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10  55


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红外感应照明技术领域,具体为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


背景技术:

2.红外感应照明灯通常会进行吸顶式布置,同时,红外感应器的布置和照明灯的布置是分开进行的;
3.在对比文件(申请号cn200810068598.2)一种红外感应控制照明灯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将红外感应器和照明灯进行结合的一种红外照明装置,在该方案中通过将红外感应器和照明灯进行结合有效的解决了布线繁琐、维修复杂等问题;
4.但是,在该方案中,感应器的布置位置在照明光源中间位置,同样的问题在对比文件(申请号cn201920768608.7)一种吸顶式红外感应灯中也是将感应器设置在照明光源中间位置;
5.首先,红外感应器是基于红外线反射的原理研制的,将红外感应器设置在光源中间位置,相当于将红外感应器设置在强光环境下,受到强光的限制和干扰,红外感应器会产生故障,导致照明灯常亮、照明灯频繁闪烁等问题;
6.其次,多数的照明灯在进行设计时都会考虑进行聚光设计,聚光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照明强度,但是,同样的使得光源处的温度会产生较高的上升,对于红外感应器,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和亮度会直接影响到红外感应器的正常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了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包括主体模块,所述主体模块包括线盒、照明灯管和红外感应器;
9.所述线盒的侧壁上设置有限制模块,所述限制模块能够对照明灯管的照明模式进行调节,根据所处环境不同能够变更照明灯管的照明模式;
10.所述线盒的底部设置有隔离模块,所述隔离模块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模块通过隔离板将照明灯管和红外感应器进行分隔;
11.所述隔离板上间隔设置有漫反射模块,所述漫反射模块能够照明灯管的光线进行扩散式传输。
12.优选的,所述主体模块还包括照明线路管、照明连接块、悬挂连接绳和红外感应线路管,所述线盒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传输红外信号和照明信号的控制器,所述照明灯管设置在线盒的底部,所述照明线路管通过照明连接块将照明灯管内照明组件和线盒内部的控制器相互电性连接,所述照明连接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悬挂连接绳,悬挂连接绳为热缩材质,所述悬挂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限制模块的底部,所述红外感应器设置在照明灯
管的下方位置,所述红外感应器通过红外感应线路管和线盒内部控制器相互电性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隔离模块还包括隔离传输柱,所述隔离传输柱固定安装在线盒的底部,隔离传输柱为圆形管状,所述隔离板为圆台形板状,隔离板固定安装在隔离传输柱的底部,隔离板的外侧壁和照明灯管位置相互对应,通过隔离传输柱和隔离板将照明灯管的照射光线和红外感应器进行隔离。
14.优选的,所述隔离传输柱及所述隔离板内部设有竖向排列且一一对应的冷却细管,所述隔离板的冷却细管内置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受热蒸发成为气态冷却介质上升进入所述隔离传输柱的冷却细管内,所述隔离传输柱的冷却细管内气态冷却介质冷却后回流至所述隔离板的冷却细管内,用以再次循环降温。
15.优选的,所述漫反射模块包括导热板、反射板、支撑球和调节球,所述反射板通过连接件和导热板相互连接,导热板能够将反射板上的温度进行吸收,所述支撑球固定安装在导热板的底部,支撑球的底部和隔离板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球的外侧设置有能够调节支撑球形变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球,设置在支撑球侧壁上多组的调节球大小均不相同,通过不同大小的调节球使得支撑球在进行形变时的调节角度均不相同。
16.优选的,所述漫反射模块还包括限制柱和限制球,所述支撑球的内侧环形设置有限制柱,所述限制球设置在多组限制柱的内侧,通过支撑球的错位形变使得多组限制柱产生错位的对应形变,从而使得限制球受到限制柱的挤压能够被挤压出限制柱,通过限制球被挤压时产生震动时反射板能够控制光束进行广角度晃动。
17.优选的,所述限制模块包括固定块和反射块,所述固定块为圆环形块状,固定块固定安装在线盒的侧壁上,所述反射块固定安装在固定块的底部,反射块为底部呈圆弧形的环形块状,反射块的底面为镜面材质。
18.优选的,所述限制模块还包括聚光反射槽,所述聚光反射槽开设在所述反射块的底部,所述聚光反射槽为向上凹陷的圆环状槽孔,所述反射块的底面和聚光反射槽的内侧均为镜面材质。
19.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部为中空状,所述反射块为底部向上凹陷的圆弧形环形板,且反射块底部凹陷区域能够受力进行凹凸形变,且固定块的内部中空区域贯穿固定块的底部和反射块上方区域相互连通;所述限制模块还包括充气装置和通风槽,所述充气装置设置在固定块的内部;所述通风槽间隔开设在固定块的顶部壁面上,充气装置通过通风槽将外部空气传输至反射块内侧上方位置。
20.优选的,所述限制模块还包括限制块,所述充气装置通过所述限制块固定在固定块的内部。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2.(1)、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隔离板将照明灯管和红外感应器进行隔离设置,使得红外感应器在进行红外感应作业时,照明灯管的照明光束无法集中式对红外感应器进行限制干扰,从而使得红外感应器能够在进行红外感应作业时降低照明光对红外感应的影响。
23.(2)、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隔离板上设置的漫反射模块,使得传统的聚集式照明变更为扩散式照明,降低了因聚集产生的照明光热,使得红外感应器在进行红外感应时受到的温度限制降低,从而提高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效率。
24.(3)、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设置有能够进行调节的反射块,使得反射块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光线传输进行适配的调节,提高装置的适用性范围。
25.(4)、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限制模块采用空气传输式对反射块进行调节,使得限制模块上能够有效的保证空气的流通,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有效的保持干燥,从而避免了因潮湿导致线路腐蚀或线路短路情况发生,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26.(5)、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反射板对照明灯管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反射板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持续的光线照射时,反射板表面会产生相对高温,通过导热板传导至支撑球上,使得支撑球内部空气产生膨胀,从而使得支撑球根据调节球的限位进行适配的调节,使得反射板在受到持续照射时能够进行角度改变,从而使得能够避免同位置持续照射产生的温度蓄积情况发生。
27.(6)、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当支撑球在进行形变时,通过支撑球的形变,使得支撑球带动限制柱进行形变,从而对限制球进行挤压,使得限制球缓慢的从限制柱的限制中挤出,当限制球脱离限制柱限制时,限制球会产生移动的冲击力,从而使得支撑球受到冲击产生晃动,使得反射板反射的光源通过支撑球进行晃动,从而形成短暂活动的光束照明,通过突然的动态变化能够有效的对照明灯管上蚊虫进行驱赶和惊吓,能够有效降低照明灯管上蚊虫覆盖率,避免大范围照明光受阻情况发生。
28.(7)、该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通过在隔离传输柱及所述隔离板内部设有竖向排列且一一对应的冷却细管,在冷却细管内设置冷却介质,充分利用了冷却介质受热蒸发,遇冷凝结的原理,降低红外感应器周围空间内隔离板的温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照明灯管发热对红外感应器的影响,提高红外感应器对感应范围内人体的识别准确度。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的底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限制模块的第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限制模块的第二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限制模块的第三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发明漫反射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发明支撑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本发明限制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主体模块;101、线盒;102、照明灯管;103、照明线路管;104、照明连接块;105、悬挂连接绳;106、红外感应器;107、红外感应线路管;2、限制模块;201、固定块;202、反射块;203、聚光反射槽;204、充气装置;205、限制块;206、通风槽;3、隔离模块;301、隔离传输柱;302、隔离板;4、漫反射模块;401、导热板;402、反射板;403、限位块;404、限位杆;405、支撑球;406、调节球;407、限制柱;408、限制球。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实施例一:
40.如图1

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wifi智能人体感应控制器,包括主体模块1,所述主体模块1包括线盒101、照明灯管102、照明线路管103、照明连接块104、悬挂连接绳105、红外感应器106和红外感应线路管107,所述线盒10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传输红外信号和照明信号的控制器,所述照明灯管102设置在线盒101的底部,照明灯管102为圆环形状,所述照明连接块104间隔固定安装在照明灯管102的顶部,所述照明线路管103通过照明连接块104将照明灯管102内照明组件和线盒101内部的控制器相互电性连接,照明线路管103能够进行形变调节,所述照明连接块10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悬挂连接绳105,悬挂连接绳105为热缩材质,对所述红外感应器106设置在照明灯管102的下方位置,所述红外感应器106通过红外感应线路管107和线盒101内部控制器相互电性连接;
41.所述线盒101的侧壁上设置有限制模块2,限制模块2能够对照明灯管102的照明模式进行调节,根据所处环境不同能够变更照明灯管102的照明模式;
42.所述线盒101的底部设置有隔离模块3,所述隔离模块3包括隔离传输柱301和隔离板302,所述隔离传输柱301固定安装在线盒101的底部,隔离传输柱301为圆形管状,所述隔离板302为圆台形板状,隔离板302的内部为镂空状,隔离板302固定安装在隔离传输柱301的底部,隔离板302的外侧壁和照明灯管102位置相互对应,通过隔离传输柱301和隔离板302将照明灯管102的照射光线和红外感应器106进行隔离。
43.所述隔离板302上间隔设置有漫反射模块4,所述漫反射模块4包括导热板401、反射板402、限位块403、限位杆404、支撑球405、调节球406、限制柱407和限制球408,所述反射板402设置在导热板401的顶部,反射板402通过连接件和导热板401相互连接,导热板401能够将反射板402上的温度进行吸收,所述导热板401的底部和隔离板302的外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403,且导热板401上的限位块403和隔离板302上对应位置的限位块403通过限位杆404进行连接,限位杆404为易形变材质,通过限位杆404对导热板401进行限位,所述支撑球405固定安装在导热板401的底部,支撑球405的底部和隔离板302相互固定连接,支撑球405为球形块状,支撑球405的内部为中空状,支撑球405为易形变材质,所述支撑球405的外侧设置有能够调节支撑球405形变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球406,调节球406内部为中空状,调节球406的内部和支撑球405的内部相互连通,且设置在支撑球405侧壁上多组的调节球406大小均不相同,通过不同大小的调节球406使得支撑球405在进行形变时的调节角度均不相同,所述支撑球405的内侧环形设置有限制柱407,限制柱407为圆形杆状,限制柱407的顶部和底部壁面均固定安装在支撑球405的内侧对应位置壁面上,所述限制球408设置在多组限制柱407的内侧,通过支撑球405的错位形变使得多组限制柱407产生错位的对应形变,从而使得限制球408受到限制柱407的挤压能够被挤压出限制柱407,同样位于多组限制柱407外侧的限制球408同样能够通过支撑球405、调节球406和限制柱407的形变再次被挤压进限制柱407内侧,通过限制球408被挤压时产生震动时反射板402能够控制光束进行广角度晃动。
44.实施例二:
4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
46.所述限制模块2包括固定块201和反射块202,所述固定块201为圆环形块状,固定块201固定安装在线盒101的侧壁上,所述反射块202固定安装在固定块201的底部,反射块202为底部呈圆弧形的环形块状,反射块202的底面为镜面材质,反射块202能够反射照明灯管102的光线,且悬挂连接绳105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反射块202底部对应位置壁面上,通过圆弧凸面的反射块202,使得在反光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通过反射块202能够使得照明灯管102的照明范围增加,配合优良的反光效果使得在限制环境内能够提高照明的效果。
47.实施例三:
48.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
49.所述限制模块2包括固定块201、反射块202和聚光反射槽203,所述固定块201为圆环形块状,固定块201固定安装在线盒101的侧壁上,所述反射块202固定安装在固定块201的底部,反射块202为底部呈圆弧形的环形块状,所述反射块202的底部开设有聚光反射槽203,聚光反射槽203为向上凹陷的圆环状槽孔,所述反射块202的底面和聚光反射槽203的内侧均为镜面材质,且悬挂连接绳105的顶部固定安装在聚光反射槽203的内侧对应位置壁面上,通过凹陷的聚光反射槽203,使得在反光调节较差的情况下,通过聚光反射槽203使得将照明灯管102的光照进行限位的聚集传输,同时,通过反射块202能够将部分的照明灯管102产生的光线进行局部的扩散反射,从而在提高照明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照明范围。
50.实施例四:
5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
52.所述限制模块2包括固定块201、反射块202、充气装置204、限制块205和通风槽206,所述固定块201为圆环形块状,固定块201的内部为中空状,固定块201固定安装在线盒101的侧壁上,所述反射块202为底部向上凹陷的圆弧形环形板,反射块202的底部为镜面材质,且反射块202底部凹陷区域能够受力进行凹凸形变,且固定块201的内部中空区域贯穿固定块201的底部和反射块202上方区域相互连通,所述充气装置204设置在固定块201的内部,充气装置204通过限制块205固定在固定块201的内部,所述通风槽206间隔开设在固定块201的顶部壁面上,充气装置204通过通风槽206将外部空气传输至反射块202内侧上方位置,通过气流挤压能够控制反射块202底部凹陷区域进行形变,通过反射块202的形变使得反射块202能够根据周围反光环境进行适配调节照明反射角度。
53.实施例五:
5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

2所示,
55.所述隔离模块3还包括隔离传输柱301,所述隔离传输柱301固定安装在线盒101的底部,隔离传输柱301为圆形管状,所述隔离板302为圆台形板状,隔离板302固定安装在隔离传输柱301的底部,隔离板302的外侧壁和照明灯管102位置相互对应,通过隔离传输柱301和隔离板302将照明灯管102的照射光线和红外感应器106进行隔离。
56.所述隔离传输柱301及所述隔离板302内部设有竖向排列且一一对应的冷却细管,所述隔离板302的冷却细管内置有液态冷却介质,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受热蒸发成为气态冷却介质上升进入所述隔离传输柱301的冷却细管内,所述隔离传输柱301的冷却细管内气态冷却介质冷却后回流至所述隔离板302的冷却细管内,用以再次循环降温。
57.通过在隔离传输柱301及所述隔离板302内部设有竖向排列且一一对应的冷却细
管,在冷却细管内设置冷却介质,充分利用了冷却介质受热蒸发,遇冷凝结的原理,降低红外感应器106周围空间内隔离板302的温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照明灯管103发热对红外感应器106的影响,提高红外感应器106对感应范围内人体的识别准确度。
58.工作原理:
59.在使用时,通过红外感应器106进行红外感应,当有人在感应范围内时,红外感应器106将红外信号传输至线盒101内部控制器上,通过线盒101内部控制器使得照明灯管102开启,从而进行照明作业。
60.通过隔离板302将照明灯管102和红外感应器106进行隔离设置,使得红外感应器106在进行红外感应作业时,照明灯管102的照明光束无法集中式对红外感应器106进行限制干扰,从而使得红外感应器106能够在进行红外感应作业时降低照明光对红外感应的影响。
61.通过在隔离传输柱301及所述隔离板302内部设置冷却细管,冷却细管内盛有冷却介质,降低红外感应器106周围空间内隔离板302的温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照明灯管103发热对红外感应器106的影响。
62.通过隔离板302上设置的漫反射模块4,使得传统的聚集式照明变更为扩散式照明,降低了因聚集产生的照明光热,使得红外感应器106在进行红外感应时受到的温度限制降低,从而提高红外感应器106红外感应效率。
63.通过设置有能够进行调节的反射块202,使得反射块202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光线传输进行适配的调节,提高装置的适用性范围;
64.通过反射块202的凸面式,使得反射块202能够有效的对照明灯管102产生的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扩散,提高装置照明效果;
65.通过反射块202的凹面时,使得反射块202能够有效的对照明灯管102产生的光线进行限位式的聚集,提高装置的照明强度;
66.通过反射块202的顶凹式光线聚集和隔离板302的限制隔离,使得在对照明灯管102进行聚光作业时,反射块202能够有效的侧边垂直式聚光作业,避免了中心式垂直聚光产生的高温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红外感应器106的使用效果;
67.通过反射块202凸面式向凹面时转变,反射块202会通过悬挂连接绳105带动照明灯管102进行上升,从而缩短反射块202凹面和照明灯管102之间距离,能够有效的根据环境变化对光源位置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提高在限制环境下的照明强度;
68.通过限制模块2采用空气传输式对反射块202进行调节,使得限制模块2上能够有效的保证空气的流通,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有效的保持干燥,从而避免了因潮湿导致线路腐蚀或线路短路情况发生,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69.通过反射板402对照明灯管102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反射板402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持续的光线照射时,反射板402表面会产生相对高温,通过导热板401传导至支撑球405上,使得支撑球405内部空气产生膨胀,从而使得支撑球405根据调节球406的限位进行适配的调节,使得反射板402在受到持续照射时能够进行角度改变,从而使得能够避免同位置持续照射产生的温度蓄积情况发生。
70.当支撑球405在进行形变时,通过支撑球405的形变,使得支撑球405带动限制柱407进行形变,从而对限制球408进行挤压,使得限制球408缓慢的从限制柱407的限制中挤
出,当限制球408脱离限制柱407限制时,限制球408会产生移动的冲击力,从而使得支撑球405受到冲击产生晃动,使得反射板402反射的光源通过支撑球405进行晃动,从而形成短暂活动的光束照明,通过突然的动态变化能够有效的对照明灯管102上蚊虫进行驱赶和惊吓,能够有效降低照明灯管102上蚊虫覆盖率,避免大范围照明光受阻情况发生。
71.当照明灯管102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照明时,悬挂连接绳105会受热收缩从而带动照明灯管102进行上升,使得照明灯管102和红外感应器106之间距离拉大,降低照明灯管102持续照明产生高温红外感应器106的影响。
7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17239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