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海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品质水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捕捞产量逐年减少,水产品供应主要依靠海水养殖。由于海水养殖业受近岸水文环境的影响大,而近岸养殖系统会因残饵、粪便和药物的积存影响近岸水质条件,从而危害水产品的品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水质更加优良、水温更加适宜的深远海,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技术,依托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实现深远海鱼类的“捕捞—养殖—加工”一体化,不断提供优质水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现有的养殖工作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有限养殖范围内难以扩大养殖,或养殖成本大等问题。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能在有效限养殖空间内扩大养殖量,并且对投放饲料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养殖过程中养殖设备受风浪影响小且有效保证养殖物的活动量使其接近野生质量。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包括:
船体,
养殖箱组,养殖箱组设置在船体中部,养殖箱组两侧设有副养殖箱,副养殖箱设于甲板下方,养殖箱组设于甲板上方,
其中,养殖箱组包括三个主养殖箱,主养殖箱为柱状养殖箱,主养殖箱轴线与甲板平面水平设置,三个主养殖箱堆叠放置,上下堆叠的主养殖箱之间放置限位件,主养殖箱之间通过连接管体连通,主养殖箱侧方通过连接管体与副养殖箱连通。
本发明通过养殖箱组和副养殖箱在船体上的排布设计来优化养殖空间,并且养殖箱组内养殖物的排泄物以及残余饵料向下级副养殖箱内的另一品种的养殖物输出,以实现副养殖箱内的养殖物对上级养殖物产出排泄物和剩余投放的饵料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并降低排污,需注意的是养殖相组内养殖物和副养殖箱内所养殖的品种不一样,一般副养殖箱内用于养殖虑食性生物,已实现对上级养殖设备排入物质进行全面化的利用,养殖箱组采用堆叠的方式对主养殖箱进行堆叠实现了提高养殖空间利用,并且能够将上下堆叠的养殖箱再次进行分级养殖,如不同品种或不同规格的生物养殖,优化养殖空间并提高养殖效益,将副养殖箱设于养殖箱组两侧的方式还利于养殖箱组上的主养殖箱向两侧副养殖箱同时进行排放介质,提高介质排出效率并降低堵塞可能性,且主养殖箱采用堆叠放置在船体中部辅以两侧的副养殖箱方式来实现船体重心提升,对于海面风浪影响而言,船体的晃动能够得到降低,这也能够间接影响中部的养殖箱组来减缓养殖箱组内部养殖水体的晃动以及养殖物因剧烈晃动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其中,本案设计柱状养殖箱的方式能够扩大养殖空间并且限定其放置方式来使箱内晃动水体能够随柱状养殖箱内壁流动以降低风浪中箱体内水体晃动幅度,同时能够较为全面的控制对柱状养殖箱的光照面积,来根据养殖物调整光照以模拟野生环境使其生长品质提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养殖箱侧上方设有投料管,投料管轴线与主养殖箱轴线垂直设,投料管上方间隔设有第一防护板,第一防护板与投料管进料端口之间通过支撑板体连接;支撑板体环绕布设于投料管端口设置。投料管的设计用于实现通过投料管对主养殖箱内部进行投料,外界空气也能够通过投料管与主养殖箱内部换气,同样的内部空气也能够通过投料管向外排出,投料管的设计优选设于主养殖箱的斜上方,这样有利于人员进行投料且外界风流通过投料管过程中能够促进风进入主养殖箱内或排出,其中设计第一防护板的方式用于防止主养殖箱内的养殖物外套,相对的避免外界生物进入到投料管对主养殖箱内进行捕食,通过设计的支撑板体来调整两者的间隙,控制投料管上部投料空间,第一防护板的设计还可防止树叶等杂物飞入投料管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护板的面积大于投料管管口面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养殖箱侧方设有透视窗,主养殖箱侧方还设有与连接管体连接的进排接管。透视窗的设计用于实现对主养殖箱内部养殖情况的观察,当然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全透明材质的主养殖箱取代透视窗,主养殖箱侧方设有的进排接管的方式能够快速拆接,其中隔污组件的水平高度位置高于进排接管的水高度,用于保证排出介质位于隔污组件下方的介质以此避免隔污组件上层介质外排同时利用隔污组件和进排接管的位置关系来降低排污过程中生物进入到进排接管内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养殖箱内底部设有与其轴线平行设置的隔污组件,隔污组件包括:
隔污主板,隔污主板平行于主养殖箱轴线,隔污主板两侧连接有固定板体,固定板体两端与主养殖箱内箱壁固定连接;
隔污副板,隔污副板对称设于隔污主板两侧,且隔污主板侧方的隔污副板间隔设置,隔污副板与隔污主板活动连接。隔污副板能够相对隔污主板上下摆动。
在主养殖箱内底部设计隔污组件的方式用于实现对主养殖箱内底部沉积的排泄物、残余饵料、生物尸体等进行分隔,具体的以隔污主板对主养殖箱内底部起到分隔作用并在隔污主板两侧留有适当的空隙,隔污主板与侧方的主养殖箱留有的间隙用于降低在船体晃动或者主养殖箱内水体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来使水体适当的通过隔污主板侧方与主养殖箱的间隙以此来保证箱内水体能够沿主养殖箱圆形内壁面流动以减缓箱内水体波动引起生物过大应激反应也通过保证箱内水体的正常沿其内壁面流动配合重力使水体流到箱体上部消耗水体波动能量以降低或减缓养殖箱组的水体波动,实现养殖设备内水体波动对船体行驶稳定性影响的降低。故在隔污主板两端部设计固定板体来保证隔污主板与主养殖箱内壁面之间的稳定连接,在隔污主板侧方设计的隔污副板能够相对其上下摆动,这样在隔污主板下方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随水体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隔污副板能够向下摆动,但是水体需通过隔污副板,以此实现利用隔污副板将水体中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适当的截留在隔污主板下方,同时隔污副板随水体的流动而进行摆动能削减箱内流动水体能量以降低箱内水体波动提高其稳定性,进一步的隔污副板在随水体上下摆动下形成了上下动作,对主养殖箱内底部的生物具有一定驱赶作用,来防止生物进入到隔污主板下层空间,驱赶也间接促进主养殖箱内底部养殖生物活动量来使其免疫力提升以及肉质改善等,获得的养殖物品质接近野生品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限位件为橡胶件,限位件两侧具有与主养殖箱侧面相对应的内凹弧面。限位件的设计用于实现将三个主养殖箱之间位置限定,且根据主养殖箱侧面设计的内凹弧面能够适当的保证限位件与主养殖箱接触紧密性,主养殖箱在产生晃动过程中,能够通过侧方的限位件将晃动能量适当传递至限位件并分散传递至相邻主养殖箱,设于甲板上方的主养殖箱优选在其侧底面设计限位件来避免其相对甲板位移,当然还可以配设紧固件来进一步提升主养殖箱相对甲板的位置关系固定,其中限位件还能够实现相邻的主养殖箱之间存留适当的间隙以降低或避免相邻主养殖箱之间生物影响,如相邻养殖箱内生物、水体波动产生的噪音量传递,也可实现避免相邻主养殖箱之间的光照影响。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养殖箱一侧设有增氧组件,增氧组件包括:
轴承圈体,轴承圈体与主养殖箱为同轴设置,轴承圈体外圈环绕布设有支撑杆体,支撑杆体端部与主养殖箱内壁接触,且接触端的支撑杆体内设滚珠;
第二增氧管,第二增氧管与轴承圈体内壁连接,第二增氧管连通有第一增氧管,第一增氧管与设置在主养殖箱外部的增氧机连接,第一增氧管与主养殖箱接触端设有轴承圈和密封圈。
第二增氧管两侧面分别开设曝气口。
由于采用养殖工船养殖,在海面可能存在天气变化导致主养殖箱内水体含氧量不足,当然根据养殖需要也要适当的对主养殖箱内的水体进充氧以保证水体溶氧,当然本案的副养殖箱内也配设有增氧组件用于实现水体增氧,对于主养殖箱内部的增氧组件,本案根据主养殖箱结构形状来设计与其同轴的轴承圈体,并配设有支撑杆体以保证轴承圈体与其同轴,这样能够通过支撑杆体和轴承圈体进一步提升主养殖箱的整体强度,如其抗形变能力,支撑杆体能穿过隔污主板来与主养殖箱配设,在支撑杆体端部设计滚珠的方案用于在箱内出现较大水体波动状态下支撑杆体也能够适应性的旋转干扰水体波动来提升箱体内部稳定,第二增氧管的设计方式用于实现与第一增氧管连接并将输送的氧气送入至主养殖箱内部,实现对箱体内的增氧,在增氧过程中,氧气在外部推力作用下不断从第二增氧管两侧管体排出,在气体向上浮动推力的作用下,能够促进第二增氧管相对轴承圈体内圈的旋转运动,所形成的旋转能够对向上浮动的气体形成相对阻力并促进与水体的接触来提升溶氧效果和对氧气截留,降低或避免氧气大量溢出,造成增氧效果下降,同时第二增氧管所形成旋转运动使气泡相对的停留在主养殖箱内中心出能够相对的使增氧气泡向两侧中心的主养殖箱扩散均衡箱体氧气分布,也适当利用曝气推力来防止生物靠近增氧组件,以提高增氧组件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增氧管为三根管体连通而成,第二增氧管体的各管体与轴承圈体内壁连接,第二增氧管体的各管体间隔120°设置,第二增氧管体的三根管体连接端部连通有第一增氧管。第二增氧管的各管体相互连通且与第一增氧管连通,曝气口还分别与第二增氧管的管体连通。第二增氧管的设计方案用于实现利用三根管体来扩大单次曝气量也能够实现不同方位的曝气以促进第二增氧管相对轴承圈体的旋转运动,第二增氧管体的各管体间隔120°设置用于实现各管体间隔均衡,当然还可以选用六根管体,间隔均布60°等排列方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堆叠放置的主养殖箱为上部放置一个主养殖箱下方放置两主养殖箱,主养殖箱底部连接的连接管体,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底部连接管体向两侧的主养殖箱侧方连通,将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底部的物质排入下方主养殖箱内。养殖箱组采用堆叠的方式对主养殖箱进行堆叠实现了提高养殖空间利用,并且能够将上下堆叠的养殖箱再次进行分级养殖,如不同品种或不同规格的生物养殖,优化养殖空间并提高养殖效益,上下层主养殖箱之间的连接管体设方案能够将上层主养殖箱内底部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输送至下层主养殖箱内,并且输入方向为下层主养殖箱的侧上方,避免直接落到下层主养殖箱内底部,以便于下层主养殖箱内部养殖物对排入物质的充分利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副养殖箱为一层或两层以上的间隔养殖网箱,用于实现多层养殖扩大养殖规模以及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养殖箱组和副养殖箱在船体上的排布设计来优化养殖空间,并且养殖箱组内养殖物的排泄物以及残余饵料向下级副养殖箱内的另一品种的养殖物输出,以实现副养殖箱内的养殖物对上级养殖物产出排泄物和剩余投放的饵料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并降低排污,,本案设计柱状养殖箱的方式能够扩大养殖空间并且限定其放置方式来使箱内晃动水体能够随柱状养殖箱内壁流动以降低风浪中箱体内水体晃动幅度,同时能够较为全面的控制对柱状养殖箱的光照面积,来根据养殖物调整光照以模拟野生环境使其生长品质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俯视图;
图2为养殖箱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养殖箱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养殖箱组侧视图;
图5为限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隔污组件在主养殖箱内结构示意图;
图7为隔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排污柱体和第一凸环以及排污导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排污柱体和第一凸环以及排污导流板剖视图;
图10为增氧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船体;20-副养殖箱;30-养殖箱组;31-主养殖箱;32-进排接管;33-投料管;34-第一防护板;35-支撑板体;36-透视窗;40-连接管体;41-排污柱体;42-排污导流板;43-第一凸环;44-中空环腔;50-限位件;60-增氧组件;61-第一增氧管;62-支撑杆体;63-轴承圈体;64-第二增氧管;70-隔污组件;71-隔污主板;72-固定板体;73-隔污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10所示,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包括:
船体10,
养殖箱组30,养殖箱组30设置在船体10中部,养殖箱组30两侧设有副养殖箱20,副养殖箱20设于甲板下方,养殖箱组30设于甲板上方,
其中,养殖箱组30包括三个主养殖箱31,主养殖箱31为柱状养殖箱,主养殖箱31轴线与甲板平面水平设置,三个主养殖箱31堆叠放置,上下堆叠的主养殖箱31之间放置限位件50,主养殖箱31之间通过连接管体40连通,主养殖箱31侧方通过连接管体40与副养殖箱20连通。
本发明通过养殖箱组30和副养殖箱20在船体10上的排布设计来优化养殖空间,并且养殖箱组30内养殖物的排泄物以及残余饵料向下级副养殖箱20内的另一品种的养殖物输出,以实现副养殖箱20内的养殖物对上级养殖物产出排泄物和剩余投放的饵料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并降低排污,需注意的是养殖相组30内养殖物和副养殖箱20内所养殖的品种不一样,一般副养殖箱20内用于养殖虑食性生物,已实现对上级养殖设备排入物质进行全面化的利用,养殖箱组30采用堆叠的方式对主养殖箱31进行堆叠实现了提高养殖空间利用,并且能够将上下堆叠的养殖箱再次进行分级养殖,如不同品种或不同规格的生物养殖,优化养殖空间并提高养殖效益,将副养殖箱20设于养殖箱组30两侧的方式还利于养殖箱组30上的主养殖箱31向两侧副养殖箱20同时进行排放介质,提高介质排出效率并降低堵塞可能性,且主养殖箱31采用堆叠放置在船体10中部辅以两侧的副养殖箱20方式来实现船体10重心提升,对于海面风浪影响而言,船体10的晃动能够得到降低,这也能够间接影响中部的养殖箱组30来减缓养殖箱组30内部养殖水体的晃动以及养殖物因剧烈晃动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其中,本案设计柱状养殖箱的方式能够扩大养殖空间并且限定其放置方式来使箱内晃动水体能够随柱状养殖箱内壁流动以降低风浪中箱体内水体晃动幅度,同时能够较为全面的控制对柱状养殖箱的光照面积,来根据养殖物调整光照以模拟野生环境使其生长品质提升。
养殖箱31侧上方设有投料管33,投料管33轴线与主养殖箱31轴线垂直设,投料管33上方间隔设有第一防护板34,第一防护板34与投料管33进料端口之间通过支撑板体35连接;支撑板体35环绕布设于投料管33端口设置。投料管33的设计用于实现通过投料管33对主养殖箱31内部进行投料,外界空气也能够通过投料管33与主养殖箱31内部换气,同样的内部空气也能够通过投料管33向外排出,投料管33的设计优选设于主养殖箱31的斜上方,这样有利于人员进行投料且外界风流通过投料管33过程中能够促进风进入主养殖箱31内或排出,其中设计第一防护板34的方式用于防止主养殖箱31内的养殖物外套,相对的避免外界生物进入到投料管33对主养殖箱31内进行捕食,通过设计的支撑板体35来调整两者的间隙,控制投料管33上部投料空间,第一防护板34的设计还可防止树叶等杂物飞入投料管33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护板34的面积大于投料管33管口面积。
主养殖箱31侧方设有透视窗36,主养殖箱31侧方还设有与连接管体40连接的进排接管32。透视窗36的设计用于实现对主养殖箱31内部养殖情况的观察,当然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全透明材质的主养殖箱31取代透视窗,主养殖箱31侧方设有的进排接管32的方式能够快速拆接,其中隔污组件70的水平高度位置高于进排接管32的水高度,用于保证排出介质位于隔污组件70下方的介质以此避免隔污组件70上层介质外排同时利用隔污组件70和进排接管32的位置关系来降低排污过程中生物进入到进排接管32内的可能性。
主养殖箱31内底部设有与其轴线平行设置的隔污组件70,隔污组件70包括:
隔污主板71,隔污主板71平行于主养殖箱31轴线,隔污主板71两侧连接有固定板体72,固定板体72两端与主养殖箱31内箱壁固定连接;
隔污副板73,隔污副板73对称设于隔污主板71两侧,且隔污主板71侧方的隔污副板73间隔设置,隔污副板73与隔污主板71活动连接。隔污副板73能够相对隔污主板71上下摆动。
在主养殖箱31内底部设计隔污组件70的方式用于实现对主养殖箱31内底部沉积的排泄物、残余饵料、生物尸体等进行分隔,具体的以隔污主板71对主养殖箱31内底部起到分隔作用并在隔污主板71两侧留有适当的空隙,隔污主板71与侧方的主养殖箱31留有的间隙用于降低在船体晃动或者主养殖箱31内水体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来使水体适当的通过隔污主板71侧方与主养殖箱31的间隙以此来保证箱内水体能够沿主养殖箱31圆形内壁面流动以减缓箱内水体波动引起生物过大应激反应也通过保证箱内水体的正常沿其内壁面流动配合重力使水体流到箱体上部消耗水体波动能量以降低或减缓养殖箱组30的水体波动,实现养殖设备内水体波动对船体行驶稳定性影响的降低。故在隔污主板71两端部设计固定板体72来保证隔污主板71与主养殖箱31内壁面之间的稳定连接,在隔污主板71侧方设计的隔污副板73能够相对其上下摆动,这样在隔污主板71下方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随水体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隔污副板73能够向下摆动,但是水体需通过隔污副板73,以此实现利用隔污副板73将水体中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适当的截留在隔污主板71下方,同时隔污副板73随水体的流动而进行摆动能削减箱内流动水体能量以降低箱内水体波动提高其稳定性,进一步的隔污副板73在随水体上下摆动下形成了上下动作,对主养殖箱31内底部的生物具有一定驱赶作用,来防止生物进入到隔污主板71下层空间,驱赶也间接促进主养殖箱31内底部养殖生物活动量来使其免疫力提升以及肉质改善等,获得的养殖物品质接近野生品质。
限位件50为橡胶件,限位件50两侧具有与主养殖箱31侧面相对应的内凹弧面。限位件50的设计用于实现将三个主养殖箱31之间位置限定,且根据主养殖箱31侧面设计的内凹弧面能够适当的保证限位件50与主养殖箱31接触紧密性,主养殖箱31在产生晃动过程中,能够通过侧方的限位件50将晃动能量适当传递至限位件50并分散传递至相邻主养殖箱31,设于甲板上方的主养殖箱31优选在其侧底面设计限位件50来避免其相对甲板位移,当然还可以配设紧固件来进一步提升主养殖箱31相对甲板的位置关系固定,其中限位件50还能够实现相邻的主养殖箱31之间存留适当的间隙以降低或避免相邻主养殖箱31之间生物影响,如相邻养殖箱内生物、水体波动产生的噪音量传递,也可实现避免相邻主养殖箱31之间的光照影响。
主养殖箱31一侧设有增氧组件60,增氧组件60包括:
轴承圈体63,轴承圈体63与主养殖箱31为同轴设置,轴承圈体63外圈环绕布设有支撑杆体62,支撑杆体62端部与主养殖箱31内壁接触,且接触端的支撑杆体62内设滚珠;
第二增氧管64,第二增氧管64与轴承圈体63内壁连接,第二增氧管64连通有第一增氧管61,第一增氧管61与设置在主养殖箱31外部的增氧机连接,第一增氧管61与主养殖箱31接触端设有轴承圈和密封圈。
第二增氧管64两侧面分别开设曝气口。
由于采用养殖工船养殖,在海面可能存在天气变化导致主养殖箱31内水体含氧量不足,当然根据养殖需要也要适当的对主养殖箱31内的水体进充氧以保证水体溶氧,当然本案的副养殖箱20内也配设有增氧组件60用于实现水体增氧,对于主养殖箱31内部的增氧组件60,本案根据主养殖箱31结构形状来设计与其同轴的轴承圈体63,并配设有支撑杆体62以保证轴承圈体63与其同轴,这样能够通过支撑杆体62和轴承圈体63进一步提升主养殖箱31的整体强度,如其抗形变能力,支撑杆体62能穿过隔污主板71来与主养殖箱31配设,在支撑杆体62端部设计滚珠的方案用于在箱内出现较大水体波动状态下支撑杆体62也能够适应性的旋转干扰水体波动来提升箱体内部稳定,第二增氧管64的设计方式用于实现与第一增氧管61连接并将输送的氧气送入至主养殖箱31内部,实现对箱体内的增氧,在增氧过程中,氧气在外部推力作用下不断从第二增氧管64两侧管体排出,在气体向上浮动推力的作用下,能够促进第二增氧管64相对轴承圈体63内圈的旋转运动,所形成的旋转能够对向上浮动的气体形成相对阻力并促进与水体的接触来提升溶氧效果和对氧气截留,降低或避免氧气大量溢出,造成增氧效果下降,同时第二增氧管64所形成旋转运动使气泡相对的停留在主养殖箱31内中心出能够相对的使增氧气泡向两侧中心的主养殖箱31扩散均衡箱体氧气分布,也适当利用曝气推力来防止生物靠近增氧组件60,以提高增氧组件60使用寿命。
第二增氧管64为三根管体连通而成,第二增氧管体64的各管体与轴承圈体63内壁连接,第二增氧管体64的各管体间隔120°设置,第二增氧管体64的三根管体连接端部连通有第一增氧管61。第二增氧管64的各管体相互连通且与第一增氧管61连通,曝气口还分别与第二增氧管64的管体连通。第二增氧管64的设计方案用于实现利用三根管体来扩大单次曝气量也能够实现不同方位的曝气以促进第二增氧管64相对轴承圈体63的旋转运动,第二增氧管体64的各管体间隔120°设置用于实现各管体间隔均衡,当然还可以选用六根管体,间隔均布60°等排列方式。
堆叠放置的主养殖箱31为上部放置一个主养殖箱31下方放置两主养殖箱31,主养殖箱31底部连接的连接管体40,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13底部连接管体40向两侧的主养殖箱31侧方连通,将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31底部的物质排入下方主养殖箱31内。养殖箱组30采用堆叠的方式对主养殖箱31进行堆叠实现了提高养殖空间利用,并且能够将上下堆叠的养殖箱再次进行分级养殖,如不同品种或不同规格的生物养殖,优化养殖空间并提高养殖效益,上下层主养殖箱31之间的连接管体40设方案能够将上层主养殖箱31内底部的沉积物、残余饵料等输送至下层主养殖箱31内,并且输入方向为下层主养殖箱31的侧上方,避免直接落到下层主养殖箱31内底部,以便于下层主养殖箱31内部养殖物对排入物质的充分利用。
副养殖箱20为一层或两层以上的间隔养殖网箱,用于实现多层养殖扩大养殖规模以及效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参见附图8、9所示,所述连接管体40内设有与其同轴的排污柱体41,所述排污柱体41优选设于连接管体40进料端口和/或出料端口,所述排污柱体41中部外侧向外延伸第一凸环43,所述排污柱体41侧面还螺旋环绕设有排污导流板42,所述排污导流板42侧边与连接管体40内壁连接。在连接管体40进出口设置排污柱体41以及配设排污导流板42的方式来对介质导流,使介质沿排污导流板42表面螺旋向下流动,以此实现进入到连接管40内的介质呈螺旋流动状态,降低管内堵塞几率,且所形成的螺旋流能够对连接管体40进料端口形成下吸力来促进连接管体40进料端口的介质进入,提高排污效率,配合排污柱体41能够避免生物进入到连接管体40内,同时介质在流经排污导流板42的过程连接柱体41侧方设有的外凸的第一凸环43相对的扩大了介质与排污柱体41的接触面积且限缩了介质流通量,这样能够促使通过第一凸环43后的介质流速得到提升来实现介质进入到连接管体40内后对其管壁冲刷,避免管壁粘附物质,而在排污柱体41内设有中空环腔44来降低连接柱体41的用材。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包括:
船体(10),
养殖箱组(30),所述养殖箱组(30)设置在船体(10)中部,所述养殖箱组(30)两侧设有副养殖箱(20),所述副养殖箱(20)设于甲板下方,所述养殖箱组(30)设于甲板上方,
其中,所述养殖箱组(30)包括三个主养殖箱(31),所述主养殖箱(31)为柱状养殖箱,所述主养殖箱(31)轴线与甲板平面水平设置,三个主养殖箱(31)堆叠放置,上下堆叠的主养殖箱(31)之间放置限位件(50),所述主养殖箱(31)之间通过连接管体(40)连通,所述主养殖箱(31)侧方通过连接管体(40)与副养殖箱(2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主养殖箱(31)侧上方设有投料管(33),所述投料管(33)轴线与主养殖箱(31)轴线垂直设,所述投料管(33)上方间隔设有第一防护板(34),所述第一防护板(34)与投料管(33)进料端口之间通过支撑板体(35)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养殖箱(31)侧方设有透视窗(36),所述主养殖箱(31)侧方还设有与连接管体(40)连接的进排接管(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主养殖箱(31)内底部设有与其轴线平行设置的隔污组件(70),所述隔污组件(70)包括:
隔污主板(71),所述隔污主板(71)平行于主养殖箱(31)轴线,所述隔污主板(71)两侧连接有固定板体(72),所述固定板体(72)两端与主养殖箱(31)内箱壁固定连接;
隔污副板(73),所述隔污副板(73)对称设于隔污主板(71)两侧,且所述隔污主板(71)侧方的隔污副板(73)间隔设置,所述隔污副板(73)与隔污主板(71)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限位件(50)为橡胶件,所述限位件(50)两侧具有与主养殖箱(31)侧面相对应的内凹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主养殖箱(31)一侧设有增氧组件(60),所述增氧组件(60)包括:
轴承圈体(63),所述轴承圈体(63)与主养殖箱(31)为同轴设置,所述轴承圈体(63)外圈环绕布设有支撑杆体(62),所述支撑杆体(62)端部与主养殖箱(31)内壁接触,且接触端的支撑杆体(62)内设滚珠;
第二增氧管(64),所述第二增氧管(64)与轴承圈体(63)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增氧管(64)连通有第一增氧管(61),所述第一增氧管(61)与设置在主养殖箱(31)外部的增氧机连接,
所述第二增氧管(64)两侧面分别开设曝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增氧管(64)为三根管体连通而成,所述第二增氧管体(64)的各管体与轴承圈体(63)内壁连接,第二增氧管体(64)的各管体间隔120°设置,所述第二增氧管体(64)的三根管体连接端部连通有第一增氧管(6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堆叠放置的主养殖箱(31)为上部放置一个主养殖箱(31)下方放置两主养殖箱(31),所述主养殖箱(31)底部连接的连接管体(40),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13)底部连接管体(40)向两侧的主养殖箱(31)侧方连通,将堆叠上方的主养殖箱(31)底部的物质排入下方主养殖箱(3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营养级养殖池工船,其特征是:所述副养殖箱(20)为一层或两层以上的间隔养殖网箱。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