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冷器检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冷器换热列管快速查漏装置。
背景技术:
2.空气冷却器是石油化工和油气加工生产中作为冷凝和冷却应用最多的一种换热设备。空冷器通常由四大部分组成:管束、支架、百叶窗和风机,管束则主要由两端的管箱和套满横掠翅片的换热管组成,工艺流体进出的接管接在管箱上,换热管数量巨大,通常多层排列。空冷器长期使用后,换热管难免出现泄漏现象,如果是最下层的换热管尚能查找出来进行处理,而内部及上层的换热管却无法查漏,这时的消漏处理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在停车状态下拆除管箱对换热管进行查漏堵漏,因为管束结构较大,管箱与列管组使用了大量的螺栓连接,加之进出口管线数量多、位置妨碍等原因,使得检维修的工作量将会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冷器换热列管快速查漏装置,其具有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通过两者在对列管两端管口进行密封封堵和打压,来测试单根列管是否有滴漏问题,实现对列管的快速查漏检测。该查漏装置具有自锁紧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管内打压后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与列管脱离的问题,提高打压检测的可靠性,以便于能快速检测列管的滴漏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冷器换热列管快速查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查漏装置包括列管两端依次设置的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所述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均自锁紧、可拆卸的密封固定在所述列管两端。
5.优选的,所述打压装置包括将所述列管端口封堵的第一弹性塞,所述第一弹性塞中穿设有与所述列管贯通的打压管,在所述第一弹性塞中设有将其密封紧贴所述列管内壁、或脱离列管内壁的第一自锁紧装置。
6.优选的,所述第一自锁紧装置包括套设在所述打压管外壁与第一弹性塞之间的第一锁紧筒,所述第一锁紧筒外壁与第一弹性塞内壁面为锥型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弹性塞位于所述列管管内一侧设有小于其宽度的第一锁紧块,所述第一锁紧块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锁紧筒端部螺纹配合的螺纹盲孔,所述打压管固定穿设在所述第一锁紧块中。
7.优选的,所述封堵装置包括将所述列管端口封堵的第二弹性塞,所述第二弹性塞中设有将其密封紧贴所述列管内壁、或脱离列管内壁的第二自锁紧装置。
8.优选的,所述第二自锁紧装置包括穿设在所述第二弹性塞中、且与其内壁锥型配合的第二锁紧筒,所述第二锁紧筒内螺纹配合穿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位于所述列管管内一端固定有紧贴在所述第二弹性塞侧壁第二锁紧块。
9.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塞与第二弹性塞位于所述列管管端一侧外壁均设有与所述列管管端限位的限位块。
10.优选的,所述打压管上还设有压力表和球阀。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能快速的对列管两端管口进行密封封堵,通过打压装置往列管内打压,来测试该列管是否有滴漏问题,实现对列管的快速查漏检测。该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具有自锁紧、且可拆卸的与列管管端密封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管内打压后两者与列管脱离的问题,提高打压检测的可靠性,降低空冷器换热管查漏堵漏的检维修工作难度,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于能快速检测列管的滴漏问题。该查漏装置具有较小的结构,在对列管检测时只需要对空冷器的箱体开设与列管大小相等的孔进行安装检测,降低对空冷器较大的箱体整体拆卸的难度。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查漏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打压装置整体结构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截面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封堵装置整体结构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截面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锁紧块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19.参照附图1~6所示的一种空冷器换热列管快速查漏装置,所述查漏装置包括列管10两端依次设置的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所述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均自锁紧、可拆卸的密封固定在所述列管10两端。通过打压装置(附图1中ⅰ所示)和封堵装置(附图1中ⅱ所示)装配在需要查漏检测的列管10上,对列管10两端管口进行密封封堵,密封完成后,通过打压装置往列管10内打压,来测试该列管10是否有滴漏问题,实现对列管10的快速查漏检测。该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具有自锁紧、且可拆卸的与列管10管端密封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管内打压后两者与列管10脱离的问题,提高打压检测的可靠性,以便于能快速检测列管10的滴漏问题。
20.具体的,所述打压装置包括将所述列管10端口封堵的第一弹性塞1a,所述第一弹性塞1a中穿设有与所述列管10贯通的打压管1b(其内部优选的通入的打压介质为水),在所述第一弹性塞1a中设有将其密封紧贴所述列管10内壁、或脱离列管10内壁的第一自锁紧装置。对位于打压装置一端的管口封堵时,将第一弹性塞1a与打压管1b同时装配在管口内,通过第一自锁紧装置使得第一弹性塞1a密封紧贴在列管10内壁,完成第一弹性塞1a对管口的密封封堵作用,并实现两者的自锁紧功能。在封堵装置将管口另一端封堵的情况下,通过打压管1b向管内打压,来观察列管10的滴漏状态,实现对列管10的快速查漏操作。
21.为了实现第一弹性塞1a与列管10内壁的自锁紧作用,所述第一自锁紧装置包括套设在所述打压管1b外壁与第一弹性塞1a之间的第一锁紧筒1c,所述第一锁紧筒1c外壁与第一弹性塞1a内壁面为锥型配合结构(图3中a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塞1a位于所述列管10管内一侧设有小于其宽度的第一锁紧块1d,所述第一锁紧块1d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锁紧筒1c端部
螺纹配合的螺纹盲孔101,所述打压管1b固定穿设在所述第一锁紧块1d中。第一弹性塞1a与列管10内壁的自锁紧操作为:对打压管1b施加外力,使其与第一锁紧块1d同时位置固定,接着旋转第一锁紧筒1c,其端部与第一锁紧块1d内的螺纹盲孔101配合,使得第一锁紧筒1c沿打压管1b表面朝向第一锁紧块1d方向移动,而其与第一弹性塞1a内壁面的锥型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弹性塞1a外壁逐渐紧贴在列管10内壁,实现自锁紧和密封封堵的作用,同时,第一锁紧块1d侧壁与第一弹性塞1a侧面压紧接触,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进而整体实现打压装置与列管10管口的密封封堵与自锁紧作用。
22.具体的,所述封堵装置包括将所述列管10端口封堵的第二弹性塞2a,所述第二弹性塞2a中设有将其密封紧贴所述列管10内壁、或脱离列管10内壁的第二自锁紧装置。第二弹性塞2a同第一弹性塞1a作用相同,均是将列管10管口封堵,通过第二自锁紧装置使得第二弹性塞2a密封紧贴在列管10内壁,完成第二弹性塞2a对管口的密封封堵作用,并实现两者的自锁紧功能。
23.为了实现第二弹性塞2a与列管10内壁的自锁紧作用,所述第二自锁紧装置包括穿设在所述第二弹性塞2a中、且与其内壁锥型配合(图5中b所示)的第二锁紧筒2b,所述第二锁紧筒2b内螺纹配合穿设有锁紧杆2c,所述锁紧杆2c位于所述列管10管内一端固定有紧贴在所述第二弹性塞2a侧壁的第二锁紧块2d。第二弹性塞2a与列管10内壁的自锁紧操作为:对锁紧杆2c施加外力,使其与第二锁紧块2d同时位置固定,接着旋转第二锁紧筒2b,其沿着锁紧杆2c表面朝向第二锁紧块2d方向移动,而其与第二弹性塞2a内壁面的锥型配合结构,使得第二弹性塞2a外壁逐渐紧贴在列管10内壁,实现自锁紧和密封封堵的作用,同时,第二锁紧块2d侧壁与第二弹性塞2a侧面压紧接触,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进而整体实现封堵装置与列管10管口的密封封堵与自锁紧作用。
24.为了有效的保证第一弹性塞1a和第二弹性塞2a的封堵面积,所述第一弹性塞1a与第二弹性塞2a位于所述列管10管端一侧外壁均设有与所述列管10管端限位的限位块102。通过限位块102与列管10管端配合,保持第一弹性塞1a和第二弹性塞2a外壁与列管10内壁有一定宽度的封堵面积,避免出现封堵宽度过小导致的封堵效果不足、或封堵宽度过宽,导致第一弹性塞1a和第二弹性塞2a均全部穿设进列管10内,导致不好拆卸的问题。
25.为了准确的根据列管的规格及各项参数进行打压操作,所述打压管1b上还设有压力表1e和球阀1f。
26.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通过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装配在需要查漏检测的列管10两端,对列管10两端管口进行密封封堵,密封完成后,打压装置往列管10内打压,来测试该列管10是否有滴漏问题,实现对列管10的快速查漏检测。
27.检测方式步骤为:首先在空冷器运行时提前标识出已知泄漏列管的大概位置,在空冷器停机后泄压、吹扫及置换合格后并隔离。接着根据标识在管箱上开孔,注意开孔面积要小,位置尽量远离密封面,然后由空冷器底层向顶层对换热列管进行充压查漏。用软管将水源与打压管1b连接,将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密封锁紧在列管10两端,接着往列管10内冲压,充压至0.06mpa,保压2分钟,由在空冷器下面的人员观察是否有泄露,完成对每根列管10的检修操作。
28.该打压装置和封堵装置具有自锁紧、且可拆卸的与列管10管端密封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管内打压后两者与列管10脱离的问题,提高打压检测的可靠性,以便于能快速检测
列管10的滴漏问题。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