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修剪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5


本发明涉及园林修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园林修剪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建设规划时,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通常会在道路边或公园等区域种植绿篱。种植完成后,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修剪切割,使其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为了提高修剪效率,通常会使用专用的机器。由于绿篱生长高度有高有低,为了适应对不同高度的绿篱的修剪,一般会同时设置绿篱机与高枝剪,通过绿篱机修剪高度较低的绿篱,通过高枝剪修剪高度较高的绿篱。然而,这会导致在修剪时必须同时携带两个装置,携带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园林修剪工具,既能当作绿篱机使用,又能当作高枝剪使用,能够同时满足对不同生长高度的绿篱的修剪。

园林修剪工具,包括:

第一执行器;

第二执行器;

握持器,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第二执行器均能够与所述握持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执行器能够与所述第二执行器可拆卸连接,所述握持器包括扳机组件与至少一个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和与所述开关间隙设置的机械联动组件,所述开关具有被触发部,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具有用于触发所述被触发部的触发部,所述扳机组件与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所述扳机组件包括第一扳机与第二扳机;

若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与所述第二扳机以带动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触发;

若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与所述第二扳机其中一个以带动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触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以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第一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操作所述第二扳机以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第二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所述第一动作与所述第二动作结合,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发生两次改变以触发所述被触发部;

若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所述第二执行器的安装动作驱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所述第一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所述第二扳机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以触发所述被触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执行器外表面设置有突部,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突部抵持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驱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从而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形成光电开关;或者,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形成霍尔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按压或抵持以完成触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所述按动件设置有所述触发部,所述按动件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二扳机分别位于所述触发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而带动所述按动件以使所述触发部朝所述被触发部运动,所述第二扳机被操作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朝所述被触发部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拉动件,所述第一扳机、所述按动件均与所述拉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一扳机和所述按动件分设于所述拉动件的两侧,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以带动所述拉动件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摆动件与拉动件,所述按动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扳机、所述拉动件均与所述摆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以带动所述摆动件转动,所述摆动件的所述转动带动所述拉动件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拉动件,所述按动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拉动件被所述第二执行器的所述安装动作驱动而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产生初次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执行器的所述突部抵持所述抵接件以带动所述拉动件和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产生初次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所述按动件设置有所述触发部,所述开关与所述按动件中,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二扳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包括按压平面,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包括使所述按压平面与所述被触发部沿按压方向对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包括按压斜面与按压平面,所述按压斜面与所述按压平面邻接,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包括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按压斜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器包括多个所述开关装置,所有所述开关相互串联,部分所述开关装置的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另一部分所述开关装置的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二扳机连接;

当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以带动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或对应的所述触发部运动,直至所述第一扳机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被触发,所述第二扳机被操作以带动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或所述触发部运动,直至所述第二扳机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被触发;

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第二执行器的安装动作驱动部分所述开关装置运动,以使部分所述触发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直至触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操作所述第一扳机或所述第二扳机带动其余的所述触发部或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运动以使其余的所述触发部和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直至触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器包括锁紧件与锁紧按键,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锁紧按键连接,所述第一执行器和所述第二执行器均设有锁紧位,所述锁紧按键被操作以使所述锁紧件运动而远离所述锁紧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执行器为延长杆,所述第一执行器包括刀片组件。

上述园林修剪工具,设置有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均与握持器可拆卸连接,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可拆卸连接,当握持器与第一执行器连接时,可以当作绿篱机来使用,当握持器依次与第二执行器、第一执行器连接时,可以当作高枝剪来使用,从而完成对不同高度的绿篱的修剪。因此,在修剪时只需要携带一个装置,针对不同的修剪高度对相应的模块进行组装即可,无需单独携带两个装置,因此更加便携。并且,当第一执行器安装后当作绿篱机使用时,需要两个扳机均被操作,才能使触发部触发被触发部,从而开始工作,当第二执行器安装后形成高枝剪使用时,只需一个扳机被操作,就能使触发部触发被触发部,从而开始工作,满足常规的绿篱机和高枝剪的安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园林修剪工具的握持器与第一执行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园林修剪工具的第一执行器、第二执行器、握持器依次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握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执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执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握持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9为图3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0为图2中握持器与第二执行器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握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握持器与第二执行器间的锁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握持器与第二执行器间的锁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5中第一执行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18为图5中第一执行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握持器100、第一扳机110、拉板111、第一扳机壳112、第二扳机120、手柄121、转动轴1211、压头122、容纳槽1221、拉索130、拉动件140、卡槽141、弧形结构142、第三摆动件150、弧面151、第一按动件160、触发部161、按压平面1611、按压斜面1612、开关170、被触发部171、第一弹性件181、第二弹性件182、第三弹性件183、第四弹性件184、第五弹性件185、第六弹性件186、锁紧按键191、第一斜面1911、锁紧件192、第二斜面1921;

第一执行器200、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环槽211、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环形凸起221、限位槽222、电机230、齿箱组件240、第一齿轮241、第二齿轮242、第三齿轮243、第四齿轮244、凸轮245、刀片组件250、第一刀片251、第一刀齿2511、腰型槽2512、第二刀片252、第二刀齿2521、推钮261、推钮座262、第八弹性件263、第一锁紧位270;

第二执行器300、第一连接端310、突部311、第二锁紧位312、第二连接端320;

电池400;

第一摆动件511、第四摆动件512、滑块521、滑轮522、拉绳523、开关固定板531、第二摆动件541、第二按动件542、斜面5421、平面5422、第七弹性件543;

连杆610、第二锁紧件6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3至图5,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园林修剪工具包括第一执行器200、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第一执行器200与第二执行器300均能够与握持器100可拆卸连接,第一执行器200也能够与第二执行器300可拆卸连接。当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则园林修剪工具以图1所示的结构工作,当第一执行器200与第二执行器300连接,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则园林修剪工具以图2所示的结构工作。参阅图3与图6,握持器100包括扳机组件与至少一个开关装置,扳机组件与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扳机组件包括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关170与机械联动组件,机械联动组件与开关170间隙设置。开关170包括被触发部171,机械联动组件包括触发部161,触发部161用于触发被触发部171,以使园林修剪工具的电机开启,从而开始工作。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操作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时,能够带动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从而使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触发部161触发被触发部171。若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只需要操作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其中一个,就能够带动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从而使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触发部161触发被触发部171。当园林修剪工具以图1所示的结构工作时,也即握持器100与第一执行器200组装时,可以形成绿篱机,对高度较小的绿篱进行修剪,需要两个扳机同时被操作,才能实现开机,当园林修剪工具以图2所示的结构工作时,也即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组装时,可以形成高枝剪,对高度较大的绿篱进行修剪,此时只需要一个扳机被操作,就能实现开机。

本实施例中,在修剪时只需要携带一个装置,针对不同的修剪高度对相应的模块进行组装即可,无需单独携带两个装置,因此更加便携。并且,当作绿篱机使用时,需要两个扳机均被操作才能开机,当作高枝剪使用时,只需一个扳机被操作就能开机,上述操作均满足常规的绿篱机和高枝剪的安规要求。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包括一个开关装置,前述的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需要经过两次相对位置的改变,才能使触发部161触发被触发部171。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通过第一扳机11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一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初次改变,再通过第二扳机12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或者,通过第二扳机12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初次改变,再通过第一扳机11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一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也就是说,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的操作顺序不作限定,可以先操作第一扳机110,也可以先操作第二扳机120。当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均被操作,使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均发生,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发生了两次改变,触发部161才能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实现开机。

若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第二执行器300安装至握持器100上时,其安装动作将会驱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一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初次改变,之后,只需要操作第二扳机120,通过第二扳机12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触发部161就能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实现开机。

参阅图10,进一步地,第二执行器300的外表面设置有突部311,当第二执行器300安装至握持器100时,突部311安装进入握持器100内部抵持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得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一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初次改变。并且,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保持安装时,突部311保持抵持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未操作第二扳机120时,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相对位置初次改变后不再复位,也即此后,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保持于初次改变之后的相对位置。此时,只需要操作第二扳机120,通过第二扳机120带动触发部161或被触发部171进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触发部161就能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实现开机。

进一步的,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经过两次相对位置的改变时,每次位置改变都使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靠近。在一些实施例中,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靠近至一定距离时,触发部161触发被触发部171。例如,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形成光电开关;或者,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形成霍尔开关,其他类似的接近开关亦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被触发部171与触发部161需要靠近至二者之间形成按压或抵持,才能将被触发部171触发。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触发部161设置于按动件以按压或抵持被触发部171,从而完成触发被触发部17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都作用于触发部161,通过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触发被触发部17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中,其中一个动作作用于被触发部171,另一个动作作用于触发部161,两个动作中,其中一个为被触发部171朝触发部161运动,另一个为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

下面对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都作用于触发部161的情况展开描述,通过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使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时,具体的,按动件与第一扳机110连接,按动件可以为图7至图12中所示的第一按动件160。参阅图7与图8,触发部161设置于第一按动件160上,被触发部171与第二扳机120分别位于触发部161的两侧。第一扳机110被操作时,将会带动第一按动件160运动,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一动作。第二扳机120被操作时,也会带动第一按动件160运动,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二动作。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扳机110与第一按动件160之间通过拉动件140连接。第一扳机110和第一按动件160分别设置于拉动件140的两侧,第一扳机110被操作时,将会带动拉动件140运动,并通过拉动件140带动第一按动件160运动,以完成第一动作。转动第二扳机120时,第二扳机120将会按压第一按动件160,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二动作。

例如,参阅图7至图9以及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扳机110、拉动件140均与拉索130连接,第一扳机110被操作时,将会拉动拉索130,通过拉索130拉动拉动件140。具体的,拉索130可以为钢丝绳,或者,也可以为拉杆。可以通过拉动第一扳机110中的部分实现对拉索130的拉动。具体的,第一扳机110包括拉板111与第一扳机壳112,拉板111设置于第一扳机壳112的内侧,且二者之间弹性连接,例如,在二者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181连接。拉板111与拉索130固定连接,拉动件140与拉索130固定连接。拉板111的部分区域从第一扳机壳112内侧露出,以使拉板111能够被拉动(也即在图7或图8中在斜向上方按压拉板111)。当拉动拉板111时,第一弹性件181被压缩,拉板111拉动拉索130,拉索130拉动拉动件140,拉动件140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一动作。若松开拉板111,在第一弹性件181回弹力驱动下,拉板111将会反向运动复位。在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拉动拉板111时,拉板111、拉索130、拉动件140与第一按动件160的运动方式均为移动,实际上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的至少部分部件的运动方式也可以是转动。

再例如,参阅图7与图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按动件160与拉动件140连接,第一扳机110与摆动件连接,第一扳机110可相对于握持器100中的部分结构转动,其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按动件可以为图11中所示的第一摆动件511,转动第一扳机110,第一扳机110将会带动第一摆动件511转动,第一摆动件511转动时将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移动,拉动件140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所述第一动作。类似的,参阅图14,按动件可以为图14中所示的第二摆动件541,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拉动第一扳机110中的拉板111时,拉板111会通过拉索130拉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时将抵推拉动件140使其移动。按动件可以为图14所示的第二按动件542,拉动件140移动时,会拉动第二按动件542,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上设置的触发部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所述第一动作。

当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时,第二执行器300的安装动作将会替代第一扳机110的作用。具体地,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执行器300的突部311安装进入握持器100内时将会拉动拉动件140,拉动件140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一动作。进一步地,拉动件140连接有抵接件,突部311设置于第二执行器300的外表面,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抵推抵接件以带动拉动件140移动,拉动件140移动时将带动第一按动件160移动,从而使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并且,突部311抵持抵接件以使拉动件140和第一按动件160保持于移动后的位置。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持件包括摆动件,摆动件可以为图10中的第三摆动件150,第三摆动件150与拉动件140连接,当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时,第二执行器300的突部311抵持第三摆动件150以使第三摆动件150转动,第三摆动件150转动时将抵推拉动件140使其移动,拉动件140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并且,突部311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得拉动件140和第一按动件160皆保持于移动后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抵持件还可以包括与拉动件140连接的拉绳和滑块。例如,参阅图12,拉动件140还连接有拉绳523,拉绳523的一端与拉动件140固定连接,拉绳523的另一端绕过滑轮522后,与滑块521固定连接,滑动块521在握持器100的机壳内的滑动槽(未图示)内滑动。当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将会抵持于滑块521,滑块521将会拉动拉绳523,从而拉动拉动件140向右移动,拉动件140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以完成第一动作,并且,突部311抵持于滑块521,使得滑块521无法复位,从而使得拉动件140和第一按动件160皆保持于移动后的位置。

参照图7至图9,对图7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细节结构进行补充说明。具体的,拉动件140上靠近拉索130的一端设有卡槽141,卡槽141的内侧设有弧形结构142,当第一扳机与拉动件140之间通过拉索130连接时,拉索130端部穿设于弧形结构142上的通孔内。当抵持件为第三摆动件150时,第三摆动件150与拉动件140连接,具体的,第三摆动件150一端伸入卡槽141内,第三摆动件150抵持于弧形结构142,第三摆动件150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82。具体的,第二弹性件182可以为扭簧。扭簧一端抵持第三摆动件150,另一端抵持握持器100的机壳。优选的,第三摆动件150上设有弧面151,弧面151的形状尺寸与弧形结构142的表面匹配,以使弧面151与弧形结构142贴合度更高,提高运动的平稳性。第一按动件160的一端为触发部161,另一端与拉动件140转动连接,第一按动件160与拉动件140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183。具体的,第三弹性件183可以为扭簧。扭簧可以使第一按动件160在不受外力时保持远离开关170的趋势,避免第一按动件160由于自身重力而落在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上。

第二扳机120包括手柄121与压头122,二者连为一体,第二扳机120可以相对于握持器100的外壳转动,手柄121与压头122分别位于第二扳机120的转动轴的两侧,手柄121与握持器100的外壳之间设有第四弹性件184。压头122与被触发部171分别位于触发部161的两侧。优选的,请参照图9,压头122上靠近触发部161的一侧设有容纳槽1221,尺寸略大于触发部161,用于容纳触发部161,从而使其按压触发部161时,二者之间相对位置较稳定,不易发生偏移错位。

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以形成绿篱机时,拉动拉板111,第一弹性件181被压缩,拉板111拉动拉索130,拉索130拉动拉动件140移动。拉动件140移动时,卡槽141的侧壁将会抵持于第三摆动件150的上端,带动第三摆动件150顺时针转动,第二弹性件182被压缩。拉动件140移动时还会拉动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上设置的触发部161朝右移动。当拉板111被拉动至极限位置时(即第一弹性件181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触发部161已经到达被触发部171的正上方,但在竖直方向上二者之间仍然有一定的间隙。此时第一动作已完成。再按压手柄121,使第二扳机120顺时针转动,压头122会朝下转动,此时,第四弹性件184被压缩。压头122转动至一定程度时,容纳槽1221的槽壁会抵持于触发部161,使触发部161相对于拉动件140朝下转动,直至按压被触发部171并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二动作。此时,第三弹性件183被扭转变形。若先松开拉板111,在第一弹性件181回弹力驱动下,拉板111将会反向移动复位,则拉板111不再给予拉动件140拉力,此时拉动件140仅受到第二弹性件182回弹力,在第二弹性件182回弹力的驱动下,第三摆动件150将会反向转动复位。第三摆动件150反向转动复位后,则会抵持拉动件140向左移动,拉动件140向左移动带动第一按动件160向左移动,第一按动件160向左移动使得触发部161偏离被触发部171,也即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在竖直方向上不再形成对齐状态,则被触发部171不再被触发部161按压,此时绿篱机不再处于开机状态。若先松开手柄121,在第四弹性件184回弹力驱动下,第二扳机120将会反向转动复位,压头122不再抵持于触发部161,在第三弹性件183回弹力驱动下,触发部161反向转动复位,与被触发部171分离,则被触发部171不再被触发部161按压,此时绿篱机不再处于开机状态。从而松开任意扳机,皆能使绿篱机不再处于开机状态。此后,也仍需两个扳机均被操作才能打开绿篱机,以满足绿篱机安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是参照图7视角,下面出现的方位也均参照对应附图的视角,这些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与理解,不作为对其绝对位置的限定。

另外,若触发部161未完成第一动作,还可以先完成第二动作。具体地,转动第二扳机120,再拉动拉板111,转动第二扳机120时,触发部161先向下转动靠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二动作,但在左右方向上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仍有间隙,再拉动拉板111,触发部161向右移动,直至触发部161移动至被触发部171上方从而按压被触发部171并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一动作。

参阅图4、图7至图10,第二执行器300的第一连接端310用于与握持器100连接,第二连接端320用于与第一执行器200连接。第一连接端310外表面设有凸起的突部311。若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连接形成高枝剪时,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进入握持器100内时将会抵持于第三摆动件150的下端,带动第三摆动件150顺时针转动,从而替代第一扳机110,使触发部161朝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此时,只需要按动第二扳机120,使第二扳机120顺时针转动,便能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二动作。

对图11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该实施例中,第一扳机110与拉动件140之间通过摆动件连接。摆动件可以为图11中的第一摆动件511。第一摆动件511的一端与第一扳机110中的拉板111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拉动件140连接。具体地,拉动件140上靠近拉索130的一端设有卡槽141。第一摆动件511的底端伸入卡槽141内,第四摆动件512的顶端伸入卡槽141内。其余结构与图7所示实施例类似,故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抵持件可以为图11中的第四摆动件512。第四摆动件512的一端与拉动件140连接,第四摆动件512的另一端能够被第二执行器300上的突部311抵持。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类似,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以形成绿篱机,转动拉板111时,拉板111带动第一摆动件511逆时针转动,从而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若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连接以形成高枝剪,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将会抵持于第四摆动件512的下端,带动第四摆动件512顺时针转动,从而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

再例如,参照图14,对图14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该实施例中,按动件可以为图14中所示的第二按动件542。拉动件140与第二摆动件541连接,第二摆动件541的顶端穿过拉动件140上的卡槽141后与拉索130固定连接。第二扳机120、第二按动件542、被触发部171的位置与图7所示实施例相反。较佳地,第二扳机120靠近第二按动件542的一端设置有内凹的凹槽(未图示),凹槽具有从第二扳机120底部朝向第二按动件542倾斜的斜面(未图示),在图示角度下,该斜面右端位置高于左端位置,第二按动件542的一端的表面与斜面贴合,且可沿着所述斜面滑动。第二扳机120相对于握持器100的外壳进行转动时的转动轴1211位于第二扳机120的最左端,也即远离开关170的一端,按压第二扳机120时,第二扳机120将围绕所述转动轴1211逆时针转动。较佳地,第二扳机120围绕所述转动轴1211逆时针转动时,所述斜面跟随第二扳机120围绕所述转动轴1211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按动件542的一端沿着所述斜面产生相对滑动,所述滑动使得第二按动件542围绕拉动件140顺时针转动,也即使第二按动件542朝向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转动以完成第二动作。拉动件140与握持器100的外壳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拉动件140向左移动复位的第七弹性件543,当拉动件140向右移动时,第七弹性件543被压缩。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形成绿篱机时,拉板111拉动拉索130,拉索130拉动第二摆动件541顺时针转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时将会抵持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拉动件140拉动第二按动件542向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此时,第七弹性件543被压缩。若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连接形成高枝剪,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将会抵持于第二摆动件541的下端,使第二摆动件541顺时针转动,从而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

在握持器100内,拉动件140向右移动使得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与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在按压方向上对齐。具体地,拉动件140向右移动使得第二按动件542沿着第二扳机120的所述斜面朝向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滑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与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在按压方向上对齐。至此,第一动作已完成。此时,按压第二扳机120直至第二扳机120逆时针转动至一定程度时,第二按动件542被第二扳机120抵推以朝向被触发部171转动,直至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按压被触发部171,并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二动作。具体地,第二扳机120抵推第二按动件542包括第二扳机120逆时针转动使第二按动件542的一端沿着所述斜面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围绕拉动件140斜向上方转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靠近被触发部171直至按压被触发部171。若先按压第二扳机120以进行第二动作,则第二扳机120抵推第二按动件542包括第二扳机120逆时针转动使第二按动件542的一端沿着所述斜面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围绕拉动件140斜向上方转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靠近被触发部171,但此时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与触发部171之间仍具有一定距离,至此,第二动作完成。此时,按压第一扳机110以使得拉板111拉动拉索130移动,拉索130带动第二摆动件541顺时针转动,第二摆动件541的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摆动件541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拉动件140向右移动使得第二按动件542的触发部与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接触并抵压被触发部171从而触发被触发部171,此时第一动作已完成,开关170被触发。

下面对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中,其中一个动作作用于被触发部171,另一个动作作用于触发部161,两个动作中,其中一个为被触发部171朝触发部161运动,另一个为触发部161朝被触发部171运动的情况展开描述。参阅图7与图13,如前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按动件上设置有触发部,开关170与按动件中,其中一个与第一扳机110连接,另一个与第二扳机连接。可以通过第一扳机110带动开关170与按动件这二者中与第一扳机110相连的一个运动,通过第二扳机带动开关170与按动件这二者中与第二扳机相连的一个运动,从而使触发部与被触发部171逐渐靠近,直至触发被触发部171。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被触发部171与第一扳机110连接,触发部与第二扳机连接。在图13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开关170与开关固定板531固定连接,开关固定板531与拉动件140固定连接,拉动件140与拉索130连接,拉索130与第一扳机110连接。压头122充当按动件,手柄121充当第二扳机,压头122的部分区域充当触发部。相当于在本实施例中,按动件与第二扳机转动连接,当按动第二扳机时,按动件顺时针转动,使触发部逐渐靠近被触发部171。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形成绿篱机时,拉板111拉动拉索130,拉索130拉动拉动件140,拉动件140拉动开关固定板531,以及开关固定板531上固定的开关170,从而使被触发部171朝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按压第二扳机时,按动件顺时针转动,触发部逐渐靠近并触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二动作。若先按压第二扳机,按动件顺时针转动,按动件的触发部在竖直方向上靠近开关170,但此时按动件的触发部与被触发部171在水平向上还具有距离,至此第二动作已完成;然后再按压第一扳机110,第一扳机110的拉板111拉动拉索130,拉索130拉动拉动件140,拉动件140拉动开关固定板531,以及开关固定板531上固定的开关170,从而使被触发部171朝右移动以完成第一动作,被触发部171朝右移动使得触发部到达被触发部171上方从而按压被触发部171以触发被触发部171。若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连接形成高枝剪,第二执行器300安装时,突部311将会抵持于第三摆动件150,从而抵持于拉动件140使其向右移动,并且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保持连接关系,则突部311保持抵持第三摆动件150,从而使拉动件140、开关固定板531和开关170保持于所述向右移动后的位置,也即使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保持于与压头122在竖直方向(也即按压方向)对齐的位置。此时,仅需按压第二扳机,即可使压头122按压并触发开关170的被触发部171,从而使高枝剪开机。

按动件设置有按压斜面和按压平面,若先进行第一动作,则第一动作完成后,按压平面与被触发部沿按压方向对齐,第二动作完成后,按压平面与被触发部抵接,以完成触发。若先进行第二动作,则第二动作完成后,按压斜面与被触发部抵接,之后完成第一动作时,被触发部从与按压斜面抵接逐渐转变至与按压平面抵接,当被触发部与按压平面抵接时,则完成触发。例如,请参照图9,第一按动件160上的触发部161呈拱起状,触发部161的底端包括按压斜面1612与按压平面1611,二者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握持器100与第一执行器200组装以形成绿篱机时,先操作第一扳机110,再操作第二扳机120,则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初次改变完成第一动作时,按压平面1611与被触发部171沿按压方向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先操作第二扳机120,再操作第一扳机110,则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初次改变时,被触发部171与按压斜面1612抵接,当按压第一扳机110,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再次改变时,被触发部171相对于第一按动件160沿着按压斜面1612移动,施加于被触发部171上的按压力逐渐增加,直至被触发部171被按压平面1611抵持时按压力最大,此时被触发部171被触发。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两个实施例,分别请参照图9与图14,图9中按压平面1611与按压斜面1612均位于第一按动件160的底端,且按压平面1611位于靠近第二扳机120的一侧,按压斜面1612位于靠近第一扳机110的一侧,按压平面1611与按压斜面1612邻接。图9中,当握持器100与第一执行器200组装以形成绿篱机时,先操作第一扳机110,则触发部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初次改变完成第一动作时,按压平面1611与被触发部171沿按压方向对齐,附图所示的视角下,即按压平面1611位于被触发部171的正上方。接着,操作第二扳机120,则第二扳机120转动使得压头122下压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的按压平面1611按压被触发部1711,从而完成第二动作,开启绿篱机。若先操作第二扳机120,再操作第一扳机110,则触发部161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初次改变时,被触发部171与按压斜面1612抵接,当按压第一扳机110,触发部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再次改变时,被触发部171相对于第二按动件542沿着按压斜面1612移动,施加于被触发部171上的按压力逐渐增加,直至被触发部171移动至与按压平面1611抵持,此时按压力最大,此时被触发部171被触发。当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和第一执行器200组装以形成高枝剪时,第二执行器300的突部311抵持第三摆动件150以使第三摆动件150发生转动,第三摆动件150转动带动拉动件140朝向第一扳机110的方向移动,拉动件140带动第一按动件160朝向第一扳机110的方向移动,第一按动件160的所述移动使得触发部与被触发部171的位置初次改变以完成第一动作,此时,按压平面1611与被触发部171沿按压方向对齐,附图所示的视角下,即按压平面1611位于被触发部171的正上方。并且,突部311在握持器100内保持抵持第三摆动件150的状态,从而使得触发部和被触发部171保持于初次改变之后的位置。此时,按压第二扳机120,则第二扳机120转动使得压头122下压第一按动件160,从而使第一按动件160的按压平面1611按压被触发部1711,从而完成第二动作,开启高枝剪。

图14中按压斜面5421与按压平面5422均位于第二按动件542的顶端,且按压平面5422位于靠近第二扳机120的一侧,按压斜面5421位于靠近第一扳机110的一侧。图14中,当握持器100与第一执行器200组装以形成绿篱机时,若先操作第一扳机110,第一扳机110带动拉索130移动,拉索130移动带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至抵持第二拉动件140并抵推其移动,第二拉动件140移动带动第二按动件542移动,第二按动件542移动时,其贴合于第二扳机120斜面的端部沿着斜面朝向开关170滑动,从而完成第一动作。再操作第二扳机120,第二扳机120被按压从而产生转动,第二扳机120转动从而使所述斜面跟随第二扳机120转动,斜面转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产生对斜面的相对移动,进一步靠近被触发部171,直至按压被触发部171,从而完成第二动作。若先操作第二扳机120,第二扳机120被按压从而产生转动,第二扳机120转动从而使所述斜面跟随第二扳机120转动,斜面转动从而使第二按动件542产生对斜面的相对移动,靠近被触发部171,以完成第一动作。接着操作第一扳机110,则第一扳机110带动拉索130移动,拉索130移动带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第二摆动件541转动至抵持第二拉动件140并抵推其移动,第二拉动件140移动带动第二按动件542移动,第二按动件542移动时,其贴合于第二扳机120斜面的端部沿着斜面朝向开关170滑动,直至按压被触发部171,从而完成第一动作。当握持器100依次与第二执行器300、第一执行器200组装以形成高枝剪时,第二执行器300的突部311抵持第二摆动件541以使第二摆动件541发生转动,用以代替第一扳机110的操作,其过程与绿篱机时操作第一扳机110后的过程相同,在此不赘述。并且,突部311在握持器100内保持抵持第二摆动件541的状态,从而使得触发部和被触发部171保持于初次改变之后的位置。此时,按压第二扳机120以开启高枝剪,按压第二扳机120的过程与绿篱机时按压第二扳机120的过程相同,在此不赘述。

前述的多个实施例均描述了开关装置包括一个开关的情况,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装置也可以包括多个开关,多个开关之间串联。若当作绿篱机使用,两个扳机中的一个操作时,将会使多个开关中的被触发部和对应的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初次改变,两个扳机中的另一个操作时,将会使多个开关中的被触发部和对应的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从而使所有的触发部触发对应的被触发部,多个开关的被触发部均被触发时,才能实现开机。

前述的多个实施例均描述了包括一个开关装置的情况,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开关装置。例如,设置有多个开关装置,每个开关装置包括一个开关,所有开关相互串联,当所有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均被触发,才能实现开机。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或触发部与第一扳机110连接,另一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或触发部与第二扳机120连接。即部分开关装置由第一扳机110控制,部分开关装置由第二扳机120控制。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连接,第一扳机110被操作时,将会带动与第一扳机110对应的被触发部或触发部运动,使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与对应的触发部相对靠近,直至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被触发。第二扳机120被操作时,将会带动与第二扳机120对应的被触发部或触发部运动,使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与对应的触发部相对靠近,直至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被触发。也即需第一扳机110和第二扳机120均被操作,才能使所有的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均被触发。若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连接,第二执行器300的突部311在安装进入握持器100内部时将会驱动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或触发部运动,使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触发部与对应的被触发部相对靠近,直至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被触发。之后,操作第一扳机110与第二扳机120其中一个时,将会带动其余的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与对应的触发部相对靠近,直至这部分开关装置的被触发部被触发。

如前所述,第一执行器200与第二执行器300均能够与握持器100可拆卸连接,第一执行器200也能够与第二执行器300可拆卸连接。第一执行器200与握持器100间的连接结构、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间的连接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间的连接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6与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握持器100包括锁紧件192与锁紧按键191,锁紧件192与锁紧按键191连接,第二执行器300上设有第二锁紧位312,锁紧按键191被操作时,将会带动锁紧件192运动而远离第二锁紧位312,此时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解锁;当锁紧件192伸入第二锁紧位312,则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之间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按键191被操作时,将会带动锁紧件192移动而远离第二锁紧位312。第二执行器300的第一连接端310的底端设有第二锁紧位312,具体的,第二锁紧位312可以为凹槽。锁紧按键191上设有第一斜面1911,锁紧件192上设有第二斜面1921,第二斜面1921与第一斜面1911贴合。锁紧按键191与握持器100的外壳之间设有第五弹性件185,锁紧件192与握持器100的外壳之间设有第六弹性件186。在安装时,推动锁紧按键191,第一斜面1911将会沿着第二斜面1921滑动,并给予第二斜面1921所在的锁紧件192抵推力,所述抵推力在第二斜面1921处分解出向下的分力,所述分力推动锁紧件192朝下移动,锁紧件192的顶端朝下缩回以避让第二执行器300。再将第二执行器300的第一连接端310插接入握持器100内,此时,松开锁紧按键191,在第五弹性件185与第六弹性件186的回弹力驱动下,锁紧按键191反向移动复位,锁紧件192反向移动复位,锁紧件192的顶端伸入第二锁紧位312,从而实现锁定。在拆卸时,再次推动锁紧按键191,使锁紧件192的顶端朝下移动脱离第二锁紧位312,同时朝外拔出第二执行器300即可。

参阅图1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锁紧按键191被操作时,将会带动锁紧件192转动而远离第二锁紧位312。具体的,第一连接端310的底端设有第二锁紧位312。锁紧按键191与连杆610转动连接,连杆610与第二锁紧件620转动连接。在安装时,推动锁紧按键191,锁紧按键191将会带动连杆610顺时针转动,连杆610将会带动第二锁紧件620逆时针转动,从而朝下缩回以避让第二执行器300。再将第二执行器300的第一连接端310插接入握持器100内,此时,松开锁紧按键191,在第五弹性件185回弹力驱动下,锁紧按键191反向移动复位,并带动连杆610逆时针转动,连杆610带动第二锁紧件620顺时针转动,第二锁紧件620的顶端伸入第二锁紧位312,从而实现锁定。在拆卸时,再次推动锁紧按键191,连杆610顺时针转动,第二锁紧件620逆时针转动,锁紧件192的顶端朝下转动脱离第二锁紧位312,同时朝外拔出第二执行器300即可。

参阅图5,第二执行器300与握持器100间的连接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第二执行器300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一锁紧位270,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第一执行器200与第二执行器300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规的可拆卸结构,例如卡扣连接,螺纹紧固件连接,磁性件连接等。

参阅图2,第二执行器300呈杆状,第一执行器200包括刀片组件250。刀片组件250用于对绿篱进行修剪。第二执行器300可以作为延长杆,使第一执行器200能够修剪到较高位置的绿篱。另外,第二执行器300的两端设有耦合器,内部通过导线连接,以使握持器100与第一执行器200之间能够实现电连接。

参阅图17,第一执行器200包括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与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安装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的内部,二者固定连接。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的内部安装有电机230、齿箱组件240与刀片组件250等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卡接,例如,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的内侧壁上设有环槽211,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的外侧壁上对应位置处设有环形凸起221,环形凸起221卡入对应位置的环槽211内,以限制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之间沿轴向的移动。优选的,可以设置多组相匹配的环槽211与环形凸起221,以增强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上还设有多个限位槽222,推钮261与推钮座262固定连接,推钮261位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的外侧,推钮座262位于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之间,推钮座262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之间通过第八弹性件263连接。推钮座262卡入限位槽222时,可以限制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与第一执行器第一壳体210之间沿周向的转动。因此,朝左侧推动推钮261时,将会带动推钮座262一起朝左移动,并从限位槽222内退出,此时,第八弹性件263被压缩。当推钮座262从限位槽222内退出后,可以转动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以及设置其内部的电机230、齿箱组件240与刀片组件250等部件,以改变修剪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限位槽222之间沿周向的角度为90°,因此,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以及设置其内部的电机230、齿箱组件240与刀片组件250等部件每次转动的角度为90°的倍数。

参阅图4,优选的,第二执行器300的第二连接端320可以相对于第一连接端310上下转动,以调节高枝剪状态下第一执行器200在竖直方向的位置与角度,以具有不同的修剪位置与修剪角度,扩大修剪范围。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的,第二连接端320从水平面处向上转动的最大角度为60°,向下转动的最大角度为75°。

参阅图17与图18,对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刀片组件250包括第一刀片251与第二刀片252,二者重叠设置,均呈长条状,二者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以实现修剪。电机230与齿箱组件240连接,电机230为旋转电机,通过齿箱组件240将电机230输出的转动传递至刀片组件250,使刀片组件250中的第一刀片251与第二刀片252相对移动。具体的,齿箱组件240包括第一齿轮241、第二齿轮242、第三齿轮243、第四齿轮244与凸轮245。具体的,凸轮245可以为偏心轮。第一齿轮241与电机230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齿轮241为锥齿轮,第二齿轮242与第一齿轮241啮合,二者的轴线垂直,第三齿轮243与第二齿轮242同轴,第四齿轮244与第三齿轮243啮合。凸轮245套设于第四齿轮244的轴上且二者固定连接。第一刀片251的至少一侧伸出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刀齿2511,第二刀片252上至少在与第一刀齿2511同侧的位置设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刀齿2521,初始状态时,第一刀齿2511与第二刀齿2521沿长度方向交错排列。第二刀片252的位置固定,例如,固定于第一执行器第二壳体220上。第一刀片251的端部设有腰型槽2512,腰型槽2512套设于凸轮245外部,腰型槽2512与凸轮245的尺寸匹配,以使得腰型槽2512的槽壁抵持于凸轮245的侧壁。当电机230的输出轴转动时,动力将依次通过第一齿轮241、第二齿轮242、第三齿轮243、第四齿轮244传输至凸轮245,凸轮245转动时,其外侧壁将会抵持于腰型槽2512的槽壁,从而推动第一刀片251沿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当第一刀片251沿长度方向往复移动过程中,沿长度方向,第一刀齿2511与第二刀齿2521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往复变化,从而实现对绿篱的修剪。需要说明的是,齿箱组件240不限于上述结构,其他类似的传动结构亦可。或者,电机230也可以选用直线电机或直线气缸,直接输出沿刀片组件250长度方向的运动。

参阅图1,在握持器100上还连接有电池400,通过电池400为该装置供电,使其使用地点不受电源限制。当然,若仅在一些固定场所使用该装置,也可以使用电源线代替电池400,以使握持器100与电源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执行器;

第二执行器;

握持器,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第二执行器均能够与所述握持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执行器能够与所述第二执行器可拆卸连接,所述握持器包括扳机组件与至少一个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和与所述开关间隙设置的机械联动组件,所述开关具有被触发部,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具有用于触发所述被触发部的触发部,所述扳机组件与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所述扳机组件包括第一扳机与第二扳机;

若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与所述第二扳机以带动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触发;

若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与所述第二扳机其中一个以带动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触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以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第一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操作所述第二扳机以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第二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所述第一动作与所述第二动作结合,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发生两次改变以触发所述被触发部;

若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所述第二执行器的安装动作驱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所述第一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所述第二扳机带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再次改变以触发所述被触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执行器外表面设置有突部,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突部抵持所述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驱动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从而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形成光电开关;或者,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形成霍尔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触发部被所述触发部按压或抵持以完成触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所述按动件设置有所述触发部,所述按动件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二扳机分别位于所述触发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而带动所述按动件以使所述触发部朝所述被触发部运动,所述第二扳机被操作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朝所述被触发部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动件,所述第一扳机、所述按动件均与所述拉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一扳机和所述按动件分设于所述拉动件的两侧,操作所述第一扳机以带动所述拉动件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

优选地,还包括摆动件,所述按动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扳机、所述拉动件均与所述摆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以带动所述摆动件转动,所述摆动件的所述转动带动所述拉动件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动件,所述按动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拉动件被所述第二执行器的所述安装动作驱动而运动,从而带动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产生初次改变;

优选地,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与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执行器的所述突部抵持所述抵接件以带动所述拉动件和所述按动件运动以使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产生初次改变。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联动组件包括按动件,所述按动件设置有所述触发部,所述开关与所述按动件中,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二扳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发部包括按压平面,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包括使所述按压平面与所述被触发部沿按压方向对齐;

优选地,所述触发部包括按压斜面与按压平面,所述按压斜面与所述按压平面邻接,所述触发部与所述被触发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包括使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按压斜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修剪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器包括多个所述开关装置,所有所述开关相互串联,部分所述开关装置的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一扳机连接,另一部分所述开关装置的所述触发部或所述被触发部与所述第二扳机连接;

当所述第一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第一扳机被操作以带动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或对应的所述触发部运动,直至所述第一扳机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被触发,所述第二扳机被操作以带动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或所述触发部运动,直至所述第二扳机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被触发;

当所述第二执行器与所述握持器连接时,所述第二执行器的安装动作驱动部分所述开关装置运动,以使部分所述触发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直至触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操作所述第一扳机或所述第二扳机带动其余的所述触发部或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运动以使其余的所述触发部和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直至触发对应的所述被触发部;

优选地,所述握持器包括锁紧件与锁紧按键,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锁紧按键连接,所述第一执行器和所述第二执行器均设有锁紧位,所述锁紧按键被操作以使所述锁紧件运动而远离所述锁紧位;

优选地,所述第二执行器为延长杆,所述第一执行器包括刀片组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园林修剪工具,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均与握持器可拆卸连接,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可拆卸连接,握持器包括扳机组件与至少一个开关装置,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和机械联动组件,开关具有被触发部,机械联动组件具有触发部,扳机组件与开关装置连接,扳机组件包括第一扳机与第二扳机;若第一执行器与握持器连接,操作两个扳机以带动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被触发部与触发部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被触发部被触发部触发;若第二执行器与握持器连接,操作一个扳机以带动开关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运动以使被触发部与触发部相对位置改变从而使被触发部被触发。该园林修剪工具能当作绿篱机或高枝剪使用,以修剪不同高度的绿篱。

技术研发人员:丁聪;易铭松;朱礼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金莱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12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