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57


本发明涉及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中,存在构成为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能够切换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来变更设置姿态的装置,第一状态是构成装置主体的壳体内所设置的片材输送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第二状态是与第一状态相比片材输送路更接近水平方向的状态。

专利文献1的图像读取装置构成为,装置主体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承台进行旋转,并且通过锁定机构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支承台维持姿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71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存在在容许装置主体相对于支承台的姿态变化的状态下用户使手从装置主体撤离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下的装置主体的稳定性,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并未加以特别的考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大,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关闭的扫描仪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一姿态且前盖和顶盖关闭的扫描仪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关闭的扫描仪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进退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时的图。

图7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三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时的图。

图8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图9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三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图10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一姿态且前盖和顶盖关闭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图11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图12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三姿态且前盖和顶盖打开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图13是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一姿态且前盖和顶盖关闭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装置主体部;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支承部;5a…臂部;5b…旋转轴;6…供送口;7…操作面板;8…进退单元;10…顶盖;12a;12b…边缘引导件;14…供送辊;15…分离辊;16…输送辊对;16a…输送驱动辊;16b…输送从动辊;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9…前盖;20…读取部;20a…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1a、21b…传感器模块;22a、22b…背景板;24…第一壳体;25…第二壳体;25a…拱部;26…齿条部;27…操作杆;28…小齿轮;29a…第一凹部;29b…第二凹部;29c…第三凹部;35…基座部;38…从动辊;43…第一电机;44…第二电机;45…第四电机;46…第三电机;47…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简要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大,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至少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因此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重叠。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一致,因此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在所述装置主体部不产生旋转力矩,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更加良好。

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供送托盘,支承供送前的原稿;以及排出托盘,支承进行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和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与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的开闭状态无关,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和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与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的开闭状态无关,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因此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和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与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的开闭状态无关,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辊对,在输送原稿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传送;供送辊,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输送辊对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供送;排出辊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排出进行读取后的原稿;第一电机,是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的驱动源;以及第二电机,是所述供送辊的驱动源,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像读取装置中电机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分离辊,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并分离原稿;背景板,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对置的位置,能够切换为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面对面状态和解除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非面对面状态;第三电机,是所述背景板的状态切换的动力源;以及第四电机,是所述分离辊的驱动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四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以及所述第四电机这四个电机中的三个电机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在第四或第五方式的基础上,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搭载有电子部件的基板,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像读取装置中,搭载有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基板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能够被切换为不同的两个姿态,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处于所述两个姿态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以下。

根据本方式,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处于所述两个姿态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以下,因此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八方式的基础上,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中的一个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重叠,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中的另一个姿态的情况下,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处于所述一个姿态时的重心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第八或第九方式的基础上,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供送托盘,支承供送前的原稿;以及排出托盘,支承进行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

在第十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打开状态、以及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另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打开状态这两种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在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关闭状态、以及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另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关闭状态这两种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在第十二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时,在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从双方关闭状态成为双方打开状态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向装置前方移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两个姿态下、且在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从双方关闭状态成为双方打开状态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向装置前方移动的构成中,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不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的姿态并且是自所述第一姿态进行了旋转的姿态,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根据本方式,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下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因此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十四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五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并且是从所述第二姿态向与从所述第一姿态朝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旋转的姿态,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在第十五方式的基础上,第十六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辊对,在输送原稿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传送;供送辊,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输送辊对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供送;排出辊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排出进行读取后的原稿;第一电机,是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源;以及第二电机,是所述供送辊的驱动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第十六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第十六或第十七方式的基础上,第十八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背景板,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对置的位置,能够切换为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面对面状态和解除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非面对面状态;以及第三电机,是所述背景板的状态切换的动力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第十六至第十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九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分离辊,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并分离原稿;以及第四电机,是所述分离辊的驱动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四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第十五至第十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十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搭载有控制所述读取单元的电子部件的基板,关于所述基板,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第二十一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作为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姿态的不同的两个姿态,且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至少所述两个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良好。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以下,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例举出能够读取原稿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扫描仪1是边使原稿相对于读取单元进行移动边进行读取的所谓的文档扫描仪。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既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后述的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平行于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

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是沿向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沿向铅直方向的方向。另外,v轴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平行的方向,根据装置的姿态,特别是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 y方向设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前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另外,从装置前表面观察时,将左设为 x方向,将右设为-x方向。

另外,以下,有时将输送原稿的方向( v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v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图4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部2和支承部5,该支承部5将装置主体部2支承为能够旋转。

装置主体部2构成为具备下部单元3和上部单元4。

上部单元4被设置为通过以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下部单元3旋转而能够开闭,通过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打开而能够使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露出。

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下部单元3被设置为能够经由旋转轴5b而相对于构成支承部5的臂部5a旋转,并构成为通过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臂部5a在x轴方向上设置在装置主体部2的两侧,装置主体部2在x轴方向的两侧被支承部5支承。在图1中,附图标记a1所示的直线是旋转轴5b的轴中心线,也就是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旋转轴线a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x轴平行的直线。

在下部单元3中,如图4所示,外轮廓由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构成,第二壳体25具有形成为沿着下部单元3的旋转轨迹的形状的拱部25a。在拱部25a设置有齿条部26,如图8~图10所示,该齿条部26与设置于支承部5的小齿轮28啮合。

通过未图示的阻尼机构向小齿轮28赋予旋转负荷,由此,下部单元3旋转时即装置主体部2姿态变化时的旋转速度被衰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装置主体部2构成为能够通过后述的姿态保持单元而保持三个姿态,三个姿态中的两个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剩余一个是非使用时的姿态。图1、图2、图6~图9所示的姿态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图3、图4、图10所示的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图3、图4、图10所示的非使用时的姿态是第一姿态的一例。

读取原稿时的姿态中的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姿态是第二姿态的一例,图7、图9所示的姿态是第三姿态的一例。

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时,扫描仪1在载置面e上的投影面积最小,更具体而言,为y轴方向的占有空间最小的姿态。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三姿态时,扫描仪1在载置面e上的投影面积最大。

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是不同的两个姿态的一例,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一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二姿态,或者,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二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一姿态。再或者,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和第三姿态是不同的两个姿态的一例,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一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三姿态,或者,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三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一姿态。再或者,装置主体部2的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是不同的两个姿态的一例,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二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三姿态,或者,将一个姿态设为第三姿态时,则另一个姿态成为第二姿态。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姿态检测单元来检测。

在此,说明保持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的姿态保持单元。该姿态保持单元具备图4所示的第一凹部29a、第二凹部29b、第三凹部29c这些凹部以及图5所示的进退单元8。

图4所示的第一凹部29a、第二凹部29b、第三凹部29c这些凹部沿着第二壳体25的拱部25a的周向隔开间隔设置。

图5所示的进退单元8具备:基座部35;滑动单元36,被设置为在基座部35中能够向相对于拱部25a的进退方向进行位移;弹簧37,将滑动单元36向拱部25a按压;以及操作杆27(参照图4),用于使滑动单元36对抗弹簧37的弹簧力而从拱部25a退避。

在滑动单元36设置有从动辊38。从动辊38是能够自由旋转的辊,在装置主体部2发生姿态变化时与图4所示的拱部25a的表面接触而能够从动旋转,并且通过进入第一凹部29a、第二凹部29b、第三凹部29c这些凹部,从而保持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更具体而言,通过从动辊38进入图4的第一凹部29a来保持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通过从动辊38进入图4的第二凹部29b来保持装置主体部2的第二姿态,通过从动辊38进入图4的第三凹部29c来保持装置主体部2的第三姿态。图5的弹簧37将从动辊38向各凹部按压。

在解除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保持状态时,操作图4的操作杆27。由此滑动单元36下降,从动辊38从各凹部退避,装置主体部2能够自由旋转即能够进行变化姿态。

接下来,如图1~图4所示,上部单元4具备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下部单元3具备作为“供送托盘”的顶盖10。前盖19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部单元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而采取如图1、图3、图4、图10所示的关闭状态以及如图2、图6~图9所示的打开状态。前盖19在打开的情况下,作为接受进行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的排出托盘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上部单元4在上表面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用于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另外实现用于示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ui)。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7是可进行显示和输入这双方的所谓的触摸面板,兼备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通过打开前盖19而使操作面板7露出。

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顶盖1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进行旋转,通过进行旋转而采取如图1、图3、图4、图10所示的关闭状态以及如图2、图6~图9所示的打开状态。顶盖10在打开的情况下,作为支承被供送的原稿的供送托盘发挥功能。在图2中附图标记12a、12b是引导原稿的边缘的边缘引导件。

在装置主体部2的上部设置有与装置主体部2内部相连的供送口6,载置于顶盖10的原稿从供送口6向装置主体部2内部传送。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8~图10来说明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图8所示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t2是装置主体部2采取第二姿态时的原稿输送路径。与此相对,图9所示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t3是装置主体部2采取第三姿态时的原稿输送路径。另外,图10所示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t1是装置主体部2采取第一姿态时的原稿输送路径。不过,图10所示的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为非使用时的姿态,在该姿态下,实际上不输送原稿。

原稿输送路径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图10的第一姿态时最接近垂直,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图9所示的第三姿态时最接近水平。

以下,在不需要对这些原稿输送路径t1、t2、t3特别地加以区分时,称为原稿输送路径t。

原稿输送路径t形成于下部单元3与上部单元4之间,是大致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虽然未图示,但从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这对辊对到输送辊对16为止形成有由下部单元3和上部单元4形成的输送路径。

在原稿输送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上述顶盖10,在顶盖10的下游侧设置有:供送辊14,将顶盖10所载置的原稿向下游传送;以及分离辊15,在分离辊15与供送辊14之间夹持并分离原稿。供送辊14与顶盖10所载置的原稿中最下方的原稿接触。因此,在顶盖10载置有多张的原稿时,从最下方的原稿起依次向下游供送。

供送辊14从第二电机44得到旋转扭矩,在图8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第四电机45经由未图示的扭矩限制器向分离辊15传递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

在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不存在原稿时,或者只存在1张原稿时,通过在未图示的扭矩限制器中产生滑动,使得分离辊15不受来自第四电机45的旋转扭矩的影响,而伴随供送辊14的旋转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

若在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除了应供送的原稿以外还进入第2张以后的原稿时,在原稿间产生滑动,从而分离辊15通过来自第四电机45的旋转扭矩而向图8的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由此,防止原稿的重叠输送。

在供送辊14的下游设置有:输送辊对16;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输送辊对16具备:输送驱动辊16a,被第一电机43旋转驱动;以及输送从动辊16b,进行从动旋转。

被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夹持并供送至下游的原稿被输送辊对16夹持而输送至与位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和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对置的位置。

读取部20具备:上部传感器单元20a,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上方,并设置于上部单元4;以及下部传感器单元20b,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下方,并设置于下部单元3。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具有传感器模块21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具有传感器模块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模块21a、21b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上方的传感器模块21a读取原稿的上表面,通过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下方的传感器模块21b读取原稿的下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的原稿读取面(未图示)和基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原稿读取面(未图示)成为与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面。

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在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b对置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在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a对置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b。

背景板22a、22b是用于阴影校正而被对置的传感器模块读取的基准板,例如可以使用白色、灰色、黑色等的树脂板或涂布成白色、灰色、黑色等的金属板等。

背景板22a、22b被设置为通过第三电机46的动力而能够旋转,通过旋转,从而能够切换如实线所示的与对置的传感器模块面对面的面对面状态以及如双点划线示所示的解除所述面对面状态的非面对面状态。作为一例,背景板22a、22b为白色,在所述面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白色基准值,在所述非面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黑色基准值。

原稿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原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图像后,被位于读取部20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17夹持而从排出口18排出。

排出辊对17具备:排出驱动辊17a,被第一电机43旋转驱动;以及排出从动辊17b,进行从动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图10中,附图标记47是作为搭载有电子部件的基板的主板。在主板47中,通过电子部件构成进行读取部20的读取控制、供送控制、输送控制等扫描仪1的各种控制的控制单元。该主板47以沿着原稿输送路径t的姿态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下部单元3的外轮廓的第二壳体25(参照图4)在与支承台5对置的位置具备沿下部单元3的旋转轨迹的拱部25a,主板47成为配置于在拱部25a的内侧所形成的空间25d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空间,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接着,说明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装置主体部2不包括支承部5,因此,支承部5不影响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除了支承部5的构成要素都是装置主体部2的构成要素。

图6和图7示出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和作为供送托盘的顶盖10的打开状态。并且,直线lh是通过旋转轴5b的轴中心位置的水平线,直线lv是通过旋转轴5b的轴中心位置的垂直线。

图8~图13示出这些水平线lh和垂直线lv。

在图8中,附图标记g2表示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19和顶盖1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即,第二姿态是由读取部20进行原稿读取的状态,或者是进行使用的状态。如图8所示,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重心位置g2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水平线lh更靠下的位置,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重心位置g2在铅直方向上也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进一步,重心位置g2在铅直方向上也可以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更靠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g2a表示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19和顶盖10未打开而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如图8所示,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重心位置g2a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水平线lh更靠下的位置,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重心位置g2a在铅直方向上也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进一步,重心位置g2a在铅直方向上也可以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更靠下方的位置。

如附图所示,若将前盖19和顶盖10从关闭状态打开,则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以从重心位置g2向重心位置g2a变化所示的那样向装置前方移动。

在图9中,附图标记g3表示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三姿态且前盖19和顶盖1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即,第三姿态是由读取部20进行原稿读取的状态,或者是进行使用的状态。如图9所示,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重心位置g3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水平线lh更靠下的位置,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重心位置g3在铅直方向上也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进一步,重心位置g3在铅直方向上也可以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更靠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g3a表示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三姿态且前盖19和顶盖10未打开而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如图9所示,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重心位置g3a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水平线lh更靠下的位置,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重心位置g3a在铅直方向上也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进一步,重心位置g3a在铅直方向上也可以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更靠下方的位置。

如附图所示,若将前盖19和顶盖10从关闭状态打开,则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以从重心位置g3向重心位置g3a变化所示的那样向装置前方移动。

在图10中,附图标记g1表示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且前盖19和顶盖1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即,第一姿态也是由读取部20不进行原稿读取的状态、或者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和作为供送托盘的顶盖10为关闭的状态、或者非使用的状态。如图10所示,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重心位置g1在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的区域内。进一步,优选的是,重心位置g1在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水平线lh的位置,另外,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不过,重心位置g1在旋转轴5b的区域内,在铅直方向上只要是旋转轴中心以下的位置,则可以是任意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时,前盖19和顶盖10未打开,因此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并且前盖19和顶盖10为打开状态的重心位置未加以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装置主体部2的x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无关,另外,与前盖19和顶盖10的开闭状态无关,位于x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如上所述,在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至少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0)和第二姿态(参照图8)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因此装置主体部2相对于支承部5的稳定性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处于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在铅直方向上也处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在第一姿态(参照图10)与第三姿态(图9)之间变化的过程中的所有姿态中,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在铅直方向上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不过,不限于这样的构成,在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变化的过程中,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也可以暂时性地在铅直方向上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0)时,位于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相同的位置。然而,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第三姿态(参照图9)时,装置主体部2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也可以位于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相同的位置,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0)时,也可以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对于以上的构成,换言之,在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中包括不同的两个姿态,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两个姿态下的装置主体部2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以下。上述不同的两个姿态也可以说是第一姿态、第二姿态、第三姿态这些姿态中的任意两个姿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将上述不同的两个姿态的一方设为第一姿态,另一方设为第二姿态或者第三姿态,则在第一姿态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5b一致。另外,在第二姿态或者第三姿态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比第一姿态时的重心位置更靠下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盖19和顶盖1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在装置主体部2的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这双方状态下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还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前盖19和顶盖10为关闭状态时,且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时,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或者也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另外,在前盖19和顶盖10为关闭状态时,且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三姿态(参照图9)时,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或者也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另外,在前盖19和顶盖10为关闭状态时,且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0)时,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垂直线lv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前方的位置,或者也可以位于比垂直线lv更靠装置后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0所示,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也就是水平线lh和垂直线lv交叉的位置与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g1一致。由此,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时,在装置主体部2不产生旋转力矩,装置主体部2相对于支承部5的稳定性更加良好。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参照图8)和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参照图9)这两种情况下,与作为供送托盘的顶盖10和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的开闭状态无关,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由此,在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和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与顶盖10和前盖19的开闭状态无关,装置主体部2相对于支承部5的稳定性变得良好。

另外,关于扫描仪1在载置面e上的投影面积,分别在前盖19和顶盖10均为关闭状态、前盖19和顶盖10为最大打开状态时,第三姿态时的该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姿态时的该投影面积。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机43和第二电机44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在此,在扫描仪1中,电机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并且,如上所述,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机43和第二电机44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四电机45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上方。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三电机46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由此,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机43、第二电机44、第四电机45以及第三电机46这四个电机中的三个电机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各电机的配置。图11、图12、图13分别是对图8、图9、图10画上各电机的旋转驱动轴,并且省略了主板47的图示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电机的旋转驱动轴与x轴方向平行。

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机43的旋转驱动轴43a在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参照图13)、第二姿态(参照图11)、第三姿态(参照图12)中的任意姿态下,均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3)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二电机44的旋转驱动轴44a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上方。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11)和第三姿态(参照图12)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旋转驱动轴44a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另外,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三电机46的旋转驱动轴46a在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参照图13)、第二姿态(参照图11)、第三姿态(参照图12)中的任意姿态下,均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另外,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第四电机45的旋转驱动轴45a在装置主体部2的第一姿态(参照图13)、第二姿态(参照图11)、第三姿态(参照图12)中的任意姿态下,均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上方。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参照图10)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输送辊对16和排出辊对17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在此,在扫描仪1中,输送辊对16和排出辊对17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并且,如上所述,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一姿态时,输送辊对16和排出辊对17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

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处于第二姿态(参照图8)和第三姿态(参照图9)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主板47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在此,在扫描仪1中,主板47是重物,是对装置的重心位置影响大的构成要素。并且,如上所述,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主板47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以下的构成。更具体而言,关于作为基板的主板47,在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主板47的一部分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上方。在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主板47的整体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的铅直下方。

上面,将装置主体部2的非使用时的姿态定义为图3、图4、图10所示的第一姿态,将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定义为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第二姿态以及图7、图9所示的第三姿态,当然不限于此。

即,作为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的定义,能够将装置主体部2的规定的姿态定义为第一姿态,将相对于第一姿态旋转了的姿态定义为第二姿态。在该情况下,将图10的第一姿态设为非使用时的姿态时,第二姿态可以为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或者图7、图9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或者,将第一姿态设为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时,第二姿态可以为图7、图9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

而且,作为其他的装置主体部2的姿态的定义,能够将图10所示的装置主体部2的不进行读取的姿态定义为第一姿态,将相对于第一姿态旋转了的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定义为第二姿态,将相对于第二姿态向相同方向旋转了的图7、图9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定义为第三姿态。

另外,作为供送托盘的上部盖10和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的状态,定义了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但该定义也包括下述状态。即,包括从装置主体部2伸长的状态和容纳于装置主体部2的状态,或者将多级的托盘展开的状态和将多级的托盘叠置的状态等。

另外,将装置主体部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5可以具备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装置主体部2阶段性地保持成第一姿态、第二姿态、第三姿态,也可以是无阶段地保持姿态的保持机构。

另外,从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图1、图2、图6、图8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装置主体部2的第二姿态以及图7、图9所示的读取原稿时的第三姿态下的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2的重心位置位于比装置主体部2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任意一方或双方与旋转轴5b一致,更优选的是,若与旋转轴中心一致,则装置主体部2相对于支承部5的稳定性更加良好。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毋庸置疑,它们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但也可以设置于支承部5。该情况下,优选为以不改变与上述重心位置相关的所有关系的方式构成。


技术特征: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

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

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大,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供送托盘,支承供送前的原稿;以及

排出托盘,支承进行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

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和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与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的开闭状态无关,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输送辊对,在输送原稿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传送;

供送辊,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输送辊对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供送;

排出辊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排出进行读取后的原稿;

第一电机,是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的驱动源;以及

第二电机,是所述供送辊的驱动源,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分离辊,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并分离原稿;

背景板,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对置的位置,能够切换为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面对面状态和解除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非面对面状态;

第三电机,是所述背景板的状态切换的动力源;以及

第四电机,是所述分离辊的驱动源,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四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电机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搭载有电子部件的基板,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更大,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

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

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

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能够被切换为不同的两个姿态,

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处于所述两个姿态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中的一个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重叠,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中的另一个姿态的情况下,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处于所述一个姿态时的重心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供送托盘,支承供送前的原稿;以及

排出托盘,支承进行读取而被排出的原稿,

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打开状态、以及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另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打开状态这两种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关闭状态、以及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另一个姿态且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为关闭状态这两种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更靠下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两个姿态时,在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从双方关闭状态成为双方打开状态时,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向装置前方移动。

14.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

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

姿态保持单元,保持所述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的姿态,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不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的姿态并且是自所述第一姿态进行了旋转的姿态,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并且是从所述第二姿态向与从所述第一姿态朝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旋转的姿态,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输送辊对,在输送原稿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传送;

供送辊,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输送辊对的上游,将原稿向下游供送;

排出辊对,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设置于所述读取单元的下游,排出进行读取后的原稿;

第一电机,是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排出辊对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源;以及

第二电机,是所述供送辊的驱动源,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背景板,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对置的位置,能够切换为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面对面状态和解除与所述读取单元面对面的非面对面状态;以及

第三电机,是所述背景板的状态切换的动力源,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

分离辊,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供送辊之间夹持并分离原稿;以及

第四电机,是所述分离辊的驱动源,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以及所述第三姿态中的任意一个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四电机的驱动轴均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搭载有控制所述读取单元的电子部件的基板,

关于所述基板,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所述第二姿态和所述第三姿态下,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位于比所述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在铅直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读取装置。其具备:支承部,与对装置进行载置的载置面接触;装置主体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并且通过相对于支承部进行旋转而能够变化姿态;以及姿态保持单元,保持装置主体部相对于支承部的姿态,装置主体部能够切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第一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第二姿态是通过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装置主体部的姿态,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在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在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大,在装置主体部处于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铅直方向上的装置主体部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主体部的旋转轴中心以下。

技术研发人员:手塚诚二;福枡恵一郎;原田英典;杢尾智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2.02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index.php/read-20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