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面状光源。
背景技术:
将光源和导光板组合的面状光源被广泛应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对每个光源划分发光区域而在导光板上设置槽且在该槽上设置反射部件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997771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具备:光源;导光部件,其具有在内部配置所述光源的光源配置部和包括包围所述光源配置部的槽的划分规定部;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划分规定部;在俯视时,所述划分规定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远的第一部分的透过率比所述划分规定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近的第二部分的透过率高。
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具备:光源;外周部,其包围所述光源,具有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所述光源被导光部件覆盖,在俯视时,所述外周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远的第一部分的透过率比所述外周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近的第二部分的透过率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抑制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立体图。
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图2的3-3线处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3b是表示图2的3-3线处的截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4a是表示图2的4-4线处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图2的4-4线处的截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5是图2的4-4线处的剖视图,是表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图2的3-3线处的剖视图,是表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图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13-13线处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1的14-14线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16-16线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8a是图17的18a-18a线处的剖视图。
图18b是图16的18b-18b线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本说明书中,采用xyz直角坐标系。例如如图1所示,将从配线基板110朝向导光部件120的方向称为“z方向”。另外,也将z方向称为“上方向”。另外,也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下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一方向称为“x方向”。另外,将与z方向及x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y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图2的3-3线处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3b是表示图2的3-3线处的截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4a是表示图2的4-4线处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图2的4-4线处的截面的另一例的图。
如图1所示,面状光源100具备一个配线基板110、导光部件120、光源130以及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140。如图3a及图4a所示,面状光源100还具备光反射性部件150、第一透光性部件160以及第一光调整部件170。面状光源100还具备光反射性片180和粘接片190。需要说明的是,也存在将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140简称为“划分部件140”的情况。
以下,对面状光源100的各部分进行详述。以下,如图1所示,对在面状光源100中多个光源130在x方向及y方向上排列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排列的光源130的个数为1个以上即可,不限于图1所示的个数。另外,以下,对在面状光源100中在一个配线基板110上配置了一个导光部件120的例子进行说明,该导光部件120具有个数与光源130相同的光源配置部121。但是,在面状光源100中,也可以配置为在一个配线基板110上排列多个俯视时的尺寸小于配线基板110的导光部件。在需要尺寸大的面状光源的情况下,也可以制作排列多个面状光源100的面状光源装置。
如图3a及图4a所示,配线基板110具有配线层111、覆盖配线层111的上表面且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第一包覆层112、覆盖配线层111的下表面且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第二包覆层113。在配线层111的上表面,也可以在经由导电性的接合部件135与光源130的电极131b、131c连接的区域设置焊盘114。焊盘114例如能设为由ni层和au层构成的镀层。配线基板11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配线层111和包覆层112、113之间设置粘接层(图示省略)。另外,在图3a及图4a中,示出配线层111为一层的例子,但配线层111在第一包覆层112和第二包覆层113之间也可以沿z方向设置有多个。另外,在配线层111沿z方向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沿z方向相邻的两个配线层111之间设置绝缘层及粘接层。
配线基板110的表面包括上表面110a和下表面110b。上表面110a及下表面110b例如是平坦面,与x方向及y方向大致平行。
在配线基板110的上方设置有导光部件120。导光部件120具有针对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透光性。作为导光部件12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或硅酮等热固化性树脂或玻璃等。如图1所示,导光部件120例如是板状的部件。但是,导光部件120也可以是层,而不是板状的部件。在导光部件120是层的情况下,导光部件120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在由多层构成导光部件120的情况下,也能够由透光性的粘接片将各层之间贴合而构成。作为透光性的粘接片的材料,优选使用与导光部件120相同的材料以能够减少在层间产生界面的情况。
导光部件120的表面包括上表面120a和位于上表面120a的相反侧的下表面120b。上表面120a及下表面120b例如是平坦面,与配线基板110的上表面110a大致平行。
在导光部件120上设置有光源配置部121。如图3a及图4a所示,光源配置部121沿厚度方向(z方向)贯通导光部件120。但是,光源配置部121也可以是在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设置的凹部。如图2所示,光源配置部121的俯视时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矩形。在为矩形的情况下,矩形的角部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曲线。
在光源配置部121配置有光源130。光源130载置于配线基板110的上表面110a。光源130例如具有发光元件131、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第二光调整部件133以及包覆部件134。
发光元件131具有发光部131a和一对正负电极131b、131c。发光部131a例如包括半导体成长用基板和半导体层叠结构,半导体成长用基板位于半导体层叠结构的上侧。半导体层叠结构包括inxalyga1-x-yn(0≦x,0≦y,x y≦1)层,从发光元件131出射蓝光。各电极131b、131c通过导电性的接合部件135与配线基板110接合。
发光部131a包括n型半导体层、p型半导体层、和夹在它们之间的发光层。发光层可以具有双异质结或量子阱(sqw)等结构,也可以具有多量子阱(mqw)那样的具有团成一块的活性层群的结构。发光部131a构成为能够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包含这种发光层的发光部131a可以包含例如inxalyga1-x-yn(0≦x、0≦y、x y≦1)。
发光部131a可以具有在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一个以上的发光层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将依次包含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的结构多次重复的结构。在发光部131a包含多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发光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发光层。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峰值波长相同指也包含具有几nm左右的波动的情况。多个发光层间的发光峰值波长的组合可以适当选择。例如,在发光部131a包含两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以蓝色光和蓝色光、绿色光和绿色光、红色光和红色光、紫外光和紫外光、蓝色光和绿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或者绿色光和红色光等组合选择发光层。各发光层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活性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多个活性层。
第二透光性部件132例如覆盖发光部131a的上表面及侧面。第二透光性部件132具有针对发光部131a出射的光的透光性。第二透光性部件132例如包括由透光性材料构成的母材和分散在母材中的多个波长转换粒子。
例如能够使用硅酮树脂、环氧树脂、玻璃等作为母材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荧光体作为波长转换粒子。荧光体被发光元件131发出的光激发,发出波长与发光元件131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的光。例如,能够使用钇铝石榴石(yttriumaluminumgarnet,yag)类荧光体(例如,y3(al,ga)5o12:ce)、β塞隆荧光体(例如,(si,al)3(o,n)4:eu)、镥铝柘榴石(lutetiumaluminumgarnet)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12:ce)、铽铝石榴石(terbiumaluminumgarnet)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12:ce)、α型塞隆荧光体(例如,ca(si,al)12(o,n)16:eu)、ksf类荧光体(例如,k2(si,al)f6:mn)或mgf类荧光体等氟化物类荧光体、氮化物荧光体(casn类荧光体(例如,caalsin3:eu)或者scasn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具有钙钛矿结构的荧光体(例如,cspb(f,cl,br,i)3)、量子点荧光体(例如,cdse、inp、agins2或者aginse2)等作为荧光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光性部件132也可以包含多种荧光体。能够通过第二透光性部件132所含有的荧光体和发出蓝光的发光元件131的组合从光源130放出白光。另外,在第二透光性部件132未包含荧光体的情况下,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的蓝光作为来自光源130的光放出。
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反射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一部分,透过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其它部分。第二光调整部件133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的上表面。第二光调整部件133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氧化钛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来作为第二光调整部件133。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以上。
包覆部件134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的下表面及发光部131a的下表面。包覆部件134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氧化钛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来作为包覆部件134。如图2所示,俯视时的光源130的形状例如为四边形。以下,也将俯视时的光源130的中心c简称为“中心c”。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c位于在俯视时光源130的对角线的交点。另外,在俯视时,中心c与光源配置部121的中心大致一致。光源130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光调整部件133的结构。另外,光源130也可以不设置包覆部件134的结构。另外,光源130可以是仅发光元件131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发光元件131上表面设置了第二光调整部件133的结构。
光源130也可以是包括树脂和透光性部件的结构,上述树脂包含包围发光元件131的侧面的光反射性材料,上述透光性部件覆盖发光元件131的上表面及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的上表面。该透光性部件也可以包含荧光体。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发光元件131和透光性部件之间设置将发光元件131和透光性部件粘接的透光性的接合部件。
在上述的光源130中,发光元件131为一个,但也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就多个发光元件而言,峰值波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能够使用发出红光的发光元件、发出蓝光的发光元件、及发出绿光的发光元件作为峰值波长不同的发光元件的组合。
在图2的4-4线的剖视图(图4a、图4b)中,光源130的x方向的宽度可以为700μm以上1000μm以下,光源130的z方向的厚度可以为300μm以上40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光源130为薄型。通过使光源130的厚度与宽度的比为0.4以上,能够抑制伴随着薄型化引起的取光效率的降低。
另外,可以使发光元件131的x方向的宽度350μm以上550μm以下,可以使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部131a的z方向的厚度为100μm以上200μm以下。在第二透光性部件1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部131a的侧面到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的侧面的x方向的宽度可以为75μm以上325μm以下。该宽度更优选的是150μm以上250μm以下。该宽度进一步更优选的是180μm以上210μm以下。由此,相对于从光源130的中心c的偏离,能够增大x方向上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部131a的侧面到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的侧面的宽度。因此,即使发光元件131从光源130的中心c在x方向上发生了偏离,也能够减小从发光元件131的两侧面出射的光的色度差。另外,从发光部131a的上表面到第二透光性部件132的上表面的z方向的厚度可以为15μm以上215μm以下。该厚度更优选的是50μm以上150μm以下。该厚度进一步优选的是90μm以上120μm以下。由此,由于在为薄型的同时能够确保可从光源130的侧方出射的区域,因此从发光元件131取光的取光效率提高。
在导光部件120上,以在俯视时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方式设置有槽122。
如图3a及图4a所示,槽122例如是设置于上表面120a的凹部。槽122的截面形状有梯形状。具体而言,槽122具有相对于z方向倾斜且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126a、126b和位于一对侧面126a、126b之间的底面126c。由于一对侧面126a、126b各自倾斜,从而来自光源130的光中的、被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反射而来的光容易通过。光容易透过的原因在于,相比于槽中的一对侧面的各自垂直的情况,在一对侧面126a、126b的各自倾斜的情况下,来自光源130的光中的被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反射后的光向槽122的侧面126a、126b入射的入射角变小。一对侧面126a、126b的各自与底面126c连接的面为曲面。但是,槽12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槽12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可以是大致v字状或大致u字状,也可以是开口部侧狭窄的形状。另外,槽122可以沿z方向贯通导光部件120,也可以是设置于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的凹部。
另外,如图3b及图4b所示,在槽122沿z方向贯通导光部件12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光反射性片180中位于槽122的正下方的区域设置凹部181。并且,槽122的侧面和凹部181的侧面也可以齐平面。即,也可以由沿z方向贯通导光部件120的槽122和凹部181将一个槽从导光部件120形成至光反射性片180。
在图4b中,将划分部件140从槽122填充至凹部18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层状包覆槽122及凹部181的各表面。
面状光源100中的配线层111的图案优选形成为减少在俯视时与槽122重叠的面积。具体而言,相比于配置成配线层111在俯视时与槽122的延伸部在相同的方向上重叠,优选配置成配线层111在俯视时与槽122的延伸部交叉。由此,当由切割锯等切削工具形成槽122时,能够降低损伤配线层111的风险。
如图2所示,在面状光源100中,槽122例如被设为格子状。因此,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被槽122划分成多个发光区域s。各发光区域s的形状例如与光源130的形状相似,为四边形。在俯视时,中心c位于发光区域s的对角线的交点。但是,槽122也可以不设为格子状,各发光区域s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四边形。例如,也可以使各发光区域s成为三角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地设置槽122。另外,中心c也可以不位于发光区域s的对角线的交点。以下,也将发光区域s的对角线延伸的方向称为“对角方向w”。在图2的情况下,对角方向w是在xy平面上从x方向(或y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
槽122在一个光源130的周围例如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槽部122a、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槽部122b、以及将第一槽部122a和第二槽部122b结合的四个结合槽部122c。
以下,将在导光部件120中包括槽122且在俯视时包围发光区域s的部分称为“划分规定部123”。在本实施方式中,槽122是连续地包围发光区域s且设置于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的凹部。因此,如图3a及图4a所示,划分规定部123由槽122和在导光部件120中位于槽122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槽122是连续包围发光区域s且设置于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的凹部的情况下,划分规定部123由槽122和在导光部件120中位于槽122的正上方的部分构成。另外,在槽122连续包围发光区域s且沿厚度方向贯通导光部件120的情况下,划分规定部123由槽122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槽不连续包围发光区域的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划分规定部123具有第一延伸部123a、第二延伸部123b以及结合部123c。第一延伸部123a沿y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123b沿x方向延伸。结合部123c是与第一延伸部123a和第二延伸部123b结合且沿x方向及y方向延伸的部分(在一个划分规定部123中是如图2所示的l字状,在多个划分规定部123排列的情况下为十字状)。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将结合部123c设为第一延伸部123a和第二延伸部123b分别虚拟地延长并重叠的矩形状的部分。
第一延伸部123a由第一槽部122a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第一槽部122a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第二延伸部123b由第二槽部122b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第二槽部122b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结合部123c由结合槽部122c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结合槽部122c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
另外,划分规定部123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1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125。
45划分规定部123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结合部123c。更具体而言,最远的位置p1位于在俯视时,在对角方向w上相邻的其它面状光源100的发光区域s的角sc。因此,第一部分124是划分规定部123中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w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
在划分规定部123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例如位于第一延伸部123a或第二延伸部123b。更具体而言,最近的位置p2位于在俯视时发光区域s的外周缘上、且位于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第二部分125是划分规定部123中包括最近的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
在划分规定部123的槽122中设置有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14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地进行说明,由点图案示出设置有划分部件140的范围。划分部件140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氧化钛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来作为划分部件140。能够将氧化钛的含量设为1重量%以上70重量%以下。划分部件140能够通过印刷法、喷涂法、喷墨法或浇灌法形成。如果是喷墨法,则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划分部件140的配置。
在为浇灌法的情况下,能够在相邻的结合槽部122c间的中点的区域(即,第一槽部122a或第二槽部122b中的与从光源的中心向x方向或y方向延伸的直线交叉的区域)将划分部件140的原料浇灌。划分部件140的原料包含粒子状的光反射性材料和液状的树脂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树脂的粘度,而能够将浇灌后的树脂在第一槽部122a或第二槽部122b内较宽地涂布。另外,因为树脂的粘度较低,因此光反射性材料容易下沉,难以分散。由此,能够使在浇灌后的区域(即,相邻的结合槽部122c间的中点附近)中的光反射性材料的浓度比结合槽部122c的区域中的光反射性材料的浓度高。为了在规定的区域配置划分部件140,可以在不划分部件140的区域设置掩膜。
需要说明的是,划分部件140能够在第一槽部122a及第二槽部122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覆盖导光部材120的上表面120a。在结合槽部122c间的中点的区域的亮度比结合槽部122c间的中点的区域以外(例如,结合槽部122c的区域)的亮度高的情况下,通过在相邻的结合槽部122c间的中点区域中导光部材的上表面配置划分部件140,而能够抑制亮度。另一方面,在第一槽部122a及第二槽部122b的延伸方向的端部,划分部件140可以覆盖也可以不覆盖导光部材120的上表面120a。另外,划分部件140覆盖导光部材120的上表面120a的宽度可以从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央朝向端部相同,也可以逐渐地或阶段性地变窄。划分部件140覆盖导光部材120的上表面120a的宽度可以设为相邻的第一槽部122a间的间隔(或者相邻的第二槽部122b间的间隔)的1/10以内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24中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部分125中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第一部分124中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是指包括中心c和离光源最远的位置p1在内的截面(图2的3-3线处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140的面积。同样地,“第二部分125中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是指包括中心c和离光源最近的位置p2在内的截面(图2的4-4线处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140的面积。“截面积小”包括第一部分124中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是0(零)的情况。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划分部件140设置于与第一延伸部123a对应的第一槽部122a及与第二延伸部123b对应的第二槽部122b。因此,如图4a所示,在第二部分125中的槽122中设置有划分部件140。划分部件140以将第二部分125中的槽122填充完的方式被填充。通过将划分部件140填充到槽122,而能够提高光反射性。在填充划分部件140的情况下,划分部件140的上表面也可以是平面、凸面及凹面中的任一个。划分部件14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槽部122a的y方向的整个区域及第二槽部122b的x方向的整个区域。划分部件140也可以在剖视时以层状覆盖第一槽部122a或第二槽部122b的表面。通过将划分部件140设置成层状,而能够使一部分的光透过。在将划分部件140设置成层状的情况下,设置于槽122的底面126c的划分部件140也可以比设置于槽122的侧面126a、126b的划分部件140厚。另外,划分部件140也可以比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更向上方突出。
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未在结合槽部122c内设置划分部件140。即,未在与结合部123c对应的结合槽部122c上设置划分部件140,划分规定部123中的结合部123c仅由导光部件120构成。如图3a所示,在结合槽部122c内例如存在空气层k,结合槽部122c的表面的整个区域与空气层k相接。这样,设置于第一部分124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是0(零),小于设置于第二部分125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但是,只要第一部分124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部分125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即可,也可以在第一部分124设置划分部件14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部分124中,也可以在导光部件120的槽122表面包覆不阻碍来自光源130的光透过的防反射膜。防反射膜例如能够使用硅酮。
这样,第一部分124中的设置于槽122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部分125中的设置于槽122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因此,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高。“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是指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朝向从中心c侧朝向最远的位置p1侧前进的光la通过第一部分124的比例。同样地,“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是指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中心c侧朝向最近的位置p2侧前进的光lb通过第二部分125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部分124和第二部分125双方配置有划分部件140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125高,也可以使第一部分124的划分部件140所包含的光反射性材料的浓度小于第二部分125的划分部件140所包含的光反射性材料的浓度。
另外,就划分部件140而言,也可以是,y方向的端部中的透过率大于y方向的中央的透过率地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23a。划分部件140能够在y方向的中央增多涂布量或提高光反射材料的浓度,在y方向的端部减少涂布量或降低光反射材料的浓度。划分部件140也可以从y方向的中央朝向y方向的端部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减少涂布量或降低光反射性材料的浓度。第二延伸部123b也相同。
通过在导光部件120上设置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槽122,并在槽122内设置划分部件140,而能够划分发光区域s。然而,因为离光源130的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124离光源130的距离长,所以与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125比较,容易变暗。因此,例如,在槽122内一样地由划分部件140填充的情况下,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124的附近仍然是暗的,作为暗部显眼。特别是在同时点亮位于与一第一部分124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的情况下,上述的一第一部分124作为暗部,更容易显眼。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光源130最远的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离光源130最近的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高。通过提高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而能够增加通过第一部分124的光,因此,能够提亮第一部分124的附近。由此,得到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并抑制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特别是在二维配置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s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在同时点亮位于与一第一部分124相邻的四个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时有效地抑制作为暗部而显眼且抑制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
如图3a所示,在配线基板110和导光部件120之间设置有光反射性片180。光反射性片180反射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在光反射性片180中能够使用包含许多空隙的树脂片(例如发泡树脂片)或包含氧化钛等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片等。在光反射性片180上,在俯视时与光源配置部121重叠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180a。
在配线基板110和光反射性片180之间设置有粘接片190。粘接片190与配线基板110及光反射性片180粘接。在粘接片190上,在俯视时与光源配置部121重叠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190a。另外,在导光部件120和光反射性片180之间也能够设置粘接片。
在配线基板110的上表面110a中位于光源配置部121内且位于光源130和粘接片190之间的区域上,例如设置有光反射性部件150。由此,能够抑制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被配线基板110吸收,能够减小光源130的周围的亮度降低。
也可以使光反射性片180延伸至导光部件120的光源配置部121内来代替设置光反射性部件150。能够减少光源130的周围的亮度降低,并且能够通过不设置光反射性部件150来削减部件数量。优选的是,光反射性片180延伸直到在俯视时与光源130重叠的位置,即在剖视时光源130和配线基板110之间为止。
光反射性部件150包围光源130。光反射性部件150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氧化钛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来作为光反射性部件150。
光源配置部121例如由第一透光性部件160填充。第一透光性部件160具有针对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透光性。例如,能够使用环氧、硅酮等热固化性树脂作为第一透光性部件160的材料。特别是,为了使从光源130出射的光容易入射至导光部件120,第一透光性部件160的材料优选使用与导光部件120相同的材料或相对于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折射率小于导光部件120的折射率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光性部件160也可以包含波长转换粒子。在配线基板110上搭载光源130和导光部件120之后测定来自光源130的发光色时,即使从所希望的发光色偏离,也能够通过设置包含波长转换粒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60调整为所希望的发光色。由此,不需要替换光源130,能够抑制成本。另外,光源配置部121也可以不由第一透光性部件160填充,而是中空。
第一透光性部件160的上表面被第一光调整部件170覆盖。在图3a及图4a中,第一光调整部件170例如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60及导光部件120相接,但也可以仅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60相接。
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反射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透过从光源130出射的光的其它部分。第一光调整部件170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包含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氧化钛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来作为第一光调整部件170。
如图2所示,俯视时的第一光调整部件170的形状是与发光区域s大致相似的形状,为四边形。但是,第一光调整部件17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俯视时的第一光调整部件170的形状也可以不是与发光区域s大致相似的形状。另外,俯视时的第一光调整部件170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状。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图2的4-4线处的剖视图,是表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图2的3-3线处的剖视图,是表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5及图6所示,从发光元件131的上表面出射的光l1中的第一光l1a例如透过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及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另外,光l1中的第二光l1b例如在透过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后被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反射,朝向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或光反射性部件150。另外,光l1中的第三光l1c例如被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反射,朝向导光部件120的下表面120b或光反射性部件150。这样,第二光调整部件133及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反射光l1的一部分。由此,在面状光源100的光的照射区域,能够抑制位于光源130的正上方的区域的亮度比其它区域的亮度高。其结果,能够抑制产生亮度不均。
如图5所示,光l1的第二光l1b的一部分、光l1的第三光l1c的一部分、及从发光元件131的侧面出射的光l2的一部例如被光反射性部件150、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及光反射性片180中的一个以上的部件反射后,到达划分规定部123的第二部分125。到达第二部分125的光的大部分被划分部件140反射。如图6所示,光l1的第二光l1b的其它部分、光l1的第三光l1c的其它部分、及从发光元件131的侧面出射的光l2的其它部分例如被光反射性部件150、第一光调整部件170及光反射性片180中的一个以上的部件反射后,到达划分规定部123的第一部分124。划分规定部123的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划分规定部123的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高。因此,透过第一部分124的光量比透过第二部分125的光量多。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面状光源100例如能够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在针对多个光源130中的每一个划分发光区域s的背光中,能够通过个别地调整各光源130的输出来高精度地进行局部调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具备光源130、导光部件120以及划分部件140。导光部件120具有在内部配置光源130的光源配置部121和包括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槽122的划分规定部123。划分部件140设置于划分规定部123。在俯视时,划分规定部123中的离光源130的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划分规定部123中的离光源130的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高。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明显。其结果,能够实现能够抑制在划分规定部123中的离光源最远的区域暗部明显并抑制发光区域的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100。
另外,在第一部分124中设置于槽122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小于在第二部分125中设置于槽122的划分部件140的截面积。因此,能够使第一部分1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125的透过率高。
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部分124设置划分部件140。即,第一部分124仅由导光部件120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另外,划分规定部123具有沿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3a、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23b、以及将第一延伸部123a和第二延伸部123b结合的结合部123c。第一部分124位于结合部123c。第二部分125位于第一延伸部123a。因此,能够抑制结合部123c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另外,在第一延伸部123a和第二延伸部123b设置划分部件140,与此相对,在结合部123c不设置划分部件140。因此,能够提亮结合部123c的附近,能够在大的范围抑制作为暗部而显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对能够抑制划分规定部123的四个结合部123c中位于右上方(从光源130向 x方向、 y方向)的结合部123c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果四个结合部123c都是在划分规定部123中离光源最远的地点,则能够抑制四个结合部123c所有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以下的实施方式也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200在划分部件240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除了以下说明的事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7所示,第一槽部122a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226a、第二侧面226b、以及位于第一侧面226a和第二侧面226b之间的底面226c。在第一槽部122a设置有划分部件240。划分部件240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
划分部件240具有在第一侧面226a上设置多个第一间隙d1而排列的第一光反射部241和在第二侧面226b上设置多个第二间隙d2而排列的第二光反射部242。多个第一间隙d1与第二光反射部242对置。另外,多个第二间隙d2与第一光反射部241对置。在第二槽部122b中也同样地可以具有第一光反射部241和第二光反射部242。如图7所示,划分部件240也可以设置于底面226c,将第一光反射部241和第二光反射部242一体化。划分部件240不配置于底面226c,第一光反射部241也可以经由第一间隙d1被分割成多个。同样地,第二光反射部242也可以经由第二间隙d2被分割成多个。
第一间隙d1的y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如图7所示比第二光反射部242的y方向上的长度短,也可以与第二光反射部242的y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同样地,第二间隙d2的y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如图7所示比第一光反射部241的y方向上的长度短,也可以与第一光反射部241的y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接下来,对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2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对面状光源200具有第一发光区域s1、和在x方向上与第一发光区域s1相邻的第二发光区域s2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以下对点亮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或位于第二发光区域s2的光源130中任一个的情况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此,对点亮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的情况进行说明。从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l4进入导光部件120内,例如通过第一间隙d1。通过第一间隙d1的光l4被第二光反射部242反射。因此,能够抑制从光源130出射的光l4透过槽122的同时入射至第二面状光源200b。由此,能够以槽122的侧面126b划分的同时也在槽122中提亮。也能够在槽122中提亮。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区域s1的外周的明亮度。接下来,对同时点亮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和位于第二发光区域s2的光源130的情况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从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l4进入导光部件120内,例如通过第一间隙d1。通过第一间隙d1的光l4被第二光反射部242反射。同样地,从位于第二发光区域s2的光源130出射的光的一部分l5进入导光部件120内,例如通过第二间隙d2。通过第二间隙d2的光l5被第一光反射部241反射。在同时点亮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的光源130和位于第二发光区域s2的光源130的情况下,要求也将第一发光区域s1和第二发光区域s2之间的区域(槽122)提亮(抑制槽122作为暗部而显眼),成为第一发光区域s1和第二发光区域s2一体化后的发光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位于第一发光区域s1和第二发光区域s2之间的槽122提亮(抑制槽122作为暗部而显眼),能够获得第一发光区域s1和第二发光区域s2一体化后的发光区域。通过以上,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面状光源200,则在仅点亮位于相邻的发光区域s中的一方的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槽122以光不向相邻的发光区域s入射的方式进行划分。另外,即使在同时点亮多个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位于发光区域s之间的槽122不成为暗部的方式进行提亮。各第一间隙d1的y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不相同。同样地,各第二间隙d2的y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间隙d1也可以越朝向第一槽部122a的y方向的端部而变得越大。同样地,第二间隙d2也可以越朝向第一槽部122a的y方向的端部而变得越大。由此,能够提亮在槽122中容易成为暗部的区域(第一槽部122a的y方向的端部)。接下来,对本变形例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划分规定部123的槽122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126a及第二侧面126b。划分部件240具有在第一侧面126a上设置第一间隙d1在其间而排列的多个第一光反射部241、和在第二侧面126b上设置第二间隙d2在其间而排列的多个第二光反射部242。第一间隙d1与多个第二光反射部242中的一个对置。第二间隙d2与多个第一光反射部241中的一个对置。由此,在同时点亮多个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的情况下,能够以位于发光区域s之间的槽122不成为暗部的方式进行提亮。另外,在仅点亮位于相邻的发光区域s中的一方的发光区域s的光源13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槽122以光不入射至相邻的发光区域s的方式进行划分。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300在槽322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不同。
在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设置有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槽322。槽322在一个光源130的周围具有例如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槽部322a、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槽部322b、以及将第一槽部322a和第二槽部322b结合的四个结合槽部322c。
结合部323c中的槽的侧面326c在俯视时弯曲,该结合部323c将第一延伸部323a中的槽的侧面326a和第二延伸部323b中的槽的侧面326b连接。第一槽部322a的侧面326a和第二槽部322b的侧面326b由结合槽部322c的侧面326c连接,结合槽部322c的侧面326c是朝向远离光源130的方向呈凸状的弯曲面。因此,俯视时的发光区域s的形状是具有圆角的大致四边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结合槽部322c是与第一槽部322a和第二槽部322b结合并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的部分(在一个划分规定部323中是如图8所示的l字状,在多个划分规定部323排列的情况下为十字状)。
因为结合槽部322c的侧面326c弯曲,所以通过结合槽部322c的侧面326c的光折射并聚光。因此,能够提高结合槽部322c的附近的明亮度,抑制结合槽部322c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划分规定部323由槽322和在导光部件120中位于槽322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具体而言,划分规定部323具有第一延伸部323a、第二延伸部323b以及结合部323c。第一延伸部323a由第一槽部322a及导光部件320中的第一槽部322a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第二延伸部323b由第二槽部322b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第二槽部322b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结合部323c由结合槽部322c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结合槽部322c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
另外,划分规定部323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3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325。
在划分规定部323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在对角方向w上相邻的其它面状光源300的发光区域s的角的顶点st。因此,第一部分324是划分规定部323中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w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在划分规定部323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位于发光区域s的外周缘上、且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因此,第二部分325是划分规定部323中包括最近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划分部件140例如设置于第一槽部322a的除去y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及第二槽部322b的除去x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在结合槽部322c中未设置有划分部件140。因此,第一部分324的透过性比第二部分325的透过性高。接下来,对本变形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本变形例中,第一部分324的透过率也比第二部分325的透过率高。因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300的光的照射区域中的第一部分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另外,结合槽部322c的侧面326c在俯视时弯曲,该结合槽部322c将第一延伸部323a中的槽322的侧面326a和第二延伸部323b中的槽322的侧面326b连接。因此,从面326c出射的光聚光。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结合部323c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400在槽422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不同。
在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设置有不连续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槽422。槽422在一个光源配置部121的周围具有例如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槽部422a和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槽部422b。未在第一槽部422a的y方向的端部和第二槽部422b的x方向的端部之间设置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在导光部件120上设置结合槽部122c。
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被槽422划分成多个发光区域s。发光区域s是上表面120a中由两个第一槽部422a、两个第二槽部422b、以及使第一槽部422a的y方向的端面沿y方向虚拟延长并使第二槽部422b的x方向的端面沿x方向虚拟延长而两者交叉的延长部422c包围的区域。划分规定部423由槽422、在导光部件120中位于槽422的正下方的部分、以及在导光部件120中在俯视时与延长部422c重叠的部分构成。另外,划分规定部423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4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425。
在划分规定部423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在对角方向上相邻的其它面状光源100的发光区域s的角sc上。因此,第一部分424是划分规定部423中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w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
在划分规定部423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位于发光区域s的外周缘上、且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因此,第二部分425是划分规定部423中包括最近的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划分部件140例如填充于第一槽部422a及第二槽部422b内。未在结合部423c内设置槽422及划分部件140。因此,第一部分4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425的透过率高。
接下来,对本变形例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未在第一部分424设置槽122。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部分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图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13-13线处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1的14-14线处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500在槽522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不同。
如图10所示,在导光部件120的上表面120a设置有连续包围光源配置部121的槽522。槽522在一个光源配置部121的周围具有例如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槽部522a、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槽部522b、以及将第一槽部522a和第二槽部522b结合的四个结合槽部522c。如图11所示,就第一槽部522a的宽度(x方向的尺寸)而言,例如在y方向上的位置与离光源130最近的位置p2成为相同的位置处最大,在y方向上的两端最小。同样地,就第二槽部522b的宽度(y方向的尺寸)而言,在x方向上的位置与离光源130最近的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处最大,在x方向上的两端最小。如图12所示,就槽522的深度(z方向的尺寸)而言,例如在第一槽部522a内或第二槽部522b内最大。更具体而言,槽522的深度在第一槽部522a的y方向的中心位置或第二槽部522b的x方向的中心位置处最大。另外,槽522的深度例如在结合槽部522c内最小。更具体而言,槽522的深度在结合槽部522c的x方向或y方向的中心位置处最小。这样,槽522的宽度及深度也可以不恒定。槽522的宽度及深度例如能够通过调整带锥度的切割锯等切削工具向导光部件120插入的插入深度而变更。
这样,在槽522的深度在x方向的各位置及y方向的各位置处不同的情况下,配线基板110中的配线层111也可以设为避开在槽522中深度最大的部分的正下方。根据这样的结构,当由切割锯等切削工具形成槽522时,能够抑制损伤配线层111。如图11所示,划分规定部523由槽522和在导光部件120中位于槽522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划分规定部523具有第一延伸部523a、第二延伸部523b以及结合部523c。第一延伸部423a由第一槽部522a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第一槽部522a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第二延伸部523b由第二槽部522b及导光部件120中的第二槽部522b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结合部523c由结合槽部522c及结合槽部522c的正下方的部分构成。
另外,划分规定部523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5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525。划分规定部523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在对角方向w上相邻的其它面状光源500的发光区域s的角sc上。因此,第一部分524是划分规定部523中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划分规定部523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位于发光区域s的外周缘上、且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因此,第二部分525是划分规定部523中包括最近的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小于第二部分525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是指图13所示的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的最大值d1。“第二部分525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是指图14所示的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的最大值d2。“第一部分524的截面”是指包括光源130的中心c和最远的位置p1的截面(图11的13-13线处的截面)。“第二部分525的截面”是指包括光源130的中心c和最近的位置p2的截面(图11的14-14线处的截面)。
另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1小于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2。如图13所示,“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1”是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之间的距离成为最大的距离。如图14所示,“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2”是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之间的距离成为最大的距离。距离是指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因此,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截面积。因此,例如,即使由划分部件140填充第一槽部522a、第二槽部522b及结合槽部522c,第一部分524的透过率也比第二部分525的透过率高。“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截面积”是指包括中心c和离光源最近的位置p1的截面(图11的13-13线处的截面)中的槽522的面积。“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截面积”是指包括中心c和离光源最近的位置p2的截面(图11的14-14线处的截面)中的槽522的面积。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小于第二部分525的截面中的槽522的深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5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另外,第一部分524的截面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1小于第二部分525的截面中的槽522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w2。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5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另外,第一部分524中的槽522的截面积小于第二部分525中的槽522的截面积。由此,能够使第一部分5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525的透过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变更了槽522的宽度及深度双方,但可以仅变更宽度,也可以仅变更深度。<第四实施方式>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16-16线处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600在不具备划分规定部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不同。
如图15所示,在面状光源600中,以不连续围绕安装于配线基板110的光源130的方式设置有划分部件641。如图16所示,划分部件641例如设置于光反射性片180上,与光反射性片180相接。如图15所示,划分部件641在一个光源130的周围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反射部641a和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反射部641b。第一反射部641a和第二反射部641b分开,未在第一反射部641a的y方向的端部和第二反射部641b的x方向的端部之间设置划分部件641。以下,也将由在y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反射部641a和在x方向上相邻的第二反射部641b包围并未设置划分部件641的部分称为“划分部件641的间隙”。划分部件641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氧化钛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作为划分部件641。如图15及图16所示,以覆盖光源130及划分部件641的方式设置导光部件620。导光部件620填充于后述的包括划分部件641的外周部640的内侧(即,后述的与发光区域s对应的区域),密封光源130。另外,导光部件620也填充于划分部件641的间隙。另外,导光部件620设置于划分部件641的正上方。但是,导光部件620可以不填充于划分部件641的间隙,也可以不填充于划分部件641的正上方。以下,将包括划分部件641并包围光源130的框状的部分称为“外周部640”,将被外周部640包围的区域称为“发光区域s”。在本实施方式中,划分部件641不连续地包围光源130。因此,外周部640由第一反射部641a、第二反射部641b、以及将第一反射部641a的y方向的端面沿y方向虚拟延长并将第二反射部641b的x方向的端面沿x方向虚拟延长而两者交叉的延长部641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长部641c中填充导光部件620。另外,外周部640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6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625。外周部640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延长部641c的角sc上。因此,第一部分624是外周部640中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w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外周部640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位于在第一反射部641a中与导光部件620相接的面上、且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因此,第二部分625是外周部640中包括最近的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未在第一部分624设置划分部件641,与此相对,在第二部分625设置有划分部件641。因此,第一部分6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625的透过率高。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600具备:光源130、包围光源130并包括划分部件641的外周部640。光源130被导光部件620覆盖。在俯视时,外周部640中的离光源130的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624的透过率比外周部640中的离光源130的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625的透过率高。由此,能够抑制面状光源600的光的照射区域中的第一部分6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其结果,能够实现能够抑制在外周部640中的离光源130最远的部分暗部显眼的面状光源600。
另外,在外周部640,未在第一部分624设置划分部件641。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6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18a是图17的18a-18a线处的剖视图。
图18b是图17的18b-18b线处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700在划分部件741的结构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600不同。
如图16所示,在面状光源700中设置有包围光源130的划分部件741。在划分部件741的正上方设置有导光部件620。但是,也可以不在划分部件741的正上方设置导光部件620。
划分部件741具有沿y方向延伸并与导光部件620相接的多个第一反射部741a、将在y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反射部741a彼此连接的连接部741c、以及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反射部741b。如图18a所示,连接部741c的厚度(z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反射部741a的厚度。如图18b所示,第二反射部741b配置于例如相邻的连接部741c之间。连接部741c的厚度小于第二反射部741b的厚度。第一反射部741a的厚度与第二反射部741b的厚度大致相同。划分部件741例如是包含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包含氧化钛作为光反射性材料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作为划分部件741。如图17所示,外周部740由两个第一反射部741a、两个第二反射部641b、以及包括四个连接部741c且将第一反射部741a的y方向的端面沿y方向虚拟延长并将第二反射部741b的x方向的端面沿x方向虚拟延长而两者交叉的延长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长部设置有连接部741c及导光部件620。
另外,外周部640具有离中心c最远的第一部分724、和离中心c最近的第二部分725。外周部740中离中心c最远的位置p1位于连接部741c的角。因此,第一部分724是包括最远的位置p1且在与对角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外周部740中离中心c最近的位置p2位于在第一反射部741a与导光部件620相接的面上、且在俯视时穿过中心c的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因此,第二部分725例如是外周部740中包括最近的位置p2且在y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部分。如上所述,连接部741c的厚度小于第一反射部741a的厚度及第二反射部741b的厚度。因此,第一部分724中的划分部件741的厚度小于第二部分725中的划分部件741的厚度。因此,包括中心c和最远的位置p1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741的截面积小于包括中心c和最近的位置p2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741的截面积。因此,第一部分7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725的透过率高。接下来,对本变形例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面状光源700中,第一部分724中的划分部件741的厚度小于第二部分725中的划分部件741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724的附近作为暗部而显眼。
另外,包括中心c和最远的位置p1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741的截面积小于包括中心c和最近的位置p2的截面中的划分部件741的截面积。由此,也能够使第一部分724的透过率比第二部分725的透过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划分规定部或外周部为格子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划分规定部或外周部也可以不是格子状。例如,划分规定部或外周部也可以被设为发光区域为三角形或六边形等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背光。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面状光源
110配线基板
110a上表面
110b下表面
111配线层
112、113包覆层
114焊盘
120、320、620导光部件
120a上表面
120b下表面
121光源配置部
122、322、422、522槽
122a、322a、422a、522a第一槽部
122b、322b、422b、522b第二槽部
122c、322c、522c结合槽部
123、323、423、523划分规定部
123a、323a、423a、523a第一延伸部
123b、323b、423b、523b第二延伸部
123c、323c、423c、523c结合部
124、324、424、524、624、724第一部分
125、325、425、525、625、725第二部分
126a、126b、226a、226b、326a、326b侧面
126c、226c底面
130光源
131发光元件
131a发光部
131b、131c电极
132第二透光性部件
133第二光调整部件
134包覆部件
135接合部件
140、240、641、741划分部件
150光反射性部件
160第一透光性部件
170第一光调整部件
180光反射性片
180a贯通孔
190粘接片
190a贯通孔
241第一光反射部
242第二光反射部
326c结合槽部的侧面
422c延长部
640、740外周部
641a、741a第一反射部
641b、741b第二反射部
641c延长部
741c连接部
c光源的中心
d1第一间隙
d2第二间隙
k空气层
l1、l1a、l1b、l1c、l2、l4、l5、la、lb光
s、s1、s2发光区域
sc角
st顶点
w对角方向
d1第一部分的截面中的槽的深度
d2第二部分的截面中的槽的深度
w1第一部分的截面中的槽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
w2第二部分的截面中的槽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
1.一种面状光源,其具备:
光源;
导光部件,其具有在内部配置所述光源的光源配置部、和包括包围所述光源配置部的槽的划分规定部;
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划分规定部;
在俯视时,所述划分规定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远的第一部分的透过率比所述划分规定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近的第二部分的透过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所述划分部件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划分部件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所述第一部分未设置所述划分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划分规定部具有:
第一延伸部,其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部,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结合部,其将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结合;
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结合部,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所述结合部未设置所述划分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结合部中的槽的侧面在俯视时弯曲,该结合部将所述第一延伸部中的所述槽的侧面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所述槽的侧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中的所述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中的所述槽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中的所述槽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中的所述槽的对置的侧面彼此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槽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槽的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所述第一部分未设置所述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所述划分规定部的槽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
所述划分部件具有:
第一光反射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多个第一间隙而排列;
第二光反射部,其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多个第二间隙而排列;
所述多个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光反射部对置,
所述多个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光反射部对置。
12.一种面状光源,其具备:
光源;
外周部,其包围所述光源,具有光反射性的划分部件;
所述光源被导光部件覆盖,
在俯视时,所述外周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远的第一部分的透过率比所述外周部中的离所述光源的中心最近的第二部分的透过率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所述外周部,在所述第一部分未设置所述划分部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