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大多数生物样本需要存储在深低温环境内,从而保证样本的活性,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将生物样本保存在具有深低温环境的保温舱中。为了防止样本在存取过程中出现重复冻融,进而损伤其活性的情形发生,通常要求操作人员在保温舱中完成生物样本的存取。为了方便操作人员观察作业过程,保温舱常常设置有透明视窗。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一方面,由于保温舱内外的温差较大,生物样本存储一段时间后,保温舱视窗上会凝结大量水滴,需要人为擦除水滴后方可进行作业,不仅为作业人员操作带来不便,同时还存在污染样本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业人员在保温舱内处理样本时,其呼出的热气喷流在保温舱的视窗上,会立刻凝结成雾状,极大的影响了作业人员的操作。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针对生物样本存储用的保温舱进行实时除雾的装置,但目前常见的除雾装置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安全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前保温舱除雾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除雾装置。
一种除雾装置,用于保温舱视窗除雾,包括风机;壳体,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导流风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面积大于所述导流风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面积;除雾风道,所述除雾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除雾风道呈平板状;辅助风道,所述辅助风道设置在所述导流风道侧板并与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辅助风道靠近所述导流风道的一端面面积大于所述辅助风道远离所述导流风道的一端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导流风道中,空气经进风口后穿过所述加热组件,经所述出风口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风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除雾风道所在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除雾风道和所述辅助风道的出口呈扁平状。
进一步地,所述除雾风道上设置固定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风道侧板上设置连接架,所述辅助风道连接所述连接架。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风道和所述连接架之间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的组成材料包括mch陶瓷加热片、ptc陶瓷加热片或电加热片。
进一步地,还包括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用于生物样本存储保温舱的视窗除雾,通过将风机设置在壳体中,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导流风道连接,导流风道进口面积大于其出口面积,使空气汇聚到导流风道的出口附近,并提升气体输出的速度;导流风道分别与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连接,除雾风道呈平板状,辅助风道的出口面积小于其进口面积,从而使经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输出的气体能够以较高速度输出,并均匀的作用在保温舱视窗上。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采用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相结合的方式,使经导流风道汇聚的气流分流到不同出风风道中,并经多个方向作用在保温舱的视窗上,从而提升对保温舱视窗除雾的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经分流的气流可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除雾,效果明显,使用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立体图,结合图1-图3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包括风机1、壳体2和加热组件3,壳体2上设置进风口24和出风口(未标识),进风口24和出风口之间设置导流风道23,通过导流风道23将气体从进风口24引导到出风口处并使气体流动速度加快,具体而言,导流风道23靠近进风口24的一端面面积大于导流风道23靠近出风口的端面面积,因而气体流经到出风口处时压力增加,流动增快。为了防止气体在流入时带入异物,进风口24处设置有过滤装置241,以防止异物被吸入,过滤装置241包括但不限于进气栏栅或过滤网。风机1设置在壳体2中靠近进风口24处,通过风机1将空气等吸入并经出风口输出.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优选地,壳体2具有较宽的宽度,进风口24和出风口在壳体2的宽度方向延伸,导流风道23同样沿壳体2的宽度方向延伸,导流风道23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与进风口24和出风口结合,从而使经除雾装置输出的气流在横截面上呈长条状,便于作用在具有面板结构的保温舱视窗上。此外,具有较宽宽度的壳体2上能够设置多个风机1,便于提升气流输送的功率,进而提升除雾效果。壳体2中设置导流风道23,导流风道23靠近进风口24的一端面积大于导流风道23靠近出风口一端的面积,从而能够将风机1吸入的空气汇聚起来并从出风口输出。加热组件3设置在导流风道23靠近进风口24处,风机1引入的空气可经加热组件3加热后输送到出风口,热风作用在视窗上能够产生较好的除雾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风机将冷空气引入到除雾装置中,利用其中的加热组件对冷空气进行加热,之后将加热后的空气导流到多个出风口处,并使热气流从多个方向作用在不同角度的生物样本的保温舱视窗上。由于加热后的气流具有更好的除雾效果,从而使视窗受热后其上的雾气快速消除。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包括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除雾风道21和出风口连接,辅助风道22连接在导流风道23的侧板上,通过除雾风道23和辅助风道22将经过导流风道23加速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作用在不同方向上,进一步优化了产品性能。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风道21呈平板状,其进气口与导流风道23的出气口连通,辅助风道22设置在导流风道23的侧板上且与导流风道23的内腔连通,优选地,除雾风道21与辅助风道22一一对应设置,且辅助风道22的轴线方向与除雾风道21所在平面垂直,从而使输出的两个方向的气流呈垂直方向,最终作用在不同方向的视窗上。
进一步地,壳体2连接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的一端交汇在导流风道23处,具体而言,导流风道23的出口与除雾风道21相连通,辅助风道22连接在导流风道23的侧板上,并与导流风道23的内腔相通,使得经导流风道23汇聚的空气分别经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分流,最终作用在不同方向的视窗上。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申请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他类型的组合,如导流风道23的侧板上依次设置多个辅助风道22,且辅助风道22与除雾风道21之间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从而使除雾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提升了产品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地,为了使经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输出的热气流能够较好地作用在视窗上,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的出口呈扁平状,从而使热气流在输出时能够呈汇聚状态输出。需要说明的是,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除雾位置的不同方向进行优化设计,优选地,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之间垂直设置,从而使其可以作用在保温舱上相互垂直的视窗上。此外,相互垂直的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可以用于不同结构的除雾,如除雾风道21作用在保温舱视窗上,辅助风道22作用在保温舱前方的指示标牌视窗上。因而该种结构更有利于实现不同部件的除雾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除雾装置的安装,除雾风道21上设置固定支架211,通过固定支架211将除雾装置固定,并能够保证除雾风道21与保温舱视窗能够紧密贴合,使经除雾风道21输出的热风直接作用在视窗上。另一方面,辅助风道22通过连接架231连接在导流风道23上,优选地,辅助风道22靠近导流风道23的一端面面积大于辅助风道22远离导流风道23的一端面面积,从而使流经辅助风道22的气流得到进一步地加速,进而提升除雾的效果。此外,辅助风道22与导流风道23可拆卸地连接,在连接架231上设置螺纹口,辅助风道22进气口处设置螺纹端221,通过将螺纹端221连接在螺纹口上,实现辅助风道22和导流风道23的可拆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螺纹连接仅是辅助风道22和导流风道23之间连接的一种优选方式,并不意味着本申请仅限于该种连接,其他类型的方式,如锚接、卡接等,都是本申请所允许的。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其中,除雾装置10与保温舱连接,除雾装置10的除雾风道21出口紧贴保温舱视窗20的外表面设置,除雾装置10的辅助风道22出口紧贴保温舱视窗30的外表面设置,当热气流经除雾装置10输出后,能够经除雾风道21作用在保温舱视窗20的外表面,同时经辅助风道22作用在保温舱视窗30的外表面,进而对保温舱进行除雾处理。
结合图1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打开风机1,通过风机1将空气从外部引入到除雾装置10中,同时打开加热组件23,空气经加热后输入到导流风道23中,由于导流风道23的特殊结构,热气流可经导流风道23加速后,由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吹出,对竖直的视窗20和水平视窗30表面进行除雾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风道23的进口面面积大于其出口面面积,优选地,导流风道23呈漏斗状,其内部结构通过呈倾斜状的侧板形成,即侧板一端连接导流风道23的进口,另一端连接导流风道23的出口,且侧板从导流风道23的进口向其出口一侧倾斜。除雾风道21与导流风道23的出口连通,辅助风道22设置在导流风道23的侧板上,并与导流风道23内的腔体连通,从而使经导流风道23加速的热气流分别经除雾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输出。
采用该种结构的导流风道23,能够使气流汇聚并加快气流的流动,从而更好的作用在保温舱视窗上。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导流风道结构,其他类型的导流风道,能够将气流进行加速并经多个出风风道输出,都是本申请所允许的。
由于本申请所提供除雾装置与操作人员距离较近,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给操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本申请所选用的风机1,优选为低压横流风机,其工作电压小于24v,工作电流小于10ma。此外,本申请所选用的加热组件3,优选为低压加热片,其工作电压小于24v,工作电流小于10ma。通过低压风机和低压加热片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即使存在漏电情况,也不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1优选低压风机,另外配合加热组件共同实现气流的加热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仅使用于风机和加热组件组合的方式,其他类型的方式,只要能够将空气进行导流和加热,都是本申请所允许的,如采用内置加热丝的风机,可以在引流的同时实现气流的加热作用。
进一步地,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还包括温控系统,温控系统与风机1和加热组件3连接,用于控制除雾装置输出的气流温度。优选地,温控系统一方面能够分别控制风机1和加热组件3的启动或者关闭,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控制加热组件3的输出功率调整其加热范围,进而使输出的气流经加热组件3加热至合适的温度。
本申请所提供的加热组件3,其材质包括但不限于mch陶瓷加热片、ptc陶瓷加热片或电加热片。其中,mch是metalceramicsheater的缩写,意思为金属陶瓷发热体,通过将金属钨或者钼锰浆料印刷在陶瓷流胚体上,经过热压叠层,后在1600℃氢气氛保护下,陶瓷和金属共同烧结而成的陶瓷发热体,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寿命长、高效节能、温度均匀、导热良好、热补偿速度快等优点。ptc是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的简写,ptc陶瓷发热体是热敏电阻,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表面温度可以自控恒定,可以防止干烧现象。
当加热组件3采用ptc陶瓷加热片时,由于其表面温度可以自控恒定,因而在温控系统中无需搭配控温元件;而当加热组件3采用mch陶瓷加热片或普通电加热片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加热组件3的表面温度,温控系统中需要搭配控温元件,从而更好地控制空气输出时的温度。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用于生物样本存储保温舱的视窗除雾,通过将风机设置在壳体中,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导流风道连接,导流风道进口面积大于其出口面积,使空气汇聚到导流风道的出口附近,并提升气体输出的速度;导流风道分别与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连接,除雾风道呈平板状,辅助风道的出口面积小于其进口面积,从而使经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输出的气体能够以较高速度输出,并均匀的作用在保温舱视窗上。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采用除雾风道和辅助风道相结合的方式,使经导流风道汇聚的气流分流到不同出风风道中,并经多个方向作用在保温舱的视窗上,从而提升对保温舱视窗除雾的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除雾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经分流的气流可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除雾,效果明显,使用安全性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除雾装置,用于保温舱视窗除雾,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
壳体,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导流风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面积大于所述导流风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面积;
除雾风道,所述除雾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除雾风道呈平板状;
辅助风道,所述辅助风道设置在所述导流风道侧板并与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辅助风道靠近所述导流风道的一端面面积大于所述辅助风道远离所述导流风道的一端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导流风道中,空气经进风口后穿过所述加热组件,经所述出风口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风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除雾风道所在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风道和所述辅助风道的出口呈扁平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风道上设置固定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风道侧板上设置连接架,所述辅助风道连接所述连接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风道和所述连接架之间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的组成材料包括mch陶瓷加热片、ptc陶瓷加热片或电加热片。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