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装置及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47


本发明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设备内的电子器件在通电工作状况下,受环境温度影响,起始工作温度可能较低,对该部件来说不能到达最佳工作状态,影响工作性能。例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凭借其节能、环保的优点逐渐成为各大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关注热点,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和核心组成部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决定其性能的关键环节。除自身材料外,电池的各项性能与其使用条件密切相关,其中温度会直接影响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动力电池的容量、充放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都会因温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及设备,旨在解决目前的温度低对电子器件工作性能的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液体换热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出液管、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对应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的换热管;以及,

电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管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呈并排间隔设置;

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加热芯体,多个所述加热芯体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铝合金。

可选地,在对应所述出液管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出液管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

第二壳体,盖合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及,

密封垫圈,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密封垫圈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安装孔轴向贯通的多个凹槽。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通气阀。

可选地,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的自由端安装有快插接头,所述快插接头用于插接外置管道。

可选地,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与对应的所述快插接头的连接处对应设置两个密封圈。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设备,包括上述的液体加热装置,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液体换热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出液管、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对应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的换热管;以及,

电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管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设备为汽车、服务器或者空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液体从所述进液管进入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电加热装置的加热中,所述换热管内的液体逐渐升温,从所述出液管排出,提升设备内电子器件的温度,导热效率高,均温加热效果好。当达到指定的合适温度时,停止升温,此时,所述液体加热装置还可以作为液体冷却装置,对所述电子器件进行降温,使所述电子器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温度范围,温差能有效控制,提高所述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所述壳体对内部零部件密封,以保护内部零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体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密封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液体换热管路与电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液体换热管路的一侧视图;

图7为图1中快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在很多设备内的电子器件在通电工作状况下,受环境温度影响,起始工作温度可能较低,对该部件来说不能到达最佳工作状态,影响工作性能。例如电动汽车内的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和核心组成部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决定其性能的关键环节。除自身材料外,电池的各项性能与其使用条件密切相关,其中温度会直接影响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动力电池的容量、充放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都会因温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及设备,解决目前的温度低对电子器件工作性能的影响的问题。图1至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体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图5,所述液体加热装置100包括壳体1、液体换热管路2以及电加热装置3,所述壳体1开设有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所述液体换热管路2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3的进液管21、设于所述第二通孔14的出液管22、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两端对应与所述进液管21和所述出液管22连接的换热管23;所述电加热装置3设于所述壳体1内与所述换热管23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2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液体从所述进液管21进入所述换热管23,在所述电加热装置3的加热中,所述换热管23内的液体逐渐升温,从所述出液管22排出,提升设备内电子器件的温度,导热效率高,均温加热效果好。当达到指定的合适温度时,停止升温,此时,所述液体加热装置100还可以作为液体冷却装置,对所述电子器件进行降温,使所述电子器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温度范围,温差能有效控制,提高所述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所述壳体1对内部零部件密封,以保护内部零部件。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液体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发生热交换的液体,以对电子器件升温和降温的,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液体为水,成本低。

具体地,请参阅图5,液体从所述进液管21进入所述换热管23,从所述出液管22排出,所述换热管2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23并排间隔设置,将液体分流,所述电加热装置3包括多个加热芯体31,多个所述加热芯体31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23之间,以对每一所述换热管23内的液体加热,液体受热均匀,升温效果好,加热效率高。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23采用导热效果好的铝合金材料,提高所述换热管23的导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升温效果,提高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加热芯体31的加热方式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与所述换热管23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23内的液体发生热交换的,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加热芯体31为ptc加热片。

为了便于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3升温,在对应的所述出液管22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2,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2用以检测所述出液管22的温度,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外置控制器,以便调控所述出液管22流出的液体温度,同时,若温度数据异常,还可通过所述外置控制器发出警告,以便提醒人员维修,并且,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内无控制器,还可进一步减小所述壳体内部空间,降低成本。

请参照图2至图4,在本发明中,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的密封垫圈15,所述第一壳体11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开口端的端面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111;所述第二壳体12盖合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开口端设置,所述第二壳体12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121,每一所述第二安装孔12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111通过螺栓17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垫圈15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提高所述壳体1的密封性,所述密封垫圈15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轴向贯通的多个凹槽151,避免所述螺栓17固定连接时发生干涉。所述密封垫圈15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1的内侧,保证壳体1密封有效性。当然,所述密封垫圈15也可以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轴向贯通的多个通孔,所述螺栓17穿过所述通孔,也能保证壳体1密封的有效性。

请参照图1、图2,为避免所述壳体1内外气压差对壳体1内零部件的影响,所述壳体1设有通气阀16,以便在保证密封性的情况下,所述壳体1内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避免所述电加热装置3加热时,导致壳体1内气压过高,对壳体1内的零部件造成影响,

为方便生产装配和拆卸,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液管21的自由端安装有快插接头4,所述快插接头4用于插接外置管道。

为方便生产装配和拆卸,在本发明中,所述出液管22的自由端安装有快插接头4,所述快插接头4用于插接外置管道。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效果更好(请参照图1和图7),以便将外置管道分别快速连接至所述进液管21和所述出液管22,拆装方便,简化生产装配的流程,便于维修,提高效率。

为提高密封效果,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液管21与对应的所述快插接头4的连接处对应设置两个密封圈41,避免液体漏出。

为提高密封效果,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液管21与对应的所述快插接头4的连接处对应设置两个密封圈41,避免液体漏出。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效果更好(请参照图6),以避免所述进液管21和所述出液管22与对应的所述快插接头4的连接处有液体漏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设备,包括上述的液体加热装置100,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液体加热装置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中,所述设备的形式不做限制,所述设备可以是汽车、服务器或者空调,只要能够对所述设备内的电子器件升温和降温的,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所述液体加热装置100设于设备内,以提升所述设备内电子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性能。

具体地,所述设备为汽车,所述汽车内设有总控制器,以与所述液体加热装置100内和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2电性连接,如此设置,避免在壳体1内安装控制器的,以便减小壳体1尺寸和减小生产成本。

为检测车内动力电池温度,所述动力电池对应位置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以便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3的工作,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动力电池工作最佳温度范围为10-50℃,动力电池的局部温差5℃以内为最佳,汽车启动时,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小于10℃,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3升温,当所述出液管22的温度达到15℃时,停止升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液体换热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出液管、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对应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的换热管;以及,

电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管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呈并排间隔设置;

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加热芯体,多个所述加热芯体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铝合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应所述出液管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出液管的温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

第二壳体,盖合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一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及,

密封垫圈,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密封垫圈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安装孔轴向贯通的多个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通气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的自由端安装有快插接头,所述快插接头用于插接外置管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与对应的所述快插接头的连接处对应设置两个密封圈。

9.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汽车、服务器或者空调。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及设备,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液体换热管路以及电加热装置,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液体换热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出液管、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对应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的换热管;所述电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管热导接,以对所述换热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均温加热效果好,温差能有效控制,所述壳体对内部零部件密封,以保护内部零部件。

技术研发人员:武文杰;李华;陈子昂;张宝鑫;张灯;王林;胡德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