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龙爪菇催芽方法。
背景技术:
2.龙爪菇外观呈珊瑚状,色泽为红褐色或褐色,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圆柱状或柱状团块,光滑,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龙爪菇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优点,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每100g龙爪菇中蛋白质含量为8.4g,富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7.54g,脂肪含量为0.7g。并且龙爪菇口感脆嫩鲜爽,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3.随着社会技术进步、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食用菌产业必将走向资源节约型、生态型、高效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龙爪菇培育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龙爪菇设施化、模块化生产模式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龙爪菇培育技术做到精准化。中国专利号201611176524.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其割口后即将菌袋移入棚内进行耳基诱发调控,保持80lx~100lx弱光催芽,培育出的龙爪菇为红褐色或褐色,质地较松软,口感欠脆爽,一潮产量约为140g。故目前龙爪菇培育环节中的催芽技术存在着产量低、美观度较差、口感欠脆爽等问题,同时现有的龙爪菇仍沿用传统的
“×”
字口或“o”孔割口方式,导致出芽不均匀、朵型小而不完整、采收耗工大、采后芽孔处理耗工大的问题。针对催芽环节存在的技术瓶颈,亟待进行催芽技术优化与创新研究,为龙爪菇优质高效、设施化、模块化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龙爪菇催芽方法。
5.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龙爪菇催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割口:菌筒内菌丝走满袋后,进行割口并移入菇棚;步骤2:覆盖黑膜:以割口当天为割口第1天,于割口第1~9天的任意一天对菌筒覆盖黑膜;步骤3:出芽管理:在覆盖黑膜后对菌筒进行封闭式全避光出芽管理,直至形成分支。
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割口的形状为顺着菌筒长度方向割短“︱”字口,割口长度2.5 cm~3.0cm,深度0.8 cm~1cm,宽度0.8 mm~1mm。
7.进一步地,每筒菌筒内的割口数量为12个。
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出芽管理包括以下步骤:3.1原基形成期:控制黑膜内温度18℃~28℃,湿度95%~99%,二氧化碳浓度8000ppm~10000ppm的条件下培育5~8天,至原基形成并明显凸起;3.2原基膨大期:原基形成期后进入原基膨大期,控制黑膜内温度18℃~28℃,湿度99%,二氧化碳浓度10000ppm~15000ppm的条件下培育4~5天,至基块宽度和高度增大,
原基表面出现凹凸,原基膨大期结束;3.3分支形成期:控制黑膜内温度20℃~27℃,湿度99%,二氧化碳浓度15000ppm~20000ppm的条件下培育8~9天,在原基块上出现许多小支体,在小支体上再增生出小支体,形成爪形芽体,至此,完成分支。
9.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于割口第1~5天中任意一天覆盖黑膜。
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于割口第2~3天中任意一天覆盖黑膜。
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1原基形成期内隔天喷一次水。
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2原基膨大期内每天喷水。
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3分支形成期内每天喷一次水,喷水时间为1.5分钟~2分钟。
14.通常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都要“避光”,但避光的同时仍然要求一定的光线强度,否则无法形成原基或不能形成正常的子实体。但发明人研究发现龙爪菇菌丝恢复和原基发生、芽体形过程成不需要光线。具体地,生理成熟的龙爪菇菌丝损伤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进行自我修复和生理调节,在修复过程中菌丝间发生扭结,形成愈伤组织,完成生理调节并转入生殖生长,形成原基,全避光模式下,原基顶端细胞缺乏光照刺激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抑制,原基无法分化,而基内细胞继续无序分裂,产生增生和分支,形成爪状芽体。发明人突破现有技术的固化思维,割口1~9天内盖上黑膜,进行全避光、全封闭催芽,原基形成正常且健壮,产量较现有的龙爪菇栽培工艺增加2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15.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16.实施例1一种龙爪菇催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割口:菌筒内菌丝走满袋后,进行割口,割口的形状为顺着菌筒长度方向割短“︱”字口,割口长度2.5 cm~3.0cm,深度0.8 cm~1cm,宽度0.8 mm~1mm,筒菌筒内的割口数量为12个;步骤2:覆盖黑膜:以割口当天为割口第1天,于割口第1天对菌筒覆盖黑膜;步骤3:出芽管理:在覆盖黑膜后对菌筒进行封闭式全避光出芽管理,直至形成分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3.1原基形成期:控制黑膜内温度18℃~28℃,湿度99%,二氧化碳浓度8000ppm~10000ppm的条件下培育5~8天,至原基形成并明显凸起;3.2原基膨大期:原基形成期后进入原基膨大期,控制黑膜内温度18℃~28℃,湿度99%,二氧化碳浓度10000ppm~15000ppm的条件下培育4~5天,至基块宽度和高度增大,原基表面出现凹凸,原基膨大期结束;3.3分支形成期:控制黑膜内温度20℃~27℃,湿度99%,二氧化碳浓度15000ppm~20000ppm的条件下培育8~9天,在原基块上出现许多小支体,在小支体上再增生出小支体,形成爪形芽体,至此,完成分支。
17.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菌筒为长筒塑料袋,规格:55cm
×
15cm
×
0.5mm,装料长度40cm。
18.实施例2~6
实施例2~6与实施例1均采用长筒塑料袋,催芽方法的区别在割口的长度、覆盖黑膜的时机、以及出芽管理中各参数略有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表1中同时示出覆膜时机分别为割口第10天和割口第12天的两个对比例。
19.表1 根据数值范围填表表2显示出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6的催芽方式的到产品评价指标(包括采收的产品的农艺形状、口感和产量)。
20.表2同时显示出割口10天覆盖黑膜与割口12天覆盖黑膜两个对比例。
21.表2
由表2可见,采用本发明割口九天之内全避光催芽方式得到的龙爪菇原基形成正常且健壮,产量较现有的龙爪菇栽培工艺均增加了20%以上,其中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龙爪菇质地脆硬,口感爽脆,单朵重量超过12克达到15克以上,朵形紧结、分支长度超过3cm,颜色呈一致的白色,可评定为优质的龙爪菇。
22.反观对比例1和2,割口后在光线较强的菇棚内放置至原基达到60%以上才开始全避光出芽管理,导致原基未能产生分支,且健壮程度一般,产量低。
23.由此,本发明实施例2和实施3明显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在外观、单朵重量指标上亦优于其他实施例,采用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方案预计优质菇率可达到90%以上。
24.本发明原基形成期通过适度喷水,一方面增加膜内湿度,避免菌丝干伏,一方面促使徒长菌丝倒伏,促进菌丝体扭结。同时,若二氧化碳浓度低于8000ppm,原基形成较快而小;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0000ppm,气生菌丝过旺,易形成假原基。
25.原基膨大期须保持原基表面有充足的水分,防止其表面过干形成菌皮,影响后续分支的形成。但又不能过量喷水,由于原基吸水量有限,菌筒失水量少,过量喷水会造成菌筒过度吸水,菌丝活力受损,接种口因过量吸水而烂口。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0~15000ppm,若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0ppm,原基增宽增高不足,分支后朵形偏小;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0ppm,过早抑制原基生长点生长,原基表明形成较厚菌皮,影响下一阶段分
支。
26.在分支形成期内,温度是影响分支的第一因子,膜内温度过低,分支速度慢,分支少,培育出的龙爪短而粗,商品性状差,膜内温度过高,原基凸起的生长点死亡,不分支,原基持续生长,培育出的只是膨大的原基块,如高温时间长,原基块变黄,停止生长。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在15000~20000ppm,若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5000ppm,分支偏少而粗;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00ppm,分支偏细且长速慢。
27.本发明同时对不同的割口形状对菇体朵形、菇体基部大小、采摘工效、袋内基部残留情况以及采后处理难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表3由表2可知,采用割短“|”口方式具有如下优势:1、菇体成单朵状,朵形大而完整;2、易采收:采收时容易成朵,因此采摘时可连根拔起,基部较少残留在菌袋中,无须费工进行残留基部处理。
28.本发明割口规格长度控制在2.5cm~3.0cm,割口长度过长,原基形成不一致,且过长,菇体朵形分散,采收时易掰碎,减少优质菇,割口长度过短,原基较短,形成的朵形较小,达不到优质菇要求。
29.割口深度掌握在0.8cm~1cm,深度不足,割口处容易干死,影响损伤菌丝恢复和原基形成,割口过深,菌丝恢复时间延长,原基形成推迟。割口宽度控制在0.8mm~1mm,割口宽度不足,形成的原基细小,菇体小朵,达不到优质菇要求,割口过宽,形成的原基粗大结实,不易采收,且采收时原基易残留在袋内,需额外花工处理袋内残留原基。每筒菌筒内的割口数量不限于12个,从不同的割口数量产品外观品质比较,割口数量少,单朵重,朵形大,品质好,因此,割口数量以每筒(袋)12个为宜。
30.综上,采用本发明方法突破了龙爪菇催芽环节的技术瓶颈,首创的封闭式全避光催芽方法使得菌丝恢复、原基形成一致性好,原基生长健壮、子实体朵型大而完整,最终培育出可具有白色或灰白色色泽、单朵菇重、农艺性状好、优质菇率高、产量高的新一代龙爪菇,并且采收龙爪菇和采后处理工效也大为提高。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
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7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