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104


本发明属于小麦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fusariumheadblight,fhb)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穗部病害。赤霉病一直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东北春麦区以及华南麦区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最严重的病害。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矮秆品种的推广、复种指数的提高和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由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向小麦主产区的黄淮冬麦区乃至北部冬麦区扩展,并且由偶发性病害变为常发性病害和主要病害。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全国小麦受害面积达1000万公顷。赤霉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着小麦产量和品质,而且产生的don等毒素给食品安全造成很大隐患。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和可靠的途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qtl已被正式命名为抗赤霉病基因且已建立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的是fhb1—fhb7。fhb1、fhb2、fhb4、fhb5来源于普通小麦,fhb3和fhb7来源于外缘种质材料。2019—2020年,fhb1和fhb7相继被克隆。fhb1基因是目前为止公认的效应最大、抗性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一般认为该基因位点具有良好的抗扩展效应,但也有研究表明该位点同时具有抗侵染效应和抗don毒素积累效应;来源于6bs染色体的fhb2是仅次于fhb1的在普通小麦中表现出抗扩展的主效基因(cuthbertpa,somersdj,brulé-babela.mappingoffhb2onchromosome6bs:agenecontrollingfusariumheadblightfieldresistance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2007,114:429-437)。通过品种间杂交,长江中下游麦区已创制和培育出一批在育种和生产上可以利用的抗源和中等抗病的品种,而目前黄淮冬麦区尤其是黄淮北片的小麦品种绝大部分高感赤霉病,缺少抗赤霉病品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技术日臻完善和成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2012年以来,提高小麦新品种赤霉病抗性成为黄淮冬麦区主要育种目标之一。抗源筛选和抗病材料创制是抗赤霉病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基础,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较好的品种和种质材料属春性、耐寒性差,难以在黄淮北片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中直接应用,冬性和半冬性的小麦赤霉病抗源种质材料匮乏,这些都为赤霉病抗源的直接利用带来困难。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常规育种,可为该麦区创制出目标性状比较突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半冬性抗赤霉病育种材料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麦区还未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抗赤霉病品种的先例。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该方法以南京农业大学创制的抗赤霉病中间材料为抗源、黄淮麦区北片优良品种(系)为农艺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创制出目标性状比较突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半冬性抗赤霉病育种材料,为培育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携带多个抗赤霉病基因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以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父本杂交,获得杂交一代种子;步骤二:以步骤一中杂交一代种子为母本,以抗白粉病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中间材料为父本杂交成f1,收获种子;步骤三:种植f1,混收脱粒产生f2;步骤四:f2在大田繁殖,挑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单株,将中选单株收获脱粒产生f3;步骤五:在f3-f4代中,按照株行在大田种植,选择株行性状表型较一致,综合抗病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株系,收获中选株系的3-5个纯合单株混合脱粒成f5,测定籽粒产量,筛选出产量高的品系;步骤六:中选f5品系中,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中选品系,每个品系接种30个穗子,鉴定赤霉病抗性,收获抗赤霉病好于中抗对照,接近抗病对照的平均亩产大于500公斤的品系。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至步骤三在温室中种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是指主要针对耐寒性、株高、株型、穗部性状、粒色及白粉病抗性等进行选择,挑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进一步地,所述在f3-f4代中,设黄淮麦区对照品种济麦22为农艺性状参照。进一步地,在步骤六中还包括中选f5株系按照小区种植在大田成鉴定圃,设黄淮麦区对照品种济麦22为农艺性状参照,全面进行产量鉴定、品质鉴定等,一次重复,6行区,小区长4m,宽1.5m,机械条播,基本苗15万/亩。幼苗习性、株型、粒型和株高等农艺性状调查参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小麦(ny/t1301-2007)。进一步地,所述携带多个抗赤霉病基因的中间材料为小麦nmas020,是南京农业大学利用望水白主效抗赤霉病位点近等基因系与ph691杂交创制的抗赤霉病中间材料,含有fhb1(位于3b染色体)、fhb2(6b)、fhb4(4b)和fhb5(5a)等4个抗赤霉病基因。进一步地,所述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济麦22,系山东农科院育成的小麦品种,参加山东省区试,两年均列第一名,平均亩产536.81公斤,比对照极显著增产10.7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增产4.05%;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18.08公斤,比对照显著增产4.67%,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5%。进一步地,所述抗白粉病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中间材料为石h083-366,来源于石家庄农科院的中间材料,植株较矮,株型紧凑,含pm21,抗白粉病。进一步地,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1和seqidno:2所示,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2连锁标记ljj-2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3和seqidno:4所示,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2连锁标记ljj-3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5和seqidno:6所示。采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的对应连锁标记ljj-1,所述pcr扩增的方法为:所述pcr扩增的体系为10μl,包含30ng/μl小麦基因组dna1.0μl、10×pcrbuffer1.0μl、10mmdntp0.2μl、10mmmgcl21.0μl、5utaq聚合酶0.2μl、5μm的上游引物0.4μl、5μm的下游引物0.4μl和无菌去离子水5.8μl;所述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64℃退火30s,72℃延伸45s,35个循环;72℃延伸10分钟;4℃保存。采用ljj-1引物在1%琼脂糖电泳液中检测本研究所涉及材料连同亲本,目标基因型与nmas020相同,为中选材料。采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2的对应连锁标记ljj-2和ljj-3,所述pcr扩增的方法为:所述pcr扩增的体系为10μl,包含30ng/μl小麦基因组dna1.0μl、10×pcrbuffer1.0μl、10mmdntp0.2μl、10mmmgcl21.0μl、5utaq聚合酶0.2μl、5μm的上游引物0.4μl、5μm的下游引物0.4μl和无菌去离子水5.8μl;所述pcr扩增程序为:(1)94℃预变性8min,(2)94℃变性30s,(3)ljj-2引物60℃退火40s;ljj-3引物61℃退火40s,(4)72℃延伸30s,36个循环,(5)72℃延伸10分钟;(6)4℃保存。采用ljj-2、ljj-3引物在8%非变性聚丙乙烯酰胺凝胶电泳液,arc:bis=19:1,200伏电泳1小时40分钟~2小时30分钟,检测本研究所涉及材料连同亲本,目标基因型与nmas020相同视为阳性,为中选材料。进一步地,所述抗病对照为苏麦3号,中抗对照为郑9023。进一步地,所述抗赤霉病好于中抗品种是指接种25天后品系的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小于中抗品种。进一步地,所述单花滴注法接种所用菌种为禾谷镰刀菌f.g(fusariumgraminearum)15-adon型,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惠赠,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楚秀生繁种并提供,采用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鉴定;用微量移液器取20微升分生孢子悬浮液,注入麦穗中部小穗刚开花的小花内;每个品种接种5穗,接种麦穗套保鲜袋保湿3天,接种后21d调查每个接种穗的发病小穗和总小穗数,计算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作为赤霉病抗性评价指标(xuesl,xuf,tangmz,etal.predisemappingfhb5,amajorqtlconditioningresistancetofusariuminfection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2011,123(6):1055-106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发明分析验证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及不同抗病基因组合,其赤霉病抗性不同。在仅含有一个抗病基因的4类品系中,含有fhb1和fhb4的品系平均病小穗数明显低于含fhb2和fhb5类型的品系及对照济麦22的感病小穗数和病小穗率,表现赤霉病抗性较好;在含有2个抗病基因组合中,含有(fhb1 fhb2)的品系平均感病小穗数和平均感病小穗率显著低于(fhb1 fhb4)的品系。含有单一抗病基因与含有两个同类型抗病基因的表现有显著差异,可见抗病基因组合之间的抗病效果并没有预见性。本发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其中采用的分子标记为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1和ljj-2,利用该特定组合可提高抗赤霉病育种的效率。2)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创制出目标性状比较突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半冬性抗赤霉病育种材料济麦8681和济麦8775,为培育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小麦新品系济麦8681和济麦8775的赤霉病抗性表现及田间长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是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实施例1抗赤霉病育种群体构建及杂种后代选育方法以nmas020为母本,以济麦22为父本杂交,获得杂交f1。以杂种f1为母本,以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石h083-366为父本复交,复交目的主要是提高杂种后代白粉病抗性;复交后代采用系谱法主要针对耐寒性、株高、株型、穗部性状、粒色及白粉病抗性等进行选育,单株和株系利用分子标记跟踪检测抗赤霉病基因;对53个性状基本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赤霉病抗性,济麦22为感病对照。与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紧密连锁的标记特异引物序列如表1所示,表1fhb1和fhb2连锁标记引物序列信息检测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的对应连锁标记ljj-1,所述pcr扩增的方法为:所述pcr扩增的体系为10μl,包含30ng/μl小麦基因组dna1.0μl、10×pcrbuffer1.0μl、10mmdntp0.2μl、10mmmgcl21.0μl、5utaq聚合酶0.2μl、5μm的上游引物0.4μl、5μm的下游引物0.4μl和无菌去离子水5.8μl;所述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64℃退火30s,72℃延伸45s,35个循环;72℃延伸10分钟;4℃保存。采用ljj-1引物在1%琼脂糖电泳液中检测本研究所涉及材料连同亲本,目标基因型与nmas020相同,为中选材料。检测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2的对应连锁标记ljj-2和ljj-3,所述pcr扩增的方法为:所述pcr扩增的体系为10μl,包含30ng/μl小麦基因组dna1.0μl、10×pcrbuffer1.0μl、10mmdntp0.2μl、10mmmgcl21.0μl、5utaq聚合酶0.2μl、5μm的上游引物0.4μl、5μm的下游引物0.4μl和无菌去离子水5.8μl;所述pcr扩增程序为:(1)94℃预变性8min,(2)94℃变性30s,(3)ljj-2引物60℃退火40s;ljj-3引物61℃退火40s,(4)72℃延伸30s,36个循环,(5)72℃延伸10分钟;(6)4℃保存。采用ljj-2、ljj-3引物在8%非变性聚丙乙烯酰胺凝胶电泳液,arc:bis=19:1,200伏电泳1小时40分钟~2小时30分钟,检测本研究所涉及材料连同亲本,目标基因型与nmas020相同视为阳性,为中选材料。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标记特异引物及扩增参见文章(xuesl,ligq,jiahy,etal.finemappingfhb4,amajorqtlconditioningresistancetofusariuminfection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2010,121(1):147-156.xuesl,xuf,tangmz,etal.predisemappingfhb5,amajorqtlconditioningresistancetofusariuminfection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2011,123(6):1055-1063.)。53个品系及对照济麦22种植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15条田,顺序排列,一次重复,6行区,小区长4m,宽1.5m,机械条播,基本苗15万/亩。幼苗习性、株型、粒型和株高等农艺性状调查参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小麦(ny/t1301-2007)。赤霉病鉴定所用菌种为禾谷镰刀菌f.g(fusariumgraminearum)15-adon型,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惠赠,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楚秀生繁种并提供,采用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鉴定;用微量移液器取20微升分生孢子悬浮液,注入麦穗中部小穗刚开花的小花内;每个品种接种5穗,接种麦穗套保鲜袋保湿3天,接种后21d调查每个接种穗的发病小穗和总小穗数,计算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作为赤霉病抗性评价指标。育种实践表明,苏麦3号和望水白等赤霉病抗源材料及其衍生系虽然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但农艺性状、其它病害抗性和丰产性等较差,由于基因连锁关系,在进行综合性状选择时往往会导致抗赤霉病目标基因的丢失。本发明的抗赤霉病复交育种群体,经过连续多代田间优良单株和株系农艺性状选择最终保留了53个株系(品系),经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56个品系中共33个品系含有1-3个抗病基因,占62.3%;不含任何位点的有20个,占37.7%(表2)。尽管杂种各世代都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并且在早代曾出现过15种基因组合类型(包括4个基因组合类型,fhb1 fhb2 fhb4 fhb5),但可能由于田间综合农艺性状的选择,结果只出现了7种基因组合类型。表2不同基因及其组合的品系数量从总体上看,含有不同数量的抗赤霉病基因,其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均有显著差异,含有3个抗赤霉病基因的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均显著低于含有2个抗赤霉病基因的,含有2个抗赤基因的显著低于含有1个的,含有1个抗赤基因的显著低于不含有任何抗赤霉病基因的品系及对照品种济麦22(表3)。根据赤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和评价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含有一个抗病主效基因可达到中感水平,含2个基因可达到中抗及以上抗性水平,含有3个抗病基因可达到高抗水平,不含任何主效基因的品种(系)(包括对照济麦22)表现高感赤霉病。因此,选取抗赤霉病基因组合(fhb1 fhb2)作为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分子筛选标记。表3含不同数量抗病基因品系赤霉病平均表现实施例2步骤一:第一年4月在温室以携带多个抗赤霉病基因的中间材料nmas020为母本,以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济麦22为父本杂交,获得杂交f1种子。步骤二:第二年4月继续在温室以杂种f1为母本,以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中间材料石h083-366为父本杂交成f1,收获种子。步骤三:第三年4月继续在温室种植f1,混收脱粒产生f2。步骤四:第四年10月将f2在大田繁殖,主要针对耐寒性、株高、株型、穗部性状、粒色及白粉病抗性等进行选择,挑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单株,将中选单株收获脱粒产生f3。其中,与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紧密连锁的标记特异引物序列如表3所示,步骤五:第五年10月将f3按照株行在大田种植,设黄淮麦区对照品种济麦22为农艺性状参照,选择株行性状表型较一致,综合抗病和农艺性状好的株系,按照前述扩增步骤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株系,收获中选株系的3-5个纯合单株混合脱粒成f4,测定籽粒产量,筛选出产量高的株系。步骤六:第六年10月中选f4株系种植在大田,三行区,设黄淮麦区对照品种济麦22为农艺性状参照,选择株行性状表型较一致,综合抗病和农艺性状好的株系,按照前述扩增步骤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株系,收获中选株系的3-5个纯合单株混合脱粒成f5,测定小区产量,筛选出产量排名靠前的株系3个。步骤七:第七年10月将中选f5株系按照小区种植在大田成鉴定圃,设黄淮麦区对照品种济麦22为农艺性状参照,全面进行产量鉴定、品质鉴定等,一次重复,6行区,小区长4m,宽1.5m,机械条播,基本苗15万/亩。幼苗习性、株型、粒型和株高等农艺性状调查参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小麦(ny/t1301-2007)。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中选品系,每个品系接种30个穗子,鉴定赤霉病抗性,济麦22为感病对照,苏麦3号为抗病对照,郑9023为中抗对照,收获赤霉病抗性好于郑9023,接近苏麦3号的平均亩产大于500公斤的品系济麦8681和济麦8775(表1、附图1a和附图1b)。赤霉病鉴定所用菌种为禾谷镰刀菌f.g(fusariumgraminearum)15-adon型,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惠赠,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楚秀生繁种并提供,采用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鉴定;用微量移液器取20微升分生孢子悬浮液,注入麦穗中部小穗刚开花的小花内;每个品种接种5穗,接种麦穗套保鲜袋保湿3天,接种后21d调查每个接种穗的发病小穗和总小穗数,计算平均病小穗数和平均病小穗率(%),作为赤霉病抗性评价指标(xuesl,xuf,tangmz,etal.predisemappingfhb5,amajorqtlconditioningresistancetofusariuminfection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2011,123(6):1055-1063)。表4济麦8681和济麦8775赤霉病抗性检测结果品名ffhb平均病小穗数平均病小穗率济麦8681 2.210.5济麦8775 2.09.5济麦22(感病对照)--12.567.9郑9023(中抗对照)--5.225.8苏麦3号(抗病对照) 1.05.0济麦868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附图1c,表5),该品系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苗色较浅,耐寒性好(2级);株型较为紧凑,株高78cm,抽穗期较对照济麦22早5天左右,成熟期早3天,为中早熟品种;穗椭圆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形,千粒重45克。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小区产量530.1kg/亩,较对照济麦22增产3.29%济麦8775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附图1d,表5),该品系幼苗半直立,叶片较窄,苗色较深,耐寒性好(2级);株高81cm,抽穗期较对照济麦22早5天,成熟期早3天,为中早熟品种;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型,千粒重42克。小区产量520.9kg/亩,较对照济麦22增产0.85%。表5济麦8681、济麦8775综合农艺性状综上,通过本发明的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在选育世代中利用分子标记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的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创制出目标性状比较突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半冬性抗赤霉病育种材料济麦8681、济麦8775,为培育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数值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除非另有规定,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sequencelisting<11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20>一种小麦赤霉病抗扩展分子育种方法<130>2021<160>6<170>patentinversion3.3<210>1<211>20<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1attcctactagccgcctggt20<210>2<211>20<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2actggggcaagcaaacattg20<210>3<211>19<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3ggagattgaccgagtggat19<210>4<211>18<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4cgtgagagcggttctttg18<210>5<211>18<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5atgcctgcttgctcactg18<210>6<211>18<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6tcctatgcgttcggttgg18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携带多个抗赤霉病基因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以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父本杂交,获得杂交一代种子;

步骤二:以步骤一中杂交一代种子为母本,以抗白粉病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中间材料为父本杂交成f1,收获种子;

步骤三:种植f1,混收脱粒产生f2;

步骤四:f2在大田繁殖,挑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单株,将中选单株收获脱粒产生f3;

步骤五:在f3-f4代中,按照株行在大田种植,选择株行性状表型较一致,综合抗病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检测和筛选中选单株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选择分子标记检测均呈阳性的株系,收获中选株系的3-5个纯合单株混合脱粒成f5,测定籽粒产量,筛选出产量高的品系;

步骤六:中选f5品系中,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中选品系,每个品系接种30个穗子,鉴定赤霉病抗性,收获抗病性好于中抗对照,接近抗病对照的平均亩产大于500公斤的品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携带多个抗赤霉病基因的中间材料为小麦nmas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济麦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白粉病的农艺性状优良的中间材料为石h083-36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1和seqidno:2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2连锁标记ljj-2和ljj-3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3、seqidno:4所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赤霉病基因fhb2连锁标记ljj-3的引物序列如seqidno:5、seqidno:6所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对照为苏麦3号,中抗对照为郑9023。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该方法以抗赤霉病中间材料为抗源、黄淮麦区北片优良品种(系)为农艺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其中分子标记为抗赤霉病基因Fhb1连锁标记LJJ‑1和Fhb2的连锁标记LJJ‑2和LJJ‑3,从而创制出目标性状比较突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半冬性抗赤霉病育种材料,为培育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军;胡文静;李豪圣;陈雪燕;翟胜男;曹新有;宋健民;郭军;刘成;刘爱峰;程敦公;楚秀生;李法计;韩冉;訾妍;汪晓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08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