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线盘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2


本申请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线盘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加热技术在厨房烹饪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磁加热饭煲、电磁加热压力煲、电磁炉等,都属于电磁感应加热式烹饪器具。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是线圈通电产生电磁涡流,磁力线穿透锅胆并使锅胆发热,从而实现锅胆中食物的加热烹饪,为了提高锅胆的发热量,需要增强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一般采用电磁线盘的结构,在线圈外侧设置多根磁条,利用磁条的导磁性使得磁场能够尽量聚集,提高锅胆的锅壁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

现有的电磁线盘包括磁条、盘架、线圈。盘架设置凹槽安装磁条,磁条通过打胶固定在塑胶盘架上,磁条安装在盘架凹槽中,磁条较厚,内部磁条表面无法散热,导致磁条温度高,线盘电感量降低,加热效率低;线盘磁场线上下方向越靠近线圈越密集,水平方向越向外越密集,磁条在距离线圈不同位置需要的磁性不同,越远离线圈,需要更好的磁性材料,由于磁条厚度均匀,材质一样,导致成本偏高,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磁线盘及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盘架的线圈和多个磁条组件,多个所述磁条组件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从所述线盘架的中心向所述线盘架的外缘呈辐射状排列,所述磁条组件包括沿所述线盘架的厚度方向叠放的外磁条和内磁条,且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

本申请中的所述锅盖组件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线盘架设置有与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适配的定位槽,以及向所述定位槽内延伸以限定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的相对位置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相对侧,且所述散热通道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厚度。

所述线盘架的各所述定位槽内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所述外磁条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定位槽外侧,所述线盘架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凸出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对所述外磁条形成周向限位。

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二散热间隙。

所述第二散热间隙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采用磁导率不同的磁条结构,且所述外磁条的磁导率大于所述内磁条的磁导率。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均与所述线盘架固定连接;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均呈一字型;或者,所述外磁条靠近所述线盘架外缘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限位部,所述内磁条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止挡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内磁条向所述线盘架外侧的移动。

本申请还包括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如上述所述的电磁线盘。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磁条组件设置成包括沿所述线盘架的厚度方向叠放的外磁条和内磁条的双磁条结构,可以按照磁场线的分布进行磁条厚度的调整,以及磁条材质的选择,以实现聚磁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在内、外磁条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方便磁条表面气流通过,加强磁条表面散热,避免磁条温度高造成加热效率下降。

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线盘架设置有与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适配的定位槽,使得磁条组件可以安装在定位槽中,一方面避免在使用过程磁条组件中发生移动,降低电磁线盘的加热效率,提高磁条组件的稳固性,另一方面方便磁条组件的安装,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对其固定,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同时还设置有向所述定位槽内延伸以限定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的相对位置的第一限位部,进一步限定了电磁组件的位置,提高其稳定性,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相对侧,且所述散热通道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厚度,方便了所述散热通道的形成,无需设置额外部件将内磁条和外磁条隔离以形成所述散热通道,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线盘架的各所述定位槽内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加大第一限位部与磁条组件的接触面积,使得磁条组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同时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进一步提高了磁条组件表面空气的流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磁条的散热效果。

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磁条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定位槽外侧,有利于空气在外磁条表面的流通,方便外磁条散热。同时线盘架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凸出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对所述外磁条形成周向限位,避免外磁条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降低电磁线盘的加热效率,保证其定位。

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加大第一限位部与外磁条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同时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二散热间隙,进一步方便了外磁条的散热。

6.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散热间隙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使得第一散热间隙、第二散热间隙、散热通道之间相互连通,三者之间的空气能够相互流通,一方面提高了流经磁条组件空气的效率,提高了磁条组件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内磁条的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二限位部设置成与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的形式,使得第一散热间隙和第二散热间隙更加容易连通,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8.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线盘磁场线上下方向越靠近线圈越密集,水平方向越向外越密集,磁条在距离线圈不同位置需要的导磁性不同,越远离线圈,需要更好的磁性材料,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通过采用磁导率不同的磁条结构,且所述外磁条的磁导率大于所述内磁条的磁导率,降低了成本,避免选用的磁条材质一样,导致成本偏高,造成浪费。

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设置为均与所述线盘架固定连接的方式,防止其发生移动,提高外磁条和内磁条的稳定性。通过将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设置为均呈一字型,简化了磁条组件的结构,从而提高了其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或者所述外磁条靠近所述线盘架外缘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限位部,使得所述内磁条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止挡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内磁条向所述线盘架外侧的移动,提高了磁条组件的稳定性。

10.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还包括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如上述所述的电磁线盘,通过设置上述电磁线盘,避免用户长时间烹饪时烹饪器具外侧升温明显,导致用户在接触烹饪器具时有不好的接触体验,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线盘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线盘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线盘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线盘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线盘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磁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磁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线盘架、11定位槽、12第一限位部、121第一散热间隙、13第二限位部、131第二散热间隙、14碰穿孔;

2磁条组件、21外磁条、22内磁条、23散热通道;

3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架1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盘架1的线圈3和多个磁条组件2,多个所述磁条组件2沿所述线盘架1的径向从所述线盘架1的中心向所述线盘架1的外缘呈辐射状排列,所述磁条组件2包括沿所述线盘架1的厚度方向叠放的外磁条21和内磁条22,且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23。

用户在使用烹饪器具时,如电磁加热饭煲、电磁加热压力煲、电磁炉等,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进行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是线圈3通电产生电磁涡流,磁力线穿透锅胆并使锅胆发热,从而实现锅胆中食物的加热烹饪,为了提高锅胆的发热量,需要增强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一般采用电磁线盘的结构,现有电磁线盘一般包括磁条、盘架、线圈。磁条安装在盘架凹槽中,但磁条一般较厚,随着烹饪时间的加长,电磁线盘等部件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内部磁条表面空气流通较差甚至与凹槽直接贴合无法散热,导致磁条的温度不断升高,线盘电感量降低,最终导致加热效率降低,延长烹饪时间,影响用户体验。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通过将磁条组件2设置为双磁条的结构,且在内、外磁条之间设置散热通道23,使得空气可以流经内、外磁条的表面,空气在流经其表面时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提高了磁条表面的散热效率,避免磁条温度高导致加热效率下降,提高了用户体验。

同时线盘磁场线上下方向越靠近线圈3越密集,水平方向越向外越密集,磁条在距离线圈3不同位置需要的磁性不同,越远离线圈3,需要更好的磁性材料,传统的电磁线盘磁条通常厚度均匀,且材质一样,导致成本偏高,造成浪费。本申请通过将磁条组件2设置为双磁条结构,可以按照磁场线的分布进行磁条厚度的调整,以及磁条材质的选择,以实现聚磁的同时,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散热通道23的形成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3所示,所述线盘架1设置有与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适配的定位槽11,使得磁条组件2可以安装在定位槽11中,一方面避免在使用过程磁条组件2中发生移动,降低电磁线盘的加热效率,提高磁条组件2的稳固性,另一方面方便磁条组件2的安装,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对其固定,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4、图6所示,同时还设置有向所述定位槽11内延伸以限定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的相对位置的第一限位部12,进一步限定了电磁组件的位置,提高其稳定性,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2的两相对侧,且所述散热通道23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2的厚度,外磁条21安装在第一限位部12的上方,内磁条22安装在第一限位部12的下方,方便了所述散热通道23的形成,无需设置额外部件将内磁条22和外磁条21隔离以形成所述散热通道23,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定位槽11和第一限位部12的成型不做具体限定,作为该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如图4、图6所示,所述定位槽11和所述第一限位部12一体成型于所述线盘架1,所述定位槽11包括槽底壁以及分别与所述槽底壁相连的两位置相对的槽侧壁,所述第一限位部12与所述槽侧壁固连,且所述槽底壁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2位置相对的地方设有碰穿孔14,所述碰穿孔14与外界连通。定位槽11、第一限位部12一体成型于线盘架1,提升了线盘架1的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碰穿孔14的设计方便了脱模,有助于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良率。同时,碰穿孔14与外界连通,进一步提升了对内磁条22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4、图6所示,通过在线盘架1的各所述定位槽11内沿所述线盘架1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2,加大第一限位部12与磁条组件2的接触面积,使得磁条组件2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同时所述线盘架1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2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121,所述第一散热间隙121与所述散热通道23连通,进一步提高了磁条组件2表面空气的流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散热磁条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12除上述设置多个外,还可以是只设置有相对磁条长度较短的一个第一限位部12等结构,能够实现外、内磁条22形成散热通道23及能够对其限位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4、图6所示,所述外磁条21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定位槽11外侧,有利于空气在外磁条21表面的流通,方便外磁条21散热。同时线盘架1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3,所述第二限位部13凸出于所述定位槽11,且所述第二限位部13对所述外磁条21形成周向限位,外磁条21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限位部13抵靠,避免外磁条21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导致电磁线盘的加热效率降低,保证其定位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4、图6所示,通过沿所述线盘架1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13,加大第一限位部12与外磁条2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同时沿所述线盘架1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13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二散热间隙131,进一步方便了外磁条21的散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部13除上述设置外,还可以是只设置有相对磁条长度较短的一个第二限位部13等结构,能够实现对外磁条21的轴向限位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散热间隙121和第二散热间隙131的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相互错位不连通,也可以是在两个空隙之间还存在有连接部,上述设置,当外磁条21安装在第一限位部12上方时,第一限位部12底壁会覆盖住第一散热间隙121的大部分表面,因此会导致流经散热通道23的空气流动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电磁线盘的整体散热。作为该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散热间隙131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间隙121与所述散热通道23连通,使得第一散热间隙121、第二散热间隙131、散热通道23之间相互连通,三者之间的空气能够相互流通,一方面提高了流经磁条组件2空气的效率,提高了磁条组件2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内磁条22的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13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分体设置通过卡合、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互不相连的方式,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如图4所示,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3均一体成型与线盘架1,方便了限位部的形成,提高了线盘架1的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同时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13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散热间隙121和第二散热间隙131更加容易连通,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由于线盘磁场线上下方向越靠近线圈3越密集,水平方向越向外越密集,磁条在距离线圈3不同位置需要的导磁性不同,越远离线圈3,需要更好的磁性材料。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采用磁导率不同的磁条结构,且所述外磁条21的磁导率大于所述内磁条22的磁导率。具体的,两种磁条材质选择外磁条21优于内磁条22,按高导、次高导、普通磁条材质分类,外磁条21选择较好材质,内磁条22材质选择较普通材质,从而在保证加热效果的同时,使得成本大大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内、外磁条除上述设置外,也可以选用相同的材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磁条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磁条21和所述内磁条22均呈一字型,通过胶粘、铆压、卡合等方式与线盘架1固定连接。

实施方式二:如图8所示,所述外磁条21靠近所述线盘架1外缘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限位部,所述内磁条22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止挡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内磁条22向所述线盘架1外侧的移动,提高了磁条组件2的稳定性。

实施方式三: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外磁条21为u型结构,两端厚度较厚,中间厚度较薄,内磁条22为一字型。安装磁条时,先将内磁条22插入位于第一限位部12下方的定位槽11中,然后再安装外磁条21,由于线盘架1上设置有与外磁条21两端对应的凹槽,因此能够实现对外磁条21的径向限位,同时第二限位部13与外磁条21的两个侧面相抵靠,实现对外磁条21的轴向限位,保证外磁条21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移动,内磁条22两端与外磁条21两端内壁相抵靠,也实现了对内磁条22的径向限位,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即可实现内、外磁条的固定,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电磁线盘的装配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磁条的稳定性,还可以在第一限位部12上表面涂胶粘剂,部分胶粘剂会通过第一散热间隙121流到内磁条22上,起到辅助固定内、外磁条的作用,同时通过在第二限位部13上通过热压的固定方式固定住外磁条21,保证其不会发生移动。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还包括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如上述所述的电磁线盘,通过设置上述电磁线盘,避免用户长时间烹饪时烹饪器具外侧升温明显,导致用户在接触烹饪器具时有不好的接触体验,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盘架的线圈和多个磁条组件,多个所述磁条组件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从所述线盘架的中心向所述线盘架的外缘呈辐射状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组件包括沿所述线盘架的厚度方向叠放的外磁条和内磁条,且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盘架设置有与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适配的定位槽,以及向所述定位槽内延伸以限定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的相对位置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相对侧,且所述散热通道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盘架的各所述定位槽内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磁条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定位槽外侧,所述线盘架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凸出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对所述外磁条形成周向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间隔布置,以形成第二散热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间隙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采用磁导率不同的磁条结构,且所述外磁条的磁导率大于所述内磁条的磁导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均与所述线盘架固定连接;

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均呈一字型;或者,所述外磁条靠近所述线盘架外缘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限位部,所述内磁条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止挡限位部以限制所述内磁条向所述线盘架外侧的移动。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磁线盘。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线盘及烹饪器具,包括线盘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线盘架的线圈和多个磁条组件,多个所述磁条组件沿所述线盘架的径向从所述线盘架的中心向所述线盘架的外缘呈辐射状排列,所述磁条组件包括沿所述线盘架的厚度方向叠放的外磁条和内磁条,且所述外磁条和所述内磁条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本申请还包括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如上述所述的电磁线盘,如此设置,可以按照磁场线的分布进行磁条厚度的调整,以及磁条材质的选择,以实现聚磁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在内、外磁条之间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通道,方便磁条表面气流通过,加强磁条表面散热,避免磁条温度高造成加热效率下降。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徐磊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4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1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