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包括送风机的纸张供给装置,所述送风机为了吸引纸张堆的纸张来接触空气室及密封机构,而在空气室内生成真空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99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搬送记录材料时,有时使记录材料束中的最上位的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进行一张记录材料的取出。
此处,例如在记录材料间的附着力大的情况下,有时下方的记录材料附着在最上位的记录材料,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
为了抑制多张记录材料的吸附,有时也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空气的吹送,但若从侧方吹送空气,则可能产生如下的情况:记录材料反而被抬起,多张记录材料的吸附得不到消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仅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朝记录材料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记录材料;以及吹送部件,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对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的边缘部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所述吹送部件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且远离所述边缘部之侧,朝斜下方输送空气,而对所述边缘部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来自比所述吸附部更下侧的空气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后,所述空气前往下方,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进行朝所述边缘部的空气的吹送。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设置有空气引导部,所述空气引导部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通过所述空气引导部来引导空气,使已前往上方的空气前往下方。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还设置有凹凸部,所述凹凸部挤压已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来对所述边缘部赋予波形形状,所述空气引导部设置在设置有所述凹凸部的构件。
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利用设置在所述记录材料搬送装置的构件的下表面,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使所述空气前往下方。
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下表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记录材料的所述边缘部之侧朝靠近所述边缘部之侧接近而下降,通过所述倾斜面来使前往下方的空气前往所述边缘部。
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下表面之中,与所述倾斜面相比远离所述边缘部之侧,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朝所述倾斜面侧引导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所述空气。
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设置有空气引导部,所述空气引导部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在所述空气引导部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通过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来引导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使已前往上方的所述空气前往下方,而对所述边缘部吹送所述已前往下方的空气。
技术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以朝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且被赋予曲率,其剖面形状以画圆弧的方式形成。
技术方案11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的相向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来配置的相向构件。
技术方案12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对所述边缘部中的被赋予了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来自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的所述空气。
技术方案13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还设置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排出前往所述空气引导部的所述凹部的空气,所述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宽度成为所述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所述排出口的宽度以上。
技术方案14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记录材料;以及吹送部件,从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上侧,对所述边缘部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15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被朝一方向搬送的记录材料;记录材料相向面,在所述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吸附部更下游侧,朝向下方,与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相向,且一部分与所述记录材料接触;以及空气的输送部件,位于比所述吸附部更下方,所述记录材料相向面具有凹凸面,所述记录材料相向面与利用所述输送部件输送空气的方向的延长线交叉。
技术方案16中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5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当从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观察所述凹凸面时,设置在所述凹凸面的凹凸被设置成左右对称。
技术方案17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对记录材料进行图像的形成;以及记录材料搬送装置,搬送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搬送装置构成为包含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6的任一者中记载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与仅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朝记录材料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与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正上方对所述边缘部吹送空气的情况相比,空气容易进入吸附在吸附部的记录材料间。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即便是在比吸附记录材料的吸附部更下方存在空气的供给源的结构,也可以从比吸附部更上方进行朝边缘部的空气的吹送。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可使已前往比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前往比吸附部更下方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与将设置有凹凸部的构件与设置有空气引导部的构件个别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可谋求零件数的削减。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可利用设置在记录材料搬送装置的构件的下表面,使已前往比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前往比吸附部更下方侧。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与利用管道来使空气前往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空气前往下方。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可使已前往上方的空气前往倾斜面。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与利用管道等管状的构件来使空气前往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空气前往下方。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与未对凹部的内表面赋予曲率的情况相比,可使空气的流动更顺畅。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与未设置相向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使空气的流动更顺畅。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与对记录材料的边缘部中的未被赋予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空气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与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凹部的宽度比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排出口的宽度小的情况相比,可增加对边缘部吹送的空气的量。
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与仅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朝记录材料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与仅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朝记录材料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6的发明,与设置在凹凸面的凹凸被设置成左右不对称的情况相比,可更简单地进行对记录材料相向面的凹凸的赋予。
根据技术方案17的发明,与仅从记录材料的侧方进行朝记录材料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为多张记录材料吸附在吸附部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的(a)~图2的(d)是说明纸张送出部的图。
图3是从图2的(a)的箭头iii方向观察吸引部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2的(a)的箭头iv方向观察纸张装载部等时的图。
图5是从吸引部的侧方观察吸引部时的吸引部等的侧剖面图。
图6是说明凹部的图。
图7是从图2的(b)中的箭头vii方向眺望吸引部时的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中的吸引部、空气供给部的剖面图。
图9的(a)、图9的(b)是表示凹部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纸张送出部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a:图像形成部
1b:纸张搬送装置
2g:前端边缘部
101x:下表面
120:空气引导构件
121:凹凸部
123:空气引导部
124:凹部
124a:内表面
142:倾斜面
143:引导部
150:空气供给部
152a:排出口
180:相向构件
p: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被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对作为记录材料的一例的纸张p进行图像的形成的图像形成部1a。进而,设置有依次送出并搬送装载在纸张装载部53的纸张p的纸张搬送装置1b。
在作为图像形成部件的一例的图像形成部1a,设置有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各色成分的墨粉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
另外,在图像形成部1a,设置有使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所形成的各色成分墨粉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部10。另外,在图像形成部1a,设置有使已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墨粉图像一并转印(二次转印)至纸张p的二次转印部20。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使已被二次转印至纸张p上的墨粉像定影在所述纸张p的定影装置60。
进而,设置有控制各装置(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40、包含显示面板等的用户接口(userinterface,ui)70,所述ui70受理来自用户的信息,并且对用户显示信息。
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设置有以下的装置。
首先,在朝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体鼓11的周围,设置有使感光体鼓11带电的带电器12。另外,设置有将静电潜像写入感光体鼓11上的曝光装置13。进而,设置有利用墨粉对感光体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器14。
另外,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设置有利用一次转印部10将已形成在感光体鼓11上的各色成分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辊16。
另外,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设置有去除感光体鼓11上的残留墨粉等的鼓清洁器17。
中间转印带15以事先决定的速度朝图1中所示的箭头b方向循环移动。
一次转印部10包含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体鼓11相向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来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感光体鼓11上的墨粉像依次被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15,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经重叠的墨粉像。
二次转印部20包含与中间转印带15的外周面相向配置的二次转印辊22、及支承辊25来构成。
二次转印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5而被支承辊25压接。进而,对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施加电压,在被搬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p上二次转印墨粉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或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等朝图像形成装置1输出图像数据。
而且,通过未图示的图像处理装置来对所述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生成y、m、c、k的四色的图像数据,所述图像数据被输出至针对y、m、c、k的各色所设置的曝光装置13。
在曝光装置13中,对应于已被输入的图像数据,将从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至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各自的感光体鼓11。
在各感光体鼓11中,通过带电器12来使表面带电后,通过所述曝光装置13来对表面进行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而且,通过显影器14而在感光体鼓11上形成墨粉像后,所述墨粉像在各感光体鼓11与中间转印带15进行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
墨粉像依次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后,通过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来将墨粉像搬送至二次转印部20。
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二次转印辊22经由中间转印带15而被支承辊25按压。从纸张装载部53搬送而来的纸张p被夹入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
由此,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的墨粉像在二次转印部20中,一并被静电转印至纸张p上。
其后,转印有墨粉像的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60,被排出至未图示的纸张排出部。
此处,从纸张装载部53经过二次转印部20、定影装置60,前往纸张排出部的纸张p的搬送通过作为记录材料搬送装置的一例的纸张搬送装置1b来进行。
在纸张搬送装置1b,设置有送出装载在纸张装载部53的纸张p中的最上位的纸张p的纸张送出部1c。
进而,在纸张搬送装置1b,设置有搬送由纸张送出部1c所送出的纸张p的多个搬送辊52。
搬送辊52分别包含:驱动辊52a,受到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以及从动辊52b,与所述驱动辊52a接触配置,从所述驱动辊52a受到驱动力而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纸张送出部1c所送出的纸张p首先由多个搬送辊52之中,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位于最上游侧的搬送辊52(以下,称为“最上游搬送辊52e”)来搬送。
然后,所述纸张p由与最上游搬送辊52e相比位于下游侧的其他搬送辊52进一步搬送,前往二次转印部20、定影装置60。
另外,在纸张搬送装置1b进而设置有搬送带55。
所述搬送带55与二次转印辊22相比设置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朝定影装置60搬送进行了二次转印的纸张p。
图2的(a)~图2的(d)是说明纸张送出部1c的图。图3是从图2的(a)的箭头iii方向观察吸引部100(后述)时的立体图。
如图2的(a)所示,在纸张送出部1c,设置有吸引已被装载在纸张装载部53的纸张p的吸引部100。进而,设置有使所述吸引部100朝图中由箭头2a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未图示)。
此处,所述移动机构只要包含马达、齿轮、齿条、小齿轮、带驱动器等公知的机构即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机构来使吸引部100如由箭头2a所示,朝前往最上游搬送辊52e的方向及远离最上游搬送辊52e的方向移动。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机构来使吸引部100从纸张束54的上方,朝前往最上游搬送辊52e的方向移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机构来使已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的吸引部100朝纸张束54侧移动,返回纸张束54的上方。
如图2的(a)所示,在吸引部100设置有长方体状的装置本体101、及以从所述装置本体101下垂的状态设置的多个移动构件102。
在装置本体101连接有吸引用的管(未图示),如后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装置本体101来吸引纸张p。
移动构件102形成为板状,以可朝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构件102,设置有第一前端侧移动构件102a、第二前端侧移动构件102b、第一后端侧移动构件102c、第二后端侧移动构件102d、第一右侧移动构件102e、第二右侧移动构件102f、第一左侧移动构件102g、第二左侧移动构件102h。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通过所述八个移动构件102来将位于装置本体101的下方的长方体状的减压空间105、与位于所述减压空间105的周围的大气压空间106隔开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八个移动构件102包围的长方体状的空间成为减压空间105。另外,位于所述减压空间105的外侧的空间成为变成大气压的大气压空间106。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形成有多个孔101y,减压空间105内的空气经由所述孔101y而被吸引。由此,减压空间105内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减压空间105内的空气被吸引,减压空间105的压力变小,则如图2的(a)、图2的(b)所示,位于所述减压空间105的下方的纸张p被吸引,所述纸张p朝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参照图2的(b))移动。
而且,所述纸张p附着在作为吸附部的一例的所述下表面101x。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p吸附在所述下表面101x。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p从下方吸附在下表面101x。
此处,作为吸附部的一例的下表面101x成为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部是面状的吸附部,纸张p吸附在所述面状的吸附部。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p吸附在吸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纸张p吸附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时,图3中所示的八个移动构件102从图2的(a)中所示的状态朝上方移动,八个移动构件102成为图2的(b)中所示的状态。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纸张p吸附在图3中所示的下表面101x时,八个移动构件102由位于下方的纸张p从下方按压,而朝上方移动。而且,若八个移动构件102朝上方移动,则纸张p吸附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p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状态下,如由图2的(b)的箭头2f所示,从比所述下表面101x更上侧,对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的边缘部2g进行空气的吹送。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的边缘部2g的上侧,对所述边缘部2g进行空气的吹送。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的(b)中所示的边缘部2g是在纸张p被搬送时位于纸张p的前端的边缘部2g(以下,称为“前端边缘部2g”),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述前端边缘部2g进行来自上方的空气的吹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前端边缘部2g进行空气的吹送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对前端边缘部2g以外的边缘部进行来自上方的空气的吹送。
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c)所示,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移动,朝所述最上游搬送辊52e供给吸附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的纸张p。
由此,开始利用最上游搬送辊52e的所述纸张p的搬送。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部100朝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
由此,朝所述最上游搬送辊52e供给附着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的纸张p,而开始利用所述最上游搬送辊52e的纸张p的搬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则如图2的(c)所示,第一前端侧移动构件102a、第二前端侧移动构件102b到达比纸张束54的外周缘104更外侧。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吸引部100、纸张束54时,第一前端侧移动构件102a、第二前端侧移动构件102b到达比纸张束54的外周缘104更外侧。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束54的外周缘104,如后述那样存在前端侧外周缘104a。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则如图2的(c)所示,第一前端侧移动构件102a、第二前端侧移动构件102b到达超过所述前端侧外周缘104a的部位。
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d)所示,吸引部100朝纸张束54侧返回,成为吸引部100再次位于纸张束54的上方的状态。
图4是从图2的(a)的箭头iv方向观察纸张装载部53等时的图。若附加说明,则图4是从上方观察纸张装载部53等时的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装载部53设置多张纸张p在纸张p的厚度方向排列的纸张束54。所述纸张束54及所述纸张束54中所包含的各纸张p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周缘104。
所述矩形形状的外周缘104包含前端侧外周缘104a、后端侧外周缘104b、第一侧方外周缘104c、及第二侧方外周缘104d。
前端侧外周缘104a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外周缘104。所述前端侧外周缘104a沿着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延长。
后端侧外周缘104b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位于最上游侧的外周缘104。所述后端侧外周缘104b也沿着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延长。
第一侧方外周缘104c是将前端侧外周缘104a的一端部与后端侧外周缘104b的一端部连结的外周缘104。所述第一侧方外周缘104c沿着纸张p的搬送方向延长。
第二侧方外周缘104d是将前端侧外周缘104a的另一端部与后端侧外周缘104b的另一端部连结的外周缘104。所述第二侧方外周缘104d也沿着纸张p的搬送方向延长。
此处,当进行纸张p的吸引时,如由图4的符号4a所示,吸引部100的装置本体101位于比纸张束54的外周缘104更内侧。而且,当进行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的纸张p的供给时,如由箭头2b所示,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移动。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前端侧移动构件102a、第二前端侧移动构件102b(参照图3)到达超过纸张束54的前端侧外周缘104a的部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纸张束54的侧方设置有多个开口4x,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所述开口4x朝纸张束54输送空气,也从纸张束54的侧方进行空气的吹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最上游搬送辊52e的驱动辊52a、从动辊52b分别包括旋转轴52x、及安装在旋转轴52x的周围的多个圆筒状构件52y。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若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则吸引部100进入两个圆筒状构件52y之间的结构,不会产生吸引部100与最上游搬送辊52e的干扰。
再次参照图3对吸引部100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吸引部100设置有装置本体101。在所述装置本体101安装有进行空气的引导的空气引导构件120。
在所述空气引导构件120,设置有用于对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参照图2的(b))赋予波形的形状的凹凸部121。
所述凹凸部121以在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长的方式配置。若附加说明,则凹凸部121以沿着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成为纸张p吸附在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的状态,则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被所述凹凸部121挤压,而对所述前端边缘部2g赋予波形的形状。
进而,在空气引导构件120,在与凹凸部121相比下表面101x侧,设置有用于进一步进行附着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的吸引的吸引用开口122。
进而,在空气引导构件120,设置有进行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的空气的引导的空气引导部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在比作为吸附部的下表面101x更下方设置有风扇等空气供给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比所述下表面101x更下方,朝比所述下表面101x更上方暂时供给空气。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所述上方供给的所述空气由空气引导部123引导,而使所述空气前往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空气引导构件120设置有凹凸部121与空气引导部123。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引导部123设置在作为设置有凹凸部121的构件的空气引导构件120。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21及空气引导部123设置在同一个构件即空气引导构件120。
在空气引导部123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124。
更具体而言,在空气引导部123的下表面123a,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124。所述凹部124形成为槽状。进而,如图4所示,所述凹部124沿着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设置。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空气引导部123的下表面123a(参照图3)形成有矩形形状的开口125,如图3所示,在比所述开口125更上方(铅垂方向的上方),设置有朝上方凹陷的凹部1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开口125的周围存在包围所述开口125的开口边缘126。所述开口边缘126形成为矩形形状。
如图4所示,开口边缘126包含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以及两个连接开口边缘126c。
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以沿着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的方式配置。
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隔着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位于与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也以沿着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的方式配置。
两个连接开口边缘126c的一个连接开口边缘126c将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的一端部与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的一端部连接。
另一个连接开口边缘126c将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的另一端部与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的另一端部连接。
图5是从吸引部100的侧方观察吸引部100时的吸引部等的侧剖面图。
虽然在所述中省略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供给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的空气的空气供给部150。
在所述空气供给部150,设置有风扇等空气供给源151、朝斜上方引导由所述空气供给源151所送出的空气的管152。
空气供给源151及管152位于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下方。
在管152的前端部,设置有排出前往设置在空气引导构件120的所述凹部124的空气的排出口152a。
另外,在管152,设置有彼此相向配置的第一内壁面152c及第二内壁面152d。进而,设置有将第一内壁面152c与第二内壁面152d连接的第三内壁面152e及第四内壁面(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壁面152c比第二内壁面152d更靠近纸张p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由箭头5a所示,来自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下侧的空气前往比所述下表面101x更上方后,所述空气前往下方,而从比下表面101x更上侧朝前端边缘部2g吹送所述空气。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比下表面101x的延长面5x更下侧的空气前往比所述延长面5x更上方后,所述空气前往比延长面5x更下方,而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所述空气。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管152来引导空气,空气暂时前往上方,其后,所述空气前往下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已前往下方的所述空气被吹送至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为设置在纸张搬送装置1b(参照图1)的构件的空气引导构件120的下表面123a,使来自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下方的空气前往下方。而且,已前往下方的所述空气被吹送至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设置在最上游搬送辊52e的驱动辊52a与从动辊52b的接触部52s更下方,设置有排出口152a。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穿过了管152的空气被从位于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排出,所述排出口152a位于比驱动辊52a与从动辊52b的接触部52s更下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前往上方的空气的管152成为不横切纸张p的搬送路径r100的结构。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管152的排出口152a位于比纸张p的搬送路径r100更下方。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空气横切纸张p的搬送路径r100。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管152不横切纸张p的搬送路径r100,仅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的空气横切纸张的搬送路径r10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切了搬送路径r100的空气前往凹部124。而且,通过凹部124来进行所述空气的引导,进行了引导后的空气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侧朝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时,如由箭头5h所示,朝斜下方输送空气,已朝斜下方输送空气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比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更上侧、且从远离所述前端边缘部2g之侧,朝斜下方向输送空气,所述空气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最上位的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从与设置有下表面101x之侧相反的一侧、且从比下表面101x更上方,朝斜下方且朝前端边缘部2g侧输送空气,对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
如此,若朝斜下方输送空气,则与朝正下方方向输送空气的情况相比,如由箭头5h所示,空气容易进入纸张p间,附着在吸附于下表面101x的最上位的纸张p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更容易从所述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若附加说明,则若朝斜下方输送空气,则与从前端边缘部2g的正上方朝前端边缘部2g进行空气的吹送情况相比,空气容易进入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多个纸张p之间。
在此情况下,附着在吸附于下表面101x的最上位的纸张p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所述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搬送装载在纸张装载部53的纸张p时,首先,如图2的(a)、图2的(b)所示,使纸张束54中的最上位的纸张p吸附在吸引部100,进行一张纸张p的取出。
若附加说明,则使位于纸张束54的最上方的纸张p吸附在吸引部100,进行一张纸张p的取出。
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有纸张p的状态的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供给已吸附在吸引部100的纸张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取出纸张p时(当通过吸引部100来吸附纸张p时),吸引部100不进行上下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取出纸张p时,使吸引部100下降,若纸张p附着在吸引部100,则使吸引部100上升。
此处,例如在纸张p间的附着力大的情况下,有时位于下方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附着在已吸附于吸引部100的最上位的纸张p。在此情况下,对最上游搬送辊52e供给多张纸张p,产生所谓的重叠搬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所述重叠搬送的产生,如上所述,从上侧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由此,附着在最上位的纸张p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所述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空气供给部150及空气引导构件120来构成吹送部件,使用所述吹送部件,从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上侧,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
由此,附着在最上位的纸张p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所述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而抑制重叠搬送的产生。
另外,“从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上侧,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形态包含从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的延长面更上侧,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的形态。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纸张p间的纸张p的吸附,如图4所示,也从纸张束54的侧方对所述纸张束54进行空气的吹送。
此处,若从纸张束54的侧方吹送空气,则纸张p漂浮并朝上方移动,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附着在吸附于吸引部100的最上位的纸张p。
相对于此,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进行来自上侧的空气的吹送,则空气容易进入最上位的纸张p与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之间,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若附加说明,则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除来自侧方的空气的吹送以外,进行来自上侧的空气的吹送,则与仅进行来自侧方的空气的吹送的情况相比,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来自侧方的空气的吹送、来自上侧的空气的吹送两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进行来自侧方的空气的吹送或中断来自侧方的空气的吹送,仅进行来自上侧的空气的吹送。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移动时,也进行利用空气供给部150的空气的供给。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时常进行利用空气供给部150的空气的供给的结构,当吸引部100进行移动时,也进行利用空气供给部150的空气的供给。
另外,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吸引部100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移动时,停止利用空气供给部150的空气的供给、或使由空气供给部150所供给的空气的风量下降。
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一方向上的比作为吸附部的一例的下表面101x更下游侧,在装置本体101设置有与纸张p相向的纸张相向面700。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图5中的箭头5t所示的一方向搬送已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但在所述一方向上,在比下表面101x更下游侧设置有朝向下方的纸张相向面7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p接触朝向下方的所述纸张相向面70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相向面700设置有凹凸部121及凹部124,纸张p接触所述纸张相向面700中的设置有凹凸部121的部位(设置有凹凸面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下方的所述纸张相向面700的一部分与已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纸张p相向。更具体而言,纸张相向面700中的设置有凹凸部121的部位(设置有凹凸面的部位)与纸张p相向。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下表面101x更下方设置有作为空气的输送部件的一例的空气供给部150,通过所述空气供给部150来进行朝斜上方的空气的输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纸张相向面700与利用空气供给部150输送空气的方向的延长线交叉的结构。
此处,所谓纸张相向面700与利用空气供给部150输送空气的方向的延长线交叉,是指纸张相向面700与沿着管152的轴方向延长的管152的中心轴152x的延长线交叉的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当从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凹凸部(凹凸面)121时,凹凸被设置成左右对称。
若附加说明,则当设想穿过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且沿着铅垂方向延长的对象轴pc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凸部(凹凸面)121将所述对象轴pc作为中心,以成为线对称的关系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图3所示,在一个空气引导构件120设置凹凸部121与空气引导部123,进而将所述空气引导构件120安装在装置本体101,凹凸部121及空气引导部123与装置本体101成为一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空气引导构件120与装置本体101分开设置。若附加说明,则也可以将空气引导构件120以从装置本体101分离的状态设置。
另外,也可以将空气引导部123的部分与凹凸部121分开设置。若附加说明,则也可以将空气引导部123的部分以从装置本体101、凹凸部121分离的状态设置。
参照图5,对空气引导构件120进一步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空气引导构件120,在比凹凸部121更靠近下表面101x侧,设置有进一步进行纸张p附着在下表面101x后的所述纸张p的吸引的吸引用开口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成为纸张p已吸附在下表面101x的状态,则开始利用所述吸引用开口122的纸张p的吸引。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将吸引用开口122与装置本体101的内部连接的连接通路129,所述连接通路129的内部得到减压。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通路129以随着前往下方,其宽度(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地扩大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p附着在下表面101x之前的期间,在所述纸张p与吸引用开口122之间形成间隙,不进行利用吸引用开口122的纸张p的吸引。
而且,若纸张p吸附在下表面101x,则纸张p与吸引用开口122之间的间隙消失,通过吸引用开口122来吸引纸张p。
而且,若通过吸引用开口122来吸引纸张p,则所述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被凹凸部121施力,前端边缘部2g被凹凸部121挤压。由此,对前端边缘部2g赋予凹凸的形状。换言之,对前端边缘部2g赋予波形的形状(后述)。
图6是说明凹部124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空气引导部123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124。如上所述,所述凹部124形成为槽状,沿着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来进行空气的引导,所述空气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
此处,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以朝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且被赋予曲率,其剖面形状以画圆弧的方式形成。
若附加说明,则在与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正交的面的剖面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以朝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且被赋予曲率,其剖面形状以画圆弧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的剖面形状成为与构成椭圆的线段所具有的形状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与构成正圆的线段所具有的形状相同,也可以如后述那样设为v字状。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设置有倾斜面142,所述倾斜面142随着从远离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之侧朝靠近所述前端边缘部2g之侧接近而下降。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设置有倾斜面142,所述倾斜面142随着从比最上位的纸张p的外周缘104(参照图4)更外侧、且远离所述外周缘104之侧,朝所述外周缘104侧前进而下降。
若附加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引导构件120的下表面123a的一部分,形成有随着朝外周缘104侧前进而下降的倾斜面14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倾斜面142来引导前往下方的空气,前往下方的所述空气被朝前端边缘部2g吹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的一部分作为引导部143发挥功能。
引导部143隔着倾斜面142,位于与前端边缘部2g所在之侧相反的一侧。若附加说明,则引导部143与倾斜面142相比,位于远离前端边缘部2g之侧
引导部143朝倾斜面142侧引导已前往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上方的空气。若附加说明,则引导部143朝倾斜面142侧引导从下方输送而来的空气。
所述引导部143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接近倾斜面142侧的方式倾斜,引导部143利用自身被赋予的所述倾斜,朝倾斜面142侧引导来自下方的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想穿过管152的第二内壁面152d的假想面(以下,称为“第二假想面6x”)时,所述第二假想面6x穿过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
另外,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以所述第二假想面6x穿过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与凹部124的底部124s(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中的位于最底下的部分)之间的方式,设置第二内壁面152d。
通过使第二假想面6x穿过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或穿过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与底部124s之间,与第二假想面6x穿过例如由符号6z表示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减少前往凹部124以外的部位的空气的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想穿过管152的第一内壁面152c的假想面(以下,称为“第一假想面6y”)时,所述第一假想面6y穿过凹部124的底部124s。
另外,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以所述第一假想面6y穿过底部124s与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之间、且穿过与第二假想面6x相比更靠底部124s侧的方式,设置第一内壁面152c。
图7是从图2的(b)中的箭头vii方向眺望吸引部100时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由箭头7a所示,从前端边缘部2g的上侧朝所述前端边缘部2g进行空气的吹送,但对前端边缘部2g中的被赋予了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所述空气。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凹凸部121挤压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由此对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赋予波形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被赋予了所述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来自上侧的空气。
由此,与对纸张p中的未被赋予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空气的情况相比,空气容易进入吸附在吸引部100的最上位的纸张p与附着在所述最上位的纸张p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之间。
而且,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容易从作为第一张纸张p的最上位的纸张p脱离。
此处,所谓“波形的形状”,是指从纸张p的一面侧朝另一面侧且朝纸张p的厚度方向突出的一个凸部、与从纸张p的另一面侧朝一面侧且朝纸张p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其他凸部在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的形状。
此处,一个凸部与其他凸部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一个凸部与其他凸部分别设置一个,所述一个凸部与所述其他凸部相互邻接的情况也可以说是被赋予了波形的形状的状态。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中的吸引部100、空气供给部150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与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相等。
若附加说明,则当比较前端边缘部2g(参照图4)延长的方向上的宽度时,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与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相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与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相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比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大。
此处,当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为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以上时,与形成在空气引导部123的凹部124的宽度l1比设置在管152的前端的排出口152a的宽度l2小的情况相比,更多的空气前往前端边缘部2g,而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更多的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内壁面152c设置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三根肋材rb。
所述三根肋材rb中的位于两端的肋材rb均随着前往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靠近凹部12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未设置rb的情况相比,更多的空气前往凹部124。
图9的(a)、图9的(b)是表示凹部124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在所述中,对内表面124a被赋予了曲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如图9的(a)所示,也可以将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设为v字状。
在图9的(a)所示的此结构例中,在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与所述同样地设置有随着前往前端边缘部2g侧而下降的倾斜面142。此处,所述倾斜面142未被赋予曲率而成为平面。
另外,在此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地隔着倾斜面142,在与前端边缘部2g所在之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引导部143,所述引导部143以空气前往倾斜面142侧的方式引导空气。
所述引导部143以随着前往前端边缘部2g侧而上升的方式形成。另外,引导部143未被赋予曲率,引导部143包含平面。
另外,在图9的(b)所示的结构例中,在凹部124的内表面124a的相向位置设置有相向构件180。所述相向构件180沿着前端边缘部2g延长的方向配置。
所述相向构件180固定在由图4的符号4z所示的部位。若附加说明,则相向构件180固定于空气引导部123中的凹部124的两肋所在的部分。
另外,如图9的(b)所示,相向构件180与内表面124a之间具有间隙来配置,并且配置在凹部124的底部124s的相向位置。
进而,相向构件180位于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与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之间。
在此结构例中,相反侧开口边缘126b与相向构件180之间成为空气的入口部9en。另外,纸张侧开口边缘126a与相向构件180之间成为空气的出口部9ex。
在此结构例中,由空气供给部150(在图9的(b)中未图示)所供给的空气穿过入口部9en,前往内表面124a。其后,所述空气由所述内表面124a引导而前往出口部9ex。而且,已离开出口部9ex的空气被吹送至前端边缘部2g。
(其他)
在所述中,使吸引部100移动,而使纸张p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0(表示纸张送出部1c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所示,也可以不使吸引部100移动,而进行纸张p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侧的移动。
在图10所示的此结构例中,在吸引部100设置有具有下表面101x的装置本体101、及进行循环移动的带构件190。
装置本体101配置在带构件190的内部,进而,在带构件190设置有多个将带构件190的内侧与外侧连接的贯穿孔(未图示)。
在此结构例中,若通过装置本体101来吸引纸张p,则所述纸张p附着在带构件190的外周面。此处,在此结构例中,带构件19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下方的面成为吸附纸张p的吸附部。此处,所述吸附部构成为平面状。
若纸张p附着在带构件190的外周面,则与所述同样地对所述纸张p的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其后,开始带构件190的旋转。由此,朝最上游搬送辊52e供给纸张p。
另外,在此结构例中,停止朝前端边缘部2g的空气的吹送、或使朝前端边缘部2g吹送的空气的风量下降后,开始带构件190的旋转。
若附加说明,则在此结构例中,不存在如图5中所示的空气引导构件120那样的从上方支撑前端边缘部2g的功能部,当纸张p穿过排出口152a(参照图10)的相向位置时,纸张p容易因被吹送的空气而乱动。
因此,在此结构例中,当使纸张p朝最上游搬送辊52e移动时,停止空气的吹送、或使吹送的空气的风量下降。
另外,作为其他形态,也可以直接从上方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
在所述中,使来自位于下方的空气供给源151的空气暂时朝上方移动后,使空气朝下方移动,而从上方对前端边缘部2g吹送空气。然而,吹送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比装置本体101的下表面101x更上方设置风扇等空气供给源,直接从上方对前端边缘部2g供给空气。在此情况下,可省略所述凹部124。
1.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
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记录材料;以及
吹送部件,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对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的边缘部吹送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所述吹送部件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且远离所述边缘部之侧,朝斜下方输送空气,而对所述边缘部吹送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来自比所述吸附部更下侧的空气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后,所述空气前往下方,从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进行朝所述边缘部的空气的吹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设置有空气引导部,所述空气引导部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
通过所述空气引导部来引导空气,使已前往上方的空气前往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还设置有凹凸部,所述凹凸部挤压已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来对所述边缘部赋予波形形状,
所述空气引导部设置在设置有所述凹凸部的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利用设置在所述记录材料搬送装置的构件的下表面,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使所述空气前往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下表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从远离所述记录材料的所述边缘部之侧朝靠近所述边缘部之侧接近而下降,通过所述倾斜面来使前往下方的空气前往所述边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下表面之中,与所述倾斜面相比远离所述边缘部之侧,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朝所述倾斜面侧引导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所述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设置有空气引导部,所述空气引导部进行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的引导,
在所述空气引导部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凹部,
通过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来引导已前往比所述吸附部更上方的空气,使已前往上方的所述空气前往下方,而对所述边缘部吹送所述已前往下方的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以朝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且被赋予曲率,其剖面形状以画圆弧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的相向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来配置的相向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对所述边缘部中的被赋予了波形的形状的部分,吹送来自比所述吸附部更上侧的所述空气。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还设置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排出前往所述空气引导部的所述凹部的空气,
所述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宽度成为所述边缘部延长的方向上的所述排出口的宽度以上。
14.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
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记录材料;以及
吹送部件,从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上侧,对所述边缘部吹送空气。
15.一种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包括:
吸附部,从下方吸附被朝一方向搬送的记录材料;
记录材料相向面,在所述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吸附部更下游侧,朝向下方,与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记录材料相向,且一部分与所述记录材料接触;以及
空气的输送部件,位于比所述吸附部更下方,
所述记录材料相向面具有凹凸面,
所述记录材料相向面与利用所述输送部件输送空气的方向的延长线交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其中当从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观察所述凹凸面时,设置在所述凹凸面的凹凸被设置成左右对称。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对记录材料进行图像的形成;以及记录材料搬送装置,搬送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搬送装置构成为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材料搬送装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