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柜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传送网(opticaltransportnetwork,缩写为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otn机柜一般包括机柜本体和业务层,业务层设于机柜本体内,且业务层包括多个业务板卡。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otn机柜中的业务板卡逐渐呈现出容量大、密度大、功率高和结构紧的特点,使得otn机柜中的业务板卡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进而导致otn机柜内的温度快速上升,因此,需要对otn机柜进行快速有效的制冷。
目前,可以采用风冷的方式来对otn机柜进行制冷。采用风冷的方式对otn机柜进行制冷时,机柜本体上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机房内的冷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至机柜本体内,与机柜本体内的业务板卡接触换热,使得业务板卡的温度降低,同时冷气流转化为热气流后从机柜出风口流出机柜本体外。当机房内设有多个机柜时,为了保证机房内的冷气流能够充分进入至机柜本体内,每个机柜本体内气流组织形式均应与机房的气流组织形式相同。如:机房的气流组织形式为下进上出,也就是说冷气流从机房的下部流入机房内来与机房内的机柜进行换热,使得冷气流转化为热气流后,从机房的上部流出机房外时,机房内的机柜的气流组织形式也应该为下进上出,才能够保证机房内的冷气流能够充分地进入至机柜本体内与业务板卡进行换热。
但是,由于otn机柜的厂家不同时,otn机柜内业务板卡摆设方式不同,导致otn机柜的气流组织形式不同。如:不同的otn机柜内的气流组织形式可以为前进后出、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和中间进上下出。此时,由于机房内的多个otn机柜的气流组织形式不同,而机房内的气流组织形式又仅有一种,不能与全部的otn机柜的气流组织形式相同,因此,与机房内气流组织形式不同的otn机柜在冷却时,从机柜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会掺杂机房内的热气流,导致otn机柜内的部分业务板卡会与温度较高的气流进行换热,进而导致部分otn机柜内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影响otn机柜内的业务板卡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柜冷却系统,用于防止机柜内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保证机柜内业务板卡的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柜冷却系统。所述机柜包括机柜本体和设于所述机柜本体内的业务层。所述业务层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业务板卡,相邻的两个所述业务板卡之间留有散热间隙,所述机柜的内壁与相邻的所述业务板卡之间也留有散热间隙。所述机柜本体上开有机柜进风口和机柜出风口,多个所述散热间隙均与所述机柜出风口连通。
该所述机柜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进风管道和风机。其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机柜本体内,且所述换热器内通有冷却介质。所述进风管道部分伸入至所述换热器内,且所述进风管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机柜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口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均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机柜本体外的空气由所述机柜进风口引入至进风管道内,并经过所述散热间隙后由所述机柜出风口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且换热器设于机柜本体内,换热器内通有冷却介质。同时,进风管道能够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且进风管道的进风口与机柜进风口连通,进风管道的出风口与每个散热间隙均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机柜本体外的空气由所述机柜进风口引入至进风管道内,并经过所述散热间隙后由所述机柜出风口流出,因此,机柜冷却系统工作时,控制风机运行,即可使机房本体外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压缩为气流进入至进风管道内。同时,由于进风管道能够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且换热器中的通有冷却介质,因此,气流与进风管道换热后会形成冷气流。而进风管道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均连通,每个散热间隙均与机柜出风口连通,因此,冷气流能够通过进风管道输送至每个散热间隙,使得冷气流能够与每个散热间隙两侧的业务板卡进行换热后,通过机柜出风口流出机柜本体外。此时,由于通入至散热间隙内的冷气流均是与换热器换热后的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从而可以保证每个业务板卡均能够充分与冷气流进行换热,防止机柜内业务板卡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保证机柜内业务板卡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当机柜具有一个业务层时,进风管道中多个进风管的排布示意图;
图3为当机柜具有两个业务层时,机柜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当机柜具有两个业务层时,进风管道中多个进风管的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柜冷却系统。参见图1和图2,上述机柜100包括机柜本体110和设于机柜本体110内的业务层。业务层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业务板卡120。应理解,多个业务板卡120排布时,多个业务板卡120之间允许有偏差,并非处于绝对的平行状态。例如:两个业务板卡120之间的夹角为-10°~10°。
相邻的两个业务板卡120之间留有散热间隙130。需要说明的是,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也可以留有散热间隙130,从而可以方便边缘的两个散热板卡的进行散热。
机柜本体110上开有机柜进风口111和机柜出风口112,多个散热间隙130均与机柜出风口112连通,使得散热间隙130内的气流能够通过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热气流的密度较小,在机柜本体110内时会自动向机柜本体110的上部移动,因此,当机柜本体110内具有一个业务层,且机柜本体110上仅有一个机柜出风口112时,机柜出风口112高于机柜进风口111设置。并且,为了使业务板卡120与散热间隙130内的气流充分换热,上述机柜进风口111和机柜出风口112分别位于机柜本体1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上述机柜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210、进风管道220和风机230。其中,换热器210设于机柜本体110内,且换热器210内通有冷却介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冷却介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进行选择。如:冷却介质可以为冷空气或者冷水。
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与机柜进风口111连通,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均连通,且进风管道220能够与换热器210换热。需要说明的是,能够使进风管道220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的结构有多种。如:可以使进风管道220与换热器210的外壁抵接,即可使得进风管道220能够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进风管道220部分伸入至换热器210内,使得进风管道220与冷却介质直接接触,并且进风管道220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210与进风管道220的换热效率。
风机230用于将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由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进风管道220内,并经过散热间隙130后由所述机柜出风口112流出。使得风机230运行时,能够将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通过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进风管道220内,然后与换热器210换热后形成冷气流进入至散热间隙130内。冷气流与散热间隙130两侧的业务板卡120接触换热,使得业务板卡120的温度降低,并使冷气流的温度升高转化为热气流后从机柜出风口112排出机柜本体110外,从而可以对机柜100进行冷却,保证机柜100的正常运行。
上述机柜冷却系统在工作时,只需要控制风机230运行,即可使得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形成气流依次通过机柜进风口111和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进入至进风管221管道内。进入至进风管道220内的空气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使得空气的温度降低形成冷气流后,通过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进入至每个散热间隙130内。进入至散热间隙130内的冷空气与散热间隙130两侧的业务板卡120接触换热,使得业务板卡120的温度降低,同时冷空气的温度升高形成热空气后,从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从而可以对机柜100进行冷却,保证机柜100的正常运行。
由上述机柜冷却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210,且换热器210设于机柜本体110内,换热器210内通有冷却介质。同时,进风管道220能够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且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与机柜进风口111连通,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与每个散热间隙130均连通,风机230用于将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由所述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进风管道220内,并经过所述散热间隙130后由机柜出风口112流出,因此,机柜冷却系统工作时,控制风机230运行,即可使机房本体外的气体在风机230的作用下压缩为气流进入至进风管道220内。同时,由于进风管道220能够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且换热器210中的通有冷却介质,因此,气流与进风管道220换热后会形成冷气流。而进风管道220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均连通,每个散热间隙130均与机柜出风口112连通,因此,冷气流能够通过进风管道220输送至每个散热间隙130,使得冷气流能够与每个散热间隙130两侧的业务板卡120进行换热后,通过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此时,由于通入至散热间隙130内的冷气流均是与换热器210换热后的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从而可以保证每个业务板卡120均能够充分与冷气流进行换热,防止机柜100内业务板卡120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保证机柜100内业务板卡120的正常运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和图2上述进风管道220可以包括一个主管道和多个与主管道连通的分管道。主管道部分伸入至换热器210中,且主管道的进风口与机柜进风口111对接,主管道的出风口与多个分管道均连通,多个分管道分别伸入至多个散热间隙130内,即可使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连通,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均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100冷却装置中,上述进风管道220包括多个进风管221,多个进风管221均能够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并且为了使得多个进风管221均与换热器210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上述多个进风管221均部分伸入至换热器210内。多个进风管221的进风口均与机柜进风口111连通,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分别与多个散热间隙130连通,且每个散热间隙130均与至少一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连通。
此时,由于多个进风管221均与换热器210进行换热,进风管道220与换热器210之间的换热面积较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进风管道220与换热器210之间的换热效率,进入提高机柜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具体的,参见图1和图2多个进风管221与多个散热间隙130一一对应,且每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均与相对应的散热间隙130连通。
示例性的,参见图1和图2述多个进风管221的进风口可以通过管道与机柜进风口111连通,然后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可以分别直接伸入至多个散热间隙130中。机柜冷却系统包括多个风机230,多个风机230与多个进风管221一一对应,且每个风机230均设于相对应的进风管道220内,即可使多个进风管221的进风口与机柜进风口111连通,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可分别与多个散热间隙130连通,风机230能够将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由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每个进风管道220内,并经过每个散热间隙130后由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100外。而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所述换热器210的一周边沿与机柜本体110的内壁密封抵接,机柜进风口111位于机柜本体110与换热器210抵接处,多个进风管221的进风口均与机柜进风口111对接,能够防止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越过换热器210直接进入至散热间隙130内。且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分别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130相对设置,且每个散热间隙130均与至少一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相对设置。风机230设于多个所述进风管221的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之间。
此时,机柜冷却系统只需要包括一个风机230,即可使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由机柜进风口111进入至多个进风管道220内,并经过多个散热间隙130后由机柜出风口112流出,能够简化机柜冷却系统的结构,减小机柜冷却系统的成本。
具体的,参见图1和图2为了保证上述机柜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一个风机230损坏导致机柜冷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风机230。此时,当一个风机230损坏时,其余的风机230能够继续工作,保证机柜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然,为了保证多个风机230的运行效率,多个风机230均与分布于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与多个散热间隙130之间。
具体的,上述风机230为ec风机。
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见图1~图4,上述机柜100包括多个业务层,机柜本体110上设有多个机柜出风口112,机柜冷却系统包括多个进风管道220和多组风机230。需要说明的是,多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的排布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多个不同的进风管道220流出的冷气流相互影响,多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的排布方向相同。
多个机柜出风口112与多个业务层一一对应,且每个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均与相对应的机柜出风口112连通,使得每个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中的气流均能够通过相对应的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
多个进风管道220与多个业务层也一一对应,且每个进风管道220中的进风管221的出风口均与相对应的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一一相对设置,使得每个进风管道220中进风管221内的冷气流能够流入至相对应的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中,使得每个散热间隙130的两侧的业务板卡120均能够与冷气流进行换热,从而可以防止机柜100中出现局部高温的现象。
多组风机230与多个业务层和多个进风管道220一一对应,且每组风机230均设于相对应的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与相对应的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的出风口之间,使得每组风机230均能够使机柜本体110外的空气引入至对应的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并经过相对应的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后,通过相对应的机柜出风口112流出室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冷却系统中,当机柜100具有多个业务层和多个机柜出风口112时,机柜冷却系统依然能够充分地对多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进行散热,防止机柜100内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保证具有多个业务层的机柜100的正常运行。
具体的,参见图1~图4,上述机柜100包括两个业务层,第一个业务层位于第二个业务层的正上方,换热器210设于第一个业务层和第二个业务层之间。应理解,上述第一个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排布方向可以与第二个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的排布方向相同,也可以与第二个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的排布方向不同。具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和第二个业务层的业务板卡120均沿竖直方向排布。
机柜本体110包括两个机柜出风口112,第一个机柜出风口112位于机柜进风口111的上方,且第一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均与第一个机柜出风口112连通,使得第一个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中的气流均能够通过第一个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
第二个机柜出风口112位于机柜进风口111的下方,且第二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均与第二个机柜出风口112连通,进而使得第二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散热间隙130中的气流能够通过哦第二个机柜出风口112连通。
机柜冷却系统包括两个进风管道220和两组风机230,第一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分别与第一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多个散热间隙130相对,第一组风机230设于第一组进风管道220与第一个业务层之间,使得第一组风机230能够将机柜100外的空气通过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第一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第一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均与换热器210换热后,在第一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均形成冷气流。第一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的冷气流能够进入至第一个业务层的多个业务板卡120之间的散热间隙130中,与散热间隙130两侧的业务板卡120进行换热,使得第一个业务层中的多个业务板卡120的温度降低,同时冷气流温度升高为热气流通过第一个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
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分别与第二个业务层中的业务板卡120形成的多个散热间隙130相对,第二组风机230位于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与第二个业务层之间,使得第二组风机230能够将机柜100外的空气通过机柜进风口111引入至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均与换热器210换热后,在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均形成冷气流。第二个进风管道220的多个进风管221中的冷气流能够进入至第二个业务层的多个业务板卡120之间的散热间隙130中,与散热间隙130两侧的业务板卡120进行换热,使得第二个业务层中的多个业务板卡120的温度降低,同时冷气流温度升高为热气流通过第二个机柜出风口112流出机柜本体110外。
同时,由于第一个机柜出风口112位于机柜进风口111的上部,第二个机柜出风口112位于机柜进风口111的下部,换热器210的一周边缘与机柜本体110的内壁密封抵接,且机柜进风口111位于机柜本体110与换热器210的抵接出,因此,从第一个进风管道220流出的冷气流与第二个进风管道220流出的冷气流不会相互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机柜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具体的,参见图1~图4,为了节约能源,保证换热器210中的冷却介质可以循环使用,上述机柜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媒循环管路240和冷水循环管路250。其中,冷媒循环管路240上串接有蒸发器241、冷凝器242和压缩机243。上述冷水循环管路250与换热器210串接,且冷水循环管路250能够与蒸发器241进行换热。此时,与进风管道220换热后的冷却介质能够流入至冷媒循环管路240中来与蒸发器241进行换热,使得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后,再通过冷水循环管路250流入至换热器210中,从而可以在保证换热器210与进风管道220的换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冷却介质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机柜冷却系统的成本。
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见图1~图4,若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的距离大于设定距离,说明机柜100的业务层中,业务板卡120并未满架布置,此时,冷气流流入至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的散热间隙130时,会导致冷气流不能充分与业务板卡120接触换热,导致从该业务间隙流出的气流依然为冷气流,进而导致机柜冷却系统的冷损失较大。此时,机柜10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设有挡风板,可以避免从进风管道220的出风口流出的冷气流进入至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的散热间隙130中,能够减小机柜冷却系统中的冷损失,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机柜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具体的,参见图1~图4,上述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挡风板通过卡槽卡接在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上。由于卡槽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能够进一步防止冷气流进入至机柜本体110的内壁与相邻的业务板卡120之间的散热间隙130中,进而可以更进一步提高机柜冷却系统的散热间隙130。
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见图1~图4,上述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设有过滤结构。此时,过滤结构能够对进入至进风管道22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进入至散热间隙130的冷气流中含有影响业务板卡120的正常运行的杂质与业务板卡120接触,保证业务板卡120的正常运行。
具体的,参见图1~图4,上述过滤结构可以为设于进风管道220的进风口处的过滤网。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机柜本体和设于所述机柜本体内的业务层,所述业务层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业务板卡,相邻的两个所述业务板卡之间留有散热间隙;所述机柜本体上开有机柜进风口和机柜出风口,多个所述散热间隙均与所述机柜出风口连通;
所述机柜冷却系统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机柜本体内,且所述换热器内通有冷却介质;
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机柜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口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均连通,且所述进风管道能够与所述换热器换热;
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机柜本体外的空气由所述机柜进风口引入至所述进风管道内,并经过所述散热间隙后由所述机柜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包括多个进风管,多个所述进风管均能够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多个所述进风管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机柜进风口连通,多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分别与多个散热间隙连通,且每个所述散热间隙均与至少一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一周边沿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壁密封抵接,所述机柜进风口位于所述机柜本体与所述换热器抵接处;多个所述进风管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机柜进风口对接,且多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分别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相对设置,且每个所述散热间隙均与至少一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风机设于多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与多个所述散热间隙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多个业务层,所述机柜本体上设有多个机柜出风口,所述机柜冷却系统包括多个进风管道和多组风机;
多个所述机柜出风口与多个所述业务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业务层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所述散热间隙均与相对应的机柜出风口连通;
多个所述进风管道与多个所述业务层也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进风管道中的进风管的出风口均与相对应的所述业务层的业务板卡形成的所述散热间隙一一相对设置;
多组所述风机与多个所述业务层和多个所述进风管道一一对应,且每组所述风机均设于相对应的所述业务层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散热间隙与相对应的所述进风管道的多个所述进风管的出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包括两个业务层,第一个所述业务层位于第二个所述业务层的正上方,所述换热器设于第一个所述业务层和第二个所述业务层之间;
所述机柜本体包括两个所述机柜出风口,第一个所述机柜出风口位于所述机柜进风口的上方,且第一个所述业务层中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所述散热间隙均与第一个所述机柜出风口连通;第二个所述机柜出风口位于所述机柜进风口的下方,且第二个所述业务层中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所述散热间隙均与第二个所述机柜出风口连通;
所述机柜冷却系统包括两个所述进风管道和两组所述风机,第一个所述进风管道的多个所述进风管分别与第一个所述业务层中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多个所述散热间隙相对,第一组所述风机设于第一组所述进风管道与第一个所述业务层之间;第二个所述进风管道的多个所述进风管分别与第二个所述业务层中的所述业务板卡形成的多个所述散热间隙相对,第二组所述风机位于第二个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口与第二个所述业务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和冷水循环管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串接有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所述冷水循环管路与所述换热器串接,且所述冷水循环管路能够与蒸发器进行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壁与相邻的所述业务板卡之间的距离大于设定距离,所述机柜的内壁与相邻的所述业务板卡之间设有挡风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本体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挡风板通过卡槽卡接在所述机柜本体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的进风口设有过滤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