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22  24


本技术涉及气动阻尼器,特别涉及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


背景技术:

1、阻尼器主要用于推杆式悬链、吊轨等输送系统,目的是为了防止吊具在一些地方滑行,和前面的吊具或者链条推头等产生碰撞,或是在下坡时由于下坡速度过快,引起翻车、停工等。

2、现有的阻尼器大多安装在轨道内部,当吊具经过阻尼器时实现对吊具的缓冲,但是当吊具经过下坡时对吊具的阻尼缓冲效果不理想,从而容易导致吊具的翻车与损坏,且安装较为复杂,当发生损坏时不方便对阻尼器的拆卸与检修,因此需要提供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来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包括单轨,所述单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单轨的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且支撑组件的侧面设置有阻尼组件;

4、支撑组件包括l形安装板,所述l形安装板的侧面设置有l形对接板,且l形对接板的侧面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l形对接板的侧面设置有对接槽,所述l形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l形连接板,且l形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t形安装滑轨,所述l形安装板的侧面设置有对接杆;

5、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设置有拉动板,所述拉动板的侧面设置有连接弹簧;

6、阻尼组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内部设置有气缸,且气缸的一端设置有张紧臂,所述张紧臂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杆与阻尼制动轮。

7、优选的,所述l形安装板位于单轨的侧面,且l形安装板与单轨侧面的滑动槽相对设置,所述l形安装板的顶部内壁与单轨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l形安装板与l形对接板在单轨的顶部相对设置,且l形对接板的顶部内壁与单轨的顶部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l形连接板的底部连接在l形对接板的顶部,且t形安装滑轨与l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l形对接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滑槽,且t形安装滑轨滑动连接在l形对接板顶部的安装滑槽内部,所述l形连接板远离t形安装滑轨的一侧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在l形安装板的顶部,所述l形安装板靠近l形对接板的一侧与对接杆固定连接,且对接杆远离l形安装板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对接杆插接在l形对接板靠近l形安装板一侧的对接槽内部。

9、优选的,所述l形安装板靠近滑动槽的一侧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远离l形安装板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滑动轮,且滑动轮与转轴对应设置,所述滑动轮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l形安装板与l形对接板的相对一侧,所述滑动轮位于滑动槽的内部,且滑动轮与滑动槽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限位杆滑动连接在l形对接板远离l形连接板的一侧,且限位杆贯穿在l形对接板的内部,所述限位杆远离l形对接板的一端与拉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弹簧套设在限位杆的外壁上,且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卡接在拉动板的侧面与l形对接板的侧面,所述连接弹簧位于拉动板与l形对接板之间,所述限位杆远离拉动板的一端插接在对接杆一端的限位槽内部。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在l形连接板的顶部,且连接板位于l形连接板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连接板远离l形连接板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安装框连接,且安装框位于连接板的底部,所述安装框的侧面与l形连接板的侧面相贴合,所述安装框的底部中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竖板,且安装竖板的底部位于单轨的上方。

12、优选的,所述安装竖板的侧面通过螺栓安装有气缸,且气缸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竖板的两侧,所述气缸远离安装竖板的一端与张紧臂铰接,所述张紧臂与气缸对应设置,且张紧臂位于单轨的两侧,所述张紧臂靠近单轨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张紧臂的一端安装有阻尼制动轮,所述阻尼制动轮位于滑动槽的内部,且阻尼制动轮与滑动轮对应设置。

13、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侧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块,且安装块有四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框的两侧内壁上,每两个所述安装块的中间安装有转杆,且转杆贯穿张紧臂,所述转杆与张紧臂滑动连接,所述张紧臂的侧面卡接有弹簧,且弹簧位于单轨的上方,所述弹簧远离张紧臂的一端卡接在安装竖板的侧面底部,且弹簧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竖板的两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通过设置的支撑组件实现对阻尼组件的支撑与安装,通过设置的l形安装板与l形对接板卡接,从而实现对阻尼组件的支撑架的安装,通过设置的限位杆实现对对接杆的限位,增加l形安装板与l形对接板连接的稳定性,方便对装置的拆卸与安装,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度;

16、2、通过设置的阻尼组件实现对吊具在下坡时的阻尼缓冲,通过设置的气缸推动张紧臂,使张紧臂带动连接杆与阻尼制动轮夹持在单轨两侧的滑动槽内部,使阻尼制动轮与滑动槽的内壁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吊具下坡时的阻尼缓冲,提高吊具的稳定性,防止下坡速度过快,导致吊具翻车,发生碰撞,减短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包括单轨(1),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轨(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2),所述单轨(1)的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3),且支撑组件(3)的侧面设置有阻尼组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安装板(4)位于单轨(1)的侧面,且l形安装板(4)与单轨(1)侧面的滑动槽(2)相对设置,所述l形安装板(4)的顶部内壁与单轨(1)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l形安装板(4)与l形对接板(5)在单轨(1)的顶部相对设置,且l形对接板(5)的顶部内壁与单轨(1)的顶部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连接板(8)的底部连接在l形对接板(5)的顶部,且t形安装滑轨(9)与l形连接板(8)固定连接,所述l形对接板(5)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滑槽,且t形安装滑轨(9)滑动连接在l形对接板(5)顶部的安装滑槽内部,所述l形连接板(8)远离t形安装滑轨(9)的一侧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在l形安装板(4)的顶部,所述l形安装板(4)靠近l形对接板(5)的一侧与对接杆(10)固定连接,且对接杆(10)远离l形安装板(4)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对接杆(10)插接在l形对接板(5)靠近l形安装板(4)一侧的对接槽(11)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安装板(4)靠近滑动槽(2)的一侧安装有转轴(6),所述转轴(6)远离l形安装板(4)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滑动轮(7),且滑动轮(7)与转轴(6)对应设置,所述滑动轮(7)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l形安装板(4)与l形对接板(5)的相对一侧,所述滑动轮(7)位于滑动槽(2)的内部,且滑动轮(7)与滑动槽(2)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3)滑动连接在l形对接板(5)远离l形连接板(8)的一侧,且限位杆(13)贯穿在l形对接板(5)的内部,所述限位杆(13)远离l形对接板(5)的一端与拉动板(1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弹簧(15)套设在限位杆(13)的外壁上,且连接弹簧(15)的两端分别卡接在拉动板(14)的侧面与l形对接板(5)的侧面,所述连接弹簧(15)位于拉动板(14)与l形对接板(5)之间,所述限位杆(13)远离拉动板(14)的一端插接在对接杆(10)一端的限位槽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7)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在l形连接板(8)的顶部,且连接板(17)位于l形连接板(8)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连接板(17)远离l形连接板(8)的一侧通过螺栓与安装框(18)连接,且安装框(18)位于连接板(17)的底部,所述安装框(18)的侧面与l形连接板(8)的侧面相贴合,所述安装框(18)的底部中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竖板(19),且安装竖板(19)的底部位于单轨(1)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竖板(19)的侧面通过螺栓安装有气缸(20),且气缸(20)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竖板(19)的两侧,所述气缸(20)远离安装竖板(19)的一端与张紧臂(21)铰接,所述张紧臂(21)与气缸(20)对应设置,且张紧臂(21)位于单轨(1)的两侧,所述张紧臂(21)靠近单轨(1)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连接杆(22),且连接杆(22)远离张紧臂(21)的一端安装有阻尼制动轮(23),所述阻尼制动轮(23)位于滑动槽(2)的内部,且阻尼制动轮(23)与滑动轮(7)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18)的侧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块(24),且安装块(24)有四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框(18)的两侧内壁上,每两个所述安装块(24)的中间安装有转杆(25),且转杆(25)贯穿张紧臂(21),所述转杆(25)与张紧臂(21)滑动连接,所述张紧臂(21)的侧面卡接有弹簧(26),且弹簧(26)位于单轨(1)的上方,所述弹簧(26)远离张紧臂(21)的一端卡接在安装竖板(19)的侧面底部,且弹簧(26)有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安装竖板(19)的两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气动单轨吊下坡阻尼器,涉及气动阻尼器技术领域,包括单轨,所述单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单轨的外部设置有支撑组件,且支撑组件的侧面设置有阻尼组件,支撑组件包括L形安装板,所述L形安装板的侧面设置有L形对接板,且L形对接板的侧面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L形对接板的侧面设置有对接槽,所述L形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L形连接板。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阻尼组件实现对吊具在下坡时的阻尼缓冲,通过设置的气缸推动张紧臂,使张紧臂带动连接杆与阻尼制动轮夹持在单轨两侧的滑动槽内部,使阻尼制动轮与滑动槽的内壁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吊具下坡时的阻尼缓冲,提高吊具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开鹏,宋风莲,郑开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兴矿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0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18190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