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99


本发明涉及光学技术和摄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水准的提高,市场对于手机摄像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往往期待手机摄像模组具有变焦能力。然而,市场对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设备的尺寸要求也极其严苛,尤其是对于手机前置摄像模组(即前摄)来说,其径向尺寸(指垂直于摄像模组光轴的方向)和轴向尺寸(指摄像模组光轴的方向,即手机厚度方向)均受到严格限制,往往难以容纳带有音圈马达的摄像模组。所以,一般仅采用一颗定焦摄像模组作为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而定焦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难以实现焦距调节,导致其拍摄效果存在缺憾。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手机屏占比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打孔屏也成为一种手机屏幕设计趋势。“打孔屏”即通过取消屏幕中部分影响镜头接收光线的结构,形成一可以透过可见光的孔,在该孔对应的位置设置一摄像模组,从而实现手机前置拍摄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屏占比。但目前的摄像模组的头部尺寸均在3mm以上,摄像模组的头部放入孔中会使得屏幕开孔的尺寸要够大,而将摄像模组置于屏幕之后,考虑到摄像模组视场角的需求,屏幕开孔的侧壁不能影响摄像模组采集光线,因此同样的开孔要做的相对较大,其至少在4.5mm以上。这种较大的开孔会导致屏幕的显示效果不佳,影响到屏幕的使用体验。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减小屏幕开孔的前置摄像模组(即前摄)设计方案。

最后,变焦、防抖、高像素、大光圈、小尺寸等要素已成为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使前置摄像模组实现上述功能,也是当今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具有变焦能力的小尺寸镜头及摄像模组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其包括: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所述主动校准的结果所确定。

其中,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胶材,所述第二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变焦镜片,使得所述变焦镜片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并且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也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像侧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区,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围绕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周围的第一结构区,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区和所述第一结构区。

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周侧具有遮光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区的表面附着遮光材料层。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内侧。

其中,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透光部,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伸入所述驱动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透光部的底面所构成的凹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区。

其中,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第二结构区;其中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第一分段、位于所述第一分段内侧的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段,所述第二分段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分段,并且所述第二分段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凸出部。

其中,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之间布置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延伸部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形成一凹槽,所述变焦镜片安装于所述凹槽。

其中,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其中所述透光部包括位于物侧的第一透光元件和位于像侧的第二透光元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光元件之间的形变体。

其中,所述驱动部具有至少两个引脚,所述第二镜筒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内形成导线,所述至少两个引脚通过所述导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包括:感光组件;以及前述任一分体式变焦镜头,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

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滤光组件,其包括滤光片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滤光片;以及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以及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外侧的电子元件。

其中,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线路板的表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其中,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模塑基座,所述模组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其中,所述模塑基座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

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滤光片;以及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外侧的电子元件,以及形成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模塑基座;其中所述模塑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并且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侧的第二区域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连接区,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区域从而在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形成一台阶,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滤光片的底面贴附于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模塑基座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

其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引脚,所述至少两个引脚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

其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镜筒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形成在所述导线槽内;或者所述第二镜筒的内部埋设所述导线。

其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其中,所述导线位于所述第二镜筒的外部。

根据本申请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包括:1)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2)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3)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以及4)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其中,所述步骤1)还包括: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所述步骤2)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包括:a)基于前述任一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来组装分体式变焦镜头;以及b)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其中,所述步骤b)中,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其中,所述步骤b)中,基于主动校准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包括:1)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感光组件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2)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并且所述光学系统可在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面上成像;3)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感光组件所得到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以及4)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粘合,使得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所述步骤1)还包括: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所述步骤2)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将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感光组件粘合,使得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1.本申请在保证小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具备变焦能力的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可以实现微距到无穷远距离的拍摄,例如实现150mm到无穷远距离的拍摄。

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将主动校准工艺和ha工艺搭配使用,实现组装工艺简化、组装效率提升的同时,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成像品质还能够得以保证。

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可以通过设置模塑基座(例如mob、moc、iom等模塑基座设计方案)来减小后焦空间,进而可以使分体式变焦模组不会因为变焦镜片的厚度过大而造成摄像模组的总长变得过大。

4.本申请的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特别适合前置摄像模组,实现屏幕的屏占比提高的同时,使摄像模组变焦拍摄的功能。

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杂光不易从第一透镜的非入光面部分进入镜头中,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不受影响。

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避免因变焦镜片的驱动部厚度过大而造成第二镜片与变焦镜片之间结构上的干涉。

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避免第一透镜结构区尺寸过大而导致的第一透镜的成型难度提升和制造精度下降。

8.本申请的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可以保护变焦镜片,减少变焦镜片因撞击产生脱落或者位移的风险。

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变焦镜片来实现摄像模组的防抖功能。

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借由变焦透镜焦距的快速调节,实现摄像模组在视频或者照片的拍摄中焦距的快速调节,获取更高质量的图像和视频。

1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摄像模组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之间设置一变焦镜片,借由分体式镜头第一镜头部件与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光学间隙设置变焦镜片,减小摄像模组的高度。

1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分体式镜头的第一镜头部件包括一具有凸起部的第一透镜,以使所述变焦摄像模组的部分可以伸入屏幕开孔中,从而在实现手机屏占比提高的同时,摄像模组还具有变焦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分体式变焦镜头与打孔屏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变焦镜片和第二镜头部件结合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变焦镜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中变焦镜片导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中变焦镜片导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主动校准的多个自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主体也可被称作第二主体。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物体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以”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其包括: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和一个变焦镜片。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每个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这里的实际成像结果可以由感光芯片接受并向外输出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实际成像结果可以获得所述光学系统的解像力曲线(例如sfr、mtf曲线等),进而获得所述光学系统在当前状态下的成像品质(成像品质例如可以是包含峰值、场曲、像散等多个光学参数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综合指标)。本实施例中,主动校准可以在多个自由度进行,所述的多个自由度可以包括x、y、z、u、v、w方向,其中x、y方向为水平方向(xoy平面为水平面),z方向为垂直方向,u、v、w方向分别是绕x、y、z轴旋转的方向。主动校准阶段,镜头部件和/或变焦镜片在x、y、z、u、v、w六个自由度上可调,即通常所说的六轴可调。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通过在镜头中加入变焦镜片来实现变焦功能。相比基于音圈马达(或者其它驱动方式的马达),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可以具有更小的尺寸。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采用了分体式结构,且基于主动校准技术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优化,从而补偿各种制造公差和组装公差,使得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品质提升。

进一步地,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可以包括第一镜头部件1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110(本实施例第一透镜110数目为一,需注意本申请并不限于该数目)。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可以包括第二镜筒220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0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210(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10数目为四,需注意本申请并不限于该数目)。所述变焦镜片300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110、所述变焦镜片300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21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由所述主动校准的结果所确定。本实施例中,变焦镜片300设置在第一镜头部件1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之间,可以有效地保护变焦镜片300,提高所述变焦镜头的可靠性和抗冲击能力。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310和位于所述透光部310周围的驱动部320。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400,所述第一胶材400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由于基于主动校准技术粘结,因此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中轴线可以具有不为零的夹角。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胶材500。其中所述第一胶材40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材500的厚度。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和所述变焦镜片300之间通过主动校准的技术调整相对位置,这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和所述变焦镜片300之间的间隙(可称为第一间隙)相对较大,进而导致所述第一胶材400的厚度相对较大,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之间的粘结可以基于ha工艺实现,由于基于ha工艺粘结,所以第二胶材500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胶材400的厚度。换句话说,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之间可以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小于第一间隙。ha为holderattach的缩写,可译为镜座组装。在镜座组装中,镜座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用于保护和支撑光学元件的结构件,对于变焦镜片来说,其驱动部可以视为镜座,对于第二镜头部件来说,其镜筒(即第二镜筒)可以视为镜座。本实施例中,ha工艺可以理解为:将变焦镜片和第二镜头部件进行对位,在对位完成后直接进行粘合。通常来说,基于ha工艺的粘合会尽可能地使两个粘合面(例如驱动部的底面和第二镜筒的顶面)保持平行,换句话说,被粘合的两个实体是平行的。而基于主动校准工艺的粘合,被粘合的两个实体(例如第一镜头部件和变焦镜片)之间可以具有不为零的夹角。ha工艺中,在进行对位和粘合的过程中,感光芯片不需要输出图像(即不需要开图)。而主动校准工艺中,感光芯片是需要输出图像的(即需要开图)。进一步地,在ha工艺中,所述对位主要是指将变焦镜片对准第二镜头部件,这个对准过程可以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来实现。本实施例中,第一胶材400可以是uv胶、热固胶或者uv热固胶等。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主动校准工艺和ha工艺搭配使用,实现组装工艺简化、组装效率提升的同时,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成像品质还能够得以保证。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基于ha工艺将变焦镜片与第二镜头部件对准,然后固定在第二镜头部件上即可,从而简化了生产工艺,提升了组装效率,而ha工艺可能产生的组装公差,可以交由第一镜头部件的主动校准来补偿,因此整体上看,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成像品质仍然可以得到保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变焦镜片之间的第一间隙为20~150微米,进一步地,该第一间隙优选为30~60微米;所述变焦镜片与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第二间隙为10~60微米,进一步地,该第二间隙优选为20~40微米。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400,所述第一胶材400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变焦镜片300的所述驱动部320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胶材500,所述第二胶材500在固化后支撑所述变焦镜片300,使得所述变焦镜片300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中轴线可以具有不为零的夹角;并且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中轴线也可以具有不为零的夹角。本实施例中,第一胶材400和第二胶材500可以是uv胶、热固胶或者uv热固胶等。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一用于偏折光线的可变焦透光部310(或称为变焦部)和用于支撑和驱使变焦部产生变焦作用的驱动部320。所述驱动部320分布于所述变焦部的周围,通过驱动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变焦部产生形变,从而使得镜头具有变焦或者防抖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变焦部的面型可以是球面。需注意,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变焦部的面型不限于球面,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变焦部的面型可以采用非球面。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可以包括第一镜筒120和安装在第一镜筒120内的第一透镜110(或者由多个第一透镜110组成的第一镜片组)。本实施例中,第一镜筒120内安装一个第一透镜110。所述第一头部件通过所述第一镜筒120粘接于所述变焦镜片300或粘接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第二镜筒220。

进一步地,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由第一透镜110和遮光部件114构成。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透镜110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像侧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出部111,所述第一凸出部111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区113,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围绕在所述第一凸出部111周围的第一结构区112,所述第一凸出部111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区113和所述第一结构区112。所述第一凸出部111的周侧具有遮光部件1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结构区112的表面附着遮光材料层。本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特别适合与打孔屏配合使用,以作为采用打孔屏的智能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的镜头。打孔屏是指在屏幕的非透明层设置开孔的一种屏幕,通过在屏幕上开孔,打孔屏可以提供摄像模组一入光孔(或称为通光孔),使得光线可以透过屏幕进入摄像模组,当摄像模组能够正常成像时,屏幕的开孔尺寸需要满足摄像模组的视场需求。在传统的技术方案中,摄像模组(光学镜头)通常置于屏幕开孔之后,使得屏幕开孔需要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与打孔屏组合后的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小屏幕600的开孔601,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所述第一透镜110(有时也可以称为第一镜片)具有一第一凸出部111,所述第一凸出部111适于伸入屏幕600的开孔601中,使所述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即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入光面)更靠近屏幕600的上表面,进而在相同的镜头视场角规格的前提下减小屏幕600的开孔601尺寸。另一方面,当所述第一透镜110的第一凸出部111伸入屏幕中时,由于第一凸出部111与屏幕开孔601之间的间隙较小,基于传统的设计方案,摄像模组通常难以通过设置马达来驱动镜头运动,因此也难以实现模组的调焦、变焦、防抖等功能。而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变焦镜片300来实现调焦、变焦、防抖等功能(或者这些功能中的一项)。具体来说,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透镜110的第一凸出部111和设置于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之间的变焦镜片300组合,既可以使得所述摄像模组即的屏幕开孔601减小,又能够使模组具有变焦功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杂光进入镜头影响正常的光学成像,所述第一透镜110的第一凸出部111周侧设有一遮光部件114,所述遮光部件114的材料可以与第二镜筒220的材料一致。遮光部件114通过胶水与第一透镜110的第一凸出部111粘接,从而避免光线从第一凸出部111的侧面进入镜头。进一步地,所述遮光部件114可以形成一镜头光阑。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透镜110的第一结构区112上可以设置遮光材料,遮光材料可以避免杂光从第一透镜110的第一结构区112进入镜头(即进入所述的可成像光学系统)。遮光材料可以是油墨、黑胶等不透光材料。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镜的第一凸出部111周侧设置遮光部件114(而不是在第一透镜的结构区上侧设置遮光部件),还可以减小遮光部件对第一透镜110的第一凸出部111的凸出高度的影响,使得第一透镜的凸出部可以尽可能地伸入屏幕的开孔601内。并且,在第一透镜110的结构区上通过布设油墨、黑胶等不透光材料作为遮光层,可以在满足第一凸出部111高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少杂光对镜头的影响。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部件取消了第一镜筒,在开孔屏的手机中,摄像模组镜头的入光面越靠近屏幕,同样视场角下所需要的屏幕开孔可以越小,为使镜头可以越靠近屏幕,使镜头具有第一凸出部,而为使第一凸出部可以尽可能的伸入屏幕使入光面更靠近屏幕,可以取消位于第一镜片结构区物侧面的第一镜筒。取消第一镜筒后,第一透镜有时需要直接承靠于屏幕的底面,这样(由于第一透镜的结构区的顶面位置变高)第一透镜与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将增大,而如果间隙过大将导致第一透镜与第二镜头部件难以进行可靠的粘结。如果通过降低第一透镜的结构区的底面的位置,则势必导致第一透镜的整体尺寸增大,进而导致第一透镜的成型难度加大。而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镜头部件插入变焦镜片,不仅可以增加变焦功能,而且还可以填充上述间隙(即第一透镜与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由于第一透镜可以粘接固定在变焦镜片上而不需要和第二镜头部件进行粘接固定,第一透镜的整体尺寸可以减小,第一透镜结构区的尺寸大小也得以降低,从而使得第一透镜的成型难度得以降低,从而有助于制造精度的提升(即减小制造公差)。再者,在另一些情形下,第一透镜的结构区顶面与屏幕的底面之间留有间隙,即第一透镜可以不承靠于屏幕的底面。然而,在开孔屏的手机中,为提高摄像模组的进光量并在相同视场角的前提下减小开孔尺寸,仍然需要使第一透镜的光学面尽可能地接近屏幕上表面。而如果通过增加第一透镜的结构区(即第一结构区)的厚度来垫高第一透镜光学面的位置,将导致第一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加,不利于降低制造公差。因此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镜头部件插入变焦镜片,不仅可以增加变焦功能,而且还可以填充第一透镜与第二镜头部件之间的间隙。这样既可以使第一透镜的光学面更加接近屏幕上表面,又可以使第一透镜的结构区的厚度处于合理范围(可以理解为现有镜片的常见范围)内,从而避免因加工难度增加而引入较大的制造公差。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结合处的放大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310和位于所述透光部310周围的驱动部320。所述驱动部320的厚度可以大于所述透光部31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210(即最顶端的第二透镜210)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二凸出部211,所述第二凸出部211伸入所述驱动部320的内侧面与所述透光部310的底面所构成的凹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211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区212。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4,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210(即最顶端的第二透镜210)具有第二结构区213。其中所述第二结构区213包括第一分段213a、位于所述第一分段213a内侧的第二分段213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213a和所述第二分段213b的连接段213c。所述第二分段213b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分段213a,并且所述第二分段213b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凸出部211。连接段213c可以是倾斜的。本实施例的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最顶端的第二透镜210的光学区更加接近变焦镜片300,进而有助于减小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高度(指该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光轴方向的尺寸),并且减小所述第二透镜210与变焦镜片300干涉的风险。

进一步地,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包括第二镜筒220和安装在第二镜筒220内的多个第二透镜210(这些第二透镜210组成第二镜片组)。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包括具有凸出部的第一透镜110和布置在所述凸出部周侧的遮光部件114。凸出部的顶面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光学面。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221。所述延伸部221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可构成一凹槽,该凹槽的中央具有通光孔。所述变焦镜片300贴附于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这里的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是指第二镜筒220的位于延伸部221内侧部分的顶面,即所述凹槽的底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底面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驱动部320的顶面之间布置第一胶材400,所述第一胶材400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形成的延伸部221可以起到保护变焦镜片300的作用,可以减少变焦镜片300受到撞击而脱落或者位移的风险。

进一步地,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包括第二镜筒220和安装在第二镜筒220内的多个第二透镜210(这些第二透镜组成第二镜片组)。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包括具有凸出部的第一透镜110和布置在所述凸出部周侧的遮光部件114。凸出部的顶面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光学面。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221。所述延伸部221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可构成一凹槽,该凹槽的中央具有通光孔。所述变焦镜片300贴附于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这里第二镜筒220的顶面是指第二镜筒220的位于延伸部221内侧部分的顶面,即所述凹槽的底面)。本实施例与图5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胶材400布置于所述延伸部221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底面之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221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的底面之间布置第一胶材400,所述第一胶材400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变焦镜片300通过ha工艺粘结在所述第二镜筒220的顶面)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变焦镜片300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310和位于所述透光部310周围的驱动部320,其中所述透光部310包括位于物侧的第一透光元件311和位于像侧的第二透光元件3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元件311和所述第二透光元件312之间的形变体313,所述形变体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是流体、聚合物(比如凝胶弹性高聚物)等。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中,所述第一透镜110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孔径比值可以为0.9~1.2,本实施例中该比值可以约为1.02。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最靠近变焦镜片300的第二透镜210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孔径比值可以为0.8~1.1,本实施例中该比值可以约为0.92。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的驱动部320通电,通过不同的电压或者电流来改变变焦镜片300的变焦部(即可变焦的透光部310)至少一侧的面型,进而改变变焦镜片300的焦距,使得摄像模组能够进行变焦,拍摄不同焦距的图像。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镜片300的驱动部可以通过直接改变第一透光元件311或第二透光元件312弯曲的曲率,来实现变焦镜片焦距的调节。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形变体313的形状,来改变第一透光元件311或者第二透光元件312弯曲的曲率,进而实现变焦镜片焦距的调节。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320可以通过压电体、mems(微机电结构)或者马达来驱动变焦镜片300进行焦距调节。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摄像模组。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组件和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可以包括滤光组件700和线路板组件800。其中,滤光组件700包括滤光片支架720和安装于所述滤光片支架720的滤光片710。线路板组件800包括线路板810,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感光芯片820,以及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820外侧的电子元件830。所述滤光片支架720可以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710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的表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具体结构和形状可以参考前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9,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组件和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可以包括滤光组件700和线路板组件800。其中,滤光组件700包括滤光片支架720和安装于所述滤光片支架720的滤光片710。线路板组件800包括线路板810,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感光芯片820,以及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820外侧的电子元件83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组件80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模塑基座840(本实施例的模塑基座840可以基于模塑工艺一体成型地制作在线路板810表面),所述模组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830,所述滤光片支架720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710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模塑基座840的顶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本实施例中,模塑基座840可以不接触感光芯片820。这种设计方案有时也被称为mob方案。mob方案可以避免电子元器件上的脏污污染感光芯片。并且,本实施例中,滤光片支架置于电容、电阻等电子元件上,而模塑基座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线路板上,电子元件被模塑基座所包埋,因此,采用模塑基座的方案可以降低感光组件的高度,减小摄像模组的后焦空间,从而避免摄像模组的高度因增设变焦镜片导致过高。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组件800包括形成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模塑基座840,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该模塑基座840向所述感光芯片820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820。该模塑基座840可以覆盖感光芯片820的边缘区域。这种设计方案有时也被称为moc方案。相对于mob方案,moc方案可以进一步避免了线路板上的脏污污染感光芯片。

进一步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滤光片710和线路板组件800。线路板组件800包括线路板810,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感光芯片820,安装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820外侧的电子元件830,以及形成于所述线路板810表面的模塑基座840(模塑基座840可以基于模塑工艺一体成型地制作在线路板810表面)。其中所述模塑基座840包裹所述电子元件830,并且所述模塑基座840的顶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侧的第二区域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连接区,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区域从而在所述模塑基座840的顶面形成一台阶,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安装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滤光片710的底面贴附于所述第二区域。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塑基座840向所述感光芯片820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820。进一步地,模塑基座840可以覆盖感光芯片820的边缘区域。本实施例的设计方案有时也被称为iom方案,iom为ironmolding的缩写。iom方案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感光组件的高度,减小摄像模组的后焦空间,从而避免摄像模组的高度因增设变焦镜片导致过高。

进一步地,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中变焦镜片300导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310和位于所述透光部310周围的驱动部320,所述驱动部320包括引脚321(例如可以是至少两个引脚),所述引脚321(例如至少两个引脚)通过导线322连接至所述线路板810。本实施例中,导线322可以是位于第二镜筒220外侧的独立导线或者基于软板(fpc)工艺制作的柔性连接带。

进一步地,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中变焦镜片300导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12,本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1000中,所述变焦镜片300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310和位于所述透光部310周围的驱动部320,所述驱动部320包括引脚321(例如可以是至少两个引脚),所述引脚321(例如至少两个引脚)通过导线322连接至所述线路板810。本实施例中,导线322可以位于第二镜筒220的内部。具体来说,所述第二镜筒220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可以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322形成在所述导线槽内。所述至少两个引脚321通过所述导线322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镜筒220的底部,进而与感光组件的线路板810电连接。导线322可以通过电镀、沉积、涂覆等方式布设于所述第二镜筒220内侧面或外侧面。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引脚321可以设置于驱动部320的顶面、侧面或者底面。优选地,所述的至少两个引脚可以设置于驱动部320的底面,以便于与导线322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线322还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220的筒壁中。具体实现上,可以通过在第二镜筒220注塑的时候内埋导线322(嵌入成型)或者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生产第二镜筒220。在二次注塑工艺得到第二镜筒220的工艺方法可以包括:先通过一次注塑得到镜筒半成品,然后在镜筒半成品的表面或者位于外表面或内表面的凹槽中通过电镀、沉积、涂覆等方式布设导线322,然后再对布设导线322的镜筒半成品进行二次注塑,从而得到内部埋设导线322的第二镜筒220。所述变焦镜片300的引脚可以设置于驱动部320的顶面、侧面或者底面。优选地,所述的至少两个引脚可以设置于驱动部320的底面,以便于与导线322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包括步骤s10~s40。下面分别描述各步骤。

s10,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300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s20,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300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每个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与所述变焦镜片30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s30,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这里的实际成像结果可以由感光芯片接受并向外输出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实际成像结果可以获得所述光学系统的解像力曲线(例如sfr、mtf曲线等),进而获得所述光学系统在当前状态下的成像品质(成像品质例如可以是包含峰值、场曲、像散等多个光学参数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综合指标)。本实施例中,主动校准可以在多个自由度进行,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主动校准的多个自由度。参考图1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自由度可以包括x、y、z、u、v、w方向,其中x、y方向为水平方向(xoy平面为水平面),z方向为垂直方向,u、v、w方向分别是绕x、y、z轴旋转的方向。主动校准阶段,镜头部件和/或变焦镜片在x、y、z、u、v、w六个自由度上可调,即通常所说的六轴可调。

s40,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1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110;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包括第二镜筒220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0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210。所述步骤s20中,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110、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21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还包括:基于ha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300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所述步骤s20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300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每个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与所述变焦镜片30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所述步骤s30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s40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300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先将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基于ha工艺组装,然后将组装得到的第二组合体作为一个整体,与第一镜头部件100进行主动校准,以找到可使光学系统成像品质达标的第一镜头部件100与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最后再通过粘结来固定第一镜头部件100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间隙,使得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可以永久保持。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中,第一镜头部件100、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是彼此分离的。所述步骤s20中,对第一镜头部件100、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进行预定位,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所述步骤s30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和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变焦镜片300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s40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1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粘合,使得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同步地对第一镜头部件100和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以及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然后再同步地粘合第一镜头部件100和变焦镜片300,以及变焦镜片300和第二镜头部件200。这种设计使得主动校准步骤具有更大的调整自由度,理论上述,可以更好地提升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包括:基于前述任一实施例的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来组装分体式变焦镜头;以及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其中,可以基于ha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也可以基于主动校准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中,变焦镜片可以不通电。其原因是:在不通电情况下,一些种类的变焦镜片也可以维持正常工作的曲率或者维持一个不影响主动校准的曲率。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分体式镜头组装的精度,变焦镜片也可以进行通电。具体来说,可以在预定位步骤(即步骤s200)或主动校准步骤(即步骤s300)中,直接通过引脚或者导线给变焦镜片通电。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可以包括下述步骤s100~s400。

s100,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300、感光组件2000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s200,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300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每个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与所述变焦镜片30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并且所述光学系统可在所述感光组件2000的感光面上成像。

s300,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感光组件2000所得到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

s400,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30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粘合,使得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0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200;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110;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包括第二镜筒220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220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210。所述步骤s100还包括:基于ha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300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所述步骤s200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300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每个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与所述变焦镜片300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所述步骤s400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300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将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第二镜头部件200与所述感光组件粘合,使得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变焦镜片可以不通电。其原因是:在不通电情况下,一些种类的变焦镜片也可以维持正常工作的曲率或者维持一个不影响主动校准的曲率。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摄像模组的精度,在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变焦镜片也可以进行通电。具体来说,可以在预定位步骤(即步骤s200)或主动校准步骤(即步骤s300)中,直接通过引脚或者导线给变焦镜片通电。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

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所述主动校准的结果所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并且

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胶材,所述第二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变焦镜片,使得所述变焦镜片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并且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也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像侧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区,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围绕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周围的第一结构区,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区和所述第一结构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周侧具有遮光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区的表面附着遮光材料层。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透光部,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伸入所述驱动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透光部的底面所构成的凹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第二结构区;其中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第一分段、位于所述第一分段内侧的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段,所述第二分段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分段,并且所述第二分段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凸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之间布置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形成一凹槽,所述变焦镜片安装于所述凹槽。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其中所述透光部包括位于物侧的第一透光元件和位于像侧的第二透光元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光元件之间的形变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具有至少两个引脚,所述第二镜筒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内形成导线,所述至少两个引脚通过所述导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

2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组件;以及

权利要求1-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

滤光组件,其包括滤光片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滤光片;以及

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以及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外侧的电子元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线路板的表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模塑基座,所述模组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塑基座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

滤光片;以及

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外侧的电子元件,以及形成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模塑基座;其中所述模塑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并且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侧的第二区域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连接区,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区域从而在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形成一台阶,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滤光片的底面贴附于所述第二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塑基座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引脚,所述至少两个引脚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镜筒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形成在所述导线槽内;或者所述第二镜筒的内部埋设所述导线。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

其中,所述导线位于所述第二镜筒的外部。

30.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2)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3)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以及

4)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

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

所述步骤2)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

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

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34.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基于权利要求30-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的组装方法来组装分体式变焦镜头;以及

b)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基于主动校准工艺将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和感光组件组装在一起。

37.一种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准备彼此分离的变焦镜片、感光组件和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2)进行预定位,所述预定位包括:将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使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并且所述光学系统可在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面上成像;

3)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以及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感光组件所得到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以及

4)将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以及将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粘合,使得所述感光组件与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

所述步骤1)还包括:基于镜座组装工艺将所述变焦镜片贴附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构成第二组合体;

所述步骤2)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进行预定位,使所述变焦镜片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以及对所述第二组合体和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主动校准;

所述步骤4)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变焦镜片粘合,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将所述第二组合体的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与所述感光组件粘合,使得所述第二组合体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分体式变焦镜头,其包括: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以及分体式变焦镜头及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本发明可以在保证小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具备变焦能力的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可以帮助缩小开孔屏的开孔尺寸。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王启;逄锦超;裴海鹏;袁栋立;梅哲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5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6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