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0


本实用新型涉及刚体滑触线,具体地涉及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湿法熄焦是用熄焦车将出炉的红焦载往熄焦塔用水喷淋。在湿法熄焦工艺过程中,焦炉车承载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现有焦炉车的供电均采用刚体滑触线方式,熄焦车、拦焦车供电滑触线通常会暴露在布满水蒸气的环境中。在冬季寒冷地区,湿法熄焦作业过程中,水蒸气接触温度极低的刚体滑触线,极易在滑触线表面结冰,从而导致熄焦车、拦焦车经常断电。当发现断电后,如果想要保证滑触线的正常供电,则需经常停送电、清理滑触线结冰,作业风险大,同时也影响正常生产。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以解决或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该滑触线伴热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除冰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所述滑触线本体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所述滑触线本体的中间腹板的两侧设有伴热带,所述伴热带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适于将所述伴热带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

优选地,所述伴热带对称设置在所述滑触线本体的两侧的靠近所述滑触体的一端,所述伴热带与所述滑触线本体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的横向截面形成为具有两个折弯部,其中一个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滑触线本体围合形成为一侧开口的腔体,该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伴热带,另一个所述折弯部适于与所述滑触线本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上。

更优选地,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的数量为若干个,各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还包括保温层和保温层护板,所述保温层和所述保温层护板设于所述伴热带的外侧,所述保温层护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为保温棉。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护板为不锈钢护板。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护板、所述滑触体和所述滑触线本体围合成封闭腔体,该封闭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保温层、所述伴热带和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

优选地,所述伴热带为低温限温型伴热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所述滑触线本体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所述滑触线本体的中间腹板的两侧设有伴热带,所述伴热带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适于将所述伴热带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伴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伴热带外部的保温层和保温层护板。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伴热装置能够通过滑触线本体将伴热带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滑触体,保证滑触体的温度在零度以上,从而保证滑触线本体和滑触体上不会出现结冰现象,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触线本体、滑触体、伴热带和伴热带固定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伴热带固定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伴热带固定支架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滑触线本体11中间腹板

2滑触体3伴热带

4伴热带固定支架41折弯部

5保温层6保温层护板

7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1,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2,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的两侧设有伴热带3,所述伴热带3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4,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适于将所述伴热带3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2。

本实用新型的滑触体2在滑触线本体1上滑动,滑触体2能够在滑动过程中与滑触线本体1接触,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滑触线本体1上,并且能够通过滑触线本体1传导至滑触体2上,使得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的温度可以始终保持在零度以上,避免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结冰。同时,也可以在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长时间不使用,表面结冰的情况下,通过伴热带3对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加热,去除表面冰层,避免频繁停送电、以及人工清理表面冰层的安全风险,降低工人作业强度和作业难度的同时,保证正常生产的有序进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伴热带3对称设置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两侧的靠近所述滑触体2的一端,所述伴热带3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伴热带3通过滑触线本体1提供电能,可以避免较为复杂的供电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伴热带3对称设置在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的两侧,使得滑触线本体1的受热更加均匀。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本实用新型的伴热带3也可以设置为不对称形式,可用于特殊情况,而这种不对称形式,可以理解为是两侧伴热带3的位置的不对称,也可以是两侧的伴热带3与滑触线本体1的接触面积的不对称。例如,由于气候原因,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的某一侧或某一段上的结冰现象比其余地方均严重,可以在特定段将伴热带3的安装位置做出适当调整,也可以增加伴热带3与滑触线本体1的接触面积,以增加传导至滑触线本体1上的热能,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更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横向截面形成为具有两个折弯部41,其中一个所述折弯部41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围合形成为一侧开口的腔体,该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伴热带3,另一个所述折弯部41适于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连接。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伴热带固定支架4上形成又两个折弯部41,两个折弯部41的折弯方向相反,这使得伴热带固定支架4形成有三个面,相邻两个面互相垂直,且具有两个自由端的面的延伸方向相反。这三个面中的其中两个相邻的面与滑触线本体1能够围合成容纳伴热带3的腔体,第三个面则形成为安装面,用于与滑触线本体1连接。

如图5所示,伴热带固定支架4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结构形式,伴热带固定支架4上形成有四个折弯部41,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上下两面均形成为安装面,用于与滑触线本体1连接,伴热带固定支架4上形成的中间的三个面与滑触线本体1围合成能够容纳伴热带3的腔体。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伴热带固定支架4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将伴热带3贴靠滑触线本体1,且能够与滑触线本体1可拆卸连接,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优选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通过螺钉、螺栓等与滑触线本体1可拆卸连接,伴热带固定支架4与伴热带固定支架4与滑触线本体1上形成有适于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螺纹孔,均能够满足安装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数量为若干个,各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之间的距离相等。

从图3中可以看出,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数量根据伴热带3的长度以及各伴热带固定支架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定,为了伴热带3受力均匀,优选地,各伴热带固定支架4之间的距离相等。当然,各伴热带固定支架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采用不等距方式排布,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结构形式,还包括保温层5和保温层护板6,所述保温层5和所述保温层护板6设于所述伴热带3的外侧,所述保温层护板6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的工作环境会出现比较湿冷的情况,因此,为了使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较多地传导到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上,较少的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在伴热带3的外侧设置保温层5,保温层5可以设置在伴热带3的外侧,也可以设置在伴热带3和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外侧,还可以如图1所示的布满整个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处,或者是其他布置结构,其考虑的因素有:外界环境的温度、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等,目的是为了保证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较多的传导至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上,而较少地散发到空气中,提高伴热带3的工作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为了保护保温层5的正常使用,避免磕碰或周围环境对保温层的损坏,保温层5的外侧还设置有保温层护板6,根据保温层5的布置结构,保温层护板6的横向截面形状也会有所不同,优选地,保温层护板6为上端面与滑触体2贴靠、下端面与滑触线本体1的下部贴靠的长条形板状结构。另外,如果保温层5仅包绕伴热带3或仅包绕伴热带3和伴热带固定支架4,此时保温层5的上部不与滑触体2贴靠,下部不与滑触线本体1的下部贴靠,为了保护该结构的保温层5,保温层护板6则形成为横向截面为“[”形的槽体结构,均可以实现对保温层5的保护。当然,可以想到,保温层护板6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均是根据保温层5的横向截面的改变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上”、“下”等方位词仅仅是以图1中所示的滑触线伴热装置的方位,与实际安装后所示的产品的上下方位无关。

具体地,所述保温层5为保温棉。

保温棉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不会产生任何有害作用,是一种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新型保温材料,因此,在生产、装配过程中均比较安全环保。另外,保温层5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保温材料,如:玻璃棉、或其他保温材料,能够保证伴热带3产生的热能较多地传导至滑触线本体上,且装配较为便捷,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更具体地,所述保温层护板6为不锈钢护板。

保温层护板6的作用是保护伴热带3,因此,保温层护板6优选为不锈钢护板,既能够满足足够的强度,也能够满足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的长时间使用要求。当然,保温层护板6还可以选用其他强度较高,耐低温潮湿的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结构形式,所述保温层护板6、所述滑触体2和所述滑触线本体1围合成封闭腔体,该封闭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保温层5、所述伴热带3和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

从图1中可以看出,保温层护板6、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能够围合成封闭腔体,以能够保证在该封闭腔体中填充保温层5,并且保温层5能够将伴热带3与外界环境隔开,保证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能较多地传导至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上,提高使用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结构形式,所述伴热带3为低温限温型伴热带。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1,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2,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的两侧设有伴热带3,所述伴热带3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4,所述伴热带3的外侧还设有保温层5和保温层护板6,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适于将所述伴热带3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2,所述保温层5能够保证所述伴热带3工作产生的热能较多地传导至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保证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的整体温度在零度以上,避免滑触线本体1和滑触体2在湿冷环境中结冰,影响生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1),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的两侧设有伴热带(3),所述伴热带(3)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4),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适于将所述伴热带(3)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带(3)对称设置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两侧的靠近所述滑触体(2)的一端,所述伴热带(3)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横向截面形成为具有两个折弯部(41),其中一个所述折弯部(41)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围合形成为一侧开口的腔体,该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伴热带(3),另一个所述折弯部(41)适于与所述滑触线本体(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的数量为若干个,各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层(5)和保温层护板(6),所述保温层(5)和所述保温层护板(6)设于所述伴热带(3)的外侧,所述保温层护板(6)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5)为保温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护板(6)为不锈钢护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护板(6)、所述滑触体(2)和所述滑触线本体(1)围合成封闭腔体,该封闭腔体适于容纳所述保温层(5)、所述伴热带(3)和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带(3)为低温限温型伴热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刚体滑触线,公开了一种滑触线伴热装置,包括滑触线本体(1),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滑动连接有滑触体(2),所述滑触线本体(1)的中间腹板(11)的两侧设有伴热带(3),所述伴热带(3)上设有伴热带固定支架(4),所述伴热带固定支架(4)适于将所述伴热带(3)贴靠在所述滑触线本体(1)上,以能够将所述伴热带(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滑触体(2)。本实用新型的滑触线伴热装置利用设置在滑触线本体上设置伴热带,通过滑触线本体将伴热带工作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滑触体,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高拥军;原志军;张振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1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