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系统包括在多个层站之间沿着井道行进的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电梯轿厢可能会停在电梯井道内位于层站之间的位置。结果,乘客可能被困在电梯轿厢内。为了释放乘客,合格的机械师必须访问现场来以手动紧急救援操作运行电梯系统。对于被困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来说,等待机械师来将其从电梯轿厢中释放出去是令人不快的,因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电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电梯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系统,至少包括电梯井、轿厢和提升机构,所述电梯井配置有若干个设置有探测器的电梯门,所述轿厢配置有设置有识别体的轿厢门,在所述探测器和所述识别体不位于同一高度的时长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轿厢配置为:与所述电梯井产生相对移动,以使得所述探测器和所述识别体能够位于同一高度,其中,在所述探测器和所述识别体位于同一高度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和所述轿厢门能够开启。
优选的,轿厢至少包括外框架和滑动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中的箱体,所述箱体中设置有烟雾传感器,在所述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箱体中存在烟雾的情况下,所述箱体配置为:在所述外框架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或者在所述外框架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轿厢至少包括外框架和滑动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中的箱体,所述外框架上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在所述箱体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阻尼机构工作以增大外框架与电梯井之间的阻力,或者,在所述箱体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阻尼机构工作以增大外框架与电梯井之间的阻力。
优选的,所述电梯系统配置有彼此耦合的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在所述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轿厢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速度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控制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阻尼机构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和所述第二阻尼机构均至少包括压缩弹簧、充气筒和若干个活塞筒,所述压缩弹簧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上,所述充气筒与所述活塞筒连通,所述活塞筒中设置有活塞,在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所述充气筒能够被挤压,使得所述活塞能够移动以抵靠接触至所述电梯井。
优选的,所述活塞筒上设置有带有单向阀的通气孔,在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阻尼机构的充气筒的体积减小,以使得其对应的活塞能够移动以与所述电梯井抵靠接触,并且,第二阻尼机构的充气筒的体积增大,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其对应的单向阀进入该充气筒,或者,在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阻尼机构的充气筒的体积减小,以使得其对应的活塞能够移动以与所述电梯井抵靠接触,并且,第一阻尼机构的充气筒的体积增大,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其对应的单向阀进入该充气筒。
优选的,所述外框架与所述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充气气囊和第二充气气囊,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排气孔,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充气气囊与所述第一排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充气气囊与所述第二排气孔连通,在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进入所述箱体,或者,在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进入所述箱体。
优选的,箱体的顶部第三充气气囊和第三排气孔,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充气气囊和第四排气孔,所述第三充气气囊与所述第三排气孔连通,所述第四充气气囊与所述第四排气孔连通,在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箱体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排气孔排出,或者,在箱体相对于所述外框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箱体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四排气孔排出。
优选的,所述电梯系统配置有设置于电梯井之外的图像采集器和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图像采集器能够采集电梯井之外的移动物体的图像数据以确定所述移动物体与图像采集器之间的实时距离,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箱体中所有乘坐人员的总重量,在所述总重量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并且所述实时距离小于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和所述轿厢门配置为保持开启状态,所述外框架配置为按照所述箱体保持静止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电梯井移动。
优选的,在所述总重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和所述轿厢门能够以第一速度关闭,其中,在所述实时距离持续减小并小于第三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和所述轿厢门的关闭速度能够降低。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现有技术中,电梯门和轿厢门存在异步开启的情况。例如,当轿厢停在十楼时,位于九楼的电梯门能够开启,此时,使用者会出现误入电梯井而产生摔伤的风险。本申请在使用时,只有当识别体被探测器识别时,才能开启相应楼层的电梯门,进而能够避免不同楼层的电梯门误开所引发的安全隐患。
(2)现有技术中,当使用者被困于箱体中时,使用者通常可以强行撬开电梯门和轿厢门,此时,由于电梯门与轿厢门处于错位状态,使用者无法快速的穿过电梯门和轿厢门以实现逃生,进而使得逃生时间增长,并且增大逃生过程中受到的生命威胁。本申请在发生异常时,控制器能够工作,使得箱体相对于外框架移动,最终当轿厢门和电梯门对齐时,使用者即可通过楼层按键将轿厢门和电梯门开启,进而能够便于使用者快速穿过轿厢门和电梯门。
(3)本申请在使用时,当电梯中发生火灾或者产生烟雾时,控制器能够控制箱体相对于外框架进行移动,能够使得轿厢门和电梯门以更快的速度对齐,从而完成开启,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乘坐人员在电梯中停留的时长。
(4)通过设置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能够对轿厢的移动速度进行降低,避免提升机构出现异常时,轿厢下落的速度过快。
(5)在提升机构异常以使得轿厢完全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时,通过箱体的提前向上移动,一者,能够增大其与外框架底部的距离,进而增大了缓冲距离。二者,当箱体受惯性作用而继续向下运动时,第一阻尼机构的活塞筒将通过吸入气体的方式为箱体的移动提供阻力,第二阻尼机构的活塞筒中的活将与第一滑轨抵靠接触以为箱体的移动提供阻力,第二压缩弹簧通过受的压缩的方式为箱体的移动提供阻力,从而能够避免箱体触地时受到的冲击,进而降低轿厢内乘坐人员受到的伤害。三者,通过设置第二压缩弹簧,使得箱体与地面之间始终会存在设定距离,此时,在电梯井底部存在检修人员时,通过第二压缩弹簧的抵挡,能够避免箱体对检修人员进行挤压,从而达到保护检修人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的电梯系统的轿厢与电梯井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的活塞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的提升机构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充气气囊、第二充气气囊、第三充气气囊和第四充气气囊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的各电子元器件的模块化连接示意图。
图中,1-电梯井、2-轿厢、3-提升机构、2a-箱体、2b-外框架、4-第一滑轨、5-钢条、6-第一滑轮、7-第二滑轨、8-第二滑轮、9-驱动机构、9a-驱动电机、9b-螺柱、9c-螺纹孔、10-电梯门、11-轿厢门、12-控制器、13-探测器、14-识别体、15-楼层按键、16-第一阻尼机构、17-第二阻尼机构、18-速度传感器、19-压缩弹簧、20-充气筒、21-活塞筒、22-活塞、19a-第一压缩弹簧、19b-第二压缩弹簧、23-单向阀、24-通气孔、25-烟雾传感器、26-第一充气气囊、27-第二充气气囊、28-第一排气孔、29-第二排气孔、30-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第三单向阀、33-第四单向阀、34-第三充气气囊、35-第三排气孔、36-第四充气气囊、37-第四排气孔、38-第五单向阀、39-第六单向阀、40-第七单向阀、41-第八单向阀、42-图像采集器、43-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梯系统,至少包括电梯井1、轿厢2和提升机构3。提升机构3设置于电梯井1的顶部。轿厢2滑动设置于电梯井1中。提升机构3与轿厢2连接,进而通过提升机构3的工作能够带动轿厢2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提升机构3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若干条钢缆,驱动电机设置于电梯井1的顶部。驱动电机和轿厢2之间通过钢缆进行连接。
优选的,轿厢2至少包括箱体2a和外框架2b。提升机构3与外框架2b连接。箱体2a设置于外框架2b中。电梯井1的横截面的形状能够由四边形限定。例如,电梯井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电梯井1的四个棱边上设置有第一滑轨4。第一滑轨4的延伸方向均与地面大致垂直。外框架2b的可以通过12根钢条5彼此拼接以形成立方体结构。外框架2b的四条棱边上设置有第一滑轮6。第一滑轮6能够与第一滑轨4耦合,使得外框架2b能够沿第一滑轨4的延伸方向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外框架2b的四条棱边上还设置有第二滑轨7。箱体2a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由四边形限定。箱体2a的四条棱边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滑轮8。第二滑轨7能够与第二滑轮8耦合,使得箱体2a能够沿第二滑轨7的延伸方向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外框架2b上设置有驱动机构9,驱动机构9与箱体2a耦合,进而为箱体2a的移动提供驱动力。具体的,驱动机构9可以包括若干个驱动电机9a、若干个螺柱9b和若干个螺纹孔9c。螺纹孔9c设置于箱体2a上。螺柱9b设置于螺纹孔9c中。驱动电机9a设置于外框架2b的顶部。驱动电机9a连接至螺柱9b,进而通过驱动电机9a的工作能够带动螺柱9b旋转。当螺柱9b顺时针旋转时,箱体2a能够向上运动。当螺柱9b逆时针旋转时,箱体2a能够向下运动。
优选的,电梯井1配置有若干个设置有探测器13的电梯门10。轿厢2配置有设置有识别体14的轿厢门11。具体的,在沿电梯井1的高度方向上,电梯井1上可以设置有若干个能够开启和关闭的电梯门10。箱体2a上设置有能够开启和关闭的轿厢门11。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的开启和关闭均可以通过控制器12进行控制。具体的,每一个电梯门10上设置有探测器13。每一个轿厢门11上可以设置有识别体14。当箱体2a移动,使得探测器13与识别体14位于同一高度,并且保持位于同一高度的状态超过设定时间时,探测器13能够对识别体14进行检测识别。探测器13能够耦合至控制器12,进而探测器13能够向控制器12发送信号,使得控制器12能够基于其接收到的信号向控制器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发送控制命令,最终实现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的关闭。例如,箱体2a中设置有楼层按键15,楼层按键15能够与控制器13耦合。在探测器13与识别体14位于同一高度,并且保持位于同一高度的状态超过设定时间时,使用者对楼层按键15进行按压方可实现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的开启或关闭。现有技术中,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存在异步开启的情况。例如,当轿厢2停在10楼时,位于9楼的电梯门10能够开启,此时,使用者会出现误入电梯井1而产生摔伤的风险。本申请在使用时,只有当识别体14被探测器13识别时,才能开启相应楼层的电梯门10,进而能够避免不同楼层的电梯门误开所引发的安全隐患。
优选的,在探测器13和识别体14不位于同一高度的时长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轿厢2配置为:与电梯井1产生相对移动,以使得探测器13和识别体14能够位于同一高度,其中,在探测器13和识别体14位于同一高度的情况下,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能够开启。具体的,现有技术中,在提升机构3出现异常而使得轿厢2卡在两个楼层之间时,探测器13与识别体14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此时,使用者对楼层按键15进行按压时,控制器12将保持待机状态,进而使得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保持原始状态。即,此时使用者将无法开启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进而会被困在箱体2a中。在探测器13与识别体14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时间大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12配置为对驱动电机9a进行控制,使得驱动电机9a能够带动螺柱9b旋转,最终实现箱体2a的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通过箱体2a的移动,能够调整识别体14的位置,当探测器13与识别体14位于同一高度时,使用者对楼层按键15进行按压即可实现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的开启,从而实现脱困。现有技术中,当使用者被困于箱体2a中时,使用者通常可以强行撬开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此时,由于电梯门10与轿厢门11处于错位状态,使用者无法快速的穿过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以实现逃生,进而使得逃生时间增长,并且增大逃生过程中受到的生命威胁。本申请在发生异常时,控制器12能够工作,使得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移动,最终当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对齐时,使用者即可通过楼层按键15将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开启,进而能够便于使用者快速穿过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
优选的,箱体2a中设置有烟雾传感器25,在烟雾传感器25检测到箱体2a中存在烟雾的情况下,箱体配置为:在外框架2b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第一方向移动,或者在外框架2b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第二方向移动。现有的电梯中,缺少必要的灭火设施,当电梯中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火焰及烟雾将对乘坐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现有技术中,当发生火灾时,乘坐人员只能通过楼层按键15将电梯停在最近的楼层。由于电梯的运行速度有限,当火势较大并且烟雾较多时,乘坐人员的生命安全将受到更大的威胁。本申请在使用时,当电梯中发生火灾或者产生烟雾时,控制器12能够控制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进行移动,能够使得轿厢门11和电梯门10以更快的速度对齐,从而完成开启,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乘坐人员在电梯中停留的时长。
优选的,电梯系统配置有设置于电梯井1之外的图像采集器42和设置于箱体2a底部的压力传感器43。图像采集器42能够采集电梯井1之外的移动物体的图像数据以确定移动物体与图像采集器42之间的实时距离。压力传感器43用于采集箱体1中所有乘坐人员的总重量。在总重量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并且实时距离小于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配置为保持开启状态,外框架2b配置为按照箱体2a保持静止的方式相对于电梯井1移动。第一设定阈值可以是轿厢2的额定载重量。第二设定阈值可以是例如是3米等较小的距离,在此距离中,以行人的正常速度能够在5秒内进入电梯。现有技术中,当轿厢2未达到其额定载重量时,电梯井外面的乘坐人员或轿厢内的乘坐人员可以通过按压楼层按键的方式将电梯门和轿厢门开启,从而导致电梯门和轿厢门反复开启。本申请能够减少电梯门和轿厢门开启和关闭的次数,进而提高其使用寿命。在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保持开启状态时,提升机构3能够拉动外框架向上或向下移动,此时,在驱动电机9a的作用下,箱体2a能够保持静止不动,当所有人员进入箱体2a,并且电梯门和轿厢门均关闭后,驱动电机9a缓慢停止工作的过程中,箱体2a将缓慢平稳的加速移动,进而能够提高轿厢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优选的,在总重量大于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能够以第一速度关闭,其中,在实时距离持续减小并小于第三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的关闭速度能够降低。在电梯门和轿厢门关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梯井外部的乘坐人手伸入电梯门和轿厢门中,当电梯门和轿厢门上的检测器失效时,容易出现夹伤乘坐人员的风险。本申请在检测到乘坐人员与图像采集器42的实时距离逐渐减小至例如是20cm等第三设定阈值时,则表明乘坐人员有将手伸入电梯门和轿厢门中的趋势,此时,电梯门10和轿厢门11的关闭速度能够降低,进而可以避免夹伤乘坐人员。
优选的,外框架2b与箱体2a之间设置有第一充气气囊26和第二充气气囊27。箱体2a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8。箱体2a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孔29。第一充气气囊26与第一排气孔28连通。第二充气气囊27与第二排气孔29连通,在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第一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28进入箱体2a,或者,在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第二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排气孔29进入箱体2a。通过上述方式,在电梯中存在烟雾时,通过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的移动,能够对第一充气气囊26或第二充气气囊27进行挤压。例如,当箱体2a向下移动时,第二充气气囊27被挤压,第二充气气囊27中的气体被注入箱体中。当箱体2a向上移动时,第二充气气囊27基于其自身的弹性而恢复,使得外界的气体可以通过其上设置有的单向通道进入第二充气气囊27中,同时,第一充气气囊26被挤压,其内的气体能够被注入箱体2a中。具体的,第一充气气囊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0和第二单向阀31。第二充气气囊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32和第四单向阀33。第一单向阀30和第二单向阀31的设置方向相反。第三单向阀32和第四单向阀33的设置方向相反。第一单向阀30和第三单向阀32的设置方向相反。在箱体2a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一充气气囊26被挤压,第二充气气囊27恢复原状,此时,第一单向阀30开启,第二单向阀31关闭,使得第一充气气囊26中的气体注入箱体2a中,同时,第三单向阀32关闭,第二单向阀33开启,使得外界的气体进入第二充气气囊27中。当箱体2a沿第二方向滑动时,第一单向阀30关闭,第二单向阀31开启,使得外界的气体进入第一充气气囊26中,同时,第三单向阀32开启,第二单向阀33关闭,使得第二充气气囊27中的气体注入箱体2a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新鲜的空气注入箱体2a中,避免轿厢中产生浓烟而导致乘坐人员窒息。
优选的,箱体2a的顶部第三充气气囊34和第三排气孔35,箱体2a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充气气囊36和第四排气孔37。第三充气气囊34与第三排气孔35连通,第四充气气囊36与第四排气孔37连通,在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箱体2a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三排气孔35排出,或者,在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箱体2a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四排气孔37排出。具体的,第三充气气囊34上可以设置有第五单向阀38和第六单向阀39。第四充气气囊36上可以设置有第七单向阀40和第八单向阀41。在箱体2a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五单向阀38关闭,第六单向阀39开启,使得第三充气气囊34中的气体排出,同时,第七单向阀40开启,第八单向阀41关闭,使得箱体中的气体进入第四充气气囊36中。箱体2a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五单向阀38开启,第六单向阀39关闭,使得箱体中的气体进入第三充气气囊34中,同时,第七单向阀40关闭,第八单向阀41开启,使得第四充气气囊36中的气体排出。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将箱体2a中的浓烟排出,进入能够进一步降低乘坐人员窒息的风险程度。同时,第一充气气囊、第二充气气囊、第三充气气囊和第四充气气囊能够在箱体移动速度过快时,对箱体进行缓冲,避免乘坐人员受到过度冲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优选的,外框架2b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16,外框架2b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阻尼机构17。第一阻尼机构16和第二阻尼机构17均能够抵靠接触至第一滑轨4。第一阻尼机构16和第二阻尼机构17均耦合至箱体2a。在箱体2a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一阻尼机构16工作以增大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或者,在箱体2a沿第二方向滑动时,第二阻尼机构17工作以增大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具体的,第一阻尼机构16和第二阻尼机构17均至少包括压缩弹簧19、充气筒20和若干个活塞筒21。压缩弹簧19设置于外框架2b上。例如,第一阻尼机构16的压缩弹簧19设置在外框架2b的上端部。第二阻尼机构17的压缩弹簧19设置在外框架2b的下端部。充气筒20与活塞筒21连通,活塞筒21中设置有活塞22,在箱体2a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滑动时,充气筒20能够被挤压,使得活塞22能够移动以抵靠接触至电梯井1。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上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下的方向。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对轿厢2的移动速度进行降低,避免提升机构3出现异常时,轿厢2下落的速度过快。
优选的,电梯系统配置有与控制器12耦合的速度传感器18。在速度传感器18检测到轿厢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速度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器12配置为:控制箱体2a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阻尼机构16工作。在第一阻尼机构16工作时,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能够增大。为了便于区分,将第一阻尼机构16的压缩弹簧命名为第一压缩弹簧19a,将第二阻尼机构17的压缩弹簧命名为第二压缩弹簧19b。在初始状态时,驱动电机9a处于不工作状态,使得箱体2a和外框架2b保持相对固定,当提升机构3工作时,箱体2a和外框架2b能够同步移动。当提升机构3出现异常时,轿厢2的可能失去提升机构3的拉伸作用,此时,轿厢2将作自由落体运动,进而轿厢2的速度逐渐增大以大于设定阈值。当速度传感器18检测到轿厢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速度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器12通过控制驱动电机9a,使得箱体2a相对于外框架2b向上运动,此时,第一阻尼机构16的充气筒20被压缩,其内的气体注入活塞筒21中以推动活塞22移动,使得活塞22与第一滑轨4抵靠接触,从而提高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轿厢2下落速度的目的。
优选的,活塞筒21上设置有带有单向阀23的通气孔24。在单向阀23可以是膜片式单向阀,其能够基于其两侧的压力差而自动开启或关闭。例如,当活塞筒21的内部压强减小时,单向阀23开启以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进入活塞筒21中。当活塞筒21的内部压强增大时,单向阀24则处于关闭状态。箱体2a向上移动时,能够同时对第一压缩弹簧19和第一阻尼机构16的充气筒20进行挤压,此时,单向阀23处于关闭状态,充气筒20中的注入活塞筒21中便可以推动活塞移动以抵靠接触至第一滑轨4。在箱体2a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阻尼机构17的充气筒被拉伸,使得第二阻尼机构17的活塞筒21的内部压强减小,此时,外界的空气将通过单向阀23进入活塞筒21中。在提升机构3异常以使得轿厢2完全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时,通过箱体2a的提前向上移动,一者,能够增大其与外框架2b底部的距离,进而增大了缓冲距离。二者,当箱体2a受惯性作用而继续向下运动时,第一阻尼机构16的活塞筒21将通过吸入气体的方式为箱体2a的移动提供阻力,第二阻尼机构17的活塞筒21中的活塞22将与第一滑轨4抵靠接触以为箱体2a的移动提供阻力,第二压缩弹簧19b通过受的压缩的方式为箱体2a的移动提供阻力,从而能够避免箱体2a触地时受到的冲击,进而降低轿厢2内乘坐人员受到的伤害。三者,通过设置第二压缩弹簧19b,使得箱体2a与地面之间始终会存在设定距离,此时,在电梯井1底部存在检修人员时,通过第二压缩弹簧19b的抵挡,能够避免箱体2a对检修人员进行挤压,从而达到保护检修人员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电梯系统,至少包括电梯井(1)、轿厢(2)和提升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1)配置有若干个设置有探测器(13)的电梯门(10),所述轿厢(2)配置有设置有识别体(14)的轿厢门(11),在所述探测器(13)和所述识别体(14)不位于同一高度的时长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轿厢(2)配置为:与所述电梯井(1)产生相对移动,以使得所述探测器(13)和所述识别体(14)能够位于同一高度,其中,在所述探测器(13)和所述识别体(14)位于同一高度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10)和所述轿厢门(11)能够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2)至少包括外框架(2b)和滑动设置于所述外框架(2b)中的箱体(2a),所述箱体(2a)中设置有烟雾传感器(25),在所述烟雾传感器(25)检测到箱体(2a)中存在烟雾的情况下,所述箱体配置为:
在所述外框架(2b)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或者
在所述外框架(2b)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2b)上设置有第一阻尼机构(16)和第二阻尼机构(17),在所述箱体(2a)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阻尼机构(16)工作以增大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或者,在所述箱体(2a)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二阻尼机构(17)工作以增大外框架(2b)与电梯井(1)之间的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系统配置有彼此耦合的速度传感器(18)和控制器(12),在所述速度传感器(18)检测到轿厢(2)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速度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12)配置为:控制所述箱体(2a)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阻尼机构(16)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机构(16)和所述第二阻尼机构(17)均至少包括压缩弹簧(19)、充气筒(20)和若干个活塞筒(21),所述压缩弹簧(19)设置于所述外框架(2b)上,所述充气筒(20)与所述活塞筒(21)连通,所述活塞筒(21)中设置有活塞(22),在所述箱体(2a)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所述充气筒(20)能够被挤压,使得所述活塞(22)能够移动以抵靠接触至所述电梯井(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21)上设置有带有单向阀(23)的通气孔(24),在所述箱体(2a)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阻尼机构(16)的充气筒(20)的体积减小,以使得其对应的活塞(22)能够移动以与所述电梯井(1)抵靠接触,并且,第二阻尼机构(17)的充气筒(20)的体积增大,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其对应的单向阀(23)进入该充气筒(20),或者,
在所述箱体(2a)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阻尼机构(17)的充气筒(20)的体积减小,以使得其对应的活塞(22)能够移动以与所述电梯井(1)抵靠接触,并且,第一阻尼机构(16)的充气筒(20)的体积增大,使得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其对应的单向阀(23)进入该充气筒(2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2b)与所述箱体(2a)之间设置有第一充气气囊(26)和第二充气气囊(27),箱体(2a)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8),箱体(2a)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孔(29),所述第一充气气囊(26)与所述第一排气孔(28)连通,所述第二充气气囊(27)与所述第二排气孔(29)连通,在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28)进入所述箱体(2a),或者,在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29)进入所述箱体(2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箱体(2a)的顶部第三充气气囊(34)和第三排气孔(35),箱体(2a)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充气气囊(36)和第四排气孔(37),所述第三充气气囊(34)与所述第三排气孔(35)连通,所述第四充气气囊(36)与所述第四排气孔(37)连通,在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箱体(2a)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排气孔(35)排出,或者,在箱体(2a)相对于所述外框架(2b)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箱体(2a)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四排气孔(37)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系统配置有设置于电梯井(1)之外的图像采集器(42)和设置于箱体(2a)底部的压力传感器(43),所述图像采集器(42)能够采集电梯井(1)之外的移动物体的图像数据以确定所述移动物体与图像采集器(42)之间的实时距离,所述压力传感器(43)用于采集箱体(1)中所有乘坐人员的总重量,在所述总重量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并且所述实时距离小于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10)和所述轿厢门(11)配置为保持开启状态,所述外框架(2b)配置为按照所述箱体(2a)保持静止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电梯井(1)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总重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10)和所述轿厢门(11)能够以第一速度关闭,其中,在所述实时距离持续减小并小于第三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梯门(10)和所述轿厢门(11)的关闭速度能够降低。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