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96


本发明涉及一种服务器机箱,尤其涉及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



背景技术:

服务器指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等,运行以上软件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也被称为服务器。相对于普通pc来说,服务器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因此其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以及网络等硬件和普通pc有所不同,相应的,其硬盘模组所需要包括的盘位和空间也会有所不同,比如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和6u48盘位服务器机箱这两种服务器机箱,这两种标准机箱壳体的尺寸是一致的,如果能够将其内部的模组进行优化设计,就能够通过提升共用性能,来达到降低产品的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进而达到降低产品的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的目的,便于产品的备料、装配和后期维护。

对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第一背板、第二背板、前置硬盘模组、后置硬盘模组、散热风扇模组和主板模组,所述前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前面板的一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后面板的一端,所述后置硬盘模组与所述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主板模组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的上方,所述散热风扇模组通过多层散热风扇组件错位堆叠式地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之间。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背板为24盘位的硬盘背板,所述第二背板为12盘位的硬盘背板,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模组的两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的每一个盘位均设置有插接连接件,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中的硬盘与所述插接连接件相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主板模组支撑架,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两侧内壁,并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远离后面板的一端;所述主板模组抽屉式地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和主板模组支撑架的上方。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上平面与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提拉把手组件,所述提拉把手组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两侧外壁。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提拉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安装座、提拉把手以及把手固定件,所述把手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的上端,所述把手固定件的上部为卡位台阶,所述把手固定件的下部为固定部;所述提拉把手通过所述把手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上,并设置于所述卡位台阶的下方。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板模组包括主板托架、主板安装板、主板和电源组件,所述主板通过所述主板安装板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上;所述电源组件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上,并与所述主板相连接;所述主板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孔,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主板安装板相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握手推拉件,所述握手推拉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前面板两侧,所述握手推拉件靠近所述机箱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握手凹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风扇模组包括第一模组支架、第一散热风扇模组、第二模组支架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模组支架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之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通过所述第二模组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前面板的一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后面板的一端,所述后置硬盘模组与所述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前置硬盘模组优选通过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前面板的一端,而所述后置硬盘模组优选通过所述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后面板的一端,通过两种背板的实现了不同的后置硬盘模组的设置,进而能够很好地满足如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和6u48盘位服务器机箱等标准服务器机箱的设置需求,能够有效地增强产品的物料共用性能,进而达到降低产品的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有利于产品的备料、装配以及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去掉壳体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6u48盘位服务器机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6u48盘位服务器机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主板模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后置硬盘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在拉起提拉把手组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提拉把手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提拉把手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把手固定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把手固定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主板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5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例提供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包括:机箱壳体1、第一背板2、第二背板3、前置硬盘模组4、后置硬盘模组5、散热风扇模组6和主板模组7,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前面板的一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2和第二背板3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后面板的一端,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与所述第一背板2或第二背板3相连接;所述主板模组7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的上方,所述散热风扇模组6通过多层散热风扇组件错位堆叠式地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后置硬盘模组5之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例所述机箱壳体1为6u服务器机箱的壳体结构,所述第一背板2优选为24盘位的硬盘背板,比如可以连接24个3.5的硬盘的背板结构;所述第二背板3优选为12盘位的硬盘背板,比如可以连接12个3.5的硬盘的背板结构;所述第一背板2和第二背板3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模组6的两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为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前面板的硬盘模组,优选包括前置的12盘位硬盘模组41和前置的24盘位硬盘模组42,分别与所述第二背板3和第一背板2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为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后面板的硬盘模组,可以是后置的12盘位硬盘模组或24盘位硬盘模组;所述散热风扇模组6为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后置硬盘模组5之间的散热风扇组件,所述主板模组7为包括了主板71的主控电路板模组。

如图1至图5所示,本例所述第一背板2和第二背板3的每一个盘位均设置有插接连接件8,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后置硬盘模组5中的硬盘与所述插接连接件8相连接,所述插接连接件8优选为与用于实现硬盘供电和连接的硬盘连接座,进而提高装配过程中的简便性,提高装配效率,便于后期维护。

本例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2和第二背板3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与所述第一背板2或第二背板3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优选通过所述第一背板2和第二背板3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前面板的一端,进而在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前面板的一端实现了36个硬盘的设置;而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优选通过所述第一背板2或第二背板3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后面板的一端,进而在所述机箱壳体1靠近后面板的一端实现了24个硬盘或12个硬盘的设置,以便通过两种背板的实现了不同的后置硬盘模组5的设置,进而能够很好地满足如6u60盘位服务器机箱和6u48盘位服务器机箱等标准服务器机箱的设置需求,如图1至图5所示,因此,本例能够有效地增强产品的物料共用性能,进而达到降低产品的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有利于产品的备料、装配以及后期维护。

如图1以及图4至图6所示,本例还包括主板模组支撑架11,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11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两侧内壁,并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远离后面板的一端;所述主板模组7抽屉式地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和主板模组支撑架11的上方。

本例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11为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两侧内壁的支撑构件,用于实现所述主板模组7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所述主板模组7也称主板仓,包括了主板托架72、主板71和电源组件73等构件,即包括所述主板71的抽屉式组件;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该主板模组支撑架11优选为略高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的条状支撑构件,该条状支撑构件的两端优选设置有第二斜坡111,所述第二斜坡111为用于促进抽屉抽拉时的斜坡,便于使得所述主板模组7在抽拉时候的更为顺畅和省力。

本例所述主板模组7抽屉式地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和主板模组支撑架11的上方,其优势还在于,通过这种抽屉式的设计,使得所述主板模组7形成独立的模块,在维护主板71时不需要与其它零部件产生关联,可以取下来独立于机箱壳体1之外来进行维护,维护完成再通过螺丝实现固定和安装即可,装配方式和后期维护简便且高效。

如图7所示,本例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件51,所述支撑件51的上平面与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11位于同一平面上,便于提升与所述主板模组7的接触面高度,跟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11一起共同形成所述主板模组7的滑道,以实现支撑和导向作用;优选的,所述支撑件51的中间为支撑平面512,所述支撑平面512的两端为第一斜坡511,所述支撑平面512能够保证平稳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所述第一斜坡511的设计能够使得所述主板模组7在抽拉时候的更为顺畅和省力;所述支撑件5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两个以上的支撑件51均匀分布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5的上端面,便于受力均匀且可靠。

如图1至图5以及图8至图12所示,本例还包括提拉把手组件9,所述提拉把手组件9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两侧外壁。所述提拉把手组件9优选包括把手安装座91、提拉把手92以及把手固定件93,所述把手固定件93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91的上端,所述把手固定件93的上部为卡位台阶931,所述把手固定件93的下部为固定部932;所述提拉把手92通过所述把手固定件93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91上,并设置于所述卡位台阶931的下方。

本例所述把手安装座91为用于安装所述提拉把手92的安装座,该把手安装座91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安装座,也可以是与所述机箱壳体1一体化设计的安装座;所述把手固定件93用于实现所述提拉把手92的固定和卡位作用,其中,所述卡位台阶931为用于实现所述提拉把手92在拉起时卡位作用的限位件,该卡位台阶931位于所述提拉把手92的上方,以便在拉起所述提拉把手92时实现一定夹角的卡位作用,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固定部932为用于实现固定安装的部件,如通过螺丝或螺栓实现的固定安装板。

本例通过提拉把手组件9的设计,便于在使用的时候,使得所述提拉把手92与机箱壳体1之间形成夹角,避免夹到使用者的手指,结构简单可靠,且安全性能高;在松开所述提拉把手92之后,所述提拉把手92由于自重影响向下旋转落下,沉入至所述把手安装座91中,进而有效地避免增加机箱壳体1的整体宽度,本例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可靠,人性化程度高。

优选的本例所述把手安装座91的中间为向内凹陷的安装位911,所述提拉把手92通过所述把手固定件93设置于所述安装位911中,进而使得所述提拉把手92在放下的状态下能够容纳于所述把手安装座91的中间,避免增加机箱壳体1的整体宽度。

优选的,本例所述卡位台阶931为圆弧形的卡位台阶931,即所述卡位台阶931的边缘为圆弧边,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在提起卡位的时候,损伤所述提拉把手92。本例所述卡位台阶931和固定部932之间为安装槽933,所述提拉把手92的两端优选旋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933中,便于实现所述提拉把手92的拉起卡位以及放下时的旋转落下。

如图1所示,本例所述提拉把手92为上窄下宽的圆弧把手,上窄下宽的设计,除了能够更好实现握手之外,还能够利用重力作用使得松开所述提拉把手92时自然落下,便于提高操作过程的便捷程度和人性化设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圆弧把手的设计,还能够有效提高其安全性能。优选的,本例所述提拉把手92的握手部位设置有防滑保护套,所述防滑保护套可以是硅胶防滑套等,便于实现防滑和保护的功能。

本例所述固定部932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把手安装座91相连接,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932的安装孔中,优选包括螺钉、螺丝和卡扣件中的任意一种。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把手固定件93的顶部设置有凸起934,所述把手固定件93通过所述凸起934插入至所述把手安装座91的顶部,便于实现快速的装配,并减少需要的螺丝数量,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例所述主板模组7包括主板托架72、主板安装板74、主板71和电源组件73,所述主板71通过所述主板安装板74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72上;所述电源组件73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72上,并与所述主板71相连接;所述主板安装板74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孔,所述主板71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主板安装板74相连接。

本例所述主板托架72指的是用于实现主板模组7的安装和固定的框架结构,优选包括底板和后挡板,所述底板和后挡板之间优选采用可拆卸的安装方式,便于在所述后挡板上安装后面板所需要的接口,也便于后期维护;所述主板安装板74为用于安装所述主板71的安装板,该主板安装板74固定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72上,比如通过螺丝等方式实现固定安装;所述主板安装板74上优选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孔741,所述两个以上的安装孔741分散设置于所述主板安装板74上,所述主板71通过所述安装孔741与所述主板安装板74相连接,进而在需要装配不同尺寸和型号的主板71的时候,只需要采用不同的安装孔741实现其安装和固定即可,适配性能高,装配方式简单高效。

如图1、图4、图13和图14所示,本例所述主板托架72两侧远离后面板的一端优选设置有第一u形卡槽721,所述机箱壳体1的两侧内壁设置有铆柱12,所述铆柱1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u形卡槽721的位置相对应,进而在所述主板模组7滑入后能够实现卡住,以增加其结构的稳定和可靠性能。

本例所述安装孔741内根据实际需求针对各种尺寸的主板71预先铆合设置螺母,所述主板71通过螺母锁住螺柱742,进而连接至所述主板安装板74。优选的,所述螺柱742的上端设置有一字槽,便于工具的使用,以提高装配和维护的便捷程度。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螺柱742的位置设置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有需要的位置锁上即可,其设置的位置应避开所述主板71的元器件区域,以便既能够实现装配要求,也能够避免螺柱742干涉或撞坏所述主板71的元器件。

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主板71存在多种不同的标准,不同尺寸和型号的主板71所要求的安装孔741(如螺丝孔)位置与螺丝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为了适配各种不同尺寸和型号的主板71,本例通过上述设计,进而能够达到共用物料和减少物料种类的目的,尽可能做到各个模组通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本例还优选包括热插拔硬盘组件75,所述热插拔硬盘组件75设置于所述电源组件73的一侧,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结构设计的变化而直接挂设在机箱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热插拔硬盘组件75优选包括两组热插拔硬盘(如两组3.5的硬盘),所述两组热插拔硬盘并排设置;所述电源组件73优选包括两组电源,以便实现冗余电源;所述两组电源优选通过电源框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72的一侧,所述两组电源优选堆叠式设置于所述电源框中,便于节省空间。

如图1至图5以及图15所示,本例还包括握手推拉件10,所述握手推拉件10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前面板两侧,所述握手推拉件10靠近所述机箱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握手凹槽101。

本例所述握手推拉件10指的是设置有握手凹槽101的推拉构件,用于实现对服务器的推拉操作;所述握手凹槽101为用于实现操作者放置手部的凹陷槽,便于实现提升服务器在服务器机柜中的推拉便捷程度,操作过程简便且省力,并且采用这种凹陷式设计,不会增加服务器机箱壳体1的宽度。

本例所述握手凹槽101优选设置于所述握手推拉件10的中上部,这样的设置方式,充分利用了服务器重力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契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使得服务器在服务器机柜中的推拉过程稳定可靠且省力。

本例所述握手凹槽101优选为梯形凹槽,所述梯形凹槽的长边设置于所述握手推拉件10靠近所述机箱壳体1的一侧,这样的设置,便于使用者手部的放入,同时,也能够增加梯形凹槽短边所在握手推拉件10的厚度,延长其使命寿命,避免断裂。

如图15所示,本例所述握手推拉件10的上端还设置有功能区域102,所述功能区域102包括控制按键、指示灯以及usb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服务器前面板所需要的电源按键、指示灯以及usb接口等直接集成在所述握手推拉件10的上端,便于节省空间,以便前置硬盘模组4能够设置更多的硬盘。

本例所述握手推拉件10凸出式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前面板两侧,也就是说,所述握手推拉件10的外侧是宽于所述机箱壳体1的外侧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使得所述服务器在安装至服务器机柜之后,所述握手推拉件10能够凸出于所述服务器机柜之外,避免所述握手凹槽101被遮挡而无法操作。

如图1至图5以及图16所示,本例所述散热风扇模组6包括第一模组支架61、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第二模组支架63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通过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后置硬盘模组5之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通过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的上方。

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优选为阶梯状支架,之所以设计成阶梯状的支架,是为了便于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多层散热风扇的安装和设置,并且还可以利用阶梯状支架实现错位设置,便于提高装配的简便程度;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优选包括8个散热风扇,所述8个散热风扇优选分成两层错位设置于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的阶梯状支架上,为了便于显示,在图中隐藏了部分壳体及构件;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尺寸的服务器机箱,散热风扇的数量和层数,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改变的。

本例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通过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主板模组7之间,进而合理利用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主板模组7之间的垂直空间来安装和设置散热风扇,本例结构合理,散热高效,并且装配方式简单高效。

本例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的两端优选设置有侧支架65,所述侧支架65连接至所述机箱壳体1;所述侧支架65优选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至所述机箱壳体1,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以是螺丝、螺栓或是卡扣件中的任意一种。如图16所示,本例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包括风扇支架621和第一散热风扇622,所述第一散热风扇622通过风扇支架621错位设置于所述阶梯状支架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将所述风扇支架621插接设置于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中,然后将所述第一散热风扇622插接设置于所述风扇支架621中,进而有效简化其装配和拆卸过程,便于后期维护和更换。

本例还优选包括第二模组支架63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通过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的上方。如图1至图5所示,本例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形成一个位于上层的独立的散热风扇模组6,加上第一模组支架61和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即可实现多层散热风扇组件错位堆叠式地设置;相应的,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也优选包括4个散热风扇,所述4个散热风扇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的上方。同样的,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尺寸的服务器机箱,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的散热风扇的数量和层数,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改变的。

本例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u形卡槽631,所述第二u形卡槽631的数量优选为两个,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通过所述第二u形卡槽631卡合连接至所述机箱壳体1内侧的铆柱(位于机箱壳体1内侧,在图中未标示)上,便于快速装配和定位;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至与所述机箱壳体1,比如通过螺丝、螺栓或是卡扣件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式的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本例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还优选通过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的上方,通过这种将所述第二模组支架63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设计成一个位于上层的独立的散热风扇模组6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所述前置硬盘模组4和主板模组7之间的垂直空间,最大程度利用u服务器机箱的空间实现高效散热;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散热风扇、第一模组支架61以及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的通用性能,比如,如果是在u服务器机箱,只需要使用第一模组支架61和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即可,即u服务器机箱只需要两层的散热风扇模组6,无需上层的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型号的服务器散热需求,提高其物料共用性,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备料周期。

本例所述第一模组支架61和第二模组支架63上均设置有风扇供电小板66,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62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64上均设置有风扇接口67,所述风扇接口67插接于所述风扇供电小板66上,进而能够快速实现散热风扇的热插拔和装配,便于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后期维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壳体、第一背板、第二背板、前置硬盘模组、后置硬盘模组、散热风扇模组和主板模组,所述前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前面板的一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后面板的一端,所述后置硬盘模组与所述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主板模组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的上方,所述散热风扇模组通过多层散热风扇组件错位堆叠式地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为24盘位的硬盘背板,所述第二背板为12盘位的硬盘背板,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模组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的每一个盘位均设置有插接连接件,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中的硬盘与所述插接连接件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板模组支撑架,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两侧内壁,并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远离后面板的一端;所述主板模组抽屉式地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和主板模组支撑架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上平面与所述主板模组支撑架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拉把手组件,所述提拉把手组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两侧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安装座、提拉把手以及把手固定件,所述把手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的上端,所述把手固定件的上部为卡位台阶,所述把手固定件的下部为固定部;所述提拉把手通过所述把手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座上,并设置于所述卡位台阶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模组包括主板托架、主板安装板、主板和电源组件,所述主板通过所述主板安装板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上;所述电源组件设置于所述主板托架上,并与所述主板相连接;所述主板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孔,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主板安装板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握手推拉件,所述握手推拉件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的前面板两侧,所述握手推拉件靠近所述机箱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握手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模组包括第一模组支架、第一散热风扇模组、第二模组支架和第二散热风扇模组,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模组支架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之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模组通过所述第二模组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模组的上方。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物料共用性强的6U服务器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第一背板、第二背板、前置硬盘模组、后置硬盘模组、散热风扇模组和主板模组,所述前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前面板的一端,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后置硬盘模组设置于所述机箱壳体靠近后面板的一端,所述后置硬盘模组与所述第一背板或第二背板相连接;所述主板模组设置于所述后置硬盘模组的上方,所述散热风扇模组通过多层散热风扇组件错位堆叠式地设置于所述前置硬盘模组和后置硬盘模组之间。本发明的物料共用性强,能够达到降低产品的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生产成本等目的,有利于产品的备料、装配以及后期维护。

技术研发人员:聂爱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国鑫恒运信息安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0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