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87



1.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


背景技术:

2.以往城市山洪防治方法也称高水高排,是独立的排山洪排涝系统,排洪隧洞仅在汛期有山洪时排洪用,平常时期闲置,使用率低;而城市内河生态补水则在没有洪水时通过补水隧洞向内河补水,以改善内河水环境和水生态;山洪防治与生态补水属于不相关的两个治水工程,现阶段亟需将利用城市排山洪和城市内河生态补水两种治水方法巧妙结合,使排山洪主隧洞和生态补水主隧洞为共用一个隧洞,并利用现有水库作为调蓄水库,在低谷时段抽水至水库储蓄每日的补水量,然后向城市内河补水,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治水方法,同时解决城市排山洪排涝问题和城市内河水质问题;因此,现阶段发明出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隧洞建设;步骤二,截洪枢纽工程;步骤三,补水工程;步骤四,综合自动化系统;步骤五,水利计算;步骤六,工程运行管理;其中上述步骤一中,利用城市周围自然河道,根据城市地形,沿城市西、北、东面周边兴建隧洞,将隧洞出口设置在城区西面、东面,将所拦截的山洪直接通过建设的隧洞直接排入自然河道,而不再进入城区内河水系;根据洞线地质条件及洞径,采用三种支护型式:素喷砼支护、喷锚支护、钢筋砼衬砌;其中上述步骤二中,截洪枢纽由拦挡坝、截洪坝、库周护岸、排洪支洞进水口等组成,拦挡坝位于沟谷宽敞段下游卡口处,为c20混凝土结构,坝顶高程高于现有地面3m,宽度10~20m,下游坡度1:1.5,上部设格栅条,栅条厚度1m,间距1.5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截洪坝位于拦挡坝下游,基本为在现有地面下下挖形成;截洪坝采用重力式结构,上游面坡度1:0~1:0.2,下游面坡度:0.75~1:1,坝顶宽4m,各支流截洪坝布置位置为该河道上相应隧洞压力水位线高程以上,保证各枢纽的上游山洪能顺利下泄;截洪坝坝顶设溢流堰,5年一遇及以下标准洪水从堰顶过流,超过5年一遇洪水时,由支洞进入泄洪洞直排入自然河道;在各截洪枢纽库周靠近主洞侧,布置排洪支洞及进水口,进水口采用旋流式进水口,进水口包括控制闸、连接段及竖井,之后与排洪支洞连接,控制闸采用无压进水方式,闸底高程较现有库底高程高1m~1.5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控制闸设一道拦污栅及工作闸,下游接连接段,连接段采用无压引水方式,宽度同控制闸,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采用城门型隧洞及箱涵两种结构形式,隧洞采用钢筋砼衬砌结构,衬砌厚度0.4m,箱涵采用钢筋砼结构,箱涵
厚度0.4m;其中上述步骤三中,通过混合水质模型计算,并用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复核计算确定内河生态补水规模,城市感潮河道潮位资料,采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得到水位边界;补水工程由补水泵站、补水支洞及管道组成,根据补水泵站补水泵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方式,综合技术与经济等方面比较,泵站选择6台单机容量为4.8mw的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机组,总抽水流量46m
³
/s,单机流量为7.67m
³
/s,最大扬程50m,总配套电机功率28.8mw;泵站各机组皆设一d2000的出水钢管,管中心高程

2.20m,分别接至d7000连接洞后,再由连接洞接入主洞;本发明中主洞沿线共设5个补水出口,补水线路由补水支洞及补水管道组成,补水支洞由排洪支洞竖井相应补水水头处接补水支洞再外接管道,最后进入补水河道,补水支洞洞径3.0m,支洞总长991.2m,出口接管道后设调流阀,管道直径0.8m~2.2m,补水管道采用钢管和pccp管;其中上述步骤四中,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五矿补水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闸门现地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管理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防汛会商系统、水情测报系统、生态供水量测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三维仿真系统等系统;其中上述步骤五中,针对平原感潮河网的特点,采用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ikell软件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建立水动力模型,用于模拟降雨引发洪水的水流特征;断面数据使用该城市当地测绘局实测的断面资料;通过mike11建立河网水动力模型,分别计算以下3种工况:工况一:景观整治;工况二: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工况三: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 山洪防治,通过分析,山洪防治工程实施后,配合城区内河整治工程,可将该城区不足5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其中上述步骤六中,根据流域水文特性,该洪水调度分为汛期和非汛期,洪水调度坚决服从该城市防汛办的调度令,以城市雨量站为主要控制站;汛期时,根据雨情预报,服从城市防汛办调度运行;根据城市现有的水情、雨情会商条件,而生态补水的抽水水量仅限于当天的补水量当天排泄完毕;若发生特殊工况,用于生态补水的水库库水量可以在3个小时内通过排洪隧洞降至汛限水位,因此在没有雨情预报时,仍按照汛期日常进行生态补水工况运行,该运行方案须报城市防汛办审批后正式执行;在有雨情预报时,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50mm,或6小时雨量>100mm,或24小时雨量>150mm,多个截洪坝堰上水位5年一遇洪水位达到,通过水位并结合雨量进行控制,当雨量和水位控制条件之一达到控制条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年一遇,水库库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进入汛期排洪工况,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关闭生态补水出口,截洪坝以上山洪进入排洪主洞,西线进入城市西区水库进行调蓄,严格按照水库工程实施后的调度原则执行,先通过溢洪道控制流量进入原河道,当库水位升高至设定水位,关闭水库溢洪道闸门,打开水库排洪控制闸,转入主洞排洪,东线进入城市东区水库进行调蓄,控制方式与城市西区水库类似;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90mm,或6小时雨量>180mm,或24小时雨量>250mm,或堰上水位达到50年一遇洪水位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0年一遇,为保护截洪坝和主洞安全,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同时打开城市西区和城市东区水库溢洪道闸门,洪水由排洪主洞和原河道同时进行下泄;非汛期时,水库按正常蓄水位运行,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在非汛期日常运行中,排洪支洞及进水口是关闭状态,日常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小于5年一遇的洪水沿原河道下泄,在生态补水运行时,按照拟定的低谷时段开启泵站抽取自然河道水至城市西区水库和城市东区水库,
再由主洞输水至沿线的补水支洞,通过补水支洞的控制阀向城区进行生态补水,以改善内河水质。
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素喷砼支护断面为喷射c30素混凝土,厚150mm;喷锚支护断面在直墙及洞顶喷射c30挂网混凝土,厚150mm,围岩面加锚杆支护;钢筋砼衬砌段,根据岩石地质条件,衬砌厚度500~600mm。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排洪流量的不同,支洞开挖洞径为4.3m~5.8m。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补水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引水洞、连接钢管、进水前池、主厂房及副厂房。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四中设置监控管理中心,通过结合综合自动化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系统。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六中截洪枢钮的畅通是山洪入洞外排自然河道的重要保障,为此,每年汛前及汛后,都应对拦挡坝拦截以及截洪坝库区的淤积物进行清理,项目区主要属轻、微度流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安全、可靠,同时解决了城市排山洪排涝问题和城市内河水质问题;城市排山洪主隧洞和内河生态补水主隧洞巧妙结合,便于管理和节省隧洞投资,减少隧洞开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利用城区周边已建的水库进行调蓄,在低谷时段抽水储蓄每日的补水量,然后向城市内河补水,减少了抽水电费,即节省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1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3.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隧洞建设;步骤二,截洪枢纽工程;步骤三,补水工程;步骤四,综合自动化系统;步骤五,水利计算;步骤六,工程运行管理;其中上述步骤一中,利用城市周围自然河道,根据城市地形,沿城市西、北、东面周边兴建隧洞,将隧洞出口设置在城区西面、东面,将所拦截的山洪直接通过建设的隧洞直接排入自然河道,而不再进入城区内河水系;根据洞线地质条件及洞径,采用三种支护型式:素喷砼支护、喷锚支护、钢筋砼衬砌,素喷砼支护断面为喷射c30素混凝土,厚150mm;喷锚支护断面在直墙及洞顶喷射c30挂网混凝土,厚150mm,围岩面加锚杆支护;钢筋砼衬砌段,根据岩石地质条件,衬砌厚度500mm~600mm;
其中上述步骤二中,截洪枢纽由拦挡坝、截洪坝、库周护岸、排洪支洞进水口等组成,拦挡坝位于沟谷宽敞段下游卡口处,为c20混凝土结构,坝顶高程高于现有地面3m,宽度10~20m,下游坡度1:1.5,上部设格栅条,栅条厚度1m,间距1.5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截洪坝位于拦挡坝下游,基本为在现有地面下下挖形成;截洪坝采用重力式结构,上游面坡度1:0~1:0.2,下游面坡度:0.75~1:1,坝顶宽4m,各支流截洪坝布置位置为该河道上相应隧洞压力水位线高程以上,保证各枢纽的上游山洪能顺利下泄;截洪坝坝顶设溢流堰,5年一遇及以下标准洪水从堰顶过流,超过5年一遇洪水时,由支洞进入泄洪洞直排入自然河道;在各截洪枢纽库周靠近主洞侧,布置排洪支洞及进水口,进水口采用旋流式进水口,进水口包括控制闸、连接段及竖井,之后与排洪支洞连接,控制闸采用无压进水方式,闸底高程较现有库底高程高1m~1.5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控制闸设一道拦污栅及工作闸,下游接连接段,连接段采用无压引水方式,宽度同控制闸,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采用城门型隧洞及箱涵两种结构形式,隧洞采用钢筋砼衬砌结构,衬砌厚度0.4m,箱涵采用钢筋砼结构,箱涵厚度0.4m,根据排洪流量的不同,支洞开挖洞径为4.3m~5.8m;其中上述步骤三中,通过混合水质模型计算,并用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复核计算确定内河生态补水规模,城市感潮河道潮位资料,采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得到水位边界;补水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引水洞、连接钢管、进水前池、主厂房及副厂房,补水工程由补水泵站、补水支洞及管道组成,根据补水泵站补水泵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方式,综合技术与经济等方面比较,泵站选择6台单机容量为4.8mw的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机组,设计总抽水流量46m
³
/s,单机流量为7.67m
³
/s,最大扬程50m,总配套电机功率28.8mw;泵站各机组皆设一d2000的出水钢管,管中心高程

2.20m,分别接至d7000连接洞后,再由连接洞接入主洞;本发明中主洞沿线共设5个补水出口,补水线路由补水支洞及补水管道组成,补水支洞由排洪支洞竖井相应补水水头处接补水支洞再外接管道,最后进入补水河道,补水支洞洞径3.0m,支洞总长991.2m,出口接管道后设调流阀,管道直径0.8m~2.2m,补水管道采用钢管和pccp管;其中上述步骤四中,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五矿补水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闸门现地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管理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防汛会商系统、水情测报系统、生态供水量测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三维仿真系统等系统,设置监控管理中心,通过结合综合自动化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系统;其中上述步骤五中,针对平原感潮河网的特点,采用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ikell软件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建立水动力模型,用于模拟降雨引发洪水的水流特征;断面数据使用该城市当地测绘局实测的断面资料;通过mike11建立河网水动力模型,分别计算以下3种工况:工况一:景观整治;工况二: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工况三: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 山洪防治,通过分析,山洪防治工程实施后,配合城区内河整治工程,可将该城区不足5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其中上述步骤六中,根据流域水文特性,该洪水调度分为汛期和非汛期,洪水调度坚决服从该城市防汛办的调度令,以城市雨量站为主要控制站;汛期时,根据雨情预报,服从城市防汛办调度运行;根据城市现有的水情、雨情会商条件,而生态补水的抽水水量仅限于当天的补水量当天排泄完毕;若发生特殊工况,用于生态补水的水库库水量可以在3个小时内通过排洪隧洞降至汛限水位,因此在没有雨情预报时,仍按照汛期日常进行生态补水
工况运行,该运行方案须报城市防汛办审批后正式执行;在有雨情预报时,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50mm,或6小时雨量>100mm,或24小时雨量>150mm,多个截洪坝堰上水位5年一遇洪水位达到,通过水位并结合雨量进行控制,当雨量和水位控制条件之一达到控制条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年一遇,水库库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进入汛期排洪工况,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关闭生态补水出口,截洪坝以上山洪进入排洪主洞,西线进入城市西区水库进行调蓄,严格按照水库工程实施后的调度原则执行,先通过溢洪道控制流量进入原河道,当库水位升高至设定水位,关闭水库溢洪道闸门,打开水库排洪控制闸,转入主洞排洪,东线进入城市东区水库进行调蓄,控制方式与城市西区水库类似;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90mm,或6小时雨量>180mm,或24小时雨量>250mm,或堰上水位达到50年一遇洪水位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0年一遇,为保护截洪坝和主洞安全,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同时打开城市西区和城市东区水库溢洪道闸门,洪水由排洪主洞和原河道同时进行下泄;非汛期时,水库按正常蓄水位运行,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在非汛期日常运行中,排洪支洞及进水口是关闭状态,日常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小于5年一遇的洪水沿原河道下泄,在生态补水运行时,按照拟定的低谷时段开启泵站抽取自然河道水至城市西区水库和城市东区水库,再由主洞输水至沿线的补水支洞,通过补水支洞的控制阀向城区进行生态补水,以改善内河水质,截洪枢钮的畅通是山洪入洞外排自然河道的重要保障,为此,每年汛前及汛后,都应对拦挡坝拦截以及截洪坝库区的淤积物进行清理,项目区主要属轻、微度流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14.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发明安全、可靠,同时解决了城市排山洪排涝问题和城市内河水质问题;城市排山洪主隧洞和内河生态补水主隧洞巧妙结合,便于管理和节省隧洞建设投资,减少隧洞开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利用峰、低谷电价的差异和利用城区周边已建的水库进行调蓄,在低谷时段抽水至水库储蓄每日的补水量,然后向城市内河补水,减少了抽水电费,即节省运行费用。
1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1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隧洞建设;步骤二,截洪枢纽工程;步骤三,补水工程;步骤四,综合自动化系统;步骤五,水利计算;步骤六,工程运行管理;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步骤一中,利用城市周围自然河道,根据城市地形,沿城市西、北、东面周边兴建隧洞,将隧洞出口设置在城区西面、东面,将所拦截的山洪直接通过建设的隧洞直接排入自然河道,而不再进入城区内河水系;根据洞线地质条件及洞径,采用三种支护型式:素喷砼支护、喷锚支护、钢筋砼衬砌;其中上述步骤二中,截洪枢纽由拦挡坝、截洪坝、库周护岸、排洪支洞进水口等组成,拦挡坝位于沟谷宽敞段下游卡口处,为c20混凝土结构,坝顶高程高于现有地面3m,宽度10m~20m,下游坡度1:1.5,上部设格栅条,栅条厚度1m,间距1.5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截洪坝位于拦挡坝下游,基本为在现有地面下下挖形成;截洪坝采用重力式结构,上游面坡度1:0~1:0.2,下游面坡度:0.75~1:1,坝顶宽4m,各支流截洪坝布置位置为该河道上相应隧洞压力水位线高程以上,保证各枢纽的上游山洪能顺利下泄;截洪坝坝顶设溢流堰,5年一遇及以下标准洪水从堰顶过流,超过5年一遇洪水时,由支洞进入泄洪洞直排入自然河道;在各截洪枢纽库周靠近主洞侧,布置排洪支洞及进水口,进水口采用旋流式进水口,进水口包括控制闸、连接段及竖井,之后与排洪支洞连接,控制闸采用无压进水方式,闸底高程较现有库底高程高1m~1.5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控制闸设一道拦污栅及工作闸,下游接连接段,连接段采用无压引水方式,宽度同控制闸,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采用城门型隧洞及箱涵两种结构形式,隧洞采用钢筋砼衬砌结构,衬砌厚度0.4m,箱涵采用钢筋砼结构,箱涵厚度0.4m;其中上述步骤三中,通过混合水质模型计算,并用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复核计算确定内河生态补水规模,城市感潮河道潮位资料,采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得到水位边界;补水工程由补水泵站、补水支洞及管道组成,根据补水泵站补水泵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方式,综合技术与经济等方面比较,泵站选择6台单机容量为4.8mw的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机组,设计总抽水流量46m
³
/s,单机流量为7.67m
³
/s,最大扬程50m,总配套电机功率28.8mw;泵站各机组皆设一d2000的出水钢管,管中心高程

2.20m,分别接至d7000连接洞后,再由连接洞接入主洞;本发明中主洞沿线共设5个补水出口,补水线路由补水支洞及补水管道组成,补水支洞由排洪支洞竖井相应补水水头处接补水支洞再外接管道,最后进入补水河道,补水支洞洞径3.0m,支洞总长991.2m,出口接管道后设调流阀,管道直径0.8m~2.2m,补水管道采用钢管和pccp管;其中上述步骤四中,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五矿补水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闸门现地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管理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防汛会商系统、水情测报系统、生态供水量测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三维仿真系统等系统;其中上述步骤五中,针对平原感潮河网的特点,采用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ikell软件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建立水动力模型,用于模拟降雨引发洪水的水流特征;断面数据使用该城市当地测绘局实测的断面资料;通过mike11建立河网水动力模型,分别计算以下3种工况:工况一:景观整治;工况二: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工况三:景观整治 河道整治 山洪防治,通过分析,山洪防治工程实施后,配合城区内河整治工程,可将该城区不足5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
其中上述步骤六中,根据流域水文特性,该洪水调度分为汛期和非汛期,洪水调度坚决服从该城市防汛办的调度令,以城市雨量站为主要控制站;汛期时,根据雨情预报,服从城市防汛办调度运行;根据城市现有的水情、雨情会商条件,而生态补水的抽水水量仅限于当天的补水量当天排泄完毕;若发生特殊工况,用于生态补水的水库库水量可以在3个小时内通过排洪隧洞降至汛限水位,因此在没有雨情预报时,仍按照汛期日常进行生态补水工况运行,该运行方案须报城市防汛办审批后正式执行;在有雨情预报时,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50mm,或6小时雨量>100mm,或24小时雨量>150mm,多个截洪坝堰上水位5年一遇洪水位达到,通过水位并结合雨量进行控制,当雨量和水位控制条件之一达到控制条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年一遇,水库库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进入汛期排洪工况,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关闭生态补水出口,截洪坝以上山洪进入排洪主洞,西线进入城市西区水库进行调蓄,严格按照水库工程实施后的调度原则执行,先通过溢洪道控制流量进入原河道,当库水位升高至设定水位,关闭水库溢洪道闸门,打开水库排洪控制闸,转入主洞排洪,东线进入城市东区水库进行调蓄,控制方式与城市西区水库类似;当雨量站测得1小时雨量>90mm,或6小时雨量>180mm,或24小时雨量>250mm,或堰上水位达到50年一遇洪水位时,说明洪水流量可能超过50年一遇,为保护截洪坝和主洞安全,打开各截洪坝控制闸,同时打开城市西区和城市东区水库溢洪道闸门,洪水由排洪主洞和原河道同时进行下泄;非汛期时,水库按正常蓄水位运行,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在非汛期日常运行中,排洪支洞及进水口是关闭状态,日常径流从截洪坝坝顶溢流,小于5年一遇的洪水沿原河道下泄,在生态补水运行时,按照拟定的低谷时段开启泵站抽取自然河道水至城市西区水库和城市东区水库,再由主洞输水至沿线的补水支洞,通过补水支洞的控制阀向城区进行生态补水,以改善内河水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素喷砼支护断面为喷射c30素混凝土,厚150mm;喷锚支护断面在直墙及洞顶喷射c30挂网混凝土,厚150mm,围岩面加锚杆支护;钢筋砼衬砌段,根据岩石地质条件,衬砌厚度500mm~6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排洪流量的不同,支洞开挖洞径为4.3m~5.8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补水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引水洞、连接钢管、进水前池、主厂房及副厂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设置监控管理中心,通过结合综合自动化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截洪枢钮的畅通是山洪入洞外排自然河道的重要保障,为此,每年汛前及汛后,都应对拦挡坝拦截以及截洪坝库区的淤积物进行清理,项目区主要属轻、微度流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山洪防治与内河生态补水结合的治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隧洞建设;步骤二,截洪枢纽工程;步骤三,补水工程;步骤四,综合自动化系统;步骤五,水利计算;步骤六,工程运行管理;所述步骤四中设置监控管理中心,通过结合综合自动化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系统;该发明安全、可靠,同时解决了城市排山洪排涝问题和城市内河水质问题;城市排山洪主隧洞和内河生态补水主隧洞巧妙结合,便于管理和节省隧洞建设投资,减少隧洞开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利用峰、低谷电价的差异和利用城区周边已建的水库进行调蓄,在低谷时段抽水至水库储蓄每日的补水量,然后向城市内河补水,减少了抽水电费,即节省运行费用。即节省运行费用。即节省运行费用。


技术研发人员:詹冯达 程永隆 林阗 林翠萍 林渠 吴树延 陈能志 黄永福 朱妙艺 游晓舟 潘可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1.03.25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19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