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及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4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及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的体积小、省电且耐用,而且随着制程的成熟,价格下降,近来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产品越来越普遍。此外,发光二极管工作电压低(仅1.5-3v)、能主动发光且有一定亮度,亮度可用电压或电流调节,同时具备耐冲击、抗振动、寿命长(10万小时)的特点,是以发光二极管在各种终端设备中被广泛使用,从汽车前照灯、交通信号灯、文字显示器、看板及大荧幕视频显示器,到普通级建筑照明和液晶显示器背光等领域,目前大多数阵列二极管,没有对应的调节电路,导致阵列二极管的发光亮度不易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及发光二极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前大多数阵列二极管,没有对应的调节电路,导致阵列二极管的发光亮度不易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包括输入端、相位调光器、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整流管d3、阵列二极管、开关管q1、变压器t1、防反接电路、控制单元和电流控制器,所述相位调光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所述电阻r1、所述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电容c1与所述电阻r1并联,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流检测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与所述变压器t1并联,所述控制单元的反馈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控制器和所述阵列二极管依次串联在变压器t1的两端。

其中,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0和瞬态二极管vd1,所述热敏电阻r0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瞬态二极管vd1与所述瞬态二极管vd1和所述热敏电阻r0并联。

其中,所述阵列二极管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2和发光二极管led3,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和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相互并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为降压控制芯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二极管阵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包括固定座、垫板、发光芯片、罩体、转轴和接触片,所述垫板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垫板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垫板的侧面,所述罩体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壁设置有收纳槽,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收纳槽的内部,所述接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外侧壁。

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保护壳,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壁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保护壳与所述固定座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所述输入端输入交流电压,经过所述相位调光器,所述相位调光器根据输入的交流电压的调光角度进行调变,可依据调光相位角度调整经调变后的交流电压的脉波宽度,并产生了驱动信号,驱动所述电流控制器对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输入端接收的信号决定是否运行,且根据反馈端和侦测端接收的电压产生控制信号,并驱动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控制信号的传递,以辅助所述相位调光器进行控制,所述电容c1用于滤波,所述电容c2为最大电容值,对驱动信号起到了稳压的作用,当电路反接时,由于所述热敏电阻r0的后端与所述瞬态二极管vd1连接,输入电压超过所述瞬态二极管vd1的钳位电压,所述瞬态二极管vd1导通,使得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0的电流增大,且大于所述热敏电阻r0的不动作电流,所述热敏电阻r0在短时间发热,使得自身的阻值上升,整个回路处于断路状态,保护了所述阵列二极管,通过上述电路,可对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满足更复杂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1-输入端、2-相位调光器、3-控制单元、4-电流控制器、5-固定座、6-垫板、7-发光芯片、8-罩体、9-转轴、10-接触片、11-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包括输入端1、相位调光器2、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整流管d3、阵列二极管、开关管q1、变压器t1、防反接电路、控制单元3和电流控制器4,所述相位调光器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1和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所述电阻r1、所述控制单元3依次串联,所述电容c1与所述电阻r1并联,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3的电流检测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单元3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与所述变压器t1并联,所述控制单元3的反馈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控制器4和所述阵列二极管依次串联在变压器t1的两端,所述阵列二极管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2和发光二极管led3,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和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相互并联,所述控制单元3为降压控制芯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输入端1输入交流电压,经过所述相位调光器2,所述相位调光器2根据输入的交流电压的调光角度进行调变,可依据调光相位角度调整经调变后的交流电压的脉波宽度,并产生了驱动信号,驱动所述电流控制器4对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所述控制单元3根据输入端1接收的信号决定是否运行,且根据反馈端和侦测端接收的电压产生控制信号,并驱动所述控制单元3的输出端进行控制信号的传递,以辅助所述相位调光器2进行控制,所述电容c1用于滤波,所述电容c2为最大电容值,对驱动信号起到了稳压的作用,通过上述电路,可对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满足更复杂的使用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0和瞬态二极管vd1,所述热敏电阻r0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瞬态二极管vd1与所述瞬态二极管vd1和所述热敏电阻r0并联。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电路反接时,由于所述热敏电阻r0的后端与所述瞬态二极管vd1连接,输入电压超过所述瞬态二极管vd1的钳位电压,所述瞬态二极管vd1导通,使得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0的电流增大,且大于所述热敏电阻r0的不动作电流,所述热敏电阻r0在短时间发热,使得自身的阻值上升,整个回路处于断路状态,保护了所述阵列二极管。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二极管阵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包括固定座5、垫板6、发光芯片7、罩体8、转轴9和接触片10,所述垫板6与所述固定座5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5的侧面,所述发光芯片7与所述垫板6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垫板6的侧面,所述罩体8与所述固定座5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5的侧面,所述固定座5的外侧壁设置有收纳槽,所述转轴9与所述固定座5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收纳槽的内部,所述接触片10与所述转轴9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9的外侧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片10与所述发光芯片7电性连接,需要使用所述发光二极管时,将所述接触片10绕所述转轴9旋转,直至所述接触片10与相连所述固定座5的外侧壁垂直,将所述接触片10插入插座,即可使用,不使用时,将所述接触片10绕所述转轴9旋转,直至所述接触片10收纳至所述收纳槽内,通过上述结构,方便收纳所述发光二极管,方便携带和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保护壳11,所述固定座5的外侧壁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保护壳11与所述固定座5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5的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所述发光二极管时,将所述保护壳11拧松,使得所述罩体8外露,不使用时,将所述保护壳11绕所述连接螺纹旋转,使得所述保护壳11包裹住所述罩体8,保护了所述罩体8。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相位调光器、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整流管d3、阵列二极管、开关管q1、变压器t1、防反接电路、控制单元和电流控制器,所述相位调光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所述电阻r1、所述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电容c1与所述电阻r1并联,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流检测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与所述变压器t1并联,所述控制单元的反馈端与所述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控制器和所述阵列二极管依次串联在变压器t1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0和瞬态二极管vd1,所述热敏电阻r0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管d3电性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电性连接,所述瞬态二极管vd1与所述瞬态二极管vd1和所述热敏电阻r0并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二极管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2和发光二极管led3,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和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相互并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降压控制芯片。

5.采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极管阵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垫板、发光芯片、罩体、转轴和接触片,所述垫板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垫板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垫板的侧面,所述罩体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壁设置有收纳槽,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收纳槽的内部,所述接触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外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保护壳,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壁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保护壳与所述固定座螺纹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侧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极管阵列电路及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输入端输入交流电压,经过所述相位调光器,所述相位调光器根据输入的交流电压的调光角度进行调变,可依据调光相位角度调整经调变后的交流电压的脉波宽度,并产生了驱动信号,驱动所述电流控制器对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输入端接收的信号决定是否运行,且根据反馈端和侦测端接收的电压产生控制信号,并驱动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控制信号的传递,以辅助所述相位调光器进行控制,所述电容C1用于滤波,所述电容C2为最大电容值,对驱动信号起到了稳压的作用,通过上述电路,可对所述阵列二极管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满足更复杂的使用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卿燕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鑫南丰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0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