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锅盖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77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厨房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锅盖。



背景技术:

陶瓷锅具是家庭常见的厨房器具,因使用其烹饪的食物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该种锅具的陶瓷盖较其他材质的锅盖重量更重,但是结构更简单,其也难以做成复杂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其表面温度较高,所以陶瓷盖的提手需要有防烫设计,便于提拿,现有的陶瓷盖提手大致有两种,硅胶提手与塑胶提手,其中,塑胶提手上设有螺丝孔,螺钉穿过硅胶垫与陶瓷盖将提手紧固安装,而硅胶提手则直接套在陶瓷盖上,达到隔热和提拿的效果。

在使用中发现,塑胶提手安装后,其金属螺钉的螺帽处于陶瓷盖内部,会与食物接触,影响烹饪效果,也不卫生,而且,金属螺钉会对陶瓷盖的整体外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另外,螺钉与陶瓷盖紧密接触长时间使用后,由于长时间的受力变化扰动,会造成螺钉松动,提拿时会晃动,或者陶瓷盖旋转,影响使用效果。至于硅胶提手,虽安装方便,但在表面有水渍或油渍时,会使其表面光滑,在提拿较重的陶瓷盖时,极易造成脱落,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陶瓷锅盖,在保证隔热和提拿的基础上,可隐藏固定的螺钉,提升用户体验和整体美观性。

为了达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陶瓷锅盖,包括陶瓷盖体和用以手持的把手,包括设有开口的非封闭的环状卡件,所述陶瓷盖体的上端设有突出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在其外周设有卡槽,所述环状卡件设置在所述卡槽内,以上下限位所述环状卡件;所述把手套设在所述环状卡件外,以防止所述环状卡件变形脱出所述卡槽,且所述把手与所述环状卡件连接。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包括中空的把手下壳和盖设在所述把手下壳上端的把手上壳,所述把手下壳套设在所述固定座和环状卡件外侧。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下壳和所述环状卡件螺接,所述把手上壳可拆安装在所述把手下壳上,以遮盖连接用的螺钉。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下壳的内侧设有螺钉柱,所述环状卡件对应所述螺钉柱设有螺孔,所述固定座设有容纳所述螺钉柱的凹槽。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环状卡件的上端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翻边。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上壳的下端设有多个卡扣,所述把手下壳的上端对应所述卡扣设有扣位。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固定座设置为“一”字型,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下壳的外壁设有防滑凸起,形成阶梯状,所述防滑凸起设置在所述把手下壳的上端。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下壳的内壁设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与所述固定座相抵。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把手下壳的下端设有环形的抵接筋,所述抵接筋与所述陶瓷盖体的上端面相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陶瓷锅盖的有益效果如下:

1.陶瓷锅盖在保证隔热和提拿的基础上,可隐藏固定的螺钉,提升用户体验和整体美观性。

2.环状卡件在把手下壳内部被约束固定,并提供把手下壳固定支撑,可适用于多种形状的固定座。

3.把手下壳的外壁设有防滑凸起,形成阶梯状,为手提提供受力点,方便提拿。

4.把手上壳可拆安装在把手下壳上,可遮盖连接用的螺钉,也可防尘,便于后期清理,也可提升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陶瓷锅盖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陶瓷锅盖第一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陶瓷盖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把手拆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陶瓷锅盖第二截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陶瓷锅盖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陶瓷盖体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陶瓷盖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陶瓷盖体、101-固定座、102-凹槽、103-卡槽、104-第一槽壁、105-固定块、200-把手下壳、201-防滑凸起、202-螺钉柱、203-通孔、204-扣位、205-固定筋、206-加强筋、207-抵接筋、300-把手上壳、301-卡扣、400-环状卡件、401-卡扣、402-翻边、403-螺孔、50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的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锅盖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该陶瓷锅盖包括陶瓷盖体100和用以手持的把手,以及设有开口401的非封闭的环状卡件400,其中,陶瓷盖体100的上端设有突出固定座101,该固定座101在其外周设有卡槽103,上述环状卡件400设置在卡槽103内,以上下限位环状卡件400。上述把手套设在环状卡件400外,以手提和防止环状卡件400变形脱出卡槽103,且把手与环状卡件400连接。由此,该陶瓷锅盖通过把手保证了隔热和提拿,而且用以连接把手与环状卡件400的连接件被隐藏在把手内,可提升用户体验和整体美观性。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该固定座101与陶瓷盖体100为一体件,为陶瓷质地,该固定座101居中布置在陶瓷盖体100上。上述卡槽103处于固定座101的下端,沿固定座101的周向围成环形,可上下限位环状卡件400,由于凹槽103的设置,固定座101在凹槽103的上侧形成固定块105,卡槽103下侧槽壁在陶瓷盖体100的上表面上,该卡槽103的上侧槽壁为固定块105的下表面,即第一槽壁104。该固定座101水平截面为长条状,形成“一”字型,该固定块105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凹槽102,该凹槽102竖直延伸,由顶部一直延伸至卡槽103。

如图4所示,该环状卡件400为竖直的板材围成的设有开口401的环形,该开口401将环状卡件400断开,环状卡件400上端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翻边402,该翻边402便于与上述第一槽壁104相抵,增加接触面积,保证强度,该翻边402的宽度与上述卡槽103的槽深对应,而环状卡件400的高度则与卡槽103的宽度(即第一槽壁104与下侧槽壁之间的距离)对应。处于该环状卡件400整体长度方向两端的翻边402上设有螺孔402,用以与把手螺接。该环状卡件400为金属件或塑料件,具有一定的变形恢复能力,其上的开口401较小,但是可通过施力变形扩大该开口401,使之能够套在卡槽103处,而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该环状卡件400又会恢复原有形状。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上述把手包括分体的把手下壳200和把手上壳300,两者可拆连接,其中,该把手下壳200和把手上壳300都为塑胶件,隔热良好,该把手下壳200为上下端开放的中空结构,而把手上壳300则盖设在把手下壳200上端的开口处。该把手下壳200为桶状,其包在固定座101外侧,也使得上述环状卡件400处于把手下壳200内侧,使得环状卡件400向外变形受到限制,只能处于卡槽103内,无法脱出,该把手下壳200下端抵在陶瓷盖体100上。该把手下壳200的内侧设有两个螺钉柱202,两个螺钉柱202相对设置,与上述凹槽102对应,螺钉柱202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203,该通孔203与上述环状卡件400的螺孔403对应,使得螺钉500可插入通孔203而旋入螺孔403内,形成把手下壳200与环状卡件400的连接。由此,上述环状卡件400在把手下壳200内部被约束固定,并提供把手下壳200的固定支撑,可适用于多种形状的固定座101。该把手下壳200的侧壁设有防滑凸起201,该防滑凸起201由侧壁板材向外侧突出形成,其处于把手下壳200的上端,使得上端形成阶梯状,为手提提供受力点,方便提拿。该防滑凸起201的内侧设有多个加强筋206,多个加强筋206沿周向均匀布置,可提升防滑凸起201处的强度。该把手下壳200的内壁设有多个固定筋205,该固定筋205由顶部延伸至底部,可与固定座101相抵,保证装配紧密性,避免松垮晃动。把手下壳200的下端沿其周向设有环形的抵接筋207,该抵接筋207的下端可与陶瓷盖体100的上端面相抵,避免把手下壳200与陶瓷盖体100之间产生较大的缝隙,保证了安装紧密性,也可防止灰尘进入把手内。

另外,上述把手上壳300和把手下壳200卡扣连接,把手上壳300的下端设有多个卡扣301,而把手下壳200的上端对应卡扣301设有多个扣位204,两者对应扣合,形成把手上壳300和把手下壳200的连接。该把手上壳300可防止灰尘堆积在把手下壳200内,便于后期清理,也遮盖连接用的螺钉500,提升了美观性。

在组装该陶瓷锅盖时,需要先将环状卡件400扣入卡槽103内,再套上把手下壳200,随后拧入两螺钉500,完成连接,最后将把手上壳300扣在把手下壳200上。该陶瓷锅盖组装完成后,其上用于连接的螺钉500不会下伸至陶瓷盖体100下侧,不会外露和影响烹饪效果,而且把手与陶瓷盖体100的连接也相对紧密,使用时无滑脱的安全风险。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和图7的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锅盖的实施例二。本实施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环状卡件和把手下壳通过一根螺钉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该固定座101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凹槽102,而非两端都设置,相对应地,该环状卡件400仅一端的翻边402设有螺孔403,该把手下壳200的内壁仅一侧设有一螺钉柱202,该螺孔403与螺钉柱202对应,螺钉500穿过螺钉柱202且旋入螺孔403内,形成环状卡件400和把手下壳200仅通过一根螺钉500连接,同样可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8的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锅盖的实施例三。本实施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卡槽处于固定座的中部。

如图8所示,该环形的卡槽103处于固定座101的中部,而非底部,使得卡槽103与陶瓷盖体100上端面之间存在距离,当上述环状卡件400扣入卡槽103内并连接把手下壳200后,该卡槽103同样可完成上下限位该环状卡件400的功能。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锅盖的实施例四。本实施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座呈弧形。

该固定座101在水平面上的截面呈弧状,上述卡槽103依旧沿其周向呈环形,而把手下壳200和把手上壳300的形状则与固定座101对应。但不限于此,该固定座101还可为其他形状,例如,该固定座101可为波浪状,而把手下壳200和把手上壳300对应调整即可。

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陶瓷锅盖在保证隔热和提拿的基础上,可隐藏固定的螺钉,提升用户体验和整体美观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状卡件在把手下壳内部被约束固定,并提供把手下壳固定支撑,可适用于多种形状的固定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下壳的外壁设有防滑凸起,形成阶梯状,为手提提供受力点,方便提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上壳可拆安装在把手下壳上,可遮盖连接用的螺钉,也可防尘,便于后期清理,也可提升美观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陶瓷锅盖,包括陶瓷盖体和用以手持的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开口的非封闭的环状卡件,所述陶瓷盖体的上端设有突出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在其外周设有卡槽,所述环状卡件设置在所述卡槽内,以上下限位所述环状卡件;所述把手套设在所述环状卡件外,以防止所述环状卡件变形脱出所述卡槽,且所述把手与所述环状卡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中空的把手下壳和盖设在所述把手下壳上端的把手上壳,所述把手下壳套设在所述固定座和环状卡件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下壳和所述环状卡件螺接,所述把手上壳可拆安装在所述把手下壳上,以遮盖连接用的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下壳的内侧设有螺钉柱,所述环状卡件对应所述螺钉柱设有螺孔,所述固定座设有容纳所述螺钉柱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卡件的上端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上壳的下端设有多个卡扣,所述把手下壳的上端对应所述卡扣设有扣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置为“一”字型,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下壳的外壁设有防滑凸起,形成阶梯状,所述防滑凸起设置在所述把手下壳的上端。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下壳的内壁设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与所述固定座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陶瓷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下壳的下端设有环形的抵接筋,所述抵接筋与所述陶瓷盖体的上端面相抵。

技术总结
本文公开了一种陶瓷锅盖,包括陶瓷盖体和用以手持的把手,包括设有开口的非封闭的环状卡件,所述陶瓷盖体的上端设有突出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在其外周设有卡槽,所述环状卡件设置在所述卡槽内,以上下限位所述环状卡件;所述把手套设在所述环状卡件外,以防止所述环状卡件变形脱出所述卡槽,且所述把手与所述环状卡件连接。本文涉及厨房器具领域,提供了一种陶瓷锅盖,在保证隔热和提拿的基础上,可隐藏固定的螺钉,提升用户体验和整体美观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徐建立;魏国;郭金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14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