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6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9月08日、申请号为201710803983.6、发明名称为“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搭载有成像装置的个人化电子产品及移动通讯产品的普及,连带带动小型化成像镜头的兴起,对具有高解析度与优良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成像镜头的需求也大幅攀升。

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与光学镜片组,光学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光学镜片组通常包含多个透镜、遮光片及间隔环等光学元件,透镜之间以嵌合结构彼此嵌合或以间隔环控制透镜间的间隔距离,借以提供适当的光学距离或避免相邻的透镜之间发生摩擦或碰撞而受损,并可于透镜间设置遮光片,用以遮蔽成像镜头内部不必要的光线。

习用塑胶镜筒大多配置单一直径而为直筒状,其不利于遮蔽成像镜头内部不必要的光线而干扰成像品质。为改善直筒状塑胶透镜的缺失,另发展出具有不同直径的塑胶镜筒,其物侧端的直径小于像侧端的直径(即前窄后宽的结构),借此,有利于遮蔽成像镜头内部不必要的光线而提升成像品质,然而,习用光学镜片组中透镜的嵌合结构仍存在过多面反射的情形,导致杂散光的消除效果有限。

请参照图1a,其是绘示习用的一种成像镜头1000的剖视示意图。成像镜头1000包含塑胶镜筒2000以及光学镜片组(未另标号),光学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2000中。光学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3100、塑胶透镜3200、遮光片4100、塑胶透镜3300、遮光片4200、间隔环5100、塑胶透镜3400、间隔环5200、遮光片4300、塑胶透镜3500、固定环5300及成像面3600,其中塑胶透镜3100、塑胶透镜3200及塑胶透镜3300属于前群镜片组,塑胶透镜3400及塑胶透镜3500属于后群镜片组,当入射光线m1、入射光线m2、入射光线m3进入成像镜头1000,其中入射光线m2、入射光线m3于前群镜片组的嵌合结构经过多次面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r2、反射光线r3投射于成像面3600,入射光线m1于后群镜片组的嵌合结构经过多次面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r1投射于成像面3600,由图1a可知,虽然塑胶镜筒2000配置为前窄后宽的结构,由于前群镜片组的嵌合结构仍容易存在面反射的情形,且光线路径变数太多太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逐一解析,后群镜片组因光学有效区以外的部分过大,也容易产生内部面反射,导致控制或消除杂散光的效果有限。

另请参照图1b,其是绘示图1a中成像镜头1000的组装受力示意图,组装成像镜头1000时,会于固定环5300提供施力f1以进行压合,施力f1会于光学元件间抵顶处产生反馈力量,以下是以反馈力量f2举例说明,请参照图1c及图1d,图1c绘示遮光片4200的压痕4210示意图,图1d绘示间隔环5100的压痕5110示意图,由图1c可知,反馈力量f2会导致遮光片4200因不均匀受力而产生压痕4210,遮光片4200因而受损且无法回复,图1d中,间隔环5100是采用较软性的塑胶制成,反馈力量f2会导致间隔环5100因不均匀受力而产生压痕5110,其是代表间隔环5100已受力产生不可恢复的屈曲(flexure),其会间接导致相邻透镜(即塑胶透镜3400)产生屈曲的变形状态而影响该相邻透镜光学有效部的形状,进而影响成像品质,倘若间隔环5100改用较硬的塑胶以避免屈曲,又会有造价过高及不易射出成型的缺点。

因此,如何控制或消除成像镜头的杂散光,以提升成像品质,以及如何改善塑胶透镜在组装过程中因压合而变形的情形或加强间隔环的强度,遂成为相关业者关注的焦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的塑胶透镜及间隔环,通过塑胶镜筒及间隔环在结构上的互相配合及适当配置的光线吸收涂层,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进而提升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的成像品质,使电子产品满足更高阶的成像需求。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片组,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包含物端外表面、第一内底面、第二内底面及镜筒内缘面,第一内底面,形成于塑胶镜筒内且与物端外表面相对设置,且第一内底面环绕一物端开孔,第二内底面形成于塑胶镜筒内且位于第一内底面的像侧,其中第二内底面与第一内底面本质上互相平行,各镜筒内缘面与物端开孔同轴且平行光轴,各镜筒内缘面与第一内底面或第二内底面或另一镜筒内缘面连接。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且由成像镜片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及间隔环。塑胶透镜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间隔环包含中心开孔、物端面及像端面,中心开孔与物端开孔同轴排列,物端面环绕中心开孔,其中物端面包含物端连接面及相对面,物端连接面较相对面靠近中心开孔,且物端连接面及相对面本质上互相平行,物端连接面用以与一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当物端连接面与所述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相对面不与所述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像端面与物端面相对设置,像端面包含像端连接面,像端连接面与相对面相对设置,且像端连接面用以与一像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第二内底面与相对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有重叠,光线吸收涂层较物端连接面靠近光轴。第一内底面与所述镜筒内缘面中位于第二内底面的物侧的镜筒内缘面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o,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i,其满足下列条件:1.0<φn1i/φn1o<1.28。借此,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进而提升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依据前述的成像镜头,第二内底面可不与成像镜片组接触。物端面可还包含一圆锥面,圆锥面设置于物端连接面与相对面之间,且圆锥面由间隔环的像侧往间隔环的物侧方向渐缩。当物端连接面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圆锥面可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第二内底面与所述镜筒内缘面中位于第二内底面的像侧的镜筒内缘面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镜筒内缘面直径为φb1i,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镜筒内缘面直径为φb2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7<φb2o/φb1i<2.0。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i,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2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5<φn2o/φn1i<2.2。或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φn2o/φn1i。第二内底面的宽度为w2,第一内底面的宽度为w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w2/w1<6.5。或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w2/w1<5.5。第二内底面远离光轴的部分与物端外表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可不重叠。或者,第二内底面与物端外表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可完全不重叠。间隔环的相对面与像端连接面之间的厚度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5mm<d<0.75mm。塑胶透镜可还包含二氧化硅材质层,二氧化硅材质层设置于光线吸收涂层上。物端开孔可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塑胶镜筒的最像侧端可为方型结构。通过上述提及的各点技术特征,可提升光陷阱结构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如前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借此,有利于消除杂散光,提升相机模块的成像品质。

依据前述的相机模块,成像镜片组中塑胶透镜的数量至少为n,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2,且n1为1至n-1的正整数,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1m,m为1至n1的正整数,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2n,n为1至n2的正整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n<10;n=n1 n2;2.8mm<φn1m<3.8mm;以及4.7mm<φn2n<7.0mm。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n1。或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n1。通过上述提及的各点技术特征,可进一步消除杂散光。

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相机模块。借此,有利于消除杂散光,使电子产品满足更高阶的成像需求。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习用的一种成像镜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1b绘示图1a中成像镜头的组装受力示意图;

图1c绘示遮光片的压痕示意图;

图1d绘示间隔环的压痕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2b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2c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2d绘示图2c中成像镜头的分离剖视示意图;

图2e绘示图2a中间隔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2f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2g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的使用示意图;

图2h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2i绘示图2h中成像镜头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2j绘示图2h中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2k绘示图2j中成像镜头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中成像镜头的分离剖视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3d绘示图3c中成像镜头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4b绘示图4a中成像镜头的分离剖视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6a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图6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6c绘示图6a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相机模块:10、31、41

自动对焦组件:11

光学防手震组件:12

电子感光元件:13

软性电路板:14

连接器:15

电子装置:20、30、40

使用者界面:24

触控屏幕:24a

按键:24b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23

感测元件:21

成像镜头:100、100a、200、200a、300、300a、1000

塑胶镜筒:110、210、310、2000

物端外表面:111、211、311

第一内底面:112、212、312

第二内底面:113、213、313

物端开孔:114、214、314

镜筒内缘面:115a、115b、115c、115d、116a、116b、116c、116d、116e、215a、215b、215c、215d、216a、216b、216c、216d、315a、315b、315c、315d、316a、316b、316c、316d、316e

第一容置空间:117、217、317

第二容置空间:118、218、318

最像侧端:119、219、319

光线吸收涂层:121、151a、152a、221、251a、252a、253a、321

二氧化硅材质层:122、222

塑胶透镜:120、141、142、143、144、151、152、153、154、220、251、252、253、254、320、351、352、353、354、355、3100、3200、3300、3400、3500、

遮光片:271、272、273、371、372、373、374、375、4100、4200、4300

压痕:4210、5110

间隔环:130、181、191、230、330、5100、5200

中心开孔:131、231、331

物端面:132、232、332

物端连接面:132a、232a、332a

圆锥面:132b、232b、332b

相对面:132c、232c、332c

像端面:133、233、233

像端连接面:133a、233a、333a

物端连接面:141a

固定环:182、192、291、391、5300

成像面:155、255、356、3600

入射光线:m1、m2、m3

反射光线:r1、r2、r3

施力:f1

反馈力量:f2

光轴:o

φb1i: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镜筒内缘面直径

φb2o: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镜筒内缘面直径

φn1i: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

φn1o: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

φn2o: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

w1:第一内底面的宽度

w2:第二内底面的宽度

d:间隔环的相对面与像端连接面之间的厚度

n:成像镜片组中塑胶透镜的数量

n1: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

n2: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

φn1m: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

φn2n: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成像镜头>

<第一实施方式>

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100的爆炸图,图2b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100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2c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100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2d绘示图2c中成像镜头100的分离剖视示意图。图2a至图2d中,成像镜头100包含塑胶镜筒1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1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120及一间隔环130。

塑胶镜筒110包含物端外表面111、物端开孔114、第一内底面112以及第二内底面113,其中物端外表面111是位于塑胶镜筒110最靠近物侧的表面,第一内底面112形成于塑胶镜筒110内且与物端外表面111相对设置,第一内底面112环绕物端开孔114,第二内底面113形成于塑胶镜筒110内且位于第一内底面112的像侧,第二内底面113与第一内底面112本质上互相平行。

如图2c所示,塑胶透镜120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121,具体来说,塑胶透镜120的像侧表面(未标号)上局部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121。前述“光线吸收”是指可吸收波长范围400nm至700nm的光线(即可见光),其可使波长范围400nm至700nm的光线穿透率为50%以下。光线吸收涂层121可为油性涂料,包含树脂、环氧树脂或压克力作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或是光固化胶体混合墨粒的涂料,但不限于此。关于如何使波长范围400nm至700nm的光线穿透率为50%以下为已知技术,在此不详加叙述。

如图2d所示,间隔环130包含中心开孔131、物端面132及像端面133。中心开孔131与物端开孔114同轴排列。物端面132环绕中心开孔131,物端面132包含物端连接面132a及相对面132c,物端连接面132a较相对面132c靠近中心开孔131,且物端连接面132a及相对面132c本质上互相平行。物端连接面132a用以与一物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当物端连接面1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相对面132c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可参见图2g及图2h)。像端面133与物端面132相对设置,其中像端面133包含像端连接面133a,像端连接面133a与相对面132c相对设置,且像端连接面133a用以与一像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第二内底面113与相对面132c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有重叠,光线吸收涂层121较物端连接面132a靠近光轴o。通过第一内底面112及第二内底面113的配置,使塑胶镜筒110的形状有别于习用的直筒状塑胶镜筒,可提供设置光陷阱结构(未另标号)的良好基础,再通过塑胶镜筒110及间隔环130在结构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关于光陷阱结构请参照图2g的相关说明。

本发明中,每一元件皆具有一物侧及一像侧,其中物侧及像侧的定义是以该元件为中心,以较靠近被摄物的一侧称为物侧,以较靠近成像面的一侧称为像侧。前述“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是指位于间隔环130的物侧且与间隔环130邻接的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可为成像镜片组中的塑胶透镜、另一间隔环、遮光片或固定环。前述像侧相邻光学元件是指位于间隔环130的像侧且与间隔环130邻接的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可为成像镜片组中的塑胶透镜、另一间隔环、遮光片或固定环。前述“本质上互相平行”是指预设的情形为互相平行,然而制造上的成果或其他因素可能会使平行的情形不完美,因此称为本质上互相平行,具体而言,当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或180度称为互相平行,将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5度或180度±5度时,定义为本质上互相平行。较佳地,可将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3度或180度±3度时,定义为本质上互相平行。

以下将详细说明成像镜头100的其他技术特征,通过以下技术特征可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100消除杂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质。

图2c及图2d中,塑胶镜筒110还包含多个镜筒内缘面,分别为镜筒内缘面115a、镜筒内缘面115b、镜筒内缘面115c、镜筒内缘面115d、镜筒内缘面116a、镜筒内缘面116b、镜筒内缘面116c、镜筒内缘面116d以及镜筒内缘面116e,如图2c及图2d所示,各个镜筒内缘面(115a~115d、116a~116e)与物端开孔114同轴且平行光轴o,各个镜筒内缘面与第一内底面112或第二内底面113或另一镜筒内缘面连接,举例来说,镜筒内缘面115a分别与第一内底面112及镜筒内缘面115b连接,镜筒内缘面115b分别与镜筒内缘面115a及镜筒内缘面115c连接,镜筒内缘面115c分别与镜筒内缘面115b及镜筒内缘面115d连接,镜筒内缘面115d分别与镜筒内缘面115c及第二内底面113连接,其他镜筒内缘面的连接关系依此类推,不另赘述。第一内底面112与位于第二内底面113的物侧的镜筒内缘面(115a~115d)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117,第二内底面113与位于第二内底面113的像侧的镜筒内缘面(116a~116e)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118,第一容置空间117可用于容置小外径塑胶透镜,如塑胶透镜120,第二容置空间118可用于容置大外径塑胶透镜(可参见图2g及图2h)。

图2c及图2d中,第二内底面113与物端外表面111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完全不重叠。借此,可大幅度缩减塑胶透镜(如塑胶透镜120)的体积,减少杂散光路径的不确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仅第二内底面113远离光轴o的部分与物端外表面111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不重叠(可参见图3a及图4a)。借此,可减少杂散光在塑胶透镜内部面反射的机会,较容易掌握杂散光的影响范围。本段落中,塑胶透镜可指塑胶透镜120或成像镜片组中其他体积有缩减的塑胶透镜。

另外,塑胶镜筒110的物端开孔114可作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借此,只要修改制作塑胶镜筒110的模具,就可以大量修改成像镜头100的光圈(亦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而有利于量产。

图2a及图2b中,塑胶镜筒110的最像侧端119为一方型结构。借此,成像镜头100可直接与滤光片(图未绘示)或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组装,可有效减少额外的零件(图未绘示)数量。

图2c中,塑胶透镜120还包含二氧化硅材质层122,二氧化硅材质层122设置于光线吸收涂层121上。借此,可使光线吸收涂层121与空气隔绝而形成保护,可避免光线吸收涂层121氧化、褪色或劣化变质。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线吸收涂层上可不设置二氧化硅材质层。

配合参照图2e及图2d,图2e是绘示图2a中间隔环130的立体示意图,间隔环130的物端面132还包含一圆锥面132b,圆锥面132b设置于物端连接面132a与相对面132c之间,且圆锥面132b由间隔环130的像侧往间隔环130的物侧方向渐缩。借此,可提供间隔环130适当的结构强度,增加耐压力道,进而可避免塑胶透镜在组装过程中因压合而变形的情形(如图1b所示),可进一步维持成像品质。

配合参照图2f,其是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100的参数示意图。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最像侧镜筒内缘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镜筒内缘面115d)直径为φb1i,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最物侧镜筒内缘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镜筒内缘面116a)直径为φb2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7<φb2o/φb1i<2.0。借此,可有利于形成光陷阱结构,并增加光陷阱结构的深度。

图2f中,第二内底面113的宽度为w2,第一内底面112的宽度为w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w2/w1<6.5。借此,可增加光陷阱结构的深度,有利于将杂散光捕获于光陷阱结构中而不易逃出。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w2/w1<5.5。

图2f中,间隔环130的相对面132c与像端连接面133a之间的厚度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5mm<d<0.75mm。借此,间隔环130的相对面132c与像端连接面133a之间的厚度适中,过薄的厚度会使间隔环130在组装过程中因受压而变形,过厚的厚度会使间隔环130在射出成形阶段产生扭曲或翘曲。

配合参照图2g,其是绘示图2a中成像镜头100的使用示意图。成像镜头100可还包含其他光学元件,在图2g中,成像镜头100的其他光学元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塑胶透镜141、塑胶透镜142、间隔环181、塑胶透镜143、塑胶透镜144以及固定环182,图2g中,将前述其他光学元件以虚线绘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光学元件并不以此为限,在实务中,可依实际需求选择具有所需性质的光学元件,例如具有所需面形、尺寸及屈折力的塑胶透镜及/或具有所需表面性质、结构的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等作为其他光学元件。

配合参照图2g及图2d,图2g中,杂散光进入成像镜头100后,在第二内底面113、镜筒内缘面116a与间隔环130的物端面132之间经过多次面反射,最终因能量于每次面反射逐渐耗损而消失,显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00可形成光陷阱结构(如第二内底面113、镜筒内缘面116a与间隔环130的物端面132所构成空间),有利于将杂散光捕获于光陷阱结构中而不易逃出,故可有效消除杂散光。

如图2g所示,第二内底面113可不与成像镜片组接触,亦即第二内底面113和其邻接的塑胶透镜143之间具有间隔距离。借此,可提升光陷阱结构消除杂散光的效率,并可避免其他光学元件干扰光陷阱结构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配合参照图2g及图2d,图2g中,当物端连接面1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即塑胶透镜143)连接时,圆锥面132b可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即塑胶透镜143)接触。借此,可提升光陷阱结构消除杂散光的效率,并可避免其他光学元件干扰光陷阱结构消除杂散光的效率。

配合参照图2g及图2d,图2g中,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20)外径为φn1i,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3)外径为φn2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5<φn2o/φn1i<2.2。借此,塑胶透镜120能因应塑胶镜筒110形状而减少镜片外径。

配合参照图2g及图2d,图2g中,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1)外径为φn1o,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20)外径为φn1i,其满足下列条件:1.0<φn1i/φn1o<1.28。借此,有较多的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1、142与塑胶透镜120)减少镜片外径。

配合参照图2g及图2d,图2g中,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20)外径为φn1i,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3)外径为φn2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φn2o/φn1i。借此,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1、142与塑胶透镜120)减少镜片外径的程度加大,有利于预测杂散光的路径。

成像镜片组中塑胶透镜的数量至少为n,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2,且n1为1至n-1的正整数,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1m,m为1至n1的正整数,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2n,n为1至n2的正整数,其满足下列条件:5≤n<10;n=n1 n2;2.8mm<φn1m<3.8mm;以及4.7mm<φn2n<7.0mm。借此,大外径塑胶透镜与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差异明显,有利于形成光陷阱结构。前述“小外径塑胶透镜”是指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塑胶透镜,前述“大外径塑胶透镜”是指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塑胶透镜,前述“n1为1至n-1的正整数”是指n1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n-1,换句话说,n2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n-1(因为n=n1 n2),也就是说成像镜片组同时包含小外径塑胶透镜与大外径塑胶透镜。以图2g为例,图2g中,塑胶透镜(塑胶透镜141~144、塑胶透镜120)的数量为5,相当n=5,小外径塑胶透镜(塑胶透镜141~142、塑胶透镜120)的数量为3,相当n1=3,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11、φn12及φn13,大外径塑胶透镜(塑胶透镜143~144)的数量为2,相当n2=2,大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21及φn22。

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n1。借此,有较多可以减少杂散光路径复杂度的塑胶透镜,较易改善成像镜头100的杂散光。较佳地,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n1。

本发明中,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塑胶透镜,是指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7的塑胶透镜,更具体来说,是以该塑胶透镜的外径面(未另标号)为基准,只要该塑胶透镜的外径面与第二内底面113物侧的其中一个镜筒内缘面(115a~115d)接触,即使该塑胶透镜靠近光轴o的部分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8内,仍定义为第一容置空间117内的塑胶透镜。相似地,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塑胶透镜,是指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18的塑胶透镜,更具体来说,是以该塑胶透镜的外径面(未另标号)为基准,只要该塑胶透镜的外径面与第二内底面113像侧的其中一个镜筒内缘面(116a~116e)接触,即使该塑胶透镜靠近光轴o的部分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7内,仍定义为第二容置空间118内的塑胶透镜。

如图2g所示,第一内底面112是与成像镜片组中最物侧塑胶透镜(即塑胶透镜141)的物端连接面141a连接。

图2h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100a的剖视示意图,成像镜头100a是第一实施方式成像镜头100的具体实施例,图2i绘示图2h中成像镜头100a的光线路径示意图,图2j绘示图2h中成像镜头100a的爆炸图,图2k绘示图2j中成像镜头100a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2h至图2j中,成像镜头100a包含塑胶镜筒1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1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151、塑胶透镜152、塑胶透镜120、间隔环191、塑胶透镜153、间隔环130、塑胶透镜154、固定环192以及成像面155。关于塑胶镜筒110、塑胶透镜120以及间隔环130的细节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塑胶透镜151的外径面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151a,塑胶透镜152的外径面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152a。

由图2i可知,通过本发明的塑胶镜筒110及间隔环130在结构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再加上适当配置的光线吸收涂层121,可进一步消除杂散光。另外,配合塑胶镜筒110的构造,有利于缩减第一容置空间117(见图2d)内塑胶透镜(塑胶透镜151~152、塑胶透镜120)的外径,进而可简化所述塑胶透镜嵌合结构中面反射的情况,有利于解析光线路径,可于短时间内推导出较多的光线路径,进而有利于控制或消除成像镜头100a的杂散光,提升成像品质。另进行对照实验,是将成像镜头100a中的塑胶透镜151更改成外径面没有设置光线吸收涂层151a的塑胶透镜,其余细节皆维持不变,经检测结果可知,成像镜头100a的成像品质仅略优于对照实验所用的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显示于塑胶透镜151的外径面设置光线吸收涂层151a并非需要优先关注,也因此,图2j中并未绘示出如图1a中入射光线m2的光线路径。

关于成像镜头1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数值如表一所示,前述参数的定义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

<第二实施方式>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200的组合剖视图,图3b绘示图3a中成像镜头200的分离剖视示意图。图3a至图3b中,成像镜头200包含塑胶镜筒2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2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220及一间隔环230。

塑胶镜筒210包含物端外表面211、物端开孔214、第一内底面212以及第二内底面213,其中物端外表面211是位于塑胶镜筒210最靠近物侧的表面,第一内底面212形成于塑胶镜筒210内且与物端外表面211相对设置,第一内底面212环绕物端开孔214,第二内底面213形成于塑胶镜筒210内且位于第一内底面212的像侧,第二内底面213与第一内底面212本质上互相平行。

塑胶透镜220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21,具体来说,塑胶透镜220的像侧表面(未标号)上局部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21。

间隔环230包含中心开孔231、物端面232及像端面233。中心开孔231与物端开孔214同轴排列。物端面232环绕中心开孔231,物端面232包含物端连接面232a及相对面232c,物端连接面232a较相对面232c靠近中心开孔231,且物端连接面232a及相对面232c本质上互相平行。物端连接面232a用以与一物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当物端连接面2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相对面232c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像端面233与物端面232相对设置,其中像端面233包含像端连接面233a,像端连接面233a与相对面232c相对设置,且像端连接面233a用以与一像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第二内底面213与相对面232c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有重叠,光线吸收涂层221较物端连接面232a靠近光轴o。借此,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进而可提升成像镜头200的成像品质。

以下将详细说明成像镜头200的其他技术特征,通过以下技术特征可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200消除杂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质。

塑胶镜筒210还包含多个镜筒内缘面,分别为镜筒内缘面215a、镜筒内缘面215b、镜筒内缘面215c、镜筒内缘面215d、镜筒内缘面216a、镜筒内缘面216b、镜筒内缘面216c以及镜筒内缘面216d,如图3a及图3b所示,各个镜筒内缘面(215a~215d、216a~216d)与物端开孔214同轴且平行光轴o,各个镜筒内缘面与第一内底面212或第二内底面213或另一镜筒内缘面连接。第一内底面212与位于第二内底面213的物侧的镜筒内缘面(215a~215d)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217,第二内底面213与位于第二内底面213的像侧的镜筒内缘面(216a~216d)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218,第一容置空间217可用于容置小外径塑胶透镜,如塑胶透镜220,第二容置空间218可用于容置大外径塑胶透镜(参见图3c)。第二内底面213可不与成像镜片组接触(参见图3c)。第二内底面213远离光轴o的部分与物端外表面211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不重叠。塑胶镜筒210的物端开孔214可作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塑胶镜筒210的最像侧端219可为一方型结构。

塑胶透镜220可还包含二氧化硅材质层222,二氧化硅材质层222设置于光线吸收涂层221上。

间隔环230的物端面232还包含一圆锥面232b,圆锥面232b设置于物端连接面232a与相对面232c之间,且圆锥面232b由间隔环230的像侧往间隔环230的物侧方向渐缩。当物端连接面2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圆锥面232b可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参见图3c)。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200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图3c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200a的剖视示意图,成像镜头200a是第二实施方式成像镜头200的具体实施例,图3d绘示图3c中成像镜头200a的光线路径示意图。图3c至图3d中,成像镜头200a包含塑胶镜筒2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2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251、塑胶透镜252、遮光片271、塑胶透镜253、遮光片272、塑胶透镜220、间隔环230、遮光片273、塑胶透镜254、固定环291以及成像面255。关于塑胶镜筒210、塑胶透镜220以及间隔环230的细节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塑胶透镜251的外径面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1a,塑胶透镜252的外径面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2a,塑胶透镜253的像侧表面(未标号)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3a。

由图3d可知,通过本发明的塑胶镜筒210及间隔环230在结构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再配合适当配置的光线吸收涂层221,有利于消除杂散光,使杂散光不易投射到成像面255而影响成像品质。另外,配合塑胶镜筒210的构造,有利于缩减第一容置空间217(见图3b)内塑胶透镜(塑胶透镜251~253、塑胶透镜220)的外径,进而可简化所述塑胶透镜嵌合结构中面反射的情况,有利于解析光线路径,可于短时间内推导出较多的光线路径,进而有利于控制或消除成像镜头200a的杂散光,提升成像品质。再进行一对照实验,是将成像镜头200a中的塑胶透镜251更改成没有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1a的塑胶透镜,将塑胶透镜252更改成没有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2a的塑胶透镜,以及将塑胶透镜253更改成没有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3a的塑胶透镜,其余细节皆维持不变,再进行另一对照实验,是将成像镜头200a中的塑胶透镜220更改成没有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21的塑胶透镜,其余细节皆维持不变,经检测结果可知,塑胶透镜251、塑胶透镜252及塑胶透镜253不设置光线吸收涂层251a、252a、253a的杂散光影响小于塑胶透镜220不设置光线吸收涂层221的杂散光,显示于塑胶透镜251、塑胶透镜252及塑胶透镜253上分别设置光线吸收涂层251a、252a、253a并非必要,也因此,图3d中仅绘示出与塑胶透镜220有关的三组光线路径。

关于成像镜头2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数值如表二所示,前述参数的定义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

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成像镜头300的组合剖视图,图4b绘示图4a中成像镜头300的分离剖视示意图。图4a至图4b中,成像镜头300包含塑胶镜筒3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3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320及一间隔环330。

塑胶镜筒310包含物端外表面311、物端开孔314、第一内底面312以及第二内底面313,其中物端外表面311是位于塑胶镜筒310最靠近物侧的表面,第一内底面312形成于塑胶镜筒310内且与物端外表面311相对设置,第一内底面312环绕物端开孔314,第二内底面313形成于塑胶镜筒310内且位于第一内底面312的像侧,第二内底面313与第一内底面312本质上互相平行。

塑胶透镜320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321,具体来说,塑胶透镜320的像侧表面(未标号)上局部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321。

间隔环330包含中心开孔331、物端面332及像端面333。中心开孔331与物端开孔314同轴排列。物端面332环绕中心开孔331,物端面332包含物端连接面332a及相对面332c,物端连接面332a较相对面332c靠近中心开孔331,且物端连接面332a及相对面332c本质上互相平行。物端连接面332a用以与一物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当物端连接面3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相对面332c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像端面333与物端面332相对设置,其中像端面333包含像端连接面333a,像端连接面333a与相对面332c相对设置,且像端连接面333a用以与一像侧相邻光学元件(图未绘示)连接。第二内底面313与相对面332c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有重叠,光线吸收涂层321较物端连接面332a靠近光轴o。借此,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进而可提升成像镜头300的成像品质。

以下将详细说明成像镜头300的其他技术特征,通过以下技术特征可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300消除杂散光的能力或提升其他性质。

塑胶镜筒310还包含多个镜筒内缘面,分别为镜筒内缘面315a、镜筒内缘面315b、镜筒内缘面315c、镜筒内缘面315d、镜筒内缘面316a、镜筒内缘面316b、镜筒内缘面316c、镜筒内缘面316d以及镜筒内缘面316e,如图4a及图4b所示,各个镜筒内缘面(315a~315d、316a~316e)与物端开孔314同轴且平行光轴o,各个镜筒内缘面与第一内底面312或第二内底面313或另一镜筒内缘面连接。第一内底面312与位于第二内底面313的物侧的镜筒内缘面(315a~315d)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317,第二内底面313与位于第二内底面313的像侧的镜筒内缘面(316a~316e)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318,第一容置空间317可用于容置小外径塑胶透镜,如塑胶透镜320,第二容置空间318可用于容置大外径塑胶透镜(参见图4c)。第二内底面313可不与成像镜片组接触(参见图4c)。第二内底面313远离光轴o的部分与物端外表面311于平行光轴o的方向不重叠。塑胶镜筒310的物端开孔314可作为成像镜片组的光圈。塑胶镜筒310的最像侧端319可为一方型结构。

塑胶透镜320可还包含二氧化硅材质层322,二氧化硅材质层322设置于光线吸收涂层321上。

间隔环330的物端面332还包含一圆锥面332b,圆锥面332b设置于物端连接面332a与相对面332c之间,且圆锥面332b由间隔环330的像侧往间隔环330的物侧方向渐缩。当物端连接面332a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圆锥面332b可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参见图4c)。

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300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100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图4c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成像镜头300a的剖视示意图,成像镜头300a是第三实施方式成像镜头300的具体实施例。图4c中,成像镜头300a包含塑胶镜筒310以及成像镜片组(未另标号),其中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310中。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o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塑胶透镜351、遮光片371、塑胶透镜352、遮光片372、塑胶透镜353、遮光片373、塑胶透镜320、间隔环330、遮光片374、塑胶透镜354、遮光片375、塑胶透镜355、固定环391以及成像面356。关于塑胶镜筒310、塑胶透镜320以及间隔环330的细节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

由图4c可知,通过本发明的塑胶镜筒310及间隔环330在结构上的互相配合,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再配合适当配置的光线吸收涂层321,可进一步消除杂散光,使杂散光不易投射到成像面356而影响成像品质。另外,配合塑胶镜筒310的构造,有利于缩减第一容置空间317内塑胶透镜(塑胶透镜351~353、塑胶透镜320)的外径,进而可简化所述塑胶透镜嵌合结构中面反射的情况,有利于解析光线路径,可于短时间内推导出较多的光线路径,进而有利于控制或消除成像镜头300a的杂散光,提升成像品质。

关于成像镜头300a的d、w1、w2、φb1i、φb2o、φn1o、φn1i、φn2o、w2/w1、φb2o/φb1i、φn2o/φn1i、φn1i/φn1o的数值如表三所示,前述参数的定义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

<相机模块>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如前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借此,有利于消除杂散光,提升相机模块的成像品质。关于成像镜头的细节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

请参照图5,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10的示意图。相机模块10包含成像镜头100a、自动对焦组件11、光学防手震组件12、电子感光元件13、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14以及连接器15,关于成像镜头100a的细节请参照的图2h至图2k。相机模块10利用成像镜头100a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自动对焦组件11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3,并透过软性电路板14及连接器15将影像数据输出。

<电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相机模块。借此,有利于消除杂散光,使电子产品满足更高阶的成像需求。关于成像镜头的细节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另赘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此外,电子装置可为但不限于三维(3d)影像撷取装置、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车用镜头如行车记录仪与倒车显影装置、空拍机、运动摄影器材、各式智能电子产品与可穿戴式产品。

配合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图6b绘示图6a中电子装置2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6a及图6b可知,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相机模块10。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20的使用者界面24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五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24可为触控屏幕24a、按键24b等。此时成像镜头100a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1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processor,isp)23。

配合参照图6c,图6c绘示图6a中电子装置20的方块图,由图6a至图6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20中相机模块10的规格,电子装置2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22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21。辅助光学元件22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21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使相机模块10配置的自动对焦组件11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2发挥功能,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2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24a直接目视到相机模块10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24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6b可知,成像镜头100a、电子感光元件13、自动对焦组件11、光学防手震组件12、感测元件21及辅助光学元件22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14上,并透过连接器15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23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100a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包含多个感测元件21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22,感测元件21及辅助光学元件22设置在软性电路板14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未另标号),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23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配合参照图7,图7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3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相机模块31。

配合参照图8,图8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4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相机模块41。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外表面;一第一内底面,形成于该塑胶镜筒内且与该物端外表面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内底面环绕一物端开孔;一第二内底面,形成于该塑胶镜筒内且位于该第一内底面的像侧,其中该第二内底面与该第一内底面本质上互相平行;及多个镜筒内缘面,其中各该镜筒内缘面与该物端开孔同轴且平行该光轴,各该镜筒内缘面与该第一内底面或该第二内底面或另一镜筒内缘面连接;以及

一成像镜片组,设置于该塑胶镜筒中,该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且由该成像镜片组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及一间隔环,该塑胶透镜上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该间隔环包含:一中心开孔,与该物端开孔同轴排列;一物端面,环绕该中心开孔,其中该物端面包含一物端连接面及一相对面,该物端连接面较该相对面靠近该中心开孔,且该物端连接面及该相对面本质上互相平行,该物端连接面用以与一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当该物端连接面与该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该相对面不与该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及一像端面,与该物端面相对设置,其中该像端面包含一像端连接面,该像端连接面与该相对面相对设置,且该像端连接面用以与一像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

其中,该第二内底面与该相对面于平行该光轴的方向有重叠,该光线吸收涂层较该物端连接面靠近该光轴;

其中,该第一内底面与所述多个镜筒内缘面中位于该第二内底面的物侧的镜筒内缘面定义出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o,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i,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φn1i/φn1o<1.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不与该成像镜片组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端面还包含一圆锥面,该圆锥面设置于该物端连接面与该相对面之间,且该圆锥面由该间隔环的像侧往该间隔环的物侧方向渐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该物端连接面与该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该圆锥面不与该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与所述多个镜筒内缘面中位于该第二内底面的像侧的镜筒内缘面定义出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镜筒内缘面直径为φb1i,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镜筒内缘面直径为φb2o,其满足下列条件:

1.27<φb2o/φb1i<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i,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2o,其满足下列条件:

1.35<φn2o/φn1i<2.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最像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1i,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最物侧塑胶透镜外径为φn2o,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φn2o/φn1i。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的宽度为w2,该第一内底面的宽度为w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w2/w1<6.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的宽度为w2,该第一内底面的宽度为w1,其满足下列条件:

2.0<w2/w1<5.5。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远离该光轴的部分与该物端外表面于平行该光轴的方向不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底面与该物端外表面于平行该光轴的方向完全不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环的该相对面与该像端连接面之间的厚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15mm<d<0.75mm。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还包含二氧化硅材质层,该二氧化硅材质层设置于该光线吸收涂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端开孔为该成像镜片组的光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镜筒的最像侧端为一方型结构。

16.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片组中塑胶透镜的数量至少为n,该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该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2,且n1为1至n-1的正整数,该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1m,m为1至n1的正整数,该成像镜片组中大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分别为φn2n,n为1至n2的正整数,其满足下列条件:

5≤n<10;

n=n1 n2;

2.8mm<φn1m<3.8mm;以及

4.7mm<φn2n<7.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

3≤n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片组中小外径塑胶透镜的数量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

4≤n1。

2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相机模块。

技术总结
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片组,成像镜片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包含物端外表面、第一内底面及第二内底面,第一内底面与物端外表面相对设置,第二内底面位于第一内底面的像侧。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且由其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及间隔环,塑胶透镜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间隔环包含物端连接面及相对面,当物端连接面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连接时,相对面不与物侧相邻光学元件接触,其中第二内底面与相对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有重叠,光线吸收涂层较物端连接面靠近光轴。借此,可形成易消除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成像镜头的相机模块及具有上述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峰;周明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9.0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6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