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68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液晶显示设备通常包括显示屏、外壳体以及背光模组,显示屏与外壳体形成安装空间,背光模组容纳在该安装空间内。

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扩散膜和增光膜,扩散膜的硬度通常大于增光膜的硬度。

但是,外壳体变形时容易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使得扩散膜与增光膜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增光膜损坏,使得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影响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以解决外壳体变形时扩散膜与增光膜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增光膜损坏,使得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扩散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一透明基层,所述透明基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混合遮蔽粒子和第一胶水形成第一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遮蔽层;混合第一扩散粒子和第二胶水形成第二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二混合液涂布在所述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所述遮蔽层的硬度;混合第二扩散粒子、静电液以及第三胶水形成第三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三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二扩散层。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扩散膜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透明基层,透明基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混合遮蔽粒子和第一胶水形成第一混合液,并将第一混合液涂布在第一表面形成遮蔽层;混合第一扩散粒子和第二胶水形成第二混合液,并将第二混合液涂布在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遮蔽层的硬度;混合第二扩散粒子、静电液以及第三胶水形成第三混合液,并将第三混合液涂布在第二表面形成第二扩散层,如此避免遮蔽层与增光膜直接接触,当外壳体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对增光膜造成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有利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涂布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第一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扩散层的第二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遮蔽层,包括: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烘烤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混合液预设时间,以使所述第一混合液固化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遮蔽层。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遮蔽层为钛白粒子层。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为1h或者2h。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胶水、所述第二胶水以及所述第三胶水均不同。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扩散粒子为弹性粒子,所述透明基层为树脂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扩散膜,其包括:透明基层、第一扩散层、遮蔽层以及第二扩散层,所述透明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有所述遮蔽层,所述遮蔽层上形成所述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所述遮蔽层的硬度,所述第一扩散层朝向背光模组的增光膜;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扩散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的扩散膜包括透明基层、第一扩散层、遮蔽层以及第二扩散层,透明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形成有遮蔽层,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遮蔽层的硬度,第一扩散层朝向背光模组的增光膜;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扩散层,如此避免遮蔽层与增光膜直接接触,当外壳体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对增光膜造成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有利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作为本发明上述扩散膜的一种改进,所述遮蔽层为钛白粒子层,所述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为1h或者2h。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包括:外壳体、显示屏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以及遮光膜,所述扩散膜采用上述的扩散膜;所述扩散膜的第一扩散层朝向所述第一增光膜,所述扩散膜的第二扩散层靠近所述导光板;所述外壳体包括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环形边框,所述环形边框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且所述显示屏、所述环形边框以及所述盖板形成安装空间;所述背光模组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遮光膜与所述显示屏的内侧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由于其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扩散膜,因此,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也具有第二方面所述的扩散膜的相同优点。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提供的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与第一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制备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组;11:反射膜;

12:导光板;13:扩散膜;

131:透明基层;132:第一扩散层;

133:遮蔽层;134:第二扩散层;

14:第一增光膜;141:平面层;

142:棱镜层;15:第二增光膜;

16:遮光膜;2:显示屏;

3:外壳体;31:盖板;

32:环形边框;4:支撑框;

41: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扩散膜和增光膜,扩散膜的硬度通常大于增光膜的硬度。但是,外壳体变形时容易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使得扩散膜与增光膜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增光膜损坏,使得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影响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通过在扩散膜的透明基层的第一表面上形成遮蔽层、在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使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遮蔽层的硬度,并使第一扩散层朝向背光模组的增光膜,如此避免遮蔽层与增光膜直接接触,当外壳体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对增光膜造成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有利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包括外壳体3、显示屏2以及背光模组1;背光模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膜11、导光板12、扩散膜13、第一增光膜14、第二增光膜15以及遮光膜16;外壳体3包括盖板31以及设置在盖板31上的环形边框32,环形边框32与显示屏2固定连接,且显示屏2、环形边框32以及盖板31形成安装空间;背光模组1安装在安装空间内,且遮光膜16与显示屏2的内侧固定连接。

盖板31可以为矩形板,相应的,环形边框32为矩形环形状,可选的,环形边框32与盖板31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不仅结构强度高,并且环形边框32与盖板31之间无连接接缝,美观度高。显示屏2也可以为矩形,显示屏2与环形边框32背离盖板31的一端可以粘接在一起,显示屏2、环形边框32以及盖板31形成矩形的安装空间。显示屏2的内侧即显示屏2朝向安装空间的一侧,遮光膜16可以通过胶带粘接在显示屏2的内侧。

相应的,反射膜11、导光板12、扩散膜13、第一增光膜14、第二增光膜15以及遮光膜16均为矩形,方便安装在矩形的安装空间内。导光板12的侧边设置有光源,导光板12可以传导光源发出的光。导光板12的一侧朝向反射膜,反射膜11可以将从导光板12的一侧逃逸出来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2,从而提高光源的利用率。导光板12的另一侧朝向扩散膜13,扩散膜13具有高雾化度、低光学透过率以及高光学扩散率,可以修正从导光板12射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第一增光膜14和第二增光膜15可以将光线集中到较小的角度内,提高正面辉度。遮光膜16可以使通过的光线均匀,将光照射的强度控制在预设范围内。通过反射膜11、导光板12、扩散膜13、第一增光膜14、第二增光膜15以及遮光膜16的作用,使得显示屏2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影像。

参照图2,支撑框4的一端为开口结构,支撑框4的另一端设置有背板41,遮光膜16靠近第二增光膜15的一侧还可以与支撑框4的一端粘接,且支撑框4与遮光膜16形成容纳空间,第二增光膜15、第一增光膜14、扩散膜13、导光板12以及反射膜11容纳在该容纳空间内,支撑框4对背光模组1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下面结合图3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13的具体结构,其中,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与第一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13包括透明基层131、第一扩散层132、遮蔽层133以及第二扩散层134,透明基层13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形成有遮蔽层133,遮蔽层133上形成第一扩散层132,第一扩散层132的硬度小于遮蔽层133的硬度,第一扩散层132朝向背光模组1的第一增光膜14;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扩散层134。

透明基层131可以为玻璃层,透明基层131也可以为树脂层等。可选的,透明基层131可以为矩形,则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也为矩形。遮蔽层133为镀在第一表面上的膜层,遮蔽层133具有遮蔽性,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刷涂等方式将遮蔽粒子镀在第一表面上形成遮蔽层133。同样的,第一扩散层132为镀在遮蔽层133上的膜层,也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刷涂等方式将第一扩散粒子镀在遮蔽层133上形成第一扩散层。同样的,第二扩散层134为镀在第二表面上的膜层,也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刷涂等方式将第二扩散粒子镀在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扩散膜134。

参照图3,第一增光膜14包括平面层141和棱镜层142,平面层141靠近第一扩散层132,棱镜层142靠近第二增光膜15,光线经过平面层141进入到棱镜层142时可以被集中到较小的角度内。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透明基层131、第一扩散层132、遮蔽层133以及第二扩散层134,使得扩散膜13具有高雾化度、低光学透过率以及高光学扩散率。并且使第一扩散层132的硬度小于遮蔽层133的硬度,第一扩散层132朝向第一增光膜14的平面层141,如此避免遮蔽层133与平面层141直接接触,当外壳体3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1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13对平面层141造成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2出现显示白点问题,有利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蔽层133为钛白粒子层,钛白粒子的遮盖力高、消色力强、明度值大,有利于提高遮蔽层133的遮蔽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为1h或者2h,且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大于第一扩散层132的硬度。然而,平面层141的硬度小,例如,平面层141的硬度可以为1b。参照图2和图3,扩散膜13的第一扩散层132朝向第一增光膜14的平面层141,如此避免钛白粒子直接与平面层141接触,当外壳体3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13对平面层141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2出现显示白点问题。

在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扩散膜13的第二扩散层134靠近导光板12。如此从导光板12射出的光线经过扩散膜13时,其传播方向能够控制在预设范围内,从而有利于使显示屏2上呈现清晰的影像。

图4a至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制备流程图,下面结合图4a至图4d来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制备方法:

提供一透明基层131,透明基层13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参照图4a,透明基层131可以为矩形,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均为平面结构。示意性地,透明基层131为树脂层,树脂层的抗冲击强度高,不易碎裂;并且重量小,满足液晶显示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下面以图4a中透明基层131的顶面为第一表面、透明基层131的底面为第二表面为例进行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并非是对制备过程的限制。

混合遮蔽粒子和第一胶水形成第一混合液,并将第一混合液涂布在第一表面形成遮蔽层133。

示意性地,将遮蔽粒子投入到第一胶水中,并通过搅拌使遮蔽粒子与第一胶水混合均匀以形成第一混合液。第一混合液可以通过刮刀刮涂在第一表面上,待第一混合液固化后,参照图4b,第一表面上即可形成遮蔽层133。将第一混合液涂布在第一表面上后,烘烤涂布在第一表面的第一混合液预设时间,以使第一混合液固化在第一表面形成遮蔽层133。具体的,可以将涂布了第一混合液的透明基层131置于烘烤机中以预设的温度值烘烤预设时间,如此可以加速第一混合液固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混合第一扩散粒子和第二胶水形成第二混合液,并将第二混合液涂布在遮蔽层133上形成第一扩散层132,第一扩散层132的硬度小于遮蔽层133的硬度。

示意性地,将第一扩散粒子投入到第二胶水中,并通过搅拌使第一扩散粒子与第二胶水混合均匀以形成第二混合液。将第二混合液涂布在遮蔽层133上后,烘烤涂布在遮蔽层133的第二混合液预设时间,以使第二混合液固化在遮蔽层133形成第一扩散层132。具体的,可以将涂布了第二混合液的透明基层131置于烘烤机中以预设的温度值烘烤预设时间,如此可以加速第二混合液固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示意性地,第一扩散粒子为弹性粒子,如此当第一扩散层132与第一增光膜14的平面层141互相摩擦时,有利于减小第一扩散粒子对平面层141的摩擦损伤。至于弹性粒子的具体材质,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产品性能要求进行选择设定。

混合第二扩散粒子、静电液以及第三胶水形成第三混合液,并将第三混合液涂布在第二表面形成第二扩散层134。

示意性地,将第二扩散粒子和静电液投入到第三胶水中,并通过搅拌使第二扩散粒子和静电液与第三胶水混合均匀以形成第三混合液。将第三混合液涂布在第二表面上后,烘烤涂布在第二表面的第三混合液预设时间,以使第三混合液固化在第二表面形成第二扩散层134。具体的,可以将涂布了第三混合液的透明基层131置于烘烤机中以预设的温度值烘烤预设时间,如此可以加速第三混合液固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示意性地,第一扩散层132的第一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大于第二扩散层134的第二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这里的涂布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粒子的数量,也就是说,第一扩散层132的单位面积内第一扩散粒子的数量大于第二扩散层134的单位面积内第二扩散粒子的数量。至于第一扩散层132的第一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和第二扩散层134的第二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的具体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光学性能要求进行选择设定。

通过使第一扩散层132的第一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大于第二扩散层134的第二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可以使得第一扩散层132与第二扩散层134满足不同的光学性能要求;并且第一扩散层132和第二扩散层134与遮蔽层133相互配合,使得扩散膜13具有高雾化度、低光学透过率以及高光学扩散率。

示意性地,第一胶水、第二胶水以及第三胶水均不同。通过使第一胶水、第二胶水以及第三胶水均不同,如此可以根据遮蔽粒子、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粒子和静电液的性能以及使用量等条件来选择不同成分的胶水,使得固化后的第一混合液能够紧贴在第一表面、固化后的第二混合液能够紧贴在遮蔽层133、固化后的第三混合液能够紧贴第二表面,避免第一扩散层132、遮蔽层133以及第二扩散层134脱离而影响显示屏2成像。至于第一胶水、第二胶水以及第三胶水的具体成分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能要求进行选择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混合液、第二混合液以及第三混合液烘烤的温度值和时间可能不同,具体的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第一胶水、第二胶水、第三胶水的性能等进行选择设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制备扩散膜13时,涂布的顺序可以有多种,例如,如图4a至图4d,可以先在第一表面上涂布第一混合液,然后在遮蔽层上涂布第二混合液,最后在第二表面上涂布第三混合液;再例如,也可以先在第二表面上涂布第三混合液,然后在第一表面上涂布第一混合液,最后在遮蔽层上涂布第二混合液等。

本方法通过使遮蔽粒子与第一胶水混合,第一扩散粒子与第二胶水混合,第二扩散粒子、静电液以及第三胶水混合,如此可以通过分别调整遮蔽粒子、第一扩散粒子、第二扩散粒子和静电液的使用量,来使遮蔽层133、第一扩散层132以及第二扩散层134满足不同的光学性能要求,适用性高;并且涂布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扩散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透明基层,所述透明基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混合遮蔽粒子和第一胶水形成第一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遮蔽层;

混合第一扩散粒子和第二胶水形成第二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二混合液涂布在所述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所述遮蔽层的硬度;

混合第二扩散粒子、静电液以及第三胶水形成第三混合液,并将所述第三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二扩散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第一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扩散层的第二扩散粒子的涂布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遮蔽层,包括:

将所述第一混合液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

烘烤涂布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混合液预设时间,以使所述第一混合液固化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遮蔽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层为钛白粒子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为1h或者2h。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水、所述第二胶水以及所述第三胶水均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粒子为弹性粒子,所述透明基层为树脂层。

8.一种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基层、第一扩散层、遮蔽层以及第二扩散层,所述透明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有所述遮蔽层,所述遮蔽层上形成所述第一扩散层,所述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所述遮蔽层的硬度,所述第一扩散层朝向背光模组的增光膜;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扩散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层为钛白粒子层,所述钛白粒子层中钛白粒子的硬度为1h或者2h。

10.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显示屏以及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以及遮光膜,所述扩散膜采用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扩散膜;所述扩散膜的第一扩散层朝向所述第一增光膜,所述扩散膜的第二扩散层靠近所述导光板;

所述外壳体包括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环形边框,所述环形边框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且所述显示屏、所述环形边框以及所述盖板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背光模组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遮光膜与所述显示屏的内侧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外壳体变形时扩散膜与增光膜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增光膜损坏,使得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的技术问题。其中,本发明提供的扩散膜包括:透明基层、第一扩散层、遮蔽层以及第二扩散层,透明基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形成有遮蔽层,遮蔽层上形成第一扩散层,第一扩散层的硬度小于遮蔽层的硬度,第一扩散层朝向背光模组的增光膜;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扩散层。如此设置避免遮蔽层与增光膜直接接触,当外壳体变形挤压内部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减小扩散膜对增光膜造成的摩擦损伤,从而有利于减少显示屏出现显示白点问题,有利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0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7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