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1



1.本发明涉及预制盖梁吊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桥梁建设施工过程中,预制拼装施工技术可以显著缩短建设工期以及减少施工占道时间,同时,具备施工质量高、安全风险低以及环保等优点。因此,预制拼装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预制盖梁体积巨大,尤其是在吊装预制盖梁的过程中,常用吊装方式为利用吊架直接吊装预制盖梁,但在应用于桥梁吊装领域中的吊架,其本身支架宽度至少在4

5米,而由于桥梁的预制盖梁重量巨大,需要两个吊架共同对其吊装,因此造成了两个并排的吊架之间的距离达到了至少9米,当吊装对象的长度小于6米时,则造成了吊架在吊装过程中,吊架的牵引绳处于倾斜状态,容易造成预制盖梁在空中发生旋转等不稳定状态,由此对施工现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4.综上所述,市面上需要出现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预制盖梁吊装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提供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利用所述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的牵引绳能够保持在吊装预制盖梁的状态下为竖直结构,从而实现了对预制盖梁的稳定吊装,防止在吊装过程中预制盖梁处于倾斜或旋转等不稳定状态。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和至少两个吊架,所述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设于所述至少两个吊架在竖直方向上的下方,每一个所述起重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主体;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靠近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远离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其中,每一个所述吊架设有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吊环组件配合连接的牵引组件,两个所述牵引组件之间的距离等于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之间的距离;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起吊预制盖梁。
7.本实施例中,在确保两个所述牵引组件之间的距离等于相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之间的距离,即实现所述至少两个吊架对所述起重调节装置的稳定吊装,使所述起重调节装置处于水平状态。
8.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和/或所述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能够相对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作相对运动。
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可作相对运动,实现了对不同尺寸的预制盖梁的有效吊装,增大了所述起重调节装置的通
用性。
10.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之间滑动连接。
11.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活动方式为滑动连接,便于调整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位置。
12.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包括:第二滑轨,其横向和/或纵向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第二吊环,其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轨上。
13.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扩大了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既可实现所述第二吊环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作横向滑动和/或作纵向移动。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之间滑动连接。
15.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活动方式为滑动连接,便于调整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位置;同时,使得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能够更好地与相应的所述牵引组件进行连接,即可根据不同尺寸的吊架上的所述牵引组件之间的距离,作相应的调整。
16.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包括:第一滑轨,其横向和/或纵向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第一吊环,其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轨上。
17.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扩大了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既可实现所述第一吊环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作横向滑动和/或作纵向移动。
18.进一步的,所述起重调节主体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上设有所述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所述第二侧上设有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上设有多个排列设置的安装位,每一个所述安装位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吊环组件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
19.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与相应的所述安装位配合连接,根据吊装的预制盖梁尺寸不同,调整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至相应的安装位上,确保所述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能够平稳吊装不同尺寸的预制盖梁。
20.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起重调节装置,其与所述至少两个吊架配合连接;第二起重调节装置,其设于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远离所述牵引组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远离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的一侧设有吊装所述预制盖梁的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
2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上的所述第二吊环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面对起吊对象为小型盖梁时,可通过调整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之间的距离以适应所述小型盖梁上的吊耳之间的距离,使连接所述第二吊环组件与相应所述吊耳的连接绳处于竖直拉直状态,即水平吊装所述小型盖梁,使所述小型盖梁能够稳定接受起吊。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平行吊装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
23.本实施例中,通过水平吊装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一方面使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在投入吊装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来说,使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对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的拉力最大有效化。
24.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吊架为移动式吊架,所述移动式吊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
的第三滑轨;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每一个所述支撑件与每一个所述第三滑轨滑动连接;悬臂梁,其架设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远离所述两个第三滑轨的一侧。
25.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吊架为移动式吊架,即通过移动所述移动式吊架,实现调节至少两个所述吊架之间的距离,以便使得所述牵引组件能够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形成有效连接。
26.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7.(1)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在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上可作相对运动,实现了对不同尺寸的预制盖梁的有效吊装,增大了所述起重调节装置的通用性;
28.(2)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与相应的所述安装位配合连接,根据吊装的预制盖梁尺寸不同,调整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至相应的安装位上,确保所述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能够平稳吊装不同尺寸的预制盖梁;
29.(3)至少一个所述吊架为移动式吊架,即通过移动所述移动式吊架,实现调节至少两个所述吊架之间的距离,以便使得所述牵引组件能够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形成有效连接。
附图说明
30.图1为现有技术中吊架10吊装预制盖梁200的结构简图
31.图2为图1所示连接绳与吊耳210之间的受力分析简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所示起重调节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图3所示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与预制盖梁200之间的配合连接示意图。
35.图6为起重调节装置2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图6所示第一吊环组件21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图6所示起重调节装置20的局部视图。
38.图9为图8所示a处局部视图中遮挡板30的另一种状态图。
39.图10为起重调节装置20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与预制盖梁200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0

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

吊架;11

牵引组件;111

第一安装位;12

第三滑轨;13

支撑件;14

悬臂梁;15

吊装空间;20

起重调节装置;21

第一吊环组件;211

第一滑轨;212

第一吊环;2121

吊环件;2122

第一滑块;2123

连接块;2124

配合块;2125

第四滑槽;22

第二吊环组件;221

第二吊环组件a;222

第二吊环组件b;23

起重调节主体;231

安装位;232

第三连接孔;24

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5

第二起重调节装置;30

遮挡板;31

第一连接孔;32

第二连接孔;
43.200

预制盖梁;210

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5.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吊架10与预制盖梁200之间常见的连接方式为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即通过连接绳分别连接吊架10上的牵引组件11与预制盖梁200上的吊耳210实现对预制盖梁200的吊装。但在吊装过程中,一般只确保预制盖梁200能够在吊装过程中处于水平状态即可,于是在现有的施工场所中,所述连接绳为倾斜状态,此时牵引组件11通过所述连接绳对预制盖梁200施加的拉力不完全用于牵引所述预制盖梁。
46.参见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每一个牵引组件11靠近预制盖梁200的端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安装位111;预制盖梁200靠近牵引组件11的一侧设有四个吊耳210。两个相邻的吊耳210与牵引组件11上的两个第一安装位111相对设置,通过所述连接绳将吊耳210与第一安装位111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绳在拉伸状态下,于竖直方向上处于倾斜设置。所以拉力f并未全部转化为有效的竖直拉力,而是可分解为竖直向上的拉力fa和水平方向的拉力fb。其中,fa为有效拉力,fb为无用拉力。由于所述拉力fb的存在,说明此时并不是处于最有效的吊装状态。
47.实施例一:
48.参见图3

图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例如包括至少两个吊架10和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20。至少两个吊架10组合形成吊装空间15,每一个吊架10设有牵引组件11,牵引组件11位于吊装空间15内,并且牵引组件11用于牵引连接起重调节装置20。
49.起重调节装置20设于吊装空间15内,并且起重调节装置20位于牵引组件11的下方。每一个起重调节装置20例如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和至少一个起重调节主体23。每一个第一吊环组件21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靠近牵引组件11的一侧;每一个第二吊环组件22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远离牵引组件11的一侧。其中,第一吊环组件21与相应的牵引组件11配合连接,使得起重调节装置20处于水平状态下。
50.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设有一个起重调节装置20和两个吊架10。每一个吊架10设有一个牵引组件11;起重调节装置20例如设有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和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具体来说,每一个吊架10固定设置,即两个吊架10之间的距离维持不变,牵引组件11能够在相应的吊架10上滑动。通过调节牵引组件11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两个牵引组件11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第一吊环组件21之间的距离,即实现对起重调节装置20的水平起吊,并且此时每一个牵引组件11对相应的第一吊环组件21的牵引拉力实现最优状态,不存在无效拉力。
5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吊架10例如还可以是龙门架,当然,不仅局限于所述龙门架,还可以是其它符合本发明实施例的吊装装置。例如所述吊装装置还可以是吊装架与天车的组合结构,所述天车设于所述吊装架上,所述天车能够在所述吊装架上作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天车吊装起重调节装置20,进而起重调节装置20吊装预制盖梁200。
52.此外,两个第二吊环组件22用以起吊预制盖梁200,每一个第二吊环组件22之间的距离等于预制盖梁200上与之相配合连接的两个吊耳210之间的距离,即实现了对预制盖梁200的水平起吊,同样的,此时不存在无效拉力,实现了最优拉力状态。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牵引组件11实现了对起重调节装置20的拉力最优状态;同样的,第二吊环组件22实现了对预制盖梁200的拉力最优状态。
53.优选的,至少一个吊架10为移动式吊架。所述移动式吊架例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滑轨12、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13和悬臂梁14。支撑件13与第三滑轨12之间一一对应滑动连接;悬臂梁14架设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13的顶端,牵引组件11设于悬臂梁14的底部,并且牵引组件11能够在悬臂梁14上沿其长度方向滑动。
54.实施例二:
55.参见图6,优选的,起重调节主体23例如设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靠近牵引组件11的一侧,每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设于所述第一侧上;所述第二侧为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远离牵引组件11的一侧,每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设于所述第二侧上。具体来说,每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中的两个第一吊环组件21在所述第一侧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同样的,每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中的两个第二吊环组件22在所述第二侧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
56.进一步的,为提高起重调节装置100的通用性,即能够对不同尺寸的对象实现最优化吊装。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和/或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能够相对起重调节主体23作相对运动。
57.举例来说,每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例如包括第二吊环组件a221和第二吊环组件b222。第二吊环组件a221为固定连接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第二吊环组件b222为活动连接于起重调节主体上,即实现调节第二吊环组件a221和第二吊环组件b222之间的相对距离,以满足对预制盖梁200的最优吊装,即连接绳连接第二吊环组件22和相应的吊耳210时,处于竖直状态。
58.与之相对的,每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与牵引组件11之间的连接状态与上述例子中第二吊环组22与吊耳210之间的连接状态相同,同样处于最优吊装状态,此处不再赘述。
59.优选的,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与起重调节主体23之间滑动连接。每一个第一吊环组件21例如包括第一滑轨211和第一吊环212。第一滑轨211横向和/或纵向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第一吊环212滑动连接于第一滑轨上。当第一滑轨211为横向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时,即此时第一滑轨211沿起重调节主体2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吊环212能够在第一滑轨211上来回滑动,进而实现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吊环212能够在各自的第一滑轨211上作靠近或者远离的运动。同样的,第一滑轨211也可以纵向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上,即此时第一滑轨211沿起重调节主体23的宽度方向设置。
60.进一步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滑轨211可以是相互连通或者相互隔离。
6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滑轨211为限位槽结构,所述限位槽沿起重调节主体23的长度方向布设,第一吊环212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连接的限位块。其中,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可以为榫卯配合方式,二者配合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或者安装,同时第一吊环212与牵引组件11配合连接的过程中,所述限位槽结构能够防止设于其内的所述限位块发生脱离。
62.参见图7,优选的,第一吊环212例如包括两个吊环件2121和第一滑块2122。第一滑块2122与第一滑轨211嵌式配合连接,两个吊环件2121相对设置,并且其设于第一滑块2122远离第一滑轨211的一侧。具体来说,第一滑块2122例如包括连接块2123和配合块2124。连接块2123远离第一滑轨211的一侧设有第四滑槽2125,吊环件2121与第四滑槽2125配合连接,所述配合连接方式可以为榫卯连接,吊环件2121能够在第四滑槽2125上滑动;配合块
2124设于了连接块2123远离吊环件2121的一侧,并且配合块2124与第一滑轨211滑动连接。举例来说,第一滑轨211为圆弧滑槽,配合块2124为与所述圆弧滑槽滑动连接的圆弧球体结构,即所述圆弧球体能够在所述圆弧滑槽内转动和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吊环212能够相对第一滑轨211转动,同时两个相对的吊环件2121能够在第四滑槽2125上作相对滑动,进而可调整两个吊环件2121之间的距离。
63.与之相对的,第二吊环组件22与上述第一吊环组件2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4.参见图8

图9,进一步的,起重调节装置20例如包括多个遮挡板30。多个遮挡板30设于起重调节主体23的两侧,即第一滑轨211的两端各设有遮挡板30。举例来说,第一吊环组件21与牵引组件11配合连接进而吊装预制盖梁200的过程中,遮挡板30能够限位第一吊环212从第一滑轨211中脱离。其中,遮挡板30可以是通过紧固件连接至起重调节主体23上;当然,遮挡板30还可以是转动连接至起重调节主体23上,具体来说,遮挡板3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在起重调节主体23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31相对的第三连接孔232,和与第二连接孔32相对的第四连接孔。
65.其中,第一连接孔31、第二连接孔32和第三连接孔232可以是螺纹孔,所述第四连接孔为通孔。当遮挡板30与第一滑轨211配合连接时,此时通过螺栓依次连接第一连接孔31与第三连接孔232,将半牙螺栓依次连接第二连接孔32与所述第四连接孔;当需要将第一吊环212从第一滑轨211上拆卸时,拧松所述螺栓,使遮挡板30围绕着所述半牙螺栓转动,从第一滑轨211的连接处分离,使第一滑轨211的端部暴露出来。
66.当然,遮挡板30与起重调节主体23之间的连接关系还可以是滑动连接。举例来说,在起重调节主体23的两侧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设于靠近第一滑轨211的两端,遮挡板30与所述限位滑槽滑动连接,即遮挡板30在所述限位滑槽滑动时,能够实现遮挡或暴露第一滑轨211的相应端部。
67.与之相对的,遮挡板30用于遮挡第二吊环组件22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例子中遮挡板30用于遮挡第一吊环212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8.实施例三:
69.参见图10,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起重调节主体23设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上设有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21,所述第二侧上设有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22。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上设有多个排列设置的安装位231,每一个安装位231配合连接第一吊环组件21或第二吊环组件22。举例来说,安装位231为沿起重调节主体23的宽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滑动槽,每一个所述滑动槽贯穿起重调节主体23的相对两侧。
70.当然,安装位231还可以是沿起重调节主体23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滑动槽,同样的,每一个所述滑动槽贯穿起重调节主体23的相对两侧。
71.实施例4:
72.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中,起重调节装置20例如包括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4和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设于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4与牵引组件11之间,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4与牵引组件11配合连接,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的第一吊环组件21与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4的第二吊环组件22配合连接,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的第二吊环组件22与预制盖梁200的吊耳210配合连接。其中,为确保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100对预制盖梁200的有效吊装,第一起重调节装置24水平吊装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同样的,第二起重调节装置25
也水平起吊预制盖梁200。
73.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和至少两个吊架,所述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设于所述至少两个吊架在竖直方向上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起重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主体;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靠近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远离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其中,每一个所述吊架设有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吊环组件配合连接的牵引组件,两个所述牵引组件之间的距离等于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之间的距离;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起吊预制盖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和/或所述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能够相对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作相对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之间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包括:第二滑轨,其横向和/或纵向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第二吊环,其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轨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之间滑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包括:第一滑轨,其横向和/或纵向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第一吊环,其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轨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上设有所述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所述第二侧上设有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或所述第二侧上设有多个排列设置的安装位,每一个所述安装位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吊环组件或所述第二吊环组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起重调节装置,其与所述至少两个吊架配合连接;第二起重调节装置,其设于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远离所述牵引组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远离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的一侧设有吊装所述预制盖梁的所述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重调节装置平行吊装所述第二起重调节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吊架为
移动式吊架,所述移动式吊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滑轨;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每一个所述支撑件与每一个所述第三滑轨滑动连接;悬臂梁,其架设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远离所述两个第三滑轨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盖梁专用吊装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装置和至少两个吊架,每一个所述起重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起重调节主体;至少一对第一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靠近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至少一对第二吊环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设于所述起重调节主体远离相应的所述吊架的一侧;每一个所述第二吊环组件用于吊装预制盖梁。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确保两个所述牵引组件之间的距离等于相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吊环组件之间的距离,使所述起重调节装置处于水平状态,实现平稳吊装所述预制盖梁的技术效果。预制盖梁的技术效果。预制盖梁的技术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蔡学峰 梁辉 王彦强 李德昆 吴伟斌 黄勇 张大伟 陈家骖 黄健 徐圳 向考 郑学锦 陈润军 王宏涛 曹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1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5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