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真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竹黄是一种名贵中药,为药用真菌竹黄菌(shiraiabambusicolap.henn.)的子座,目前仍处于野生状态,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药用价值,而野生竹黄由于生长环境限制,无法对其环境及状态进行监控,同时野生竹黄的产能较低、子座个头较小且不利于采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通过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原种制作培养、竹黄子实体培养获得稳定且子座个头壮硕的竹黄,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用真菌竹黄的培养方法,更有利于监控和采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从野外采集成熟竹黄子实体,采摘时连同竹子枝条一同采收,采收回来之后将竹子枝条折断处的一端用脱脂棉保湿,子实体部分用牛皮纸袋包裹,收集竹黄子囊孢子,用接种针挑取少量的竹黄子囊孢子到pda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菌落后,转接到新鲜的pda试管中;
步骤二:原种制作培养,原种扩繁采用竹枝条种扩繁法,选用短慧竹枝条与原种培养基一起装袋消毒灭菌,所述原种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其中,原种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一中pda试管中的菌种接入到原种培养袋中,再将原种培养袋放入培养室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9℃,待菌种长满培养袋即可用于接种;
步骤三:栽培种扩繁,扩繁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扩繁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竹屑经充分发酵后加入扩繁培养基混匀后装入培养袋高压消毒灭菌,其中竹屑的质量比为10%-30%,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二中竹枝条接入栽培培养袋中,移入温度为25-29℃培养室中培养,待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时转移至温室大棚中进行子实体培养;
步骤四:竹黄子实体培养,将栽培袋转移到温室大棚中放置,摆放间距为10cm,并在靠近栽培袋顶端5cm、15cm处用美工刀割出3*1cm的长方形小口,每排4个等间距排列,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光照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温室温度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培养过程持续30天,直至子座达到最大状态。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的竹枝条长度为15cm,宽为2mm-4mm,并在石灰水中消毒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麸皮中搅拌。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50%-60%。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培养袋为聚丙烯食用菌栽培袋,且栽培袋的规格为17*33cm,一端具有开口。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二的原种培养基中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5:15:14:0.5:0.2:0.3。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的扩繁培养基中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0:15:14:10:0.5:0.2:0.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通过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原种制作培养、竹黄子实体培养获得稳定且子座个头壮硕的竹黄,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用真菌竹黄的培养方法,更有利于监控和采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从野外采集成熟竹黄子实体,采摘时连同竹子枝条一同采收,采收回来之后将竹子枝条折断处的一端用脱脂棉保湿,子实体部分用牛皮纸袋包裹,收集竹黄子囊孢子,用接种针挑取少量的竹黄子囊孢子到pda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菌落后,转接到新鲜的pda试管中。
步骤二:原种制作培养,原种扩繁采用竹枝条种扩繁法,选用短慧竹枝条与原种培养基一起装袋消毒灭菌,高压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所述原种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5:15:14:0.5:0.2:0.3。其中,竹枝条长度为15cm,宽为2mm-4mm,并在石灰水中消毒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麸皮中搅拌;且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50%%;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原种培养基含水量为55%;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一中pda试管中的菌种接入到原种培养袋中,再将原种培养袋放入培养室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9℃,待菌种长满培养袋即可用于接种。
步骤三:栽培种扩繁,扩繁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0:15:14:10:0.5:0.2:0.3。其中,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50%%;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扩繁培养基含水量为55%%,竹屑经充分发酵后加入扩繁培养基混匀后装入培养袋高压消毒灭菌,高压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其中竹屑的质量比为10%-30%,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二中竹枝条接入栽培培养袋中,移入温度为25℃-29℃培养室中培养,待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时转移至温室大棚中进行子实体培养;
上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培养袋为聚丙烯食用菌栽培袋,且栽培袋的规格为17*33cm,一端具有开口。
步骤四:竹黄子实体培养,将栽培袋转移到温室大棚中放置,摆放间距为10cm,并在靠近栽培袋顶端5cm、15cm处用美工刀割出3*1cm的长方形小口,每排4个等间距排列,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光照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温室温度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培养过程持续30天,直至子座达到最大状态。其中,竹黄子实体的诱导关键在于光照、温度及湿度,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以保证3分阳7分阴,过强或过弱的光照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室温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适当的温差刺激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分化,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3-5天后菌棒表面,开始长出子座,子座呈灰白色,逐步膨大成粉色或粉红色瘤状物,约30天后子座达到最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从野外采集成熟竹黄子实体,采摘时连同竹子枝条一同采收,采收回来之后将竹子枝条折断处的一端用脱脂棉保湿,子实体部分用牛皮纸袋包裹,收集竹黄子囊孢子,用接种针挑取少量的竹黄子囊孢子到pda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菌落后,转接到新鲜的pda试管中。
步骤二:原种制作培养,原种扩繁采用竹枝条种扩繁法,选用短慧竹枝条与原种培养基一起装袋消毒灭菌,高压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所述原种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5:15:14:0.5:0.2:0.3。其中,竹枝条长度为15cm,宽为2mm-4mm,并在石灰水中消毒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麸皮中搅拌;且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60%;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原种培养基含水量为60%;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一中pda试管中的菌种接入到原种培养袋中,再将原种培养袋放入培养室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9℃,待菌种长满培养袋即可用于接种。
步骤三:栽培种扩繁,扩繁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0:15:14:10:0.5:0.2:0.3。其中,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60%;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扩繁培养基含水量为60%,竹屑经充分发酵后加入扩繁培养基混匀后装入培养袋高压消毒灭菌,高压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其中竹屑的质量比为10%-30%,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二中竹枝条接入栽培培养袋中,移入温度为25℃-29℃培养室中培养,待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时转移至温室大棚中进行子实体培养;
上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培养袋为聚丙烯食用菌栽培袋,且栽培袋的规格为17*33cm,一端具有开口。
步骤四:竹黄子实体培养,将栽培袋转移到温室大棚中放置,摆放间距为10cm,并在靠近栽培袋顶端5cm、15cm处用美工刀割出3*1cm的长方形小口,每排4个等间距排列,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光照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温室温度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培养过程持续约30天,直至子座达到最大状态。其中,竹黄子实体的诱导关键在于光照、温度及湿度,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以保证3分阳7分阴,过强或过弱的光照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室温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适当的温差刺激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分化,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3-5天后菌棒表面,开始长出子座,子座呈灰白色,逐步膨大成粉色或粉红色瘤状物,约30天后子座达到最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竹黄菌种的分离培养,从野外采集成熟竹黄子实体,采摘时连同竹子枝条一同采收,采收回来之后将竹子枝条折断处的一端用脱脂棉保湿,子实体部分用牛皮纸袋包裹,收集竹黄子囊孢子,用接种针挑取少量的竹黄子囊孢子到pda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菌落后,转接到新鲜的pda试管中;
步骤二:原种制作培养,原种扩繁采用竹枝条种扩繁法,选用短慧竹枝条与原种培养基一起装袋消毒灭菌,所述原种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其中,原种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一中pda试管中的菌种接入到原种培养袋中,再将原种培养袋放入培养室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9℃,待菌种长满培养袋即可用于接种;
步骤三:栽培种扩繁,扩繁培养基包括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扩繁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竹屑经充分发酵后加入扩繁培养基混匀后装入培养袋高压消毒灭菌,其中竹屑的质量比为10%-30%,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二中竹枝条接入栽培培养袋中,移入温度为25-29℃培养室中培养,待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时转移至温室大棚中进行子实体培养;
步骤四:竹黄子实体培养,将栽培袋转移到温室大棚中放置,摆放间距为10cm,并在靠近栽培袋顶端5cm、15cm处用美工刀割出3*1cm的长方形小口,每排4个等间距排列,温室大棚顶部采用4针遮阳网遮盖,光照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温室温度控制在18-28℃,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上,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培养过程持续30天,直至子座达到最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的竹枝条长度为15cm,宽为2mm-4mm,并在石灰水中消毒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麸皮中搅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竹屑需加水发酵10-15天,湿度控制在5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竹叶粉为短慧竹竹叶粉烘干后研磨成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培养袋为聚丙烯食用菌栽培袋,且栽培袋的规格为17*33cm,一端具有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消毒灭菌的条件参数为:压力0.15mpa,温度115℃,时间12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的原种培养基中竹屑、竹叶粉、麸皮、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5:15:14:0.5:0.2: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用真菌竹黄的袋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的扩繁培养基中竹屑、竹叶粉、麸皮、棉籽壳、石膏、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重量比为60:15:14:10:0.5:0.2:0.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