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后处理装置和自洁式智能化卫生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4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洁式智能化卫生间,尤其涉及污水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卫生间是粪液产生的源头,水在卫生间冲洗后成为污水,污水是含有杂质、粪液的水,污水综合处理包括污水预处理和污水后处理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去除可见的杂质,后者主要是去除不可见的溶质。

在污水的后处理过程中,将溶解了固相物的污水分离成清夜和污泥是初始的步骤,这是在分离器中完成的,其中,清夜送至处理器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是为了去掉溶解于其中的有机质和氨气,然后清夜进一步送至净化器中过滤,生成中水和浓液,这是关键的步骤;而污泥含约25%固质,需送至脱水器中脱水,使得含固率提高到约55%,这是主要的步骤。

但现有的污水后处理装置,由于各部件关联不多,存在着处理效率不高的缺陷,这是亟需改进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后处理装置,它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含有不可见的溶质的污水的处理过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后处理装置,包括分离器、脱水器、处理器、负氧离子发生器、净化器,所述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清夜进入处理器中,和负氧离子发生器中的负氧混合并在处理器中产生反应,产生的清夜进入净化器中过滤,其特征是:处理器中产生的浊液直接回流到分离器中,而浮渣进入脱水器中,形成的滤液又回流到分离器;净化器中产生的浓液又回流到分离器中。

所述分离器,包括一设置斗形底座的箱体,所述底座设有排空阀,该箱体内设有沉淀腔,该箱体内壁上设有进污口、出水口,所述沉淀腔由一个或复数个侧立呈v形的腔体上下叠摞而成,每个侧立呈v形的腔体由2个方管型腔体组合而成,每个方管型腔体内设有复数个平行的斜板。

所述脱水器,由动、静片组将箱体容腔分成内腔和外腔,所述内腔设有螺杆和若干螺片,动、静片组的末端设有背压阀,包括:具有滑槽的支架、弹性管,所述滑槽的中心线与弹性管的轴线垂直,所述弹性管的两侧各设有一滑杠和一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动端可同时驱使所述滑杆在滑槽中相互靠拢,并夹紧所述弹性管。

所述处理器,包括一箱体,该箱体内上、下设置有曝气室和催化室,所述催化室外、内部分别设有气液混合泵和催化流床,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催化室、进口连通所述曝气室,清夜在所述催化室经催化流床向曝气室流动,并与所述气液混合泵形成循环回路,在清夜的循环流动过程中,与来自负氧离子发生器中的负氧离子混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洁式智能化卫生间,包括方便处和污水后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污水后处理装置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1)由于分离器、处理器、脱水器、净化器等各部件之间存在着关联管道,整个装置似一个有机的整体,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如浮渣、清液、浓液、浊液,都能及时、有序地得到输送和处理,因而整体提高了对含有不可见的溶质的污水的处理的效率。

2)一般地,分离器是污水处理的耗能大户,但本发明的分离器,利用了浅池沉淀原理,避免了电能的大量消耗,整体上节省了能源。

3)沉淀腔由复数个侧立呈v形的腔体上下叠摞而成,进一步地,腔体呈侧立的w形,这使得在单位面积上水流的路程更长,有限空间内沉淀面积增加,从而极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处理能力,显著地提高沉淀效率。

4)由于发明的背压阀是常闭阀,可以防止混合液过快地从设备末端溜走,因而设备可以竖直放置,整体结构紧凑,节省了占用空间。

5)而且,当脱水器的内腔压力克服了滑杠对弹性管的夹紧力时,背压阀即可自动打开,排出污泥,避免了人工干预的操作,从而使得脱水效率高。

6)又由于调压阀可以设定背压阀的背压,可控制内腔的工作压力,从而可控制脱水率;当该压力设在高挡位时,升高了内腔的压力,脱水率获得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污水后处理装置与卫生间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污水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污水后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分离器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沉淀腔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脱水器的剖视图。

图8~图9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背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背压阀阀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看图1~图3,本发明的自洁式智能卫生间,由综合污水处理装置和卫生间01(即方便处)构成,所述综合污水处理装置由污水预处理装置02和污水后处理装置组成03。

本发明的污水后处理装置03,包括分离器1、脱水器2、处理器3、负氧离子发生器4、净化器5、收集器6、中水储存器7,分离器1分离出清液和泥渣,泥渣含固约25%,需进一步脱水,这是在脱水器2中完成的。在脱水器中,含固约25%的泥渣脱去大量水分,变成含固约55%,然后被送至收集器6中暂存起来。

分离器出来的清液进入处理器3中,和负氧离子发生器4中的负氧混合并在处理器中产生氧化反应,又生成清液、浊液和浮渣,该清夜进入净化器中进一步过滤,生成中水和浓液。中水可在中水储存器7中暂存起来,而浓液可回流到分离器中,参与下一轮的固液分离。

处理器中产生的浊液可直接回流到分离器中,参与新一轮的固液分离;而浮渣进入脱水器中脱水,经挤压生成滤液和泥渣,滤液又回流到分离器中,参与又一轮的固液分离。

由于分离器、处理器、脱水器、净化器等各部件之间存在着关联管道,整个装置似一个有机的整体,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如浮渣、清液、浓液、浊液,都能及时、有序地得到输送和处理,因而整体提高了对污水后处理的处理效率。

参看图4~图5,本发明的分离器1,主要包括一设置斗形底座的箱体,该箱体上设有用于连通絮凝器的进污口,用于排出分离后的清夜的出水口103,位于底座的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污口,该排污口处设有排空阀106。污水进入箱体内时,需要负压作为动力源,故箱体上设有连接真空分配器的真空口105;排出污泥及排出污水时,需要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故箱体上还设有连通气源的加压口。

该箱体的容腔内设有一侧立的w形沉淀腔10、及设置于该沉淀腔10两端的上、下隔板11、12,所述上、下隔板将该箱体2的上、下部分割成上、下腔室110、120,所述上、下腔室与w形沉淀腔10的内腔连通;但上腔室与该w形沉淀腔10外的容腔没有连通,而下腔室与该w形沉淀腔10外的容腔连通。沉淀腔10由2个侧立的v形腔体101叠摞而成,每个v形腔体13由2个方管腔体组合而成,每个方管腔体内设有复数个平行的斜板102,斜板将腔体分割成浅水槽,在该浅水槽里水流方向蜿蜒曲折,w形是优选的水流方向。

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从真空口进入负压,使得进污口处于负压状态,电泳器中的液体被吸入箱体内。从底座底部浸满起来,并进入w形沉淀腔10内,液体在w形沉淀腔10内、外同时上升,由于在w形沉淀腔10设置许多间距较小的平行的倾斜薄板,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进行沉淀,水沿斜板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向下滑至斗形底座中,再集中排出。w形沉淀腔构成了斜板沉淀池,基于浅池沉淀原理,这种池子可以提高沉淀效率50-60%,并且,在同一面积上,污水经w形浅水槽里蜿蜒曲折地流过,可提高处理能力3-5倍。因而它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对散性颗粒的去除效果更为显著。

w形沉淀腔10内余下的是去除了固相物的清夜。当液位到达上液位传感器131,从加压口进入高压气体,w形沉淀腔10外的容腔充满高压空气,与之连通的w形沉淀腔10内的污水受到气压作用,而被迫从出水口被排出。

当液位退至下液位传感器132时,斗形底座内排污口处的排空阀打开,斗形底座内的污泥被全部排出,如此,一轮固液分离完成,开始准备下一轮固液分离,如此循环反复。

需要说明的是,箱体上设有回液口104,这是因为:第一,排出的污泥固质含量约25%,进一步在脱水器中脱水,变成固质含量约55%污泥,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滤液,需进一步回流到分离器中分离;第二,排出的污水,到达处理器中处理,会产生浊液,可以直接回流到分离器中分离;第三,前述的处理器中的浊液,进一步到达过滤器中过滤,会产生浓液,进一步回流到分离器中分离。

参看图6,本发明的处理器3,包括设于一个箱体内的两个腔室,即曝气室310和催化室320,曝气室310和催化室320上下设置,并由设于催化室顶部的导管相互连通。催化室320内分三层放置催化流床321,每个催化流床里都设有纳米催化剂,催化室320外设有气液混合泵31,其出口与催化室320连通,进口与曝气室310连通。

催化室的底部是沉淀区,与分离器1通过两个导管连通,导管上各设有控制阀351、352,当控制阀352打开时,分离器向催化室底部输入清夜;液体自下而上浸漫催化室,由催化室顶部的导管进入曝气室310,当清液触发曝气室底部液位开关311,气液混合泵开始工作,来自负氧离子发生器4的负氧离子通过气液混合泵与清液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气液进入催化室20,在催化室320内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使得氨气分解成氮气和水。

在气液混合泵31的推动下,来自分离器1的清夜在箱体内由下向上,而在箱体外由上向下,不断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与负氧离子混合,产生氧化反应;经催化流床,发生催化反应,使得清夜得到了进一步的处理,bod和cod大为降低,提高了水质。然后,进入曝气室310。

曝气室310,顾名思义,其主要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氮气排出到外界空气中;同时,曝气室还有一个去浮渣的功能,气液混合泵的作用会形成大量的泡沫,泡沫浮渣存在于曝气室的液面,由导管引出经脱水器2的外腔,去除滤渣后的滤液回流至分离器,再参与又一轮的分离。

水质提高后的清夜暂存于曝气室中,然后向经加压泵32向净化器37转移,在净化器中过滤,生成中水和浓液,浓液进一步回流到分离器中参与再一轮的分离,而中水则暂存于中水储存箱中。

当控制阀351打开时,沉淀区的浊液流向分离器的回液口,进一步参与新一轮的分离。

气液混合泵的作用是:1.使清液与负氧离子得到充分混合,2.反复循环清液,确保清液有足够的时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负氧离子充分反应,3.形成气浮效应进一步除去清液中的微小悬浮物。

参看图7~图9,本发明的脱水器2,包括:设于箱体上的电机和减速器,箱体内的动、静片组、螺杆21、螺片210,滚轮211、背压阀25。

动、静片组是箱体内的主要组件,其将箱体分割成外腔和内腔,箱体1上设有一电机,并通过减速器与位于所述内腔中的螺杆连接,可驱动螺杆旋转。螺杆上设有若干螺片,在螺杆不断旋转时,螺片不断挤压污泥,使得污水不断通过静片与静片之间的间隙,或动片与静片之间的间隙流出,从而,内腔中的污泥不断脱水,内腔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其克服了背压阀的背压时,则背压阀自动打开排出固体泥渣,而污水则溢出到外腔中。

动片相对于静片的运动,是保证其间的间隙不被泥渣堵塞的保障。本发明中,驱动动静片是靠枢接于螺杆21上的滚轮211的挤压力,滚轮的枢轴平行螺杆轴线,且固定于该螺杆上。所述滚轮为复数个,上下分别设置于若干水平面内,每水平面内仅单边设置一个。

优选地,所述滚轮共有5个,中间设3个相位相同的滚轮,上、下各设一个滚轮,其方位与中间滚轮相差180度。这样的布置,可保证动片与静片之间的间隙长久地不被泥渣堵塞。

参看图10~图11,本发明的背压阀25,是一种气动排空阀,可以实现对背压的设定,即让背压为一可以调节的恒定值,包括支架、弹性管252、滑杆253、双作用气缸254、调压阀255、二位五通电磁阀256。

调压阀255外接气源,可将高压的气体,调整为设定的气压值,通过电磁阀灌送到双作用气缸254内,所述双作用气缸具有两个气嘴,两个双作用气缸共有4个气嘴,加上调压阀255的出口,共有5个通气口,均与二位五通电磁阀256相连接。

支架上设有滑槽,滑槽的中心线与弹性管的轴线垂直,弹性管252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滑杆253和一个双作用气缸254,每个滑杆均与双作用气缸的活动端连接。滑杆位于滑槽内,当气缸内具有设定气压的空气时,滑杆可以紧紧地夹紧所述弹性管,弹性管一端的压力,即为内腔的工作压力,当其相对设定压力较大时,即可克服滑杆的夹紧力,从而挤开中间被夹紧的弹性管,如此,背压阀自动打开、排出固体泥渣。由于避免了人工干预打开背压阀,本发明可以提高分离效率。且设备可以竖直放置,整体结构紧凑,节省了占用空间。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后处理装置,包括分离器、脱水器、处理器、负氧离子发生器、净化器,所述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清夜进入处理器中,和负氧离子发生器中的负氧混合并在处理器中产生反应,产生的清夜进入净化器中过滤,其特征是:处理器中产生的浊液直接回流到分离器中,而浮渣进入脱水器中,形成的滤液又回流到分离器;净化器中产生的浓液又回流到分离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后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分离器,包括一设置斗形底座的箱体,所述底座设有排空阀,该箱体内设有沉淀腔,该箱体内壁上设有进污口、出水口,所述沉淀腔由一个或复数个侧立呈v形的腔体上下叠摞而成,每个侧立呈v形的腔体由2个方管型腔体组合而成,每个方管型腔体内设有复数个平行的斜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后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脱水器,由动、静片组将箱体容腔分成内腔和外腔,所述内腔设有螺杆和若干螺片,动、静片组的末端设有背压阀,包括:具有滑槽的支架、弹性管,所述滑槽的中心线与弹性管的轴线垂直,所述弹性管的两侧各设有一滑杠和一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动端可同时驱使所述滑杆在滑槽中相互靠拢,并夹紧所述弹性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后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包括一箱体,该箱体内上、下设置有曝气室和催化室,所述催化室外、内部分别设有气液混合泵和催化流床,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催化室、进口连通所述曝气室,清夜在所述催化室经催化流床向曝气室流动,并与所述气液混合泵形成循环回路,在清夜的循环流动过程中,与来自负氧离子发生器中的负氧离子混合。

5.一种自洁式智能化卫生间,包括方便处和污水后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污水后处理装置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洁式智能卫生间,尤其涉及污水后处理装置。一种污水后处理装置,包括分离器、脱水器、处理器、负氧离子发生器、净化器,所述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清夜进入处理器中,和负氧离子发生器中的负氧混合并在处理器中产生反应,产生的清夜进入净化器中过滤,处理器中产生的浊液直接回流到分离器中,而浮渣进入脱水器中,形成的滤液又回流到分离器;净化器中产生的浓液又回流到分离器中。本发明能及时、有序地输送和处理中间产物,整个装置似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了对含有不可见的溶质的污水处理的处理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珂;梅景鑫;张熠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珂;梅景鑫;张熠骞
技术研发日:2021.05.0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