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很多的治疗方法都需要患者趴伏在诊疗床上,尤其是在对背部进行督灸疗法时,整个过程长度一个多小时,导致患者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因而时常发生因患者身体摆动而导致治疗器具和材料的滚落,由于督灸等疗法需要采用可燃物的配合,在意外情况下不仅会造成对诊疗床表面的烧坏还会给患者的身体表面造成烧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放置于诊疗床上,包括:第一限位挡壁、第二限位挡壁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限位挡壁设置于患者的腹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挡壁设置于所述腹部的另一侧,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腹部的下表面,所述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下部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下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组件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上表面依次连接共同形成一近似半圆形的弧形支撑面,所述腹部包围于所述弧形支撑面的内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挡壁、所述第二限位挡壁和所述连接组件的下端均抵于所述诊疗床的上表面;
4.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挡壁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均包括:弧形板、亲肤防污层、三角固定块和防滑垫,所述防滑垫的下表面紧贴于所述诊疗床的上表面,所述三角固定块的一侧面固定安装于所述防滑垫的上表面,所述三角固定块呈中空的块体结构,所述三角固定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弧形板的下端固定安装于所述三角固定块的上端,所述弧形板的横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弧形设置,所述亲肤防污层设置于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腹部的一侧或另一侧,所述亲肤防污层紧贴所述腹部设置。
5.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下端之间的距离。
6.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固定块靠近所述腹部的一侧嵌设有一魔术贴子贴,所述魔术贴子贴可拆卸地贴设于所述连接组件上,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固定条、两魔术贴母贴和弹力伸缩带,两固定条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下端设置,两所述魔术贴母贴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条的上表面,每一所述魔术贴母贴均与一所述魔术贴子贴匹配连接,所述弹力伸缩带的两端分别与两固定条连接。
7.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力伸缩带的初始长度应略小于正常人的所述腹部的宽度。
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力伸缩带的上表面可操作地盖设有一层亲肤胶垫。
9.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亲肤胶垫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1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上端限位件,两所述上端限位件分别可操作地插入于所述第一限位挡壁的上端的内侧和所述第二限位挡壁的上端的内侧,一所述上端限位件的一侧抵于所述腹部的一侧,另一所述上端限位件的一端抵于所述腹部的另一侧。
1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端限位件包括:垫板、充气气囊和第一磁吸件,所述垫板紧贴使用者的腹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充气气囊设置于所述垫板远离所述腹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充气气囊的上端可打开地设置有一充气口,所述充气气囊的内部远离所述垫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磁吸件,所述弧形板的上端的内侧嵌设有一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相吸引。
1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诊疗床上设置有一扣带,所述扣带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诊疗床的上表面,所述弹力伸缩带穿过所述扣带的下部设置。
1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更好地对诊疗床上趴伏的患者进行了身体侧向的限位,防止在进行诊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扭转摆动造成诊疗过程的失误,尤其是防止了在督灸治疗过程中病人因长时间趴伏不适摆动身体造成诊疗器械和可燃物的掉落,进一步避免了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的上端限位件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的驱动翻转机构的示意图。
17.附图中:
18.1、第一限位挡壁;2、第二限位挡壁;3、连接组件;11、弧形板;13、三角固定块;14、防滑垫;15、魔术贴子贴;31、固定条;33、弹力伸缩带; 4、亲肤胶垫;5、上端限位件;51、垫板;52、充气气囊;53、第一磁吸件; 54、充气口;55、第二磁吸件;6、扣带;7、腹部;8、诊疗床;81、安装架、 82、升降气缸;83、连杆;84、安装快;85、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0.如图1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放置于诊疗床8上,包括:第一限位挡壁1、第二限位挡壁2和连接组件3,第一限位挡壁1设置于患者的腹部7的一侧,第二限位挡壁2设置于腹部7的另一侧,连接组件3设置于腹部7的下表面,连接组件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挡壁1的下部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部可拆卸地连接,第一限位挡壁1的上表面、连接组件3的上表面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上表面依次连接共同形成一近似半圆形的弧形支撑面,腹部7包围于弧形支撑面的内侧,且第一限位挡壁1、第二限位挡壁2和连接组件3的下端均抵于诊疗床8的上表面;其中,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均包括:弧形板11、亲肤防污层、三角固定块 13和防滑垫14,防滑垫14的下表面紧贴于诊疗床8的上表面,三角固定块 13的一侧面固定安装于防滑垫14的上表面,三角固定块13呈中空的块体结构,三角固定块1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弧形板11的下端固定安装于三角固定块13的上端,弧
形板11的横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弧形设置,亲肤防污层设置于弧形板11靠近腹部7的一侧或另一侧,亲肤防污层紧贴腹部7设置。进一步地,上述弧形支撑面为中部下凹且两端起翘的弧面,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端均抵于诊疗床8的上表面,且在患者趴伏在上述的诊疗床8上时,患者的腹部7的下表面抵于弧形支撑面的上表面,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分别在患者的腹部7的两端形成向连接组件3方向,即向患者腹部7的支撑,且在患者的腹部7的重力作用下,第一限位挡壁1 的下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端分别与诊疗床8的上表面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上述摩擦力用于阻止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在诊疗床8上发生运动,具体的讲,当患者的腹部7的重力完全作用于上述的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时,部分的重力作用于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上,从而使得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分别与诊疗床8之间产生一定远离腹部7的运动趋势,同时,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分别与诊疗床8的上表面之间产生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患者及可以在形成的弧形支撑面内进行一定的身体角度调整,且由于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在腹部7两侧的限位作用,使得患者的身体的摆动处在一定可控的幅度内;在另一优选地实施例中,防滑垫14应采用可以与诊疗床8之间产生较大摩擦力的材料制成,具体的可以是一种下表面加设有防滑纹路的橡胶垫;其中,三角固定块13优选地可以为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块体结构,且上述的块体结构的一直角边与防滑垫14固定连接,块体结构呈倾斜的一侧应朝向患者的腹部7设置,且使弧形板11的下端与块体结构固定连接,弧形板11 的上端相对于弧形板11的下端向外侧弯曲并呈弧形设置;弧形板11的内侧,即朝向患者的腹部7的一侧设置有上述的亲肤防护层,亲肤防污层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至少部分与患者的腹部7相紧贴,当患者由于在治疗,如艾灸等过程中因长时间的趴伏导致身体不适时,即可在弧形支撑板的上部进行一定角度的调整摆动,且当摆动幅度过大时腹部7至少一侧抵于弧形板11的内侧,或无法抵于弧形板11上且通过整个弧形支撑面对其身体的摆动提高难度,从而限制身体的摆动幅度进一步增加,从而避免治疗器械以及可燃物掉落对患者和诊疗床8造成损伤。
2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限位挡壁1的上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挡壁1的下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挡壁1的下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端均应更为紧贴地抵于患者的腹部7的下端,第一限位挡壁1的上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上端应分别与患者的腹部7的两侧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留有一定的患者活动空间。
2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三角固定块13靠近腹部7的一侧嵌设有一魔术贴子贴15,魔术贴子贴15可拆卸地贴设于连接组件3上,连接组件3包括:两固定条31、两魔术贴母贴和弹力伸缩带33,两固定条31分别靠近第一限位挡壁1的下端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下端设置,两魔术贴母贴分别设置于固定条31的上表面,每一魔术贴母贴均与一魔术贴子贴15匹配连接,弹力伸缩带33的两端分别与两固定条31连接。进一步地,通过魔术子贴与魔术母贴的匹配完成对第一限位挡壁1、第二限位挡壁2分别与连接组件3的两端的可拆卸地连接,且通过弹力伸缩带33的伸缩可对第一限位挡壁 1与第二限位挡壁2的间距进行调节,可更好地与患者的腹部7尺寸相匹配;在了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也可采用不可调节的板体结构,板体结构的下表面与诊疗床8相抵,板体结构的上表面抵于患者的腹部7的下表面,板体的两端与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固定连接。
2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弹力伸缩带33的初始长度应略小于正常人的腹部7的宽度。进一步地,上述的初始长度为弹力伸缩带33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自然伸长长度,当收到拉力后弹力伸缩带33的两端向外侧伸长从而适应患者的腹部7尺寸。
2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弹力伸缩带33的上表面可操作地盖设有一层亲肤胶垫4。进一步地,通过亲肤胶垫4使得患者的腹部7的下表面不直接与弹力伸缩带33接触,避免造成压迫损伤,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好地治疗体验。
2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亲肤胶垫4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27.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2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两上端限位件5,两上端限位件5分别可操作地插入于第一限位挡壁1的上端的内侧和第二限位挡壁2的上端的内侧,一上端限位件5的一侧抵于腹部7的一侧,另一上端限位件5的一端抵于腹部7的另一侧。进一步地,可以进一步减小患者的摆动角度,并且可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上端限位件5的尺寸从而使得上述的身体摆动幅度限制器起到更好的限位效果。
2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上端限位件5包括:垫板51、充气气囊 52和第一磁吸件53,垫板51紧贴使用者的腹部7的一侧设置,充气气囊52 设置于垫板51远离腹部7的一侧设置,充气气囊52的上端可打开地设置有一充气口54,充气气囊52的内部远离垫板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吸件53,弧形板11的上端的内侧嵌设有一第二磁吸件55,第一磁吸件53和第二磁吸件55相吸引。进一步地,通过第一磁吸件53与第二磁吸件55的匹配完成对上述的上端限位件5的固定,通过对充气气囊52内的气体体积的充放控制起到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3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诊疗床8上设置有一扣带6,扣带6的两端均固定于诊疗床8的上表面,弹力伸缩带33穿过扣带6的下部设置。进一步地,扣带6的设置方向应与弹力伸缩带33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设置,扣带 6的下表面形成一限位洞,上述的限位洞的内部尺寸应略大于弹力伸缩带33 的外部尺寸,从而对弹力伸缩带33产生在垂直于弹力伸缩带33的设置方向上的限位作用。
3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驱动翻转机构,上述的驱动翻转机构用于通过外力组件驱动第一限位挡壁1和第二限位挡壁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人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身动作,对长时间卧趴的患者起到辅助缓解治疗后压力的作用。
32.具体地,上述的驱动翻转机构包括:两驱动臂和一控制主机,驱动臂的输出端安装于弧形板的外侧,驱动臂可操作地推动弧形板朝向人体的一侧推动,从而推动人体翻转,两驱动臂均与控制主机连接,在控制主机预先设定的程序的控制下,当患者需要进行转体活动时,两驱动臂应一推动一停止分别对两弧形板11进行操作,从而使得人体随着进行转体操作。
33.更进一步地,两驱动臂均应包括:安装架81、升降气缸82、连杆83、安装快84和转动轴85,安装架81固定安装于诊疗床8的下部的一侧,升降气缸82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安装架81上,升降气缸82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活塞杆的上端与连杆83的下端铰接,连杆83沿倾斜方向设置,连杆83 的上端朝向弧形板11设置,连杆83的上端与固定块84的一侧铰接,固
定块 84的另一侧安装于弧形板11的外侧上,弧形板11的下端与三角固定块13 的上端相抵,且弧形板11的下端靠近人体的一侧与三角固定块13之间安装有一转轴85,弧形板11通过转轴85并在连杆83的推动下可操作地朝向人体的一侧顶起,从而协助患者完成转体动作。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