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14  25


本技术属于湿法冶炼,具体涉及一种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


背景技术:

1、钴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电池材料、合金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从含钴溶液体系中回收钴金属,通常是采用添加沉淀剂活性氧化镁的方式来生产氢氧化钴产品。氢氧化钴生产过程中,活性氧化镁的添加方式的选择与创新,对于充分利用原料的反应活性,降低产品中残余镁含量,提升产品品质至关重要。

2、目前活性氧化镁沉钴的主流添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直接向反应槽内部添加活性氧化镁(干式给料),此方式运行情况下,一部分的活性氧化镁粉末容易在反应槽内与含钴溶液接触抱团形成假性颗粒,进而导致这部分活性氧化镁无法与含钴溶液完全反应,最终进入到氢氧化钴产品中,增加杂质镁含量,降低产品品质;同时,由于此部分氧化镁未参与反应造成活性氧化镁利用率降低,实际生产中消耗量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干式给料的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氧化镁粉尘,导致作业场所的卫生条件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3、另一种活性氧化镁添加方式是将活性氧化镁配制成浆液后用泵定量输送的浆式给料,通过浆式给料方式将活性氧化镁乳加入到沉钴反应槽内与含钴溶液混合反应,往往会产生扩散速率慢、混合不均匀等现象,部分氧化镁难以及时参与沉钴反应过程,同时由于活性氧化镁乳在配制完成后,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步降低,导致氢氧化钴产品中的镁元素含量迅速升高,最终严重影响氢氧化钴的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以解决活性氧化镁浆液与含钴溶液传质不均导致氢氧化钴产品品质降低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包括反应单元和预混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反应槽和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搅拌器的第一搅拌叶片伸入所述反应槽内,所述预混单元包括预混槽、第二搅拌器和输送管道,所述预混槽置于所述反应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器的第二搅拌叶片伸入所述预混槽内,所述输送管道包括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预混槽连通,所述输送管道还包括中途与所述第一输送管合并的第二输送管;所述预混槽的侧壁为双层结构,包括带有通孔的外侧壁,以及由滤网组成的内侧壁,所述通孔的孔径从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最下端的通孔孔径大于所述滤网的网孔直径。

3、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还包括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挡板。

4、进一步地,所述滤网与所述预混槽的槽体可拆卸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目数范围为5~200目。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输出端的距离为1~10m。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输入端连接含钴溶液储槽。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输入端连接氧化镁乳储槽。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经第一搅拌轴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经第二搅拌轴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外侧壁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含钴溶液与活性氧化镁乳在输送管道内实现初步混合后输入预混槽中,在预混合槽内搅拌后,一部分的活性氧化镁乳与含钴溶液接触形成的假性抱团颗粒,经过小空间内的强制混合,强化了传质性能,使活性氧化镁乳进一步溶解到含钴溶液中,部分未能充分溶解的氧化镁颗粒或者生成的难溶物氢氧化镁则被滤网拦下,不进入后续沉钴反应流程,两种流体充分预混合完成后穿过带有通孔的外侧壁流入反应槽,再经过搅拌作用,活性氧化镁乳就可以与含钴溶液充分反应,以减少由于局部氧化镁浓度过高造成局部过碱产生难溶物氢氧化镁的现象发生。

14、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强化了活性氧化镁乳和含钴溶液之间的传质反应,减少了长时间局部过碱造成难溶物氢氧化镁生成,进一步提高了活性氧化镁乳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活性氧化镁的消耗量,同时生产出来的氢氧化钴产品中的镁元素含量进一步降低,钴元素含量进一步提高,氢氧化钴产品品质提升。

15、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解决现有活性氧化镁加入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既能够得到镁含量低的氢氧化钴产品,也能够改善现场的作业环境,减少粉尘污染,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业生产。同时,本装置的设计与使用有利于提升实际生产工艺中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大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1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单元(1)和预混单元(2),所述反应单元(1)包括反应槽(11)和第一搅拌器(12),所述第一搅拌器(12)的第一搅拌叶片伸入所述反应槽(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212)与所述外侧壁(21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还包括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与所述预混槽(21)的槽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目数范围为5~200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231)与第二输送管(232)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输送管(231)的输出端的距离为1~10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231)的输入端连接含钴溶液储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管(232)的输入端连接氧化镁乳储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经第一搅拌轴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经第二搅拌轴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211)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包括反应单元和预混单元,反应单元包括反应槽和第一搅拌器,第一搅拌器的第一搅拌叶片伸入所述反应槽内,预混单元包括预混槽、第二搅拌器和输送管道,预混槽置于所述反应槽内,并位于第一搅拌叶片的一侧,第二搅拌器的第二搅拌叶片伸入所述预混槽内,输送管道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一输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预混槽连通,输送管道还包括中途与第一输送管合并的第二输送管;预混槽的侧壁为双层结构,包括带有通孔的外侧壁,以及由滤网组成的内侧壁,通孔的孔径从下至上逐渐增大。该活性氧化镁沉钴装置强化了活性氧化镁乳和含钴溶液之间的传质反应,使氢氧化钴产品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付晨晓,姚现召,邓方杰,何建,裴青虎,陈兴海,黄荣伟,柴鑫,万燕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3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18185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