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可调式管道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限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向可调式管道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是连接两个、多个设备之间运送介质的运输系统,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核电厂、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领域。在机械载荷、热力载荷循环作用下,管道位置将在不同状态线间切换,为保证管道在各状态下姿态可控,需在特定位置对管道施加限位约束。在限位装置的约束下,约束点处管道在限位方向上只能发生有限位移。由于限位装置的结构刚度远大于管道在限位方向上的宏观刚度,因此,管道与限位装置间的接触属于典型的“小应变、大应力”问题。为了控制限位接触力,即控制限位点处管道的应力水平,就需要对限位装置的限位间隙进行精确控制。此外,由于限位点处与管道相连的限位管夹端面在不同状态下将发生偏转而无法保持平移特性,为保证限位装置与限位管夹在任意状态下均能构成“面-面”接触,就要求限位装置的限位盘能够在设定角度范围内随限位管夹端面发生转动。

传统的管道限位装置通常由底座、限位盘、连接螺栓组成,安装时无法精确控制限位间隙,且无限位角度调节功能。此外,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连接螺栓经常发生断裂,继而造成限位盘掉落伤人、限位装置失效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合理有效的管道限位装置,并具备以下功能:限位间隙可调、限位盘最大转角可控、限位盘防脱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多向可调式管道限位装置,该装置具有限位间隙可调、限位盘最大转角可控、限位盘防脱载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盘、顶盘、限位角度调节器、承载柱、限位间隙调节器及限位底座;

限位盘、顶盘、限位角度调节器、承载柱、限位间隙调节器及限位底座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下侧套接于限位底座的上部,承载柱的下侧插入于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上侧内,限位角度调节器及顶盘依次套接于承载柱的上侧,顶盘的上表面为球形外凸面,限位盘的下表面为与所述球形外凸面相配合的球形内凹面;

限位盘的底部设置有燕尾,限位角度调节器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燕尾相配合的燕尾槽;

限位角度调节器的侧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防脱落螺栓。

燕尾槽的深度为h1,燕尾的高度为h2,h1>h2。

球形外凸面的曲率半径为r1,球形内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2,r2>r1。

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下侧设置有左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上侧设置有右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与限位底座及承载柱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顶盘及限位角度调节器均通过螺纹与承载柱相连接。

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旋转限位间隙调节器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向可调式管道限位装置在具体操作时,通过旋转限位间隙调节器可调节限位盘至限位底座的总体长度,以精确控制限位装置的限位间隙,确保任何状态下限位装置均不会发生过载与脱载现象,达到控制限位点处管道应力水平的目的;另外,通过旋转限位角度调节器调节燕尾与燕尾槽支架的距离,以控制限位盘的最大偏斜角度;此外,限位角度调节器侧面设置有防脱落螺栓,以确保限位盘不发生脱载、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其中,1为限位盘、2为顶盘、3为限位角度调节器、4为限位间隙调节器、5为限位底座、6为防脱落螺栓、7为承载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盘1、顶盘2、限位角度调节器3、承载柱7、限位间隙调节器4及限位底座5;限位盘1、顶盘2、限位角度调节器3、承载柱7、限位间隙调节器4及限位底座5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下侧套接于限位底座5的上部,承载柱7的下侧插入于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上侧内,限位角度调节器3及顶盘2依次套接于承载柱7的上侧,顶盘2的上表面为球形外凸面,限位盘1的下表面为与所述球形外凸面相配合的球形内凹面;限位盘1的底部设置有燕尾,限位角度调节器3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燕尾相配合的燕尾槽;限位角度调节器3的侧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防脱落螺栓6,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旋转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通孔。

燕尾槽的深度为h1,燕尾的高度为h2,h1>h2;球形外凸面的曲率半径为r1,球形内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2,r2>r1。

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下侧设置有左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上侧设置有右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4与限位底座5及承载柱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顶盘2及限位角度调节器3均通过螺纹与承载柱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限位底座5焊接于建筑结构件上,限位底座5的端部加工有左旋螺纹,同时,限位间隙调节器4两端的内壁分别加工有左旋螺纹及右旋螺纹,旋转限位间隙调节器4,使限位间隙调节器4、承载柱7、限位角度调节器3、顶盘2及限位盘1整体沿限位装置轴线平移,达到精确控制限位间隙的目的。

顶盘2的上端设置有球形外凸面,球形外凸面的率半径为r1,限位盘1的底面为球形内凹面,球形内凹面的率半径为r2,其中,r2>r1,同时限位盘1的内径d1大于顶盘2的外径d2,保证球形外凹面与球形外凸面始终相切接触,且不会发生干涉现象;另外,限位角度调节器3设置有燕尾槽,燕尾槽的深度为h1,限位盘1的端部设置有燕尾,燕尾的高度为h2,h1>h2,旋转限位角度调节器3控制燕尾与燕尾槽底面的距离h3,限位盘1的最大偏斜角度α随h3的增大而减小,且当h3=h2-h1时,限位盘1将被锁定,无法发生偏转。由于限位盘1采用燕尾-燕尾槽连接方式与限位角度调节器3连接,同时限位角度调节器3的侧面上布置有防脱落螺栓6,以保证可确保限位盘1不发生脱载、掉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介绍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盘(1)、顶盘(2)、限位角度调节器(3)、承载柱(7)、限位间隙调节器(4)及限位底座(5);

限位盘(1)、顶盘(2)、限位角度调节器(3)、承载柱(7)、限位间隙调节器(4)及限位底座(5)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下侧套接于限位底座(5)的上部,承载柱(7)的下侧插入于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上侧内,限位角度调节器(3)及顶盘(2)依次套接于承载柱(7)的上侧,顶盘(2)的上表面为球形外凸面,限位盘(1)的下表面为与所述球形外凸面相配合的球形内凹面;

限位盘(1)的底部设置有燕尾,限位角度调节器(3)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燕尾相配合的燕尾槽;

限位角度调节器(3)的侧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防脱落螺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燕尾槽的深度为h1,燕尾的高度为h2,h1>h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球形外凸面的曲率半径为r1,球形内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2,r2>r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下侧设置有左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上侧设置有右旋螺纹,限位间隙调节器(4)与限位底座(5)及承载柱(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顶盘(2)及限位角度调节器(3)均通过螺纹与承载柱(7)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可调式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旋转限位间隙调节器(4)的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向可调式管道限位装置,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下侧套接于限位底座的上部,承载柱的下侧插入于限位间隙调节器的上侧内,限位角度调节器及顶盘依次套接于承载柱的上侧,顶盘的上表面为球形外凸面,限位盘的下表面为与所述球形外凸面相配合的球形内凹面;限位盘的底部设置有燕尾,限位角度调节器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燕尾相配合的燕尾槽;限位角度调节器的侧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防脱落螺栓,该装置具有限位间隙可调、限位盘最大转角可控、限位盘防脱载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尚军;王军民;安付立;武彦飞;程勇明;李楠林;陈盛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6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