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换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其纸盆或膜片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共鸣)而发出声音。其中,采用电磁效应的动圈式扬声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现有的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主要包括振膜、音圈、磁路系统和支架。振膜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在支架上,磁路系统也固定于支架上,且振膜盖设在磁路系统上方并与支架以及磁路系统围成密闭的声腔,音圈位于声腔内且一端与振膜粘接连接,音圈的另一端插入到磁路系统的磁间隙中,音圈将声腔分割成了位于音圈内侧的内侧空间以及位于音圈外侧的外侧空间,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通过磁间隙连通。当电流通过音圈时会产生电磁场,进而其利用激励出来的电磁场与磁路系统的永磁磁场相互作用,使得音圈产生振动,最终音圈带动振膜振动,产生声音。而优越的声学性能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是听觉享受,因此是扬声器的主要研发课题。而频响曲线则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扬声器的音质好坏。其中,频率响应是指将一个以恒电压输出的音频信号与系统相连接时,音箱产生的声压随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增大或衰减、相位随频率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声压和相位与频率的相关联的变化关系称为频率响应。频响曲线整体过渡平滑则表明声学性能优越。
而现有的扬声器的音圈主要是由漆包线绕制而成的圆筒状线圈结构,音圈结构以及声腔的结构较为简单;同时,支架上开通有与音圈的外侧空间连通的通孔,通孔与声腔构成了声学意义上的亥姆霍兹共鸣器。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声腔会在某个特定频率范围(一般为8-10khz)产生共振,导致频响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过渡不平滑,进而使得声学性能变差。而且,现有扬声器,由于音圈内侧空间的空气必须经过磁间隙才能从通孔流出,而磁间隙空间狭小,空气流动阻力大,因此,音圈内外两侧的声压压强差很大,不利于获取良好的声学性能。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扬声器,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扬声器,其能够生成整体过渡平滑的频响曲线,进而获得良好的声学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扬声器,包括:
支架;
磁路系统,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振膜,其四周边缘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振膜与所述支架及所述磁路系统之间配合围成声腔;
音圈,其位于所述声腔内,且所述音圈的一端与所述振膜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磁路系统上设置的磁间隙中;
其中,所述音圈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音圈的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的贯穿孔,且所述支架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音圈的外侧空间与外部大气连通的背腔孔。
可选地,所述贯穿孔朝向所述音圈的外侧空间的一端上环设有凸起部,所述磁路系统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凸起部的避让凹槽,所述凸起部容纳于所述避让凹槽中。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音圈的周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背腔孔沿所述音圈的周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阻尼件覆盖所述背腔孔。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u铁,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u铁上开设有槽口朝向所述振膜的容纳凹槽;
永磁体,其固定于所述容纳凹槽内,所述容纳凹槽的槽壁与所述永磁体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
导磁板,其固定于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振膜的一端上且容纳于所述音圈的内侧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振膜包括:
顶膜;
环形折膜,其内周缘与所述顶膜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折膜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音圈未插入所述磁间隙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膜和所述环形折膜的连接处;
其中,所述顶膜与所述磁路系统及所述音圈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一分腔,所述环形折膜与所述支架及所述音圈的外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二分腔,所述第二分腔通过所述磁间隙与所述第一分腔连通以共同组成所述声腔,所述背腔孔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支架呈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中间通孔为安装通孔,所述磁路系统插装固定于所述安装通孔中。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稳定连接环,所述振膜的四周边缘粘接于所述稳定连接环上,所述稳定连接环粘接于所述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背腔孔与声腔构成了声学意义上的亥姆霍兹共鸣器。声腔会在某个特定频率范围产生共振,导致频响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过渡不平滑,进而使得声学性能变差。而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则在音圈上增设了贯穿孔,进而使得声腔中音圈的内侧空间与音圈的外侧空间的声压压强得到了平衡处理,进而使声腔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共振减弱,解决了现有扬声器的声腔会在某个特定频率产生共振,导致频响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过渡不平滑,使得声学性能变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能够生成整体过渡平滑的频响曲线,进而获得良好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的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的剖视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的剖视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与传统扬声器的频响曲线对比图。
图中:
100-声腔;101-磁间隙;102-第一分腔;103-第二分腔;
1-支架;11-背腔孔;12-安装通孔;
2-磁路系统;21-u铁;211-避让凹槽;22-永磁体;23-导磁板;
3-振膜;31-顶膜;32-环形折膜;
4-音圈;41-贯穿孔;42-凸起部;
5-阻尼件;
6-稳定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其能够生成整体过渡平滑的频响曲线,进而获得良好的声学性能。其中,图5中a表示本实施例的频响曲线,b表示现有技术中的频响曲线。本实施例的扬声器包括支架1、磁路系统2、振膜3和音圈4。磁路系统2固定于支架1上。振膜3四周边缘固定于支架1上,且振膜3与支架1及磁路系统2之间配合围成声腔100。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磁路系统2包括u铁21、永磁体22。u铁21固定于支架1上。更具体地,支架1呈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中间通孔为安装通孔12,磁路系统2的u铁21插装固定于安装通孔12中,实现固定连接。u铁21上开设有槽口朝向振膜3的容纳凹槽;永磁体22固定于容纳凹槽内,容纳凹槽的槽壁与永磁体2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磁间隙101。此外,磁路系统2还包括导磁板23,其固定于永磁体22朝向振膜3的一端上且容纳于音圈4的内侧空间中。导磁板23主要起到辅助永磁体22形成稳定磁场的作用。而音圈4则位于声腔100内,且音圈4的一端与振膜3固定连接,音圈4的另一端插入磁路系统2上设置的磁间隙101中。其中,音圈4上开设有用于连通音圈4的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的贯穿孔41,且支架1上开设有用于将音圈4的外侧空间与外部大气连通的背腔孔11。
如图5所示,由于背腔孔11与声腔100构成了声学意义上的亥姆霍兹共鸣器。声腔100会在某个特定频率范围(8-10khz)产生共振,导致频响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过渡不平滑,进而使得声学性能变差。而本实施例中的扬声器则在音圈4上增设了贯穿孔41,进而使得声腔100中音圈4的内侧空间与音圈4的外侧空间的声压压强得到了平衡处理,进而使声腔100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共振减弱,解决了现有扬声器的声腔100会在特定频率产生共振,导致频响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过渡不平滑,使得声学性能变差的问题,能够生成整体过渡平滑的频响曲线,进而获得良好的声学性能。
进一步地,可以有至少两个贯穿孔41沿音圈4的周向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贯穿孔41共三个。三个贯穿孔41均匀布置,有利于音圈4四周的声压压强的均衡。此外,本实施例中,背腔孔11共有两个,两个背腔孔11沿音圈4的周向间隔布置。背腔孔11和贯穿孔41均呈环绕状布置,有利于音圈4振动发声的均衡性。
此外,如图3-4所示,具体而言,振膜3包括顶膜31和环形折膜32。环形折膜32的内周缘与顶膜31的四周边缘通过胶水固定连接,环形折膜32的外周缘通过胶水固定于支架1上,音圈4未插入磁间隙101的一端通过胶水固定连接于顶膜31和环形折膜32的连接处;其中,顶膜31与磁路系统2及音圈4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一分腔102,环形折膜32与支架1及音圈4的外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二分腔103,第二分腔103通过磁间隙101与第一分腔102连通以共同组成声腔100,背腔孔11与第二分腔103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贯穿孔41朝向音圈4的外侧空间的一端上环设有凸起部42。需要说明的是,音圈4的制作过程为将漆包线环绕在侧壁上凸设有凸块的柱形模具上,而在环绕形成音圈4的过程中,音圈4的对应模具的凸块的位置会形成贯穿孔41,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在音圈4的此处位置形成凸起部42,对于体积小巧的扬声器(如耳机)而言,由于磁间隙101空间狭小,音圈4上的凸起部42容易碰撞磁间隙101的侧壁,进而影响音圈4的振动。因此,磁路系统2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凸起部42的避让凹槽211,凸起部42容纳于避让凹槽211中。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在u铁21的内壁上开设了避让凹槽211,凸起部42容纳于避让凹槽211中,进而避免了相互干涉,保证了音圈4的正常振动。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扬声器还包括阻尼件5,阻尼件5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于支架1上,且阻尼件5覆盖背腔孔11。阻尼件5具有为网布,一方面,阻尼件5起到防尘防沙的作用,保持声腔100内部的清洁;另一方面,也起到调音的作用,有利于生产高品质音响。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扬声器还包括稳定连接环6,振膜3的四周边缘粘接于稳定连接环6上,稳定连接环6粘接于支架1上。本实施例中,稳定连接环6为铜环。稳定连接环6用于提高振膜3的稳定性,如果没有稳定连接环6,直接将振膜3通过胶水粘接在支架1上;一方面原来打的胶水可能与支架1的各个接触面不均匀,振膜3大幅度振动时,容易失真或破音。另一方面,振膜3大幅振动时,可能出现音圈4脱位或振膜3从边缘脱开,而振膜3的稳定连接环6则能有效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
磁路系统(2),其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
振膜(3),其四周边缘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且所述振膜(3)与所述支架(1)及所述磁路系统(2)之间配合围成声腔(100);
音圈(4),其位于所述声腔(100)内,且所述音圈(4)的一端与所述振膜(3)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磁路系统(2)上设置的磁间隙(101)中;
其中,所述音圈(4)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音圈(4)的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的贯穿孔(41),且所述支架(1)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音圈(4)的外侧空间与外部大气连通的背腔孔(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41)朝向所述音圈(4)的外侧空间的一端上环设有凸起部(42),所述磁路系统(2)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凸起部(42)的避让凹槽(211),所述凸起部(42)容纳于所述避让凹槽(211)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贯穿孔(41)沿所述音圈(4)的周向间隔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背腔孔(11)沿所述音圈(4)的周向间隔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阻尼件(5),所述阻尼件(5)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上,且所述阻尼件(5)覆盖所述背腔孔(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2)包括:
u铁(21),其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u铁(21)上开设有槽口朝向所述振膜(3)的容纳凹槽;
永磁体(22),其固定于所述容纳凹槽内,所述容纳凹槽的槽壁与所述永磁体(2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10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2)还包括:
导磁板(23),其固定于所述永磁体(22)朝向所述振膜(3)的一端上且容纳于所述音圈(4)的内侧空间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3)包括:
顶膜(31);
环形折膜(32),其内周缘与所述顶膜(31)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折膜(32)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音圈(4)未插入所述磁间隙(10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膜(31)和所述环形折膜(32)的连接处;
其中,所述顶膜(31)与所述磁路系统(2)及所述音圈(4)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一分腔(102),所述环形折膜(32)与所述支架(1)及所述音圈(4)的外侧壁之间间隔围成有第二分腔(103),所述第二分腔(103)通过所述磁间隙(101)与所述第一分腔(102)连通以共同组成所述声腔(100),所述背腔孔(11)与所述第二分腔(103)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呈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中间通孔为安装通孔(12),所述磁路系统(2)插装固定于所述安装通孔(12)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稳定连接环(6),所述振膜(3)的四周边缘粘接于所述稳定连接环(6)上,所述稳定连接环(6)粘接于所述支架(1)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