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及门窗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4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以及基于此密封件所形成的门窗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建筑物门窗主要是由门窗框体和门窗扇体组成,而门窗框体与门窗扇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则会对门窗整体的隔热节能、防尘防风防雨等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现有的建筑物窗体为例,窗框与窗扇相配合处往往是降低或影响窗体节能性的薄弱点;鉴于此,行业内通常会在窗框与窗扇相配合处设置单道或双道密封构造,即:在窗扇与窗框的外壁侧之间和/或内壁侧之间设置密封胶条,利用密封胶条的受压变形的特点,通过消除窗框与窗扇之间的结构缝隙来达到最终的结构密封效果。然而,由于受密封胶条的结构设计及装配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此类密封构造普遍存在密封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而对门窗整体的防风防寒、隔热节能等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前述密封件所形成的门窗密封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它包括:

密封胶条,所述密封胶条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和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截断面形状呈不规则半圆形的囊腔形变部;

密封塑座,所述密封塑座包括一第二连接部和一形成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以供囊腔形变部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的斜面抵接部。

优选地,所述囊腔形变部包括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并与斜面抵接部呈平行或近似平行分布的定位囊壁以及一截断面形状呈类“∠”形并与定位囊壁衔接为一体以共同围合呈闭环结构的形变囊壁,所述形变囊壁在与斜面抵接部抵靠的过程中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

优选地,所述斜面抵接部包括两个并行地形成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的抵接支撑臂、由其中一个抵接支撑臂的末端作倾斜延伸后成型以供形变囊壁抵靠的斜面抵接臂以及将斜面抵接臂的末端与另一个抵接支撑臂的末端连为一体的斜面支撑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门窗密封结构,它包括框体和扇体,它还包括一前述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

所述框体的内框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二连接部作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扇体的外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一连接部作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部,所述扇体在复合于框体的过程中,将所述囊腔形变部抵靠于斜面抵接部上并使囊腔形变部与斜面抵接部之间的抵靠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框体的外壁面侧形成有第一叠置密封框臂,所述第一叠置密封框臂与扇体的外壁面呈层叠分布,且所述第一叠置密封框臂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外置密封胶条,所述外置密封胶条夹持于第一叠置密封框臂与扇体之间;

所述扇体的内壁面侧形成有第二叠置密封框臂,所述第二叠置密封框臂与框体的内壁面呈层叠分布,且所述第二叠置密封框臂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内置密封胶条,所述内置密封胶条夹持于第二叠置密封框臂与框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为一凸出于框体的内框周面且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c”形且对位扣合于第三连接部上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四连接部为一供第一连接部作对位插合连接的槽体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斜面抵接部对囊腔形变部进行逐步地逆向挤压,结合囊腔形变部的不规则半圆形的结构特点,可使两者之间的抵靠接触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以最终使囊腔形变部所凸出的部分被完全挤压并抵靠在斜面抵接部上,从而不但可通过扩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强门窗整体的密封效果,而且利用斜面抵接部的倾斜构造可在门窗扇与门窗框的结构缝隙之间形成以与结构缝隙呈交叉分布的密封面,为进一步增强门窗整体的密封效果创造了有利的结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件在初始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件在挤压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窗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窗结构在闭合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为清楚明了地描述密封件的结构构造,本实施例以截断面的形态构造为基准对密封件的组成部件的结构进行描述,具体为:它包括一密封胶条10,其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1和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且截断面形状呈不规则半圆形的囊腔形变部12,密封胶条10在具体应用时,可通过第一连接部11安装于门窗扇型材的外周壁面上(可以理解为:其是以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或者若干根条状结构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及的“不规则半圆形”可以理解为是非对称的半圆形或者由标准半圆形作形状扭曲后所形成的一端弧线长度及弧度与另一端的弧线长度及弧度不一致的类似形状;和一密封塑座20,其包括一第二连接部21和一形成于第二连接部21的一侧以供囊腔形变部12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的斜面抵接部22,密封塑座20在具体应用时可通过第二连接部21安装于门窗框型材的内框周面上(基于密封胶条10的存在原理,其亦可以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或者若干根条状结构物的形式存在)。

由此,利用囊腔形变部12的不规则半圆形的结构特点以及在斜面抵接部22的配合下,当将门窗扇闭合于门窗框内时,利用斜面抵接部22对囊腔形变部12进行逐步地逆向挤压,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抵靠接触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以最终使囊腔形变部12所凸出的部分被完全挤压并抵靠在斜面抵接部12上,以此不但可通过扩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强密封效果,而且利用斜面抵接部12的倾斜构造可在门窗扇与门窗框的结构缝隙之间形成以与结构缝隙呈交叉分布的密封面,为进一步增强密封效果创造了有利的结构条件。

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囊腔形变部12包括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并与斜面抵接部22呈平行或近似平行分布的定位囊壁12-1以及一截断面形状呈类“∠”形并与定位囊壁12-1衔接为一体以共同围合呈闭环结构的形变囊壁12-2,形变囊壁12-2在与斜面抵接部22抵靠的过程中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其中,为保证囊腔形变部12与斜面抵接部21的接触效果,其形变囊壁12-2的转角处最好采用倒圆角结构(即:其两端作平滑的弧面过渡)。由此,在密封塑座20的逆向挤压的过程中,可使得形变囊壁12-2能够最大限度与斜面抵接部21的倾斜角度相匹配,从而以最大地面积与斜面抵接部21进行抵靠接触。

为有效简化整个密封件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斜面抵接部22包括两个并行地形成于第二连接部21的一侧的抵接支撑臂22-1、由其中一个抵接支撑臂22-1的末端作倾斜延伸后成型以供形变囊壁12-2抵靠的斜面抵接臂22-2以及将斜面抵接臂22-2的末端与另一个抵接支撑臂22-1的末端连为一体的斜面支撑臂22-3。以此,相当于整个斜面抵接部22采用类似于空腔的结构形态,在保证其与密封胶条10配合效果的情况下,亦可为降低密封塑座20的重量、增强其拆装的便利性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前述的密封件,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门窗密封结构,基于与密封件同样的描述需求或者原理,其包括框体30、扇体40和前述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其中,在框体30的内框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二连接部21作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插接等等常规的机械连接形式)的第三连接部31,相应地,在扇体40的外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一连接部11作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部41,扇体40在复合于框体30的过程中,将囊腔形变部12抵靠于斜面抵接部22上并使囊腔形变部12与斜面抵接部22之间的抵靠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由此,可在门窗框的内框周面与门窗扇的四周壁面之间形成可闭合的密封结构面,利用密封件的结构原理和特点,可有效提升整个门窗结构的密封效果,尤其是在门窗应用于诸如东北等严寒地区时,可起到有效的防风、防寒的效果。

为进一步增强整个门窗结构的密封效果,在框体30的外壁面侧形成有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与扇体40的外壁面呈层叠分布,且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外置密封胶条50,外置密封胶条50夹持于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与扇体40之间;基于同理,在扇体40的内壁面侧形成有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与框体30的内壁面呈层叠分布,且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内置密封胶条60,内置密封胶条60夹持于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与框体30之间。由此,相当于在门窗框与门窗扇之间形成了内、中、外三道密封结构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整个门窗结构的密封性能。

另外,为便于对密封件进行快速的拆装、更换或维护,本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31优选为一凸出于框体30的内框周面且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而第二连接部21则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c”形且对位扣合于第三连接部31上的条状结构体;第一连接部11优选为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而第四连接部41为一供第一连接部11作对位插合连接的槽体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密封胶条(10),所述密封胶条(10)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1)和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且截断面形状呈不规则半圆形的囊腔形变部(12);

密封塑座(20),所述密封塑座(20)包括一第二连接部(21)和一形成于第二连接部(21)的一侧以供囊腔形变部(12)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的斜面抵接部(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囊腔形变部(12)包括一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并与斜面抵接部(22)呈平行或近似平行分布的定位囊壁(12-1)以及一截断面形状呈类“∠”形并与定位囊壁(12-1)衔接为一体以共同围合呈闭环结构的形变囊壁(12-2),所述形变囊壁(12-2)在与斜面抵接部(22)抵靠的过程中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抵接部(22)包括两个并行地形成于第二连接部(21)的一侧的抵接支撑臂(22-1)、由其中一个抵接支撑臂(22-1)的末端作倾斜延伸后成型以供形变囊壁(12-2)抵靠的斜面抵接臂(22-2)以及将斜面抵接臂(22-2)的末端与另一个抵接支撑臂(22-1)的末端连为一体的斜面支撑臂(22-3)。

4.一种门窗密封结构,它包括框体(30)和扇体(4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

所述框体(30)的内框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二连接部(21)作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1),所述扇体(40)的外周面的中心区域设置有一与第一连接部(11)作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部(41),所述扇体(40)在复合于框体(30)的过程中,将所述囊腔形变部(12)抵靠于斜面抵接部(22)上并使囊腔形变部(12)与斜面抵接部(22)之间的抵靠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30)的外壁面侧形成有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所述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与扇体(40)的外壁面呈层叠分布,且所述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外置密封胶条(50),所述外置密封胶条(50)夹持于第一叠置密封框臂(32)与扇体(40)之间;

所述扇体(40)的内壁面侧形成有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所述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与框体(30)的内壁面呈层叠分布,且所述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上可拆卸地装设有内置密封胶条(60),所述内置密封胶条(60)夹持于第二叠置密封框臂(42)与框体(30)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31)为一凸出于框体(30)的内框周面且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c”形且对位扣合于第三连接部(31)上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为一截断面形状呈类“t”形的条状结构体,所述第四连接部(41)为一供第一连接部(11)作对位插合连接的槽体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门窗框扇密封件及门窗密封结构。其中,密封件包括一由第一连接部和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截断面形状呈不规则半圆形的囊腔形变部所组成的密封胶条以及一由第二连接部和形成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以供囊腔形变部由点面抵靠接触渐变为面面抵靠接触的斜面抵接部所组成的密封塑座。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斜面抵接部对囊腔形变部进行逐步地逆向挤压,结合囊腔形变部的不规则半圆形的结构特点,可使两者之间的抵靠接触关系由点面接触渐变为面面接触以最终使囊腔形变部所凸出的部分被完全挤压并抵靠在斜面抵接部上,从而通过扩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强密封效果,有效地规避了传统门窗密封件因接触面积过小所产生的系列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兰朝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德誉达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0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