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鱼缸水循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缸用的新型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鱼缸又称为水族箱、水族漕、鱼池等,现有鱼缸的水环境均为内循环系统,具体为通过过滤装置使鱼的粪便和垃圾吸附在过滤装置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鱼缸水质污染的问题。
3.目前市场已有的鱼缸过滤装置,主要分为4大类,分别是顶滤(滴流过滤)、侧滤(背滤)、底滤和过滤桶,这4类过滤主要的功能都是通过:过滤棉隔绝鱼粪使水体变得清澈,再通过大量的陶瓷环(细菌屋)培育硝化细菌将鱼粪降解的氨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最后通过周期性的更换水量,稀释水体的有毒元素,来维持水体的平衡。
4.对养鱼的人来说,现有技术中最大的痛点是:需要定期的清洗过滤棉或更换过滤棉来减少鱼粪降解的氨,否则就需要更多或更庞大的硝化系统来平衡水体;其中过滤棉的作用是隔离鱼粪并没有做到及时清理鱼粪,来降低硝化系统的压力。
5.另一个痛点就是需要定期换水,来稀释鱼粪整体带来的毒素,从而平衡水体的温度、ph值等。
6.每天洗棉和定期换水对繁忙的都市人来说都是没法做到规律化,一旦水体出现较大波动就出现我们经常说的3天换水5天换鱼的笑话,要坚持需要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原来初衷养鱼是为了观赏,结果却变了折腾。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缸用的新型净化系统。
8.一种鱼缸用的新型净化系统,包括从左至右依次安装设置的第一装置组、第二装置组、充氧装置组和第三装置组,还包括电控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装置组包括沉淀分离体,沉淀分离体连通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自动补水口,所述沉淀分离体内部设置有多级沉淀分离组件,所述多级沉淀分离组件将所述沉淀分离体内部从下至上依次隔设为沉淀收集区、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一进水口接通所述第一沉淀区,所述第一出水口接通所述第二沉淀区,所述多级沉淀分离组件用于让水流依次在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内形成水旋分离;所述第二装置组包括过滤分离体,所述过滤分离体底部连通有第二进水口,所述过滤分离体顶部连通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过滤分离体内部设置有滤材组件,所述滤材包括打散机构,所述打散机构用于在反冲洗时打乱滤材;所述充氧装置组包括接通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中间管路,所述中间管路上设置有打氧泵,所述打氧泵用于输入空气至中间管路;所述第三装置组包括第一培菌体、第二培菌体和保温回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培菌体底部连接有接通所述中间管路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一培菌体顶部连接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培菌体底部连接有接通所述中间管路的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二培菌体顶部连接有第四出水口,所述保温回流组
件包括加温体,所述加温体连接有第五进水口和第五出水口,所述第五进水口与第三出水口、第四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五出水口连接有回流管路;所述沉淀分离体底部、所述过滤分离体底部、所述第一培菌体底部、所述第二培菌体底部以及所述加温体底部连通有排污管路。过滤鱼缸内的杂质时,鱼缸内的水先从第一进水口进入到沉淀分离体的第一沉淀区中,并形成水旋分离,将较大的鱼粪或其他杂质收集到沉淀收集区,然后经过第一沉淀区分离沉淀的水流再进入到第二沉淀区,同时继续形成水旋分离,从而将杂质继续沉淀分离至沉淀收集区,由于沉淀收集区为死水区,不参与鱼缸的水体循环,最大程度减少后续硝化菌培育区进行细菌培育的负担,同时在需要时通过排污管路排空沉淀收集区的鱼粪;进一步地,完成第二沉淀区分离沉淀的水流从第一出水口流出,并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第二进水口,然后继续被滤材组件拦截过滤,其中滤材组件过滤拦截出大量杂质和残渣,当需要清洗时,只需将第二出水口中通入清洗水,同时启动打散机构,从而快速将滤材组件上的大量杂质和残渣被排走;进一步地,经过滤材组件过滤后的水流从第二出水口处进入中间管路,并且经过打氧泵的作用,让水流富含大量空气;进一步地,经过中间管路的水流分别从第三进水口和第四进水口处进入第一培菌体和第二培菌体,实现培育出消化菌,最后从第三出水口和第四出水口处进入到第二连接管,并最终从第五进水口处进入到加温体中,通过加温体完成水流温度、气体和水流平衡、ph值检测和dts检测等,并最终通过回流管路循环至主缸。
9.优选地,多级沉淀分离组件包括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所述第一隔层、第二隔层将所述沉淀分离体内部隔设为沉淀收集区、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所述第一进水口出水方向相切于第一沉淀区内壁,以使从第一进水口处喷出的水流在第一沉淀区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运动并形成第一旋转水流;所述第二沉淀区内部设置有多旋分离结构,所述多旋分离结构用于将从第一沉淀区进入第二沉淀区内的水流导入其内部,并在其内部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所述多旋分离结构底部穿过第一沉淀区并延伸进沉淀收集区中。第一旋转水流在旋转过程中逐渐完成初步分离,再通过多个第二旋转水流将水流量平均分配,同时进行进一步地过滤分离,大大提高了过滤分离的效果和效率,当水流量过大时,依旧不会影响第二沉淀区中的进一步过滤分离过程,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各种情况下,始终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同时利用多旋分离结构合理分配水流量,进一步提高第二旋转水流的分离沉淀效果。
10.优选地,多旋分离结构包括安装柱、封隔孔板、柱形通道组和底部管路,所述封隔孔板设置在安装柱顶部并且将所述第二沉淀区分隔为相互接通的分离腔和出水腔,所述分离腔接通第一沉淀区,所述出水腔接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柱形通道组设置在安装柱内部,所述底部管路接通在柱形通道组底部;其中,所述安装柱上开设有多个接通所述柱形通道组的进水孔道,所述进水孔道的出水方向相切于与其接通的柱形通道组的内壁,以使水流在柱形通道组内部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进一步地,封隔孔板将第二沉淀区分隔为相互接通的分离腔和出水腔,经过第一沉淀区中水旋过滤分离的水流进入到分离腔中,然后在分离腔中被多个进水孔道均匀分配至柱形通道组,以此在柱形通道组中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并最终完成沉淀分离的水流进入到出水腔中,而被分离出的杂质通过底部管路沉淀至沉淀收集区。
11.优选地,滤材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隔设在过滤分离体内部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
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设置有接通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分流器,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多个浮性滤珠;其中所述打散机构设置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分流器能够将从第二进水口进入过滤分离体的水流均匀分开,由于水流最终会从第二出水口处排出,同时在第一过滤网的阻隔下,多个浮性滤珠在水压的作用下变为一块能拦截所有残渣并且紧靠第一过滤网的滤材,以此实现对水流过滤;进一步地,当需要将浮性滤珠上的大量杂质或残渣清除时,只需在第二进水口处通入清洗水,同时启动打散机构,让形成滤材的多个浮性滤珠散开,从而实现快速清洗,并且清洗效果好。
12.优选地,打散机构包括转动杆和螺旋设置在转动杆表面的推动部,所述转动杆穿出所述过滤分离体顶部并且连接有减速电机。优选地,整个打散机构通过减速电机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使得螺旋状的推动部不断搅动多个浮性滤珠,让浮性滤珠不断翻滚,从而使流经的清洗水直接带走浮性滤珠表面杂质或残渣。
13.优选地,打散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的超声波发生器,所述超声波发生器用于通过发出超声波使得多个浮性滤珠发生振动。优选地,整个打散机构通过超声波发生器的作用,从而使得多个相邻浮性滤珠不断碰撞和振动,从而使流经的清洗水直接带走浮性滤珠表面杂质或残渣。
14.优选地,第一培菌体和所述第二培菌体结构相同,均包括设置在内部的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所述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之间设置有硝化菌培育区。带有大量空气的水流进入到第一培菌体和所述第二培菌体中,使硝化菌培育区中细粒浮珠在高氧的情况下不停的翻滚,能培育出同等密度陶瓷环20倍的硝化细菌。
15.优选地,一种情况下,加温体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加热器和杀菌灯结构;另一种情况下,加温体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五过滤网,所述第五过滤网下方设置有加热器,所述第五过滤网上方设置有浮力活塞,所述加温体接通有排气口,所述浮力活塞包括位于所述第五过滤网上方的浮球和设置在排气口内的活塞体;所述回流管路上设置有杀菌灯水槽。当整个加温体内空气聚集较多时,浮球会下降,从而带动活塞体打开排气口,释放空气,当水位升高后浮球升起,自动带动活塞体关闭排气口。
16.优选地,电控模组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排污流量计和循环水流计。整个净化系统的控制阀为多个,且可分别控制所有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管道等等。同时,在充氧装置组上设置了两个三通阀,两个三通阀均为电动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地,在加温体中还装设有温控探头,在回流管路上装设dts探头或ph值探头;其中,通过电控设备获取的数据多条件判断并控制两个三通阀,来回切换水流回路,达到自动清洗和自动排放污水的作用。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8.在本发明中,综上,整个净化系统能够实现鱼缸水的自动循环,过滤分离效果好,过滤效率高,拥有稳定的排污及稳定的换水量,同时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硝化菌培育,不再需要庞大的体积来建立硝化系统,也能用最小的空间培育出高密度的硝化菌系统,并且不再因养殖密度过高而导致硝化系统崩溃;通过在沉淀分离体上自动补水口处自动加入新水,在不断排污和排水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给鱼缸更换老水,同时当加入新水后,新水从左至右依次经过第一装置组、第二装置组、充氧装置组和第三装置组,最终实现处理了新水带有的杂质、氯、其他细菌等有害物质,并把新水调节到主缸一样的水温,其中,新水是缓慢加入
的,期间无需人员看管,到达指定水位将停止补水,这样科学的换水方式能长年维持水质的稳定,不会出现水质波动、温度波动带来对鱼类及水生物类,因换水导致的巨大波动造成的伤害以及死亡,有利于水生物的新陈代谢;更关键的是,通过以上的科学手段,让人能解放双手即回归到初心养鱼是为了观赏的目的,也换取了养鱼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让零经验、忙绿的都市人也能拥有养鱼的乐趣。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为本发明一种优选方案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第三装置组一种优选方案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第二装置组一种优选方案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多旋分离结构的结构立体图;
24.图5为本发明多旋分离结构无封隔孔板的结构立体图。
25.附图标记:
[0026]1‑
第一装置组,11
‑
沉淀分离体,111
‑
沉淀收集区,112
‑
第一沉淀区,113
‑
第二沉淀区,12
‑
第一进水口,13
‑
第一出水口,14
‑
自动补水口,15
‑
多级沉淀分离组件,151
‑
第一隔层,152
‑
第二隔层,153
‑
多旋分离结构,1531
‑
安装柱,1531a
‑
进水孔道,1532
‑
封隔孔板,1533
‑
柱形通道组,1534
‑
底部管路,2
‑
第二装置组,21
‑
过滤分离体,22
‑
第二进水口,23
‑
第二出水口,24
‑
滤材组件,241
‑
第一过滤网,242
‑
第二过滤网,243
‑
分流器,244
‑
浮性滤珠,245
‑
打散机构,2451
‑
转动杆,2452
‑
推动部,2453
‑
减速电机,2454
‑
超声波发生器,3
‑
充氧装置组,31
‑
中间管路,32
‑
打氧泵,4
‑
第三装置组,41
‑
第一培菌体,411
‑
第三过滤网,412
‑
第四过滤网,413
‑
硝化菌培育区,42
‑
第二培菌体,43
‑
保温回流组件,431
‑
加温体,4311
‑
加热器,4312
‑
杀菌灯结构,4313
‑
第五过滤网,4314
‑
浮力活塞,4315
‑
排气口,44
‑
第三进水口,45
‑
第三出水口,46
‑
第四进水口,47
‑
第四出水口,48
‑
第五进水口,49
‑
第五出水口,410
‑
回流管路,5
‑
第一连接管,6
‑
第二连接管,7
‑
排污管路,8
‑
自吸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出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8]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鱼缸用的新型净化系统,包括从左至右依次安装设置的第一装置组1、第二装置组2、充氧装置组3和第三装置组4,还包括电控模组;其中,第一装置组1包括沉淀分离体11,沉淀分离体11连通有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和自动补水口14,沉淀分离体11内部设置有多级沉淀分离组件15,多级沉淀分离组件15将沉淀分离体11内部从下至上依次隔设为沉淀收集区111、第一沉淀区112和第二沉淀区113,第一进水口12接通第一沉淀区112,第一出水口13接通第二沉淀区113,多级沉淀分离组件15用于让水流依次在第一沉淀区112和第二沉淀区113内形成水旋分离;第二装置组2包括过滤分离体21,过滤分离体21底部连通有第二进水口22,过滤分离体21顶部连通有第二出水口23,第二进水口22与第一出水口13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5,过滤分离体21内部设置有滤材组件24,滤材包括打散机构245,打散机构245用于在反冲洗时打乱滤材;充氧装置组3包括接通第二出水口23的中间管路31,中间管路31上设置有打氧泵32,打氧泵32用于输入空气至中间管路31,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管路31还设置了自吸泵8,自吸泵8能够提高水压和水流的流速,让水流快速通过第一装置组1和第二装置组2;第三装置组4包括第一培菌体41、第二培菌体42和保温回流组件43;其中,第一培菌体41底部连接有接通中间管路31的第三进水口44,第一培菌体41顶部连接有第三出水口45,第二培菌体42底部连接有接通中间管路31的第四进水口46,第二培菌体42顶部连接有第四出水口47,保温回流组件43包括加温体431,加温体431连接有第五进水口48和第五出水口49,第五进水口48与第三出水口45、第四出水口47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管6,第五出水口49连接有回流管路410;沉淀分离体11底部、过滤分离体21底部、第一培菌体41底部、第二培菌体42底部以及加温体431底部连通有排污管路7。
[0032]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过滤鱼缸内的杂质时,鱼缸内的水先从第一进水口12进入到沉淀分离体11的第一沉淀区112中,并形成水旋分离,将较大的鱼粪或其他杂质收集到沉淀收集区111,然后经过第一沉淀区112分离沉淀的水流再进入到第二沉淀区113,同时继续形成水旋分离,从而将杂质继续沉淀分离至沉淀收集区111,由于沉淀收集区111为死水区,不参与鱼缸的水体循环,最大程度减少后续硝化菌培育区413进行细菌培育的负担,同时在需要时通过排污管路7排空沉淀收集区111的鱼粪;进一步地,完成第二沉淀区113分离沉淀的水流从第一出水口13流出,并通过第一连接管5进入第二进水口22,然后继续被滤材组件24拦截过滤,其中滤材组件24过滤拦截出大量杂质和残渣,当需要清洗时,只需启动自吸泵8,通过补水管路9直接将大量水流从第二出水口23送入,同时启动打散机构245,从而快速将滤材组件24上的大量杂质和残渣被排走;进一步地,经过滤材组件24过滤后的水流从第二出水口23处进入中间管路31,并且经过打氧泵32的作用,让水流富含大量空气;进一步地,经过中间管路31的水流分别从第三进水口44和第四进水口46处进入第一培菌体41和第二培菌体42,实现培育出消化菌,最后从第三出水口45和第四出水口47处进入到第二连接管6,并最终从第五进水口48处进入到加温体431中,通过加温体431完成水流温度、气体和水流平衡、ph值检测和dts检测等,并最终通过回流管路410循环至主缸。综上,
整个净化系统能够实现鱼缸水的自动循环,过滤分离效果好,过滤效率高,拥有稳定的排污及稳定的换水量,同时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硝化菌培育,不再需要庞大的体积来建立硝化系统,也能用最小的空间培育出高密度的硝化菌系统,并且不再因养殖密度过高而导致硝化系统崩溃;通过在沉淀分离体11上设置的自动补水口14处自动加入新水,在不断排污和排水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给鱼缸更换老水,同时当加入新水后,新水从左至右依次经过第一装置组1、第二装置组2、充氧装置组3和第三装置组4,最终实现处理了新水带有的杂质、氯、其他细菌等有害物质,并把新水调节到主缸一样的水温,其中,新水是缓慢加入的,期间无需人员看管,到达指定水位将停止补水,这样科学的换水方式能长年维持水质的稳定,不会出现水质波动、温度波动带来对鱼类及水生物类,因换水导致的巨大波动造成的伤害以及死亡,有利于水生物的新陈代谢;更关键的是,通过以上的科学手段,让人能解放双手即回归到初心养鱼是为了观赏的目的,也换取了养鱼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让零经验、忙绿的都市人也能拥有养鱼的乐趣。
[0033]
具体地,多级沉淀分离组件15包括第一隔层151和第二隔层152,第一隔层151、第二隔层152将沉淀分离体11内部隔设为沉淀收集区111、第一沉淀区112和第二沉淀区113,第一进水口12出水方向相切于第一沉淀区112内壁,以使从第一进水口12处喷出的水流在第一沉淀区112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运动并形成第一旋转水流;第二沉淀区113内部设置有多旋分离结构153,多旋分离结构153用于将从第一沉淀区112进入第二沉淀区113内的水流导入其内部,并在其内部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多旋分离结构153底部穿过第一沉淀区112并延伸进沉淀收集区111中。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旋转水流在旋转过程中逐渐完成初步分离,再通过多个第二旋转水流将水流量平均分配,同时进行进一步地过滤分离,大大提高了过滤分离的效果和效率,当水流量过大时,依旧不会影响第二沉淀区113中的进一步过滤分离过程,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各种情况下,始终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同时利用多旋分离结构153合理分配水流量,进一步提高第二旋转水流的分离沉淀效果。
[0035]
具体地,多旋分离结构153包括安装柱1531、封隔孔板1532、柱形通道组1533和底部管路1534,封隔孔板1532设置在安装柱1531顶部并且将第二沉淀区113分隔为相互接通的分离腔和出水腔,分离腔接通第一沉淀区112,出水腔接通第一出水口13,柱形通道组1533设置在安装柱1531内部,底部管路1534接通在柱形通道组1533底部;其中,安装柱1531上开设有多个接通柱形通道组1533的进水孔道,进水孔道的出水方向相切于与其接通的柱形通道组1533的内壁,以使水流在柱形通道组1533内部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
[0036]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地,封隔孔板1532将第二沉淀区113分隔为相互接通的分离腔和出水腔,经过第一沉淀区112中水旋过滤分离的水流进入到分离腔中,然后在分离腔中被多个进水孔道均匀分配至柱形通道组1533,以此在柱形通道组1533中形成多个第二旋转水流,并最终完成沉淀分离的水流进入到出水腔中,而被分离出的杂质通过底部管路1534沉淀至沉淀收集区111。
[0037]
具体地,滤材组件24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隔设在过滤分离体21内部的第一过滤网241和第二过滤网242,第一过滤网241下方设置有接通第二进水口22的分流器243,第一过滤网241和第二过滤网242之间设置有多个浮性滤珠244;其中打散机构245设置在第一过滤网241和第二过滤网242之间。
[0038]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分流器243能够将从第二进水口22进入过滤分离体21的水流均匀分开,由于水流最终会从第二出水口23处排出,同时在第一过滤网241的阻隔下,多个浮性滤珠244在水压的作用下变为一块能拦截所有残渣并且紧靠第一过滤网241的滤材,以此实现对水流过滤;进一步地,当需要将浮性滤珠244上的大量杂质或残渣清除时,只需在第二进水口22处通入清洗水,同时启动打散机构245,让形成滤材的多个浮性滤珠244散开,从而实现快速清洗,并且清洗效果好。
[0039]
具体地,打散机构245包括转动杆2451和螺旋设置在转动杆2451表面的推动部2452,转动杆2451穿出过滤分离体21顶部并且连接有减速电机2453。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地,整个打散机构245通过减速电机2453带动转动杆2451转动,从而使得螺旋状的推动部2452不断搅动多个浮性滤珠244,让浮性滤珠244不断翻滚,从而使流经的清洗水直接带走浮性滤珠244表面杂质或残渣。
[0041]
具体地,打散机构245包括设置在第一过滤网241和第二过滤网242之间的超声波发生器2454,超声波发生器2454用于通过发出超声波使得多个浮性滤珠244发生振动。
[0042]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地,整个打散机构245通过超声波发生器2454的作用,从而使得多个相邻浮性滤珠244不断碰撞和振动,从而使流经的清洗水直接带走浮性滤珠244表面杂质或残渣。
[0043]
具体地,第一培菌体41和第二培菌体42结构相同,均包括设置在内部的第三过滤网411和第四过滤网412,第三过滤网411和第四过滤网412之间设置有硝化菌培育区413。
[0044]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带有大量空气的水流进入到第一培菌体41和第二培菌体42中,使硝化菌培育区413中细粒浮珠在高氧的情况下不停的翻滚,能培育出同等密度陶瓷环20倍的硝化细菌。
[0045]
具体地,一种情况下,加温体431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加热器4311和杀菌灯结构4312;另一种情况下,加温体431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五过滤网4313,第五过滤网4313下方设置有加热器4311,第五过滤网4313上方设置有浮力活塞4314,加温体431接通有排气口4315,浮力活塞4314包括位于第五过滤网4313上方的浮球和设置在排气口4315内的活塞体,回流管路410上设置有杀菌灯水槽。
[0046]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整个加温体431内空气聚集较多时,浮球会下降,从而带动活塞体打开排气口4315,释放空气,当水位升高后浮球升起,自动带动活塞体关闭排气口4315。
[0047]
特别地,自吸泵8设置在回流管路410前,通过自吸泵8的作用,能够让水流有足够的水压通过第一装置组1、第二装置组2、充氧装置组3、第一培菌体41和第二培菌体42,从而提高水流可靠性,但在这种情况下,充氧装置组3会在水流中充入过多的空气,因此需要设置浮力活塞4314和排气口4315,让空气排出一部分,使整个水流氧气含量达到最佳。
[0048]
具体地,电控模组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排污流量计和循环水流计。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净化系统的控制阀为多个,且可分别控制所有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管道等等。
[0050]
同时,在充氧装置组3上设置了两个三通阀,两个三通阀均为电动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地,在加温体431中还装设有温控探头,在回流管路410上装设dts探头或ph值探头;其中,通过电控设备获取的数据多条件判断并控制两个三通阀,来回切换水流回路,
达到自动清洗和自动排放污水的作用。
[005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172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