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6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护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


背景技术:

2.吸痰器是心内科的重要护理用具之一,其能帮助病人将痰排出,避免心血管疾病手术后、病人用力排痰而造成手术处的二次伤害。目前,常用的排痰器有两种,分别是:1、手动排痰器,其利用负压吸力来实现排痰,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使用便利性差;2、电动排痰器,通过电机的驱动来使负压部件产生负压吸力,以完成排痰,使用方便性好,但是成本高,且维修、维护和消毒工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在保证使用便利性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成本、以及降低维修、维护和消毒工作难度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包括筒状结构的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之间设有间距,与所述间距对应的位置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内、并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上,位于所述第一密闭室内的所述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位于所述第二密闭室内的所述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叶轮;
5.所述第一密闭室上连通有叶轮气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密闭室上设有排痰机构;所述第二密闭室上还设有清理机构和气压保持机构。
6.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叶轮气动驱动机构包括与进气气源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设有螺旋设置的进气道,所述进气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室远离所述第二密闭室的一端;所述第一叶轮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所述进气管方向倾斜设置;
7.所述排痰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密闭室内部连通的进痰管,所述进痰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密闭室远离所述第一密闭室的一端,所述进痰管上连通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位于所述第二密闭室内,且所述喇叭管内设有挡痰板,所述挡痰板与所述喇叭管的内壁之间设有多根支撑杆;所述第二叶轮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所述进痰管方向倾斜设置;
8.远离所述进气管端的所述第一密闭室上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上也设有螺旋设置的气道,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密闭室的外壁上、并与所述第二密闭室的内部连通,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叶轮对应设置;所述进气管上连通有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闭室的外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密闭室的内部连通,且所述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一叶轮对应设置。
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位于所述第一密闭室内的所述第一叶轮在所述转轴上设有并排的两个;所述进气支管设有多根,多根所述进气支管平均分布、且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叶轮对应设置。
10.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气压保持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密闭室上、并与所述第二密闭室内部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设有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二密闭室的内壁上设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和所述电磁阀均与电控单元相连。
11.作为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密闭室上、并与所述第二密闭室连通的送水管,位于所述第二密闭室内的所述送水管上连通有喷头,所述喷头穿过所述喇叭管、并朝向所述挡痰板;所述送水管的另一端紧密配合有进水控制阀。
12.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密闭室上还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螺纹安装有收集筒,所述收集筒与所述送水管的相位差为180度。
13.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与所述排水管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密闭室内壁上设有锥形导流部,所述锥形导流部与所述排水管相互连通。
14.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密闭室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密闭室的长度,所述第二密闭室的外壁上设有支撑底座和提手;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支撑底座同侧设置。
15.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与所述间距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多个连接柱。
16.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均由透明材料制造而成。
17.采用了上述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18.由于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包括筒状结构的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之间设有间距,与间距对应的位置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内、并转动安装于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上,位于第一密闭室内的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位于第二密闭室内的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叶轮;第一密闭室上连通有叶轮气动驱动机构,第二密闭室上设有排痰机构;第二密闭室上还设有清理机构和气压保持机构,清理机构朝向吸痰机构,基于上述结构,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在实际应用中,使叶轮气动驱动机构与进气气源(如:医院病房墙壁上设置的供氧系统)相连,通过叶轮气动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叶轮旋转,进而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叶轮旋转,之后通过第二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式吸力使排痰机构将痰从身体内排出,在上述过程中,通过气压保持机构使第二密闭室内具有稳定气压,以保证正常的吸痰工作,且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之后,通过清理机构进行清理,以备下次使用。
19.综上所述,采用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通过气体的驱动便可实现排痰工作,使用简单、方便、且环保,与传统相比,无需人为操作,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日常劳动强度;同时,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成本低,加工制造方便,且便于维修、维护、清理和消毒。
20.由于叶轮气动驱动机构包括与进气气源连通的进气管,进气管内设有螺旋设置的进气道,进气管设置于第一密闭室远离第二密闭室的一端;第一叶轮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进气管方向倾斜设置;排痰机构包括与第二密闭室内部连通的进痰管,进痰管设置于第二密闭室远离第一密闭室的一端,进痰管上连通有喇叭管,喇叭管位于第二密闭室内,且喇叭管内设有挡痰板,挡痰板与喇叭管的内壁之间设有多根支撑杆;第二叶轮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进痰管方向倾斜设置;远离进气管端的第一密闭室上连通有出气管,出气管上也设有螺旋设置的气道,出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密闭室的外壁上、并与第二密闭室
的内部连通,且出气管与第二叶轮对应设置;进气管上连通有进气支管,进气支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密闭室的外壁上、并与第一密闭室的内部连通,且进气支管与第一叶轮对应设置,从而在工作中,首先,通过送气管使进气管和供氧系统(进气气源)相连、使进痰管连通上软管,之后,将软管插入咽喉,之后,使氧气通过进气管和进气支管送入第一密闭室内、并使第一叶轮和转轴旋转,同时,通过出气管来辅助驱动第二叶轮旋转,第二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吸力,痰便通过软管吸入第二密闭室内,在吸入的过程中,通过挡痰板来对痰进行阻挡,避免痰被吸到第二叶轮上,结构简单,构思巧妙,且吸痰效果好;在上述过程中,通过第一叶轮上弧形、且倾斜设置的叶片,有利于实现气体对叶轮的驱动,通过第一叶轮上弧形、且倾斜设置的叶片,有利于快速产生离心吸力。
21.由于进气管内设有螺旋设置的进气道,从而通过螺旋设置的进气道便于气体汇集和增大气压,有利于提高对第一叶轮的驱动效果。
22.由于位于第一密闭室内的第一叶轮在转轴上设有并排的两个;进气支管设有多根,多根进气支管平均分布、且分别与两第一叶轮对应设置,从而通过多根进气支管和两个第一叶轮的配合,大大提高了第一叶轮的旋转效果和可靠性,进而保证了第二叶轮能有效、持续的产生离心吸力。
23.由于气压保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密闭室上、并与第二密闭室内部连通的排气管,排气管上设有电磁阀;位于第二密闭室的内壁上设有气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电磁阀均与电控单元相连,从而当气压传感器检测到第二密闭室内的气压过高时,电控单元控制电磁阀开启、并通过排气管释放第二密闭室内的部分气压,结构简单,第二密闭室内的气压保持效果好,有效保证了排痰工作的进行。
24.由于清理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密闭室上、并与第二密闭室连通的送水管,位于第二密闭室内的送水管上连通有喷头,喷头穿过喇叭管、并朝向挡痰板;送水管的另一端紧密配合有进水控制阀,从而在进行清洗工作时,打开进水控制阀、并连通上送水管,之后,通过喷头对挡痰板进行清洗,结构简单、方便,清理效果好。
25.由于第二密闭室上还连通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螺纹安装有收集筒,收集筒与送水管的相位差为180度,从而在清理工作时,清洗水和其它被清理的污物通过排水管流入收集筒内进行收集,之后,旋下收集筒进行排放,结构简单,污物清理方便,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6.由于与排水管对应位置的第二密闭室内壁上设有锥形导流部,锥形导流部与排水管相互连通,从而通过锥形导流部便于清洗水和污物顺利的流入排水管,避免了第二密闭室有残留。
27.由于第一密闭室的长度小于第二密闭室的长度,第二密闭室的外壁上设有支撑底座和提手;排水管与支撑底座同侧设置,从而通过支撑底座来对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进行支撑,避免了该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在存放时和工作时自行滚动的问题;通过第一密闭室的长度小于第二密闭室的长度这个结构,提高了支撑底座的支撑面积,进而提高了支撑可靠性;通过提手便于携带该吸痰器;通过排水管与支撑底座同侧设置,便于清洗水以及清洗后的污水自然的流入排水管。
28.由于与所述间距对应位置的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多个连接柱,从而通过连接柱提高了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之间的连接强度。
29.由于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均由透明材料制造而成,从而通过透明的第一密闭室和第二密闭室便于观察内部的工作情况,避免再次对病人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

第一密闭室;2

第二密闭室;201

支撑底座;202

提手;203

排气管;204

电磁阀;205

气压传感器;3

间距;4

转轴;5

第一叶轮;6

第二叶轮;7

叶轮气动驱动机构;700

进气道;701

进气管;702

出气管;703

进气支管;8

排痰机构;801

进痰管;802

喇叭管;803

挡痰板;804

支撑杆;9

清理机构;901

送水管;902

喷头;903

进水控制阀;904

排水管;905

收集筒;906

锥形导流部;10

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离心吸痰器,包括筒状结构的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该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之间设有间距3,与间距3对应的位置设有转轴4,该转轴4的两端(贯穿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的侧壁)分别延伸至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内、并转动安装于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的侧壁上,位于第一密闭室1内的转轴4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5,位于第二密闭室2内的转轴4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叶轮6;该第一密闭室1上连通有叶轮气动驱动机构7,该第二密闭室2上设有排痰机构8;该第二密闭室2上还设有清理机构9和气压保持机构。
35.该叶轮气动驱动机构7包括与进气气源连通的进气管701,该进气管701设置于第一密闭室1远离第二密闭室2的一端、并与第一密闭室1连通(该进气管701的另一端连通有送气管,该送气管与进气气源相连,如:医院墙壁上设置的供氧系统);该第一叶轮5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进气管701方向倾斜设置;该排痰机构8包括与第二密闭室2内部连通的进痰管801,该进痰管801设置于第二密闭室2远离第一密闭室1的一端、并与第二密闭室2连通(该进痰管801的另一端连通有软管,该软管是用于插入咽喉内的),该进痰管801上连通有喇叭管802,该喇叭管802位于第二密闭室2内、且大端朝向第二叶轮6,该喇叭管802内设有挡痰板803,该挡痰板803与喇叭管802的内壁之间设有多根支撑杆804;该第二叶轮6上的叶片设置为弧形、并向进痰管801方向倾斜设置(该第二叶轮6上的叶片与第一叶轮5上的叶片呈镜像关系);远离进气管701端的第一密闭室1上连通有出气管702,该出气管70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密闭室2的外壁上、并与第二密闭室2的内部连通,且出气管702与第二叶轮6对应设置;该进气管701上连通有进气支管703,该进气支管70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密闭室1的外壁上、并与第一密闭室1的内部连通,且进气支管703与第一叶轮5对应设置。
36.在本方案中,该进气管701和出气管702内均设有螺旋设置的进气道700;位于第一密闭室1内的第一叶轮5在转轴上设有并排的两个;该进气支管703设有多根,多根进气支管703平均分布、且分别与两第一叶轮5对应设置(也可以说:每个第一叶轮的外周环形布置有多个进气支管703),该进气支管703的根数大于出气管702的根数。
37.该气压保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密闭室2上、并与第二密闭室2内部连通的排气管203,该排气管203上设有电磁阀204;位于第二密闭室2的内壁上设有气压传感器205,该气压传感器205和电磁阀204均与电控单元相连。
38.该清理机构9包括设置于第二密闭室2上、并与第二密闭室2连通的送水管901,位于第二密闭室2内的送水管901上连通有喷头902,该喷头902穿过喇叭管802、并朝向挡痰板803;该送水管901的另一端紧密配合有进水控制阀903;该第二密闭室2上还连通有排水管904,该排水管904上螺纹安装有收集筒905,该收集筒905与送水管901的相位差为180度;作为优选,与排水管904对应位置的第二密闭室2内壁上设有锥形导流部906,该锥形导流部906与排水管904相互连通。
39.该第一密闭室1的长度小于第二密闭室2的长度,该二密闭室2上设有支撑底座201和提手202,该排水管904与支撑底座201同侧设置;与间距3对应位置的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多个连接柱10;该第一密闭室1和第二密闭室2均由透明材料制造而成。
40.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02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