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9


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阳软卷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阻止夏天太阳光对室内的照射,人们采取了安装外遮阳软卷帘系统,常见的驱动方式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外遮阳软卷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纳,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居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现有的遮阳软卷帘还不够完善,例如公告号cn10590916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该遮阳软卷帘利用太阳能电池作为外遮阳系统的驱动电源,更加环保节能,但是,太阳能电池在阳光较为微弱的条件下存储的电能是十分有限,从而时不时会出现停电的现象,进而造成遮阳软卷帘无法进行升降遮阳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包括安装罩,所述安装罩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内侧中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末端一侧焊接有主动轮,且主动轮的外侧缠绕连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末端一侧安装有从动轮,且从动轮的一侧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一侧安装有滚动轴承,且滚动轴承的外侧镶嵌有窗框,所述窗框的一侧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上方两侧分别焊接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滑槽的内侧放置有卷帘,且卷帘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杆,所述底杆的下方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安装罩的内侧镶嵌有太阳能电池。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的形状大小相吻合,且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均与卷帘之间为抵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从动轮与窗框之间呈悬空状态分布,且从动轮通过皮带与主动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卷帘的外侧与滑槽的内侧呈贴合状态分布,且卷帘通过传动轴、驱动电机与窗框构成传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中轴线与滚动轴承的中轴线相重合,且连接杆与从动轮之间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槽通过开槽与窗框呈一体化结构,且窗框与安装罩之间呈垂直状态分布。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从动轮通过皮带与主动轮相连接,使得当太阳能电池提供的电能不足以带动驱动电机进行正常工作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的拉动皮带的方式来实现卷帘的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电力不足而造成外遮阳系统处于瘫痪的状态。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滑槽的内侧上方安装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存在,便于卷帘在进行升降遮阳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处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卷帘在进行升降遮阳的过程中因为偏移下降的轨道而造成卷帘出现褶皱现象。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安装罩的内侧安装有太阳能电池的存在,便于太阳电池能够有效的将光能转变为可用的电能,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也更加的低碳环保,符合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遮阳软卷帘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罩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窗框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安装罩;2、驱动电机;3、传动轴;4、主动轮;5、皮带;6、从动轮;7、连接杆;8、滚动轴承;9、窗框;10、滑槽;11、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3、卷帘;14、底杆;15、固定板;16、太阳能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4,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包括安装罩1、驱动电机2、传动轴3、主动轮4、皮带5、从动轮6、连接杆7、滚动轴承8、窗框9、滑槽10、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卷帘13、底杆14、固定板15和太阳能电池16,安装罩1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2,且驱动电机2的内侧中部连接有传动轴3,传动轴3的末端一侧焊接有主动轮4,且主动轮4的外侧缠绕连接有皮带5,皮带5的末端一侧安装有从动轮6,且从动轮6的一侧焊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末端一侧安装有滚动轴承8,且滚动轴承8的外侧镶嵌有窗框9,窗框9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0,且滑槽10的上方两侧分别焊接有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滑槽10的内侧放置有卷帘13,且卷帘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杆14,底杆14的下方安装有固定板15,安装罩1的内侧镶嵌有太阳能电池16。

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的形状大小相吻合,且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均与卷帘13之间为抵触连接,通过抵触连接,便于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能够起到良好限制卷帘13上升高度的同时,也不会对卷帘13的升降遮阳工作造成影响。

如图1、图2与图4所示,从动轮6与窗框9之间呈悬空状态分布,且从动轮6通过皮带5与主动轮4相连接,通过相连接,便于使用者通过手动拉动皮带5来实现卷帘13的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太阳能电池16供给的电能不足而造成卷帘13无法进行升降遮阳工作。

如图2与图3所示,卷帘13的外侧与滑槽10的内侧呈贴合状态分布,且卷帘13通过传动轴3、驱动电机2与窗框9构成传动结构,通过传动结构,便于卷帘13能够在传动轴3和驱动电机2的帮助下,自动的进行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大大的降低人力手动调节而造成劳动力的损耗。

如图4所示,连接杆7的中轴线与滚动轴承8的中轴线相重合,且连接杆7与从动轮6之间为固定连接,通过固定连接,便于从动轮6能够在连接杆7与滚动轴承8的帮助下进行旋转运动。

如图1与图3所示,滑槽10通过开槽与窗框9呈一体化结构,且窗框9与安装罩1之间呈垂直状态分布,通过垂直分布,便于卷帘13能够顺着滑槽10有序的进行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卷帘13在滑槽10的内部出现堵塞的现象。

工作原理:当太阳能电池16供给的电能不足使驱动电机2(型号:mpm1141)进行工作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拉动皮带5的方式来实现卷帘13的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电力不足或者在断电的情况下而造成卷帘13无法进行升降遮阳工作,另外,在滑槽10的内侧上方安装有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的存在,也便于卷帘13能够在有序的在滑槽10的内部进行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卷帘13出现偏移下降轨道而造成卷帘13出现褶皱的现象,最后,太阳能电池板16的存在,也便于太阳能电池16能够将光能转变为可用的电能,进而能够起到良好节约能源损耗的同时,也更加的低碳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包括安装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罩(1)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2),且驱动电机(2)的内侧中部连接有传动轴(3),所述传动轴(3)的末端一侧焊接有主动轮(4),且主动轮(4)的外侧缠绕连接有皮带(5),所述皮带(5)的末端一侧安装有从动轮(6),且从动轮(6)的一侧焊接有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的末端一侧安装有滚动轴承(8),且滚动轴承(8)的外侧镶嵌有窗框(9),所述窗框(9)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0),且滑槽(10)的上方两侧分别焊接有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所述滑槽(10)的内侧放置有卷帘(13),且卷帘(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杆(14),所述底杆(14)的下方安装有固定板(15),所述安装罩(1)的内侧镶嵌有太阳能电池(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的形状大小相吻合,且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均与卷帘(13)之间为抵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6)与窗框(9)之间呈悬空状态分布,且从动轮(6)通过皮带(5)与主动轮(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13)的外侧与滑槽(10)的内侧呈贴合状态分布,且卷帘(13)通过传动轴(3)、驱动电机(2)与窗框(9)构成传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7)的中轴线与滚动轴承(8)的中轴线相重合,且连接杆(7)与从动轮(6)之间为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10)通过开槽与窗框(9)呈一体化结构,且窗框(9)与安装罩(1)之间呈垂直状态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遮阳软卷帘,涉及遮阳软卷帘技术领域,包括安装罩,所述安装罩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内侧中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末端一侧焊接有主动轮,且主动轮的外侧缠绕连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末端一侧安装有从动轮,且从动轮的一侧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一侧安装有滚动轴承,且滚动轴承的外侧镶嵌有窗框,所述窗框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从动轮通过皮带与主动轮相连接,使得当太阳能电池提供的电能不足以带动驱动电机进行正常工作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的拉动皮带的方式来实现卷帘的升降遮阳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电力不足而造成外遮阳系统处于瘫痪的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19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