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病虫害的无害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产量成为种植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单季稻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但水稻病虫害却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上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为田间见病见虫,且病虫数量或为害达到防治标准时进行药剂防治,着重针对某一病害或某一虫害而进行的单独配方防治。随着作物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变化伴随出现了病虫害的新情况,以单一病虫为单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不适应新的生产条件,研究某一稻作区域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新规律及其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已成为今后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主要任务。
另外,相较于连作晚稻,单季晚稻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如季节宽松、育秧期气温适宜、抽穗扬花期能安全齐穗、灌浆结实期较长,特别是营养生长期延长,个体生长发育充分,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转化,单季晚稻单产水平高于连作晚稻。然而,受耕作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使单季杂交晚稻的主要病虫害发生了新的变化,防控技术也迫切需要作相应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水稻病虫害的无害防控方法,通过未见病虫或病虫尚未致害,进行提前防控,尤其针对单季杂交晚稻全季病虫草害整体致害作系统无害防治,以提升水稻产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病虫草的无害防控方法,包括育秧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灌浆结实期的病虫草害提前防控,其中,所述育秧期防控包括秧苗移栽或机插前氯虫·噻虫嗪 呋虫胺防控;所述分蘖期防控包括分蘖中后期氯虫·噻虫嗪 吡蚜酮 苯甲·嘧菌酯防控。
优选的是,所述育秧期防控还包括秧苗移栽或机插前,针对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噻菌铜,针对稻瘟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吡唑醚菌酯。
更优选的是,所述秧苗为无病虫害秧苗。
优选的是,所述分蘖期防控还包括草害防控,所述草害防控包括:
秧苗移栽后第一次分蘖肥:丁·苄拌肥撒施,移栽后25-30天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
稗草3-5叶期:五氟磺草胺或氰氟草酯防控;千金子3-5叶期:氰氟草酯防控;当稗草、千金子5叶期后,所述药剂增施防控;
莎草及双子叶杂草:第一次搁田时,灭草松 二甲四氯防控。
更优选的是,所述秧苗移栽后第一次分蘖肥防控后田间要保持3-5厘米水层4-5天。
更优选的是,所述稗草、千金子、莎草及双子叶杂草防控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3-5厘米,并保水3-5天。
优选的是,所述幼穗分化期防控包括:以褐飞虱拐点为基准,防控关键节点为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3-5天,氯虫苯甲酰胺 呋虫胺 苯甲·嘧菌酯防控;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苯甲·丙环唑防控。
优选的是,所述抽穗期防控包括:破口齐穗期,依据分蘖期防控及幼穗分化期防控进行二次防控。
优选的是,所述灌浆结实期防控包括氯虫苯甲酰胺 吡蚜酮防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病虫草害的无害防控方法,通过未见病虫或病虫尚未致害,进行提前防控,尤其针对单季杂交晚稻全季病虫草害整体致害作系统无害防治。相较于传统见害防治,无害防控方法水稻增产率可以达到45%左右,明显增加了水稻种植收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病虫草害的无害防控方法,包括育秧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灌浆结实期的病虫草害提前防控。其中,
育秧期:良好的秧田环境和良种是获得无病虫害秧苗的关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无病虫害秧苗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清除秧田杂草,通过翻耕深埋杂草,精做秧田清理杂草,并清除秧田四周杂草;通过消毒浸种和拌种防病,减少秧苗病虫害的发生。消毒浸种时,对于恶苗病、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流行地区,优选4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进行浸种,在咪鲜胺产生抗性地区,选择25%氰烯菌酯乳油进行浸种;对于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型病害流行地区,优选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浸种。进一步优选的是,药剂浸种浓度为1000-2000倍液连续浸种24-48小时,浸种后用清水洗净。更优选的是,药剂浸种浓度为1500倍液连续浸种36小时。拌种防病时,针对秧苗期灰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和蚜虫防治,以及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防,及时做好药剂浸种消毒后的常规催芽或温箱催芽,然后利用吡虫啉进行拌种,优选按每千克干种子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8克拌种或60%吡虫啉种衣剂4毫升均匀拌种。
当将水稻秧苗由秧田移栽入本田时,带药下田,进行育秧期无病虫害提前防控,包括秧苗移栽或机插前氯虫·噻虫嗪 呋虫胺防控。优选的是,秧苗移栽或机插前3-5天,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0-4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40-60毫升,混合兑水30-45升喷施;更优选的是,秧苗移栽或机插前4天,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5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50毫升,混合兑水40升喷施。针对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噻菌铜,优选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克,更优选20%噻菌铜悬浮剂120克。针对稻瘟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吡唑醚菌酯,优选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克,更优选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5克。
分蘖期:对于病虫害,一般在分蘖期中后期,针对螟害和纹枯病等潜害进行防治。本发明在分蘖中后期选择氯虫·噻虫嗪 吡蚜酮 苯甲·嘧菌酯进行组合防控。优选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10-20克 50%吡蚜酮悬浮剂20-30克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混合兑水30-45升喷施;更优选的是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15克 50%吡蚜酮悬浮剂25克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混合兑水40升喷施。当田间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的80%、采取多次轻搁、控制无效分蘖阶段,则要针对分蘖期病虫害防控未到位,或失时或配方失准或偶发未常见病虫害,采取对症配方挑治,可选择上述带药下田防治药剂配方。
另外,分蘖期还包括针对草害进行防治。本发明在秧苗移栽后施第一次分蘖肥时,选择丁·苄拌肥撒施,如尿素或复合肥,还可拌泥沙撒施。优选秧苗移栽后6-7天,35%丁·苄可湿性粉剂100-120克/亩拌肥撒施,进一步优选35%丁·苄可湿性粉剂施110克/亩拌肥撒施。秧苗移栽后25-30天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丁·苄施药后田间要保持3-5厘米水层4-5天,优选保持4厘米水层5天。
稗草在稻田内广泛分布,已成为水稻产区第一恶性杂草;千金子在水稻田里也极易萌发。针对稗草和千金子草害,本发明在稗草3-5叶期,选择五氟磺草胺或氰氟草酯进行防控,优选每亩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0-60毫升或10%氰氟草酯乳油50-60毫升兑水30-40升喷雾,更优选每亩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5毫升或10%氰氟草酯乳油55毫升兑水35升喷雾。在千金子3-5叶期,选择氰氟草酯进行防控,优选每亩10%氰氟草酯乳油60-70毫升兑水30-40升喷雾,更优选的是每亩10%氰氟草酯乳油65毫升兑水35升喷雾。当稗草、千金子生长至5叶期以后,上述各药剂增施20-30毫克/亩喷雾防控,优选增施25毫克/亩喷雾防控。对于莎草及双子叶杂草,本发明在第一次搁田时,选用灭草松 二甲四氯进行综合防控,优选每亩48%灭草松乳油100-120毫升 13%二甲四氯水剂80-100毫升,兑水50-60升对草喷雾,更优选的是每亩48%灭草松乳油110毫升 13%二甲四氯水剂90毫升,兑水55升对草喷雾。上述药剂施药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3-5厘米,并保水3-5天,优选药后一天灌水4厘米,并保水4天。另外,五氟磺草胺对大豆较敏感,施药时避免药液飘移。
幼穗分化期:此生育时期是病虫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原则上以褐飞虱拐点为基准,防控关键节点为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3-5天,选用酰胺类或双酰肼类 新烟碱类 苯甲环唑类或菌酯类药剂。本发明在幼穗分化期,以褐飞虱拐点为基准,防控关键节点为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3-5天,选择氯虫苯甲酰胺 呋虫胺 苯甲·嘧菌酯进行组合防控,优选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3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20-30毫升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兑水30-45升喷雾,更优选的是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25毫升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兑水40升喷雾。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选择苯甲·丙环唑进行防控,可有效防治稻曲病,优选每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0-25毫升兑水30-45升喷雾,更优选的是每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5毫升兑水40升喷雾。
抽穗期:做好看天看苗看肥看病看虫潜害趋势适时适点对症(病虫种类单独或组合形式)配方(参见分蘖期防病治虫)防治。对穗瘟流行地区要做好破口期和齐穗期选用吡唑醚菌酯药剂(配方及剂量参见育秧期带药下田)持续防治。稻曲病在破口期(配方参见幼穗分化期)再防治一次。
灌浆结实期:针对螟虫和褐飞虱潜害,本发明选择氯虫苯甲酰胺 吡蚜酮进行组合防控,优选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40毫升 50%吡蚜酮悬浮剂50-60毫升兑水40-50升进行喷施,更优选的是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 50%吡蚜酮悬浮剂55毫升兑水45升进行喷施。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也可结合在专业预测预报预警指导下,做好看天看苗看当地病虫情报,及时有效开展针对性的病虫草害致害防控。同时,做好水稻土、肥、水、种、管等配套栽培技术保健实施。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在浙江省临海市单季杂交晚稻作物区进行,包括:
(1)育秧期:
a.清除秧田杂草。通过翻耕深埋杂草,精做秧田清理杂草,并清除秧田四周杂草。
b.浸种消毒。4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连续浸种36小时,浸种后用水清洗,在常温下催芽至露白。
c.拌种防病。每千克干种子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克拌种。
d.带药下田。秧苗移栽或机插前4天,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5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50毫升,混合兑水40升喷施。在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添加20%噻菌铜悬浮剂120克。在稻瘟病流行地区,添加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5克。
(2)分蘖期:
a.化学除草。在秧苗移栽后6天,用35%丁·苄可湿性粉剂110克/亩拌肥撒施。移栽25天后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施药后田间保持4厘米水层5天。在稗草3-5叶期,每亩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5毫升兑水35升喷雾;在千金子3-5叶期,每亩10%氰氟草酯乳油65毫升兑水35升喷雾。第一次搁田时,每亩48%灭草松乳油110毫升 13%二甲四氯水剂90毫升,兑水55升对草喷雾。施药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4厘米,并保水4天。
b.防病治虫。分蘖中后期,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15克 50%吡蚜酮悬浮剂25克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混合兑水40升喷施。
(3)幼穗分化期:
a.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4天,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25毫升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兑水40升喷雾;
b.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每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5毫升兑水40升喷雾。
(4)抽穗期:
破口齐穗期,依据分蘖期防控及幼穗分化期防控进行二次防控。
(5)灌浆结实期:
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 50%吡蚜酮悬浮剂55毫升兑水45升进行喷施。
全生育期内做好肥水管理。
实施例2
(1)育秧期:
a.清除秧田杂草。通过翻耕深埋杂草,精做秧田清理杂草,并清除秧田四周杂草。
b.浸种消毒。25%氰烯菌酯乳油1000倍液连续浸种48小时,浸种后用水清洗,在常温下催芽至露白。
c.拌种防病。每千克干种子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克拌种。
d.带药下田。秧苗移栽或机插前4天,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40毫升,混合兑水30升喷施。在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添加20%噻菌铜悬浮剂100克。在稻瘟病流行地区,添加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克。
(2)分蘖期:
a.化学除草。在秧苗移栽后6天,用35%丁·苄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拌肥撒施。移栽30天后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施药后田间保持3厘米水层5天。在稗草3-5叶期,每亩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0毫升兑水30升喷雾;在千金子3-5叶期,每亩10%氰氟草酯乳油60毫升兑水30升喷雾。第一次搁田时,每亩48%灭草松乳油100毫升 13%二甲四氯水剂80毫升,兑水50升对草喷雾。施药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3厘米,并保水5天。
b.防病治虫。分蘖中后期,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10克 50%吡蚜酮悬浮剂20克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混合兑水30升喷施。
(3)幼穗分化期:
a.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3天,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20毫升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兑水30升喷雾;
b.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每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0毫升兑水30升喷雾。
(4)抽穗期:
破口齐穗期,依据分蘖期防控及幼穗分化期防控进行二次防控。
(5)灌浆结实期:
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毫升 50%吡蚜酮悬浮剂50毫升兑水40升进行喷施。
全生育期内做好肥水管理。
实施例3
(1)育秧期:
a.清除秧田杂草。通过翻耕深埋杂草,精做秧田清理杂草,并清除秧田四周杂草。
b.浸种消毒。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2000倍液连续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水清洗,在常温下催芽至露白。
c.拌种防病。每千克干种子用60%吡虫啉种衣剂4毫升均匀拌种。
d.带药下田。秧苗移栽或机插前4天,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4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60毫升,混合兑水45升喷施。在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添加20%噻菌铜悬浮剂125克。在稻瘟病流行地区,添加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克。
(2)分蘖期:
a.化学除草。在秧苗移栽后7天,用35%丁·苄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拌肥撒施。移栽25天后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施药后田间保持5厘米水层4天。在稗草3-5叶期,每亩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0毫升兑水40升喷雾;在千金子3-5叶期,每亩10%氰氟草酯乳油70毫升兑水40升喷雾。第一次搁田时,每亩48%灭草松乳油120毫升 13%二甲四氯水剂100毫升,兑水60升对草喷雾。施药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5厘米,并保水3天。
b.防病治虫。分蘖中后期,每亩4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20克 50%吡蚜酮悬浮剂30克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混合兑水45升喷施。
(3)幼穗分化期:
a.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5天,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毫升 20%呋虫胺悬浮剂30毫升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毫升兑水45升喷雾;
b.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每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5毫升兑水45升喷雾。
(4)抽穗期:
破口齐穗期,依据分蘖期防控及幼穗分化期防控进行二次防控。
(5)灌浆结实期:
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毫升 50%吡蚜酮悬浮剂60毫升兑水50升进行喷施。
全生育期内做好肥水管理。
对比例1
传统防治:田间见病见虫,且病虫数量或为害达到防治标准时进行药剂防治。全生育期内做好肥水管理。
本发明水稻病虫草害的无害防控方法增产效果:
2019-2020年临海单季杂交晚稻示范方产量及与对比例1晚稻产量的比较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水稻病虫害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育秧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灌浆结实期的病虫草害提前防控,其中,所述育秧期防控包括秧苗移栽或机插前氯虫·噻虫嗪 呋虫胺防控;所述分蘖期防控包括分蘖中后期氯虫·噻虫嗪 吡蚜酮 苯甲·嘧菌酯防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期防控还包括秧苗移栽或机插前,针对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噻菌铜,针对稻瘟病流行地区,所述防控药剂中添加吡唑醚菌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为无病虫害秧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蘖期防控还包括草害防控,所述草害防控包括:
秧苗移栽后第一次分蘖肥:丁·苄拌肥撒施,移栽后25-30天对失治区域进行补除;
稗草3-5叶期:五氟磺草胺或氰氟草酯防控;千金子3-5叶期:氰氟草酯防控;当稗草、千金子5叶期后,所述药剂增施防控;
莎草及双子叶杂草:第一次搁田时,灭草松 二甲四氯防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栽后第一次分蘖肥防控后田间要保持3-5厘米水层4-5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稗草、千金子、莎草及双子叶杂草防控时田间排干水,药后一天灌水3-5厘米,并保水3-5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幼穗分化期防控包括:以褐飞虱拐点为基准,防控关键节点为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3-5天,用氯虫苯甲酰胺 呋虫胺 苯甲·嘧菌酯防控;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相平时,苯甲·丙环唑防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穗期防控包括:破口齐穗期,依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4所述分蘖期防控及权利要求7所述幼穗分化期防控进行二次防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结实期防控包括氯虫苯甲酰胺 吡蚜酮防控。
10.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害防控方法在单季杂交晚稻种植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