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智能设备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内部有过多的电子器件,至少部分电子器件会在工作时发热。因此需要对电子器件进行散热。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汽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汽化仓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吸收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以及冷源部,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件,以将所述冷源部内部分割为液化仓与第一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液化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液化仓的容积和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所述液化仓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液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大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减少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所述汽化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小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增大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吸入所述液化仓,以实现散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发热器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汽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汽化仓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冷源部,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件,以将所述冷源部内部分割为液化仓与第一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液化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液化仓的容积和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所述液化仓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液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以及主气囊仓,内部设置有第二隔离件,以将所述主气囊仓内部分割为膨胀收缩仓与第二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连通,所述膨胀收缩仓存储有热胀冷缩介质,所述第二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容积和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容积,所述膨胀收缩仓内的热胀冷缩介质配置为吸收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配置为散发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大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减少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所述汽化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小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增大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吸入所述液化仓进行散热。以上方案中,提供了散热装置,可通过控制冷源部中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进而控制液化仓内的压强,使得汽化仓与液化仓保持压强差,进而使得冷却介质可以在汽化仓和液化仓之间流动,使得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流入液化仓内进行散热,使得散热后的冷却介质流入汽化仓内吸收发热器件的热量,进而起到了对发热器件散热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发热器件与散热装置的爆炸分解图,图3揭露了本申请图2所示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揭露了本申请图3所示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框架图;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7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运行示意图;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冷源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3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冷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5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1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运行示意图;图17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运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地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请参阅图1,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电子装置100可以为移动或便携式并执行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中的任何一种(图中只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形态)。具体的,电子装置100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tm,基于android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dstm,playstationportabletm,gameboyadvancetm,iphone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头戴式耳机等,电子装置100还可以为其他的需要充电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电子装置100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设备。请参阅图1,电子装置100可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内的发热器件20以及用于对发热器件20进行散热的散热装置30。在此对电子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进行介绍。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装置100除了包括壳体10、发热器件20以及散热装置30外,必然还可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模组、用于与其他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组、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模组、用于拍摄图像的摄像头模组、可用于对电源模组、通信模组和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控制的处理器以及可用于集成设置电源模组、通信模组、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和处理器等中至少一个的电路板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本实施例中可不对电子装置100的这些结构进行特别限定。可以理解地,在此列举的电源模组、通信模组、显示模、摄像头模组、处理器以及电路板中可在工作中会发热的器件可以被称为发热器件20。当然,电子装置100可因类型不同,可不包括上述提到的几种发热器件20。另外,发热器件20还可以是其他,具体可依据电子装置100的不同将可以发热的元件确定为发热器件20。请一同参阅图2和图3,图2揭露了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中发热器件20与散热装置30的爆炸分解图,图3揭露了本申请图2所示实施例中散热装置30的结构示意图。散热装置30可包括设置在发热器件20上且用于与发热器件20进行热量传递的热源部31以及与热源部31连接且用于与热源部31进行热量传递的冷源部32。其中,热源部31可与发热器件20进行热量传递,冷源部32可与热源部31进行热量传递,以实现对发热器件20进行散热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部31也可与发热器件20以间接接触或不接触的形式对发热器件20进行散热。冷源部32可安装在壳体10上远离发热器件20的位置,以便更好地使热源部31和冷源部32进行热量热交换。当然,冷源部32也可以设置在电源模组、通信模组、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和处理器等中的至少一个上,冷源部32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4,图4揭露了本申请图3所示实施例中散热装置30的框架图。热源部31可包括设置在发热器件20上用于吸收发热器件20所产生的热量的汽化仓311以及用于感知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的主气囊仓312。其中,汽化仓311用于与冷源部32进行热量传递。主气囊仓312根据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控制汽化仓311与冷源部32之间的热量传递。汽化仓311与发热器件20进行热量传递,实现对发热器件20的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汽化仓311可不与发热器件20直接接触,可通过间接接触或不接触的形式与发热器件20进行热量传递。即,汽化仓311也可以对汽化仓311周围环境存在的热量进行吸收。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也会发生汽化仓311将热量传递至汽化仓311周围环境的情景。汽化仓311内设置有存储空间,以用于存储冷却介质,以便冷却介质在汽化仓311内吸收发热器件20所产生的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和/或保持液态和/或保持气态,实现汽化仓311与发热器件20之间热量的热传递。在一实施例中,汽化仓311内的存储空间的容积是固定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制作汽化仓311的材料的差异性,汽化仓311内的存储空间的容积会在冷却介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例如轻微变化,但是在汽化仓311内的存储空间的容积变化相对于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因热量传递引起的体积变化较小时,即,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在进行热量传递的情况下引起汽化仓311内压强变化时,可以不考虑汽化仓311内的存储空间的容积变化带来的影响。在一实施例中,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为水银、酒精、煤油以及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实施例中,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为受热汽化的气体。可以理解地,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还可以用现有技术中存在和/或已经在推广使用的其他类型中可以用来冷却的介质,只要可以受热引起汽化仓311内的压强变化即可,不做赘述。请一同参阅图4和图5,图5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的结构示意图。汽化仓311可设置有第一进口3111和第一出口3112。第一进口3111和第一出口3112分别与汽化仓311内的存储空间连通。汽化仓311通过第一进口3111和第一出口3112与冷源部32连通,以便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吸收发热器件20所产生的热量,然后携带热量从第一出口3112流出,并流入冷源部32,以便冷源部32内的冷却介质从第一进口3111流入汽化仓311内,以进行热量吸收。请参阅图4和图5和图6,图6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气囊仓312可设置在汽化仓311上以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气囊仓312可不与汽化仓311直接接触,可通过间接接触或不接触的形式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即,主气囊仓312也可以对主气囊仓312周围环境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主气囊仓312可包括通过与汽化仓311进行热量传递而发生压强变化的膨胀收缩仓3121以及将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变化情况传递至冷源部32的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其中,冷源部32可根据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变化情况控制冷却介质在汽化仓311和冷源部32之间流动,实现对发热器件20的散热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请参阅图5,膨胀收缩仓3121可与汽化仓311直接接触,以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膨胀收缩仓3121内设置有存储空间,以用于存储热胀冷缩介质,以便热胀冷缩介质从发热器件20和/或汽化仓311和/或膨胀收缩仓3121的周围环境吸收热量,热胀冷缩介质在膨胀收缩仓3121内由液态变为气态和/或保持液态和/或保持气态,并同时发生体积变化,进而使得膨胀收缩仓3121内存储空间的压强发生变化。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膨胀收缩仓3121可不与汽化仓311直接接触,可通过间接接触或不接触的形式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即,膨胀收缩仓3121也可以对主气囊仓312周围环境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在一实施例中,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热胀冷缩介质可以为水银、酒精、煤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实施例中,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热胀冷缩介质可以为受热汽化的气体。可以理解地,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热胀冷缩介质还可以用现有技术中存在和/或已经在推广使用的其他类型的可以用来冷却的介质,只要可以受热引起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变化即可,不做赘述。另外,在一实施例中,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热胀冷缩介质可与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请参阅图4、图5和图6,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可设置在膨胀收缩仓3121上。例如,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设置在膨胀收缩仓3121远离汽化仓311的一侧。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设置有存储空间,内部可填充有常规介质,例如空气等呈气态的气体,或例如水和油等呈液态的液体。常规介质在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可不因热量传递而发生体积变化。在一实施例中,常规介质在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可发生体积变化,但是,在两个体积一样的存储空间中,一个存储常规介质,一个存储上述提到的冷却介质或热胀冷缩介质,在一样的条件下进行热量传递,常规介质因热量传递引起的存储空间压强变化较冷却介质或热胀冷缩介质因热量传递引起的存储空间压强变化弱。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设置有连通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的存储空间的第一流通口3123,以便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的常规介质通过第一流通口3123流出或流入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第一流通口3123可与冷源部32连通,以便常规介质通过第一流通口3123流入或流出冷源部32,实现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冷源部32之间的压强传递,进而控制冷源部32与汽化仓311之间的热量传递。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膨胀收缩仓3121接触,以使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膨胀收缩仓3121之间共用一个第一隔离件313。即主气囊仓312内设置有第一隔离件313,以将主气囊仓312内的空间分割为两个存储空间,其中一个为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另一个为膨胀收缩仓3121。在膨胀收缩仓3121与汽化仓311进行热量传递时,使得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发生变化,进而使得主气囊仓312内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与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的压强失衡。第一隔离件313通过调整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膨胀收缩仓3121两者的内部体积分配,使得常规介质流入或流出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的存储空间,进而调节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膨胀收缩仓3121以及汽化仓311可依次层叠设置。其中,主气囊仓3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一隔离件313可为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薄膜,通过薄膜的弹性形变实现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膨胀收缩仓3121两者的内部体积的调整。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膨胀收缩仓3121以及汽化仓311依次层叠设置,可以增大汽化仓311与发热器件20的接触面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膨胀收缩仓3121以及汽化仓311可以采用其他位置排布的方式进行设置,可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可采用膜制成。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热源部31可采用四层薄膜层层叠且边缘压制密封而成,而其中一个薄膜层为第一隔离件313。第一隔离件313可为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薄膜。在一实施例中,热源部31上可设置可导热的背胶,以便可将热源部31设置在发热器件20或其他结构或壳体10邻近发热器件20的位置上。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气囊仓3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一隔离件313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板结构,通过第一隔离件313在主气囊仓312内滑动实现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膨胀收缩仓3121两者的内部体积的调整。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气囊仓3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为膜状材料制成。具体材料不做限定。主气囊仓312内设置有一容积固定的存储空间。第一隔离件313在主气囊仓312内围设形成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或膨胀收缩仓3121,即,膨胀收缩仓3121包裹在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外,或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包裹在膨胀收缩仓3121外。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可将图6和图8中主气囊仓312设置在汽化仓311内,即,汽化仓311包裹在主气囊仓312的外围。可以理解地,主气囊仓312是为了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所以主气囊仓312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多个主气囊仓312均与汽化仓311直接或间接接触设置,以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例如,多个主气囊仓312中的部分与汽化仓311直接或间接接触设置和/或部分设置在周围其他地方。例如,多个主气囊仓312中部分设置在发热器件20上,部分设置在其他发热元件上。具体可根据需要去设定。另外,多个主气囊仓312也可以不对汽化仓311吸收热量情况进行感知。例如,利用一个发热器件20控制散热装置30,以对另一个发热器件20进行散热,具体地,一个发热器件20可与主气囊仓312中膨胀收缩仓3121进行热量传递,以控制膨胀收缩仓3121内部的压强,膨胀收缩仓3121内部压强的变化,就会通过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传递至冷源部32,冷源部32和热源部31进行热量传递,进而实现热源部31与另一个发热器件20进行热量传递,实现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膨胀收缩仓321也可以省略,并通过压强控制件33例如气泵、抽气机等与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连接以对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的压强进行控制。当然也可以是在膨胀收缩仓321省略的基础上,再省略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通过压强控制件33例如气泵、抽气机等与冷源部32连接以对冷源部32进行控制(请参阅图11,图1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30的运行示意图)。另外,多个主气囊仓312可以同时与一个冷源部32连接,以通过多个主气囊仓312协同一起控制汽化仓311与冷源部32进行热量交换。请参阅图4,冷源部32可设置在壳体10上,例如壳体10远离发热器件20的位置上,以便更好地对发热器件20进行散热。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不做赘述。冷源部32可包括与汽化仓311连通的液化仓321以及与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连通的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其中,液化仓321响应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压强的变化与汽化仓311进行热量的热传递。例如,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压强的变化控制冷却介质在汽化仓311和液化仓321之间流动,实现对发热器件20的散热效果。请参阅图4和图12,图12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冷源部32的结构示意图。液化仓321内设置有存储空间,以用于存储冷却介质。液化仓321设置有连通液化仓321的存储空间的第二出口3211,以便通过第一管道33连通第一进口3111和第二出口3211,以便低温的液态或气态的冷却介质从液化仓321流入汽化仓311。液化仓321设置有连通液化仓321的存储空间的第二进口3212,以便通过第二管道34连通第一出口3112和第二进口3212,以便高温的气态或液态的冷却介质从汽化仓311流入液化仓321内。冷却介质在液化仓321内由液态变为气态和/或保持液态和/或保持气态,并同时发生体积变化,进而使得液化仓321内存储空间的压强发生变化,进入到液化仓321内的冷却介质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以降温冷却。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进入到液化仓321前,冷却介质也可以已经完成降温冷却过程。请参阅图4和图12,第二压强传递仓322设置在液化仓321上。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设置有存储空间,以用于存储常规介质。第二压强传递仓322设置有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的存储空间连通的第二流通口3221,以便通过流通管道35连通第一流通口3123和第二流通口3221,以便常规介质通过第二流通口3221流出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并通过第一流通口3123流入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或常规介质通过第一流通口3123流出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内,并通过第二流通口3221流入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实现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之间的压强传递,进而控制液化仓321与汽化仓311之间的热量传递。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流通管道”以及“管道”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管道”称为“第二管道”,相应地,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二管道”称为“第一管道”。在一实施例中,冷源部32可为结构与上述图5、图6、图7、图8或图9中任一实施例中的主气囊仓312相同的副气囊仓,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接触,以使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之间共用一个第二隔离件323。具体副气囊仓的结构可参阅主气囊仓312。可以理解地,对于“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以及“隔离件”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离件”称为“第二隔离件”,相应地,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二隔离件”称为“第一隔离件”。在一实施例中,副气囊仓内设置有第二隔离件323,以将副气囊仓内的空间分割为两个存储空间,其中一个为液化仓321,另一个为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在液化仓321与汽化仓311进行热量传递时,使得液化仓321内的压强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副气囊仓内液化仓321内的压强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的压强失衡。第二隔离件323通过调整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两者的内部体积,使得常规介质流入或流出第二压强传递仓322的存储空间。进而调节液化仓321内的压强。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可与液化仓321依次层叠设置。其中,副气囊仓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二隔离件323可为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薄膜,通过薄膜的弹性形变实现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两者的内部体积的调整。可以理解地,通过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依次层叠设置,可以增大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的接触面积。在一实施例中,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可以采用其他位置排布的方式进行设置,可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副气囊仓可采用膜状材料制成。副气囊仓可采用三层薄膜层层叠且边缘压制密封而成,而其中一个薄膜层为第二隔离件323。第二隔离件323可为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薄膜。在一实施例中,副气囊仓上可设置可导热的背胶,以便可将副气囊仓设置在壳体10或其他结构上。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冷源部32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副气囊仓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二隔离件323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板结构,通过第二隔离件323在副气囊仓内滑动实现液化仓321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两者内部体积的调整。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其揭露了本申请图4所示实施例中热源部31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副气囊仓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为膜状材料制成,具体材料不做限定。副气囊仓内设置有一容积固定的存储空间。第二隔离件323在副气囊仓内围设形成第二压强传递仓322或液化仓321。即,液化仓321包裹在第二压强传递仓322的外围,或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包裹在液化仓321的外围。可以理解地,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连通,所以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与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可以为一体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可以用于控制液化仓321内的压强变化同时控制液化仓321内的体积变化,因此,副气囊仓中的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可以用膨胀收缩仓3121替代,即,副气囊仓中包括一个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和一个膨胀收缩仓,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和一个膨胀收缩仓之间用第二隔离件323间隔。另外,对于“第一压强传递仓”、“第二压强传递仓”以及“压强传递仓”等名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压强传递仓”称为“第二压强传递仓”,相应地,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二压强传递仓”称为“第一压强传递仓”。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低温的液态或气态的冷却介质从液化仓321流入汽化仓311,第一管道33上设置有单向阀331。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高温的气态或液态的冷却介质从汽化仓311流入液化仓321内,第二管道34上设置有单向阀341。单向阀331和单向阀34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以单向阀331和单向阀341的结构相同为例,介绍单向阀331和单向阀341的结构。请参阅图15,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单向阀331可包括内部设置容置空间的容置仓3311、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并一端与容置仓3311内部抵接的弹簧3312、与弹簧3312的另一端抵接并在弹簧3312的作用下卡在弹簧3312和容置仓3311之间的滚珠3313。容置仓3311内的容置空间通过第一接口3314与第一进口3111连通,通过第二接口3315与第二出口3211连通。通过弹簧3312和滚珠3313的配合作用对第二接口3315进行堵塞,冷却介质只能按照图中压强箭头的方向,单方向流通。在一实施例中,单向阀331和单向阀34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特斯拉阀。请参阅图16和图17,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30的运行示意图。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冷却介质受热膨胀使得膨胀收缩仓3121内的压强增大,迫使第一隔离件313将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的体积调小,以平衡膨胀收缩仓3121和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两者之间的压强,进而使得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的压强增大,迫使第二隔离件323将液化仓321的体积调小,使得液化仓321内的冷却介质流入汽化仓311,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从发热器件20和膨胀收缩仓3121吸收热量,汽化仓311内的冷却介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或保持液态或保持气态,使得冷却介质膨胀,汽化仓311内的压强变大,同时使得膨胀收缩仓3121因为热量的丧失,而使得膨胀收缩仓3121的压强变小,迫使第一隔离件313将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的体积调大,以平衡膨胀收缩仓3121和第一压强传递仓3122两者之间的压强,进而使得第二压强传递仓322内的压强减小,迫使第二隔离件323将液化仓321的体积调大,在液化仓321压强降低以及汽化仓311压强增大的过程中,使得汽化仓311内的高温冷却介质流入液化仓321。如此,循环下去,实现了散热装置30对发热器件20自适应循环降温。可以理解地,从汽化仓311流向液化仓321的高温的冷却介质可以一直是气态或液态,直至流进液化仓321内。当然,从汽化仓311内流出的高温冷却介质也可以是气态,并在第二管道内34内实现冷却介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转化,最终液态冷却介质流向液化仓321,在这里流向液化仓321内的液态冷却介质的温度可与液化仓321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相同,也可以高于液化仓321内冷却介质的温度。即,冷却介质可在第二管道34内与周围环境进行热量传递,实现散热的功能。本申请结构简单,可提升散热效果,另外,上述散热装置30中记载的结构可形成薄片结构,以贴在整机内发热高的部件及位置,不破坏壳体10保证壳体10强度,另外,也不需要额外地设置驱动设备驱动散热装置30运行。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汽化仓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吸收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以及
冷源部,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件,以将所述冷源部内部分割为液化仓与第一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液化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液化仓的容积和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所述液化仓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液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大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减少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所述汽化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小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增大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吸入所述液化仓,以实现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仓与第一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以使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可排入所述汽化仓,所述液化仓与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以使所述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可排入所述液化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压强传递仓,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连通,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液化仓的容积和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以减小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的差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设置在主气囊仓上,所述主气囊仓上设置有膨胀收缩仓,所述主气囊仓设置有间隔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和所述膨胀收缩仓的第二隔离件,所述膨胀收缩仓存储有热胀冷缩介质,所述第二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容积和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容积,所述膨胀收缩仓内的热胀冷缩介质配置为吸收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配置为散发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仓设置在所述汽化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仓、所述膨胀收缩仓及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依次层叠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仓设置在所述汽化仓内。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包裹在所述膨胀收缩仓外,或所述膨胀收缩仓包裹在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仓配置为在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所述汽化仓内时吸收所述膨胀收缩仓的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包裹在所述液化仓外或所述液化仓包裹在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外。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发热器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汽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所述汽化仓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
冷源部,内部设置有第一隔离件,以将所述冷源部内部分割为液化仓与第一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液化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液化仓的容积和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所述液化仓与所述汽化仓连通,所述液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以及
主气囊仓,内部设置有第二隔离件,以将所述主气囊仓内部分割为膨胀收缩仓与第二压强传递仓,所述第一压强传递仓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连通,所述膨胀收缩仓存储有热胀冷缩介质,所述第二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容积和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容积,所述膨胀收缩仓内的热胀冷缩介质配置为吸收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配置为散发热量以改变所述膨胀收缩仓的压强与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大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减少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所述汽化仓,所述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小于所述液化仓的压强时增大所述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所述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吸入所述液化仓进行散热。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散热装置中,汽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汽化仓内的冷却介质用于吸收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冷源部内部的第一隔离件配置为根据液化仓的压强与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压强的差距调整液化仓的容积和第一压强传递仓的容积,液化仓与汽化仓连通,液化仓存储有冷却介质,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大于液化仓的压强时减少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液化仓内的冷却介质排入汽化仓,第一隔离件配置为在第一压强传递仓内的压强小于液化仓的压强时增大液化仓的容积,以将汽化仓内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吸入液化仓进行散热。进而起到了对发热器件散热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汪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