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尤其是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吸油烟机已成为现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厨房家电设备之一。吸油烟机是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进行工作,通过安装在吸油烟机内部的离心式风机吸排油烟,并使用滤网过滤部分油脂颗粒。离心式风机包括蜗壳、安装在蜗壳中叶轮及带动叶轮转动的电机。当叶轮旋转时,在风机中心产生负压吸力,将吸油烟机下方的油烟吸入风机,经过风机加速后被蜗壳收集、引导排出室外。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吸油烟机包括顶吸式、侧吸式及低吸式。低吸式油烟机吸入口距离灶台近,负压区靠近烟源,油烟运动的路径减小,与其它两种形式相比较,吸油烟效果较好,具有烹饪体验好,视野宽阔,不碰头等明显优点。当然集烟拢烟范围相比顶吸和侧吸也明显减小,在管网阻力较小、厨房环境良好、安装及炉灶位置符合要求的情况,低吸烟机凭借离烟源近的绝对优势表现出优异的吸油烟效果,显而易见的入流给人直观的吸入感,具有视觉冲击。
4.如申请号为202010294925.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吸油烟机,包括进风组件和排烟组件,进风组件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底部的集烟罩,排烟组件包括风机架和设置在风机架内的风机系统,箱体设置在风机架的后侧底部、并且与风机架内流体连通,集烟罩上开设有进风口,集烟罩的前侧底部开设有用于向集烟罩外喷射形成风幕的气流、并且至少部分气流向后的引射口。
5.由于该低吸式吸油烟机的进风口距离锅具和灶具较近,存在以下风险:一、灶具不放锅干烧的现象,进风口温度过高,易造成烫伤用户及物品、按键开关灯具烧坏、玻璃粘胶脱落灯;二、进风口容易吸入火焰,易发生火灾;三、当使用高度较高的蒸锅等烹饪器具时,存在打锅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烹饪设备,能够防范烹饪时窜火问题、进风口打锅问题以及灶具无坐锅干烧问题。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吸油烟机和设置在吸油烟机下方的灶具,所述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以及设置在集烟罩上方的风机架,所述集烟罩上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烟罩能够相对风机架纵向移动,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灶具上的用于检测灶具上的锅具放置情况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进风口处的用于检测明火的明火传感器以及设置在集烟罩上的用于检测进风口与锅具的距离的测距传感器。
8.为了使集烟罩能够相对风机架纵向移动,所述吸油烟机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能够相对第一壳体纵向移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风机架的后侧,所述第二壳体与集
烟罩连接,所述进风口、集烟罩的内侧、第二壳体的内侧、第一壳体的内侧以及风机架的内侧流体连通。
9.为了设置明火传感器,优选的,所述明火传感器设置在进风口的内侧。
10.为了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灶具包括面板,所述压力传感器嵌入在面板的内侧。
11.为了设置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集烟罩的底部、进风口的前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灶具上设置用于检测灶具上的锅具放置情况的压力传感器、在进风口处设置用于检测明火的明火传感器以及在集烟罩上的设置用于检测进风口与锅具的距离的测距传感器,从而能够防范烹饪时窜火问题、进风口打锅问题以及灶具无坐锅干烧问题。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吸油烟机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部分组件的系统原理图;
17.图5为防范烹饪时窜火问题、防范进风口打锅问题以及防范灶具无坐锅干烧问题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1.参见图1~图3,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吸油烟机1和设置在吸油烟机1下方的灶具2。吸油烟机1包括能够纵向移动的集烟罩11以及开设在集烟罩11上的进风口111。烹饪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灶具2上的用于检测灶具2上的锅具放置情况的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进风口111处的用于检测明火的明火传感器4,以及设置在集烟罩11上的用于检测进风口111与锅具的距离的测距传感器5。灶具2包括面板21。
22.优选的,明火传感器4设置在进风口111的内侧,测距传感器5放置在集烟罩11的底部、进风口111的前侧,测距传感器5可为超声波、红外传、激光传感器等,压力传感器3可嵌入在灶具2的面板21的内侧。
23.吸油烟机1包括第一壳体13以及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3纵向移动的第二壳体14,第
一壳体13呈中空状并且底部具有开口,第二壳体14设置在第一壳体13的内侧。第一壳体13设置在风机架12的后侧,第二壳体14的底部与集烟罩11的顶部后侧连接。进风口111、集烟罩11的内侧、第二壳体14的内侧、第一壳体13的内侧以及风机架12的内侧流体连通。
24.参见图4,烹饪装置还包括总控制电路,总控制电路包括cpu处理单元61、判断电路62、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升降机构电路64。压力传感器3、明火传感器4以及测距传感器5的输出端与cpu处理单元61的输入端连接,cpu处理单元61的输出端与判断电路62的输入端连接,判断电路62的输出端分别与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的输入端、升降机构电路64的输入端连接。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用于控制吸油烟机1的开启与关闭,升降机构电路64用于控制集烟罩11的升降,cpu处理单元61能够向灶具2发送无线控制信号,以控制灶具2的开启与关闭,优选的,无线控制信号可为蓝牙信号、wifi信号。
25.采用上述总控制电路,防范烹饪时窜火问题、防范进风口111打锅问题以及防范灶具2无坐锅干烧问题的控制流程参见图5,压力传感器3检测到的重量用g表示,压力传感器3的预设重量用g
m
表示,进风口111与锅具的距离用s表示,测距传感器5的预设距离用s
m
表示。
26.防范烹饪时窜火问题的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27.1)开始;
28.2)灶具2上的压力传感器3检测是否在灶具2上放置锅具,当压力传感器3检测到重量g,将信号发送到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做出判断是否g≥gm?如果是,则判断灶具2处于坐锅烹饪状态,进入步骤3),如果否,则判断灶具2处于无坐锅烹饪状态;
29.3)进风口111处的明火传感器4检测是否存在明火,并发送信号至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判断是否接收到明火信号,如果是,则判断存在窜火风险,进入步骤4),如果否,明火传感器4继续检测;
30.4)判断电路62向升降机构电路64及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发送信号,升降机构电路64控制集烟罩11向上收回,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控制吸油烟机关闭;
31.5)结束。
32.防范进风口111打锅问题的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33.1)开始;
34.2)灶具2上的压力传感器3检测是否在灶具2上放置锅具,当压力传感器3检测到重量g,将信号发送到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做出判断是否g≥gm?如果是,则判断灶具2处于坐锅烹饪状态,进入步骤3),如果否,则判断灶具2处于无坐锅烹饪状态;
35.3)测距传感器5检测进风口111与锅具之间的距离,将信号发送到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做出判断是否s≤s
m
?如果是,则判断处于高锅烹饪状态或者掂锅状态,进风口111处存在打锅风险,进入步骤4),如果否,测距传感器5继续检测;
36.4)判断电路62向升降机构电路64及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发送信号,升降机构电路64控制集烟罩11向上收回,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控制吸油烟机关闭;
37.5)结束。
38.其中步骤4)也可为:判断电路62向升降机构电路64发送信号,升降机构电路64控制集烟罩11向上移动至合适高度。
39.防范灶具2无坐锅干烧问题的控制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40.1)开始;
41.2)灶具2上的压力传感器3检测是否在灶具2上放置锅具,当压力传感器3检测到重量g,将信号发送到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做出判断是否g≥gm?如果是,则判断灶具2处于坐锅烹饪状态,如果否,则判断灶具2处于无坐锅烹饪状态,进入步骤3);
42.3)进风口111处的明火传感器4检测是否存在明火,并发送信号至判断电路62,判断电路62判断是否接收到明火信号,如果是,则判断灶具2存在干烧风险,进入步骤4),如果否,明火传感器4继续检测;
43.4)判断电路62向cpu处理单元61、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及升降机构电路64发送信号,cpu处理单元61发送无线信号关闭灶具2,升降机构电路64控制集烟罩11向上收回,吸油烟机控制电路63控制吸油烟机关闭;
44.5)结束。
45.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