部分覆盖清洁辊31,使得被清洁辊甩出或者溅出的污液被防飞沿67遮挡,遇到防飞沿67发生转向,经防飞沿67反射流回清洁辊31并被清洁辊31的刷体312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底面。
49.所述防飞沿67是内盖61的边沿向外向下延伸形成。防飞沿67的外侧沿高于内侧沿的高度,使得防飞沿67形成了污液或者清洗液飞溅的一道屏障,且防飞沿67为与内盖61无间隙的一体,减少了二者的连接,也不会有清洁液或者污水从二者连接处流出,避免了底面被污染,内盖61的边沿形成一道防飞溅的屏障,防飞沿67向外向上延伸形成又一道屏障,防飞沿67的外侧沿高于内侧沿的高度,当污液过多或者清洗液过多时,飞溅或者溢流到防飞沿上的污液或清洗液会在防飞沿的引流下,沿着防飞沿的外侧沿流回内侧沿,并在此处滴落在清洁辊上,避免了其飞溅出去,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或者避免了清洗液飞溅出去造成得浪费,使得清洁机清洁效果更好。
50.所述内盖61扣合在外盖62上,所述防飞沿67为与清洁辊31形状一致的弧面,所述防飞沿67位于外盖62的内侧,防飞沿67的外侧沿671扣在外盖62的边沿621内。使得溅出的污液或者清洁液与防飞沿接触更加柔和,不会形成强烈的反射流,即使溅出的污液或者清洁液遇到防飞沿,也在其弧面引导下回流,再次引导流回清洁辊,并被清洁辊吸收,避免污染地面或者二次污染地面,由于防飞沿位于外盖的内侧,在污液或清洁液还没到达外盖时就被防飞沿反射并引流,而不会溅出。所述刮污部66设置在防飞沿67和防溅部65之间。使得清洁机形成了多道防溅屏障,首先在防溅部的引导作用下流回集污盒,当污液溅出过多时,少部分先溢出的污液继续被刮污部阻挡,同时在刮污部的作用下被清洁辊吸收,再有极少量的越过刮污部,也会被防飞沿引导阻挡,这样保证了污液被溅出的可能性,保证了清洁机清洁的效果。所述刮污部66包括刮条661,所述刮条661沿防飞沿67设置,并位于防飞沿67的内侧。在清洁辊的刷体上的污物和污液被不停的收集时,即使有污液溅出,在防飞沿与刮条很好的配合作用下,也会沿着防飞沿流回,将刮条从刷体上刮下来的污液和污物沿着防飞沿的弧面引导至刮条,进而被刮条引导到清洁辊上,或者再在防溅部的引导作用下进入集污盒,不但保证了刷体的干净度,以便进一步的情节地面或者台面,同时保证了清洁机的清
洗效果。
51.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喷水部包括设置在内盖上的供水口631、喷水口632、设于内盖61与外盖62之间的供水通道633。所述供水通道为一软管,所述供水通道直接于喷水口632连接并连通。这样的结构使得喷水口、供水口以及供水通道的设计结构简单可靠,三者相互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不易脱落,而且保证了从供水口到供水通道,再到喷水口之间的路径最短,保证了给喷水口供水的可靠性及连续性,从而使得表面清洁机的清洁效果好,效率高。如图4所示,所述喷水口设632置在内盖61的前端611,并位于防飞沿67上,所述喷水口与供水通道连通,所述供水通道与清洁水箱连通,使得供水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机盖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同时,方便供水通道与喷水口的连通,并能给清洁辊及时供水,且使得喷水口喷出的水都能均匀喷洒在清洁辊上,喷水口喷出的水即使溅在防飞沿上也能被防飞沿引导流回至清洁辊上,不但保证清洁地面的供水,清洁地面或者台面时,较干地面上的顽固污渍被浸润,使得其更易清洗,同时节省清洁用水,清洁更高效。本实施例中,喷水口为1个,所述喷水口632朝向清洁辊31设置,且设置在防飞沿67的中心,所述供水口631从内盖61向上延伸与供水通道633连接。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与清洁水箱4连通的转接管51,所述安装座5位于机架1后侧12的中部,所述转接管51设置在安装座5上,并位于把手杆2的一侧。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集污盒8上设有避让转接座5的凹腔815,所述集污盒8的前侧设有定位座82,所述定位座82上设有提手84,所述定位座82上还设有第一通孔821,所述第一通孔821设置提手84的一侧,所述转接管51从第一通孔821伸出,所述供水口631从内盖61向下延伸与转接管51连接。这样的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同时,使得集污盒定位稳定,不宜晃动,同时也方便集污盒的取放。
52.当然,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与清洁水箱连通的转接管,所述供水通道穿过供水口与转接管连接。这种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构思,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53.实施例二:
54.作为本发明所述表面清洁机,如图8至图11所示,所述引流筋651向防溅部65的中心区域653的方向弯折延伸,至少部分引流筋延伸的方向与刮污部66平行,并与刮污部66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靠近内盖61的两端的引流筋651与刮污部66的间距逐渐减小,直至与刮污部66接触。这样污液能够在引流筋与刮污部之间均匀流动,不会由于某一处污液聚集过多而向刮污部方向溢出,利于污液的回流,避免了二次污染。本实施例中,所述刮污部66只设置在内盖的前侧,所述引流筋651为三条,内盖61的前侧设置一条,内盖61的后侧两条,分别位于避让空间64的左右两侧,所述避让空间64的前端设有一段与刮污部的平行的第一引流筋6511,避让空间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段与刮污部平行的第二引流筋6512和第三引流筋6513,第二引流筋6512和第三引流筋6513与刮污部66的距离相等,且大于第一引流筋6511与刮污部66的距离,内盖6 1的前侧的引流筋的先从刮污部的左端向防溅部的中心区域653弯折,然后与第一引流筋6512连接,然后再向刮污部66方向弯折,直到与避让空间64的前端的第一引流筋6511的首端连接,然后第一引流筋6511的末端再次向中心区域653弯折,直至与第三引流筋6513的首端连接,第三引流筋的末端再次向刮污部弯折,直至与内盖右端的刮污部66连接。这样使得污液大多能够集中在清洁辊或者集污盒的中部,保证了污液被吸收或者回流至集污盒中,所述引流筋一直延伸到与刮污部接触,保证了部分留到边沿的污
液也会被清洁辊吸收,避免了二次污染。所述靠近内盖的两端的引流筋与刮污部的间距逐渐减小,直至与刮污部接触。另外位于内盖61的后端612的两条引流筋呈梯形设置防溅部上,并位于避让空间64的左右两侧,位于内盖61的后端612的两个刮污部不设置刮条,由于引流筋651在水平面的投影在集污盒8的上端口内,因此,即使发生喷溅,内盖顶部的水也会沿着引流筋滴落,在引流筋的引导作用下滴落在集污盒内,防止了集污盒内的水外溅。
55.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辊31只有一个,设置在内盖的前侧处,所述喷水口设632为四个,设置在内盖61的前端611,并位于防飞沿67上,并朝向清洁辊31设置,每个喷水口与供水通道(图中未示出)连通,清洁水箱4内的水通过供水通道(图中未示出)提供给喷水口632,所述把手杆2上还设有用于将清洁水箱4内的水提供给喷水口632的水泵。所述供水通道括主通道(图中未示出)和与主通道连通的供水分支(图中未示出),每个供水分支与喷水口632连通,每个供水分支的长度一致,以便均匀给喷水口632供水。使用时,水泵执行控制板发出的指令,将清洁水箱4内的水通过供水口631提供给供水管道,并通过主管道运输到供水分支,供水分支向每个喷水口供水,喷水口向清洁辊喷水,将清洁辊均匀打湿,以便于擦洗地面或台面,这样的清洗效果好,不会留有死角。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为一软管,所述供水分支为设置在内盖61上的水槽(图中未示出),水槽上设置水槽盖,所述喷水口632设置在水槽的底部。这样的结构简单,在内盖和外盖上,容易布局,不会影响其他部件设计,同时使得主通道的软管变短,也容易安装和布局,且保证了清洁机给清洁辊供水,且使得水槽易清洗,从而使得机盖易清洗,不容易堵塞,也不容易藏污。
56.当然,可以理解的,设置在防溅部65上的引流筋651也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的分布方式,经过两次折弯再具有与刮污部66平行的第二引流筋6512和第三引流筋6513,所述引流筋651只要具有与刮污部66的间距一致的平行段,保证了液体在刮污部和引流筋间均匀流动分布。同样,设置在防溅部后端的引流筋也具有一样的形状,这样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方案,也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57.当然,可以理解的,所述主通道为一软管,所述供水分支包括设置在外盖内壁上的第一水槽和设置内盖内壁上的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之间设置密封圈。这样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方案,也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58.实施例二未提及的其余结构和有益效果均和实施例一一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9.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172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