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污水净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及其预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生活垃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都会产生垃圾渗透液。
3.当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核心工艺为“预处理 生化处理 深度处理”,深度处理主要为膜技术,应用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技术进行处理垃圾渗透液,纳滤和反渗透膜技术处理垃圾渗透液会产生大量浓缩液,垃圾渗滤液原水盐分(tds)大约在20000
‑
30000mg/l,膜系统产生的浓缩液盐分(tds)在60000
‑
90000mg/l,盐分处理是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难题,过高的盐分会大大降低膜的使用寿命,增加系统运行成本,大量的浓缩液厂区无法完全消纳;目前国内对垃圾渗滤液所产生的浓缩液处理方法一般分别以下几种:第一种:回灌处理,缺点是盐分一直在在系统内进行循环,无法真正的去除,严重影响后端的深度处理效果;第二种:回喷,回喷是指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直接打进焚烧发电厂的焚烧炉内,此方法有两个缺点。其一是大量的浓缩液会影响垃圾的热值,降低焚烧炉效率。其二是会对焚烧炉进行腐蚀;第三种:蒸发结晶,蒸发结晶技术可以使浓缩液内的盐分进行结晶。此方法的缺点是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巨高;而针对浓缩液盐分的最终处置,只有处理到固体化,并封闭填埋或进炉焚烧,最终阻断盐分系统内循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零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配合微生物,在生化段去除60%的盐分,降低了膜进水的盐分浓度,进而降低浓缩液的盐分浓度,并使盐分随着微生物进入到污泥进行后续处理,不用二次处理浓缩液、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本申请提供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及其预处理设备。
5.发明目的一是:提供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其具有能够实现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6.发明目的二是:提供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具有能够实现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7.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处理:垃圾渗滤液进入到调节池内,经过均质质量后进入到均质罐内;第二步、化学需氧量的去除:均质罐内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到厌氧反应器,通过厌氧反应器去除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的化学需氧量;第三步、盐分的去除:经过厌氧反应器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依次进入到预处理设备和生物膜
设备,进行盐分的去除;第四步、脱氮:经过生物膜设备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到高效除总氮设备内,进行总氮的去除;第五步、泥水分离:将经高效除总氮设备除氮后的好氧末端出水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后再进入到中间池,中间池内的污泥回流到预处理设备,中间池内的出水流入下一工序;第六步、达标排放:中间池的出水进入到反渗透系统内,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中反渗透后的浓液回流到均质罐内再次实现循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预处理设备去除了60%的盐分,由此进入到反渗透的水盐分就很低,从而浓缩液的盐分也很低,浓缩液的盐分低于进水的盐分,所以浓缩液可以回到系统,不用二次处理浓缩液,同时在预处理设备内去除的盐分伴随微生物进入污泥并排出,随后将污泥进行焚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9.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三步、盐分的去除步骤中,所述预处理设备内设置有bc复合微生物和bc复合微生物生物膜。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微生物与渗透压巧妙的结合,使化学需氧量、氨氮出水的去除率能达到80
‑
90%,而且通过渗透压的功能还达到了除盐效果,并且在渗透压和微生物的帮助下,对不可降解物质有很强的去除功能,从而保证预处理设备的出水化学需氧量能稳定在1500
‑
2000mg/l左右,从而减轻了后端生化系统和膜的负担。
11.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三步、盐分的去除步骤中,在生物膜设备处理之前往调节池和预处理设备加入微生物激活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激活剂的加入会提高生物膜设备的生化功能,进而加强了去除效果和去除率。
13.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所述处理池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以及出泥管,所述处理池顶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处理池内沿水平方向上往复滑动设置有两根旋转轴,两根所述旋转轴沿处理池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旋转轴上沿其轴线方向上固设有若干根搅拌叶片,所述处理池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根旋转轴同时往复滑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处理池与驱动装置相对的外壁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两根旋转轴同步旋转。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驱动装置来驱动两根旋转轴同时进行往复的滑动,旋转轴在往复滑动的同时通过搅拌叶片对污泥进行搅拌操作,通过旋转轴的往复滑动来实现对处理池内不同位置处的污泥进行搅拌,从而实现提高处理池内不同位置处污泥与微生物混合均匀的效果。
15.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处理池的外壁上且上下间隔列设置的两组导轨,两组所述导轨与两根所述旋转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导轨内沿其延伸方向往复滑动设置有导向块,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延伸出处理池后的端部与导向块连接,两组所述导轨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导向块同步滑动的驱动机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驱动机构,同时驱动两个导向块在导轨上进行定向的往复滑动,由于导向块在导轨上只能稳定的定向滑动,而旋转轴延伸出处理池后的端部与导向块连接在一起,通过导向块的往复滑动来推动旋转轴在处理池内的往复滑动,由此可以方便且稳定的实现两根旋转轴在处理池内往复的滑动操作。
17.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向转动的驱动杆以及用于控制驱动杆驱动的启动组件,所述处理池的外壁上固设有用于支撑驱动杆转动的支撑架,所述驱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与导向块之间设置有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用于推动导向块在导轨上进行往复滑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在支撑架上竖向转动的时候,驱动杆上下两端的驱动盘也跟着驱动杆同步转动,由于在驱动盘和导向块之间设置有联动组件,通过联动组件可以实现驱动盘在驱动的时候带着导向块在导轨上滑动,由此可以控制驱动杆来便于控制两个导向块在导轨上的滑动。
19.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联动组件包括固设于驱动盘背离驱动杆一侧上且偏心设置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滑动设置有偏心杆,所述偏心杆的一端铰接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远离偏心杆的一端与导向块连接,所述偏心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支撑架上,所述偏心杆上开设有供固定柱来回滑动的长条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盘在转动的时候,驱动盘上的固定柱同步转动,由于固定柱设置在偏心杆的长条孔内,固定柱在转动一圈的时候,推拉杆的一端绕着与支撑架的铰接点进行摆动,推拉杆在摆动的时候便会推拉着推拉杆进行推拉,推拉杆对推拉杆施加推力的时候便可以推着导向块在导轨上进行滑动,推拉杆在对推拉杆施加拉力时,将导向块在导轨上拉回至原来的位置处,如此反复的进行。
21.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启动组件包括竖向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上的启动轴,所述启动轴上同轴线固设有主动齿轮,所述驱动杆上同轴线固设有与主动齿轮相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所述启动轴上固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主动齿轮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锥齿轮转动的转动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转动件,来控制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的相互啮合来间接的控制启动轴进行自转,启动轴在自转的同时带着主动齿轮进行转动,通过主动齿轮与驱动杆上的从动齿轮相互啮合,从而来达到实现驱动杆的转动。
23.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固设于两根旋转轴延伸出处理池外的端部上的带轮、传动连接于两个带轮之间的传动带以及用于驱动旋转轴旋转的控制电机,所述带轮与旋转轴共轴线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电机的输出轴给旋转轴提供转动的动力,使旋转轴在处理池内进行转动,两根旋转轴之间通过带轮和传动带的相互配合作用,使得两根旋转轴可以同步且同向的进行旋转,由此可以采用一个动力源同时控制两根旋转轴转动,可以减少动力源的投入费用。
25.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旋转轴上套设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与旋转轴共轴线设置且旋转轴在转动管内往复移动设置,所述转动管的外壁上沿其轴线方向上等距开设有若干个穿透孔,若干个穿透孔与若干个搅拌叶片相对应设置,搅拌叶片离旋转轴的一端穿设于穿透孔后延伸至转动管外,所述转动管一端与处理池的内壁回转连接、另一端贯穿出处理池后与控制装置连接。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需要采用驱动装置来同时驱动两根旋转轴的往复移
动,由于旋转轴还需要通过控制装置来实现在移动的同时还需要自转,对于控制装置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旋转轴上套设转动管,使得控制装置对转动管进行单独控制,同样可以实现转动管转动的同时可以带着旋转轴同步转动,由此不影响转动管和旋转轴两者各自之间的动作过程。
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预处理设备去除了60%的盐分,由此进入到反渗透的水盐分就很低,从而浓缩液的盐分也很低,浓缩液的盐分低于进水的盐分,所以浓缩液可以回到系统,不用二次处理浓缩液,同时在预处理设备内去除的盐分随泥排走了,污泥进行焚烧,最终阻断盐分系统内循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的流程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显示控制电机、固定板、带轮和处理池之间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a部放大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隐藏处理池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b部放大图。
29.图中,1、处理池;11、进水管;12、出水管;13、出泥管;14、安装底板;15、密封盖板;2、处理箱;21、过水孔;3、微生物膜;4、旋转轴;41、搅拌叶片;51、导轨;511、侧挡板;512、导向杆;52、导向块;521、导向槽;531、驱动杆;532、驱动盘;533、联动组件;5331、推拉杆;5332、固定柱;5333、偏心杆;53331、长条孔;5334、铰接轴;5341、启动轴;5342、主动齿轮;5343、从动齿轮;5344、第一锥齿轮;5345、第二锥齿轮;5346、转动件;53461、驱动电机;53462、转动轴;6、支撑架;61、支撑底板;71、带轮;72、传动带;73、控制电机;81、固定板;82、滑动板;821、套设腔;91、搅拌电机;92、搅动叶片;93、搅拌轴;101、转动管;1011、穿透孔;102、支撑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申请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参照图1,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处理往调节池和预处理设备内加入微生物激活剂,随后将垃圾渗滤液引流至到调节池内,经过均质质量后进入到均质罐内。
32.第二步、化学需氧量的去除均质罐内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到厌氧反应器,通过厌氧反应器去除垃圾渗滤液中大
部分的化学需氧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引入到沼气处理系统内。
33.第三步、盐分的去除厌氧反应器的出水首先进入到预处理设备内,在预处理设备内设置有bc复合微生物和bc复合微生物生物膜,通过微生物和渗透压的结合,使化学需氧量、氨氮出水的去除率达到80
‑
90%,而且通过渗透压的功能还达到了除盐效果。被预处理设备强化处理后的水进入到生物膜设备内,进一步加强了除盐的去除效果和去除率,渗透压和微生物帮助下,对不可降解物质有很强的去除功能,从而保证预处理设备的出水化学需氧量能稳定在1500
‑
2000左右,减轻了后端生化系统和膜的负担。被强化预处理后的水进入到生物膜设备,由于在调节池和预处理设备加入了水活剂(微生物激活剂)会提高后端的生物膜设备生化功能,进而加强了去除效果和去除率,在前端加入预处理设备使出水大分子物质再次分解,不可降解化学需氧量被分解排出,会使后面生物膜设备的负荷大大降低,不仅在生物上提高了去除率还在效果上提高了去除效果,好氧末端出水水质会大幅变好,不可降解物质和盐分会随泥排走,并进行最终的焚烧处理。
34.第四步、脱氮经过生物膜设备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到高效除总氮设备内,进行总氮的去除。
35.第五步、泥水分离将经高效除总氮设备除氮后的好氧末端出水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后再进入到中间池,经过中间池沉淀后的污泥回流到预处理设备,中间池内的出水流入下一工序;第六步、达标排放中间池的出水进入到反渗透系统内,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中反渗透后的浓缩液回流到均质罐内实现再次循环。
36.同时在厌氧反应器阶段、预处理设备阶段、生物膜设备阶段和高效除总氮设备阶段中沉淀的污泥均引入到污泥处理系统内进行最终的处理。
37.本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在预处理设备阶段内通过微生物和复合微生物生物膜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生化处理,去除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的盐分,随后经过脱氮、泥水分离和反渗透系统达标后排放,由此可以实现进入到反渗透的水盐分就很低,从而浓缩液的盐分也很低,浓缩液的盐分低于进水的盐分,所以浓缩液可以回到系统,不用二次处理浓缩液,同时在预处理设备内去除的盐分随泥排走了,污泥进行焚烧,最终阻断盐分系统内循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38.参照图2,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1,处理池1底部的侧壁连通其内部有进水管11,处理池1顶部的侧壁连通其内部有出水管12,进水管11与出水管12分别位于处理池1相对的两侧上。处理池1底部的侧壁连通其内部有出泥管13,出泥管13与出水管12位于同侧。
39.参照图3,处理池1内固设有处理箱2,处理箱2的顶部与处理池1的内顶壁之间留有间距,处理箱2的底部与处理池1的内底壁之间留有间隔。处理箱2内设置有除盐组件,除盐组件包括微生物膜3,微生物膜3设置为多层,多层微生物膜3沿处理箱2的高度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处理箱2的底壁和顶壁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过水孔21。
40.参照图2、图3,污水从处理箱2底部的过水孔21位置处进入到处理箱2内并与微生
物膜3上的微生物接触,通过微生物对污水中的盐分进行吸附,吸附盐分后的微生物进入到污泥表面,处理池1内产生的污泥通过重力从出泥管13排出处理池1外,进而使盐分排出处理池1外。
41.参照图3,处理箱2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两根旋转轴4,两根旋转轴4水平设置且沿处理池1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旋转轴4的长度方向与处理池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每一根旋转轴4上对称固设有若干组搅拌叶片41,若干组搅拌叶片41沿旋转轴4的轴线方向等距分布。通过两根旋转轴4在处理池1内的同步转动,继而实现旋转轴4带着搅拌叶片41在处理池1内对污泥和微生物进行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42.参照图3、图4,处理池1上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两根旋转轴4同时往复移动,驱动装置包括两组导轨51、导向块52、驱动机构,在处理池1的侧壁上间隔固设有两块安装底板14,两块安装底板14沿处理池1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安装底板14设置为矩形且安装底板14的长度方向优选为与处理池1的长度方向一致。
43.参照图3、图4,两组导轨51分别固定安装于两块安装底板14相背离的一侧上,导轨51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侧挡板511和两根导向杆512,侧挡板51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底板14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侧挡板511垂直于安装底板14上。导向杆512的长度方向与侧挡板511的长度方向一致,两根导向杆512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侧挡板511相对的一侧上。导向块52设置为两个,两个导向块52分别与两组导轨51一一对应设置,导向块52滑动设置于两个侧挡板511之间,导向块52上相对的两侧上分别开设有导向槽521,导向槽521与导向杆512相适配,导向杆512穿设于导向块52上的导向槽521内且与导向块52滑动连接。旋转轴4的两端分别贯穿出处理池1外,旋转轴4的两端均与处理池1的侧壁滑动密封,其中旋转轴4延伸出处理池1外的一个端部与导向块52回转连接。通过导向块52在两个侧挡板511之间往复的滑动来带动旋转轴4在处理池1内的往复移动。
44.参照图3、图4,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531、驱动盘532、联动组件533和启动组件,在两个安装底板14之间安装有支撑架6,支撑架6设置为空心的矩形框架结构,支撑架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两个安装底板14之间,驱动杆531竖直设置且回转连接于支撑架6内,支撑架6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的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与驱动杆531相适配,驱动杆531的上下两端分别套设于转动孔内且与转动孔转动连接,驱动杆531的上端与支撑架6的上表面相齐平,驱动杆531的下端与支撑架6的下表面相齐平。驱动盘532设置为两个,两个驱动盘532分别贴合于支撑架6的上下表面,驱动盘532水平设置且与驱动杆531共轴线设置,驱动盘5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驱动盘532固定连接。
45.参照图4、图5,联动组件533包括固定柱5332、偏心杆5333、推拉杆5331以及铰接轴5334,固定柱5332的轴线方向与驱动杆531的轴线方向一致,固定柱5332固定连接在驱动盘532背离安装底板14的一侧上,固定柱5332位于驱动盘532的边缘位置处。铰接轴5334的轴线方向与固定柱5332的轴线方向一致,铰接轴5334固定连接在支撑架6上且位于远离导轨51的一侧上,偏心杆5333贴合于驱动盘532背离支撑架6的一侧上,偏心杆5333的一端与铰接轴5334相互铰接设置,偏心杆5333的另一端与推拉杆5331铰接,偏心杆5333上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长条孔53331,长条孔53331与固定柱5332相适配,固定柱5332穿设于偏心杆5333的长条孔53331内且在长条孔53331内往复的滑动设置。推拉杆5331远离其与偏心杆5333连接的一端伸入两个侧挡板511之间且与导向块52铰接设置,推拉杆5331与导向块52
背离旋转轴4的一侧铰接设置。驱动杆531在驱动的时候带着驱动盘532在支撑架6上进行自转,驱动盘532上的固定柱5332在转动一圈的时候便会在偏心杆5333的长条孔53331内往复移动,偏心杆5333在固定柱5332的作用下绕着铰接轴5334进行往复的摆动,偏心杆5333在摆动的时候给推拉杆5331施加作用力,当偏心杆5333对推拉杆5331施加拉力时会将导向块52往远离处理池1的方向进行移动,当偏心杆5333对推拉杆5331施加推力时会将导向块52往靠近处理池1的方向进行移动,由此可以实现旋转轴4在处理池1内的往复移动。
46.参照图3、图5,启动组件包括启动轴5341、主动齿轮5342、从动齿轮5343、第一锥齿轮5344、第二锥齿轮5345以及转动件5346,启动轴5341竖直设置位于支撑架6内,启动轴5341的上下两端分别回转连接于支撑架6上,启动轴5341与驱动杆531之间间隔设置。主动齿轮5342固定连接于启动轴5341上且与其共轴线设置,从动齿轮5343固定连接于驱动杆531上且与其共轴线设置,主动齿轮5342与从动齿轮5343相互啮合设置。转动件5346包括驱动电机53461和转动轴53462,在支撑架6远离处理池1的侧壁上固设有支撑底板61,驱动电机53461固定安装在支撑底板61上,驱动电机53461的输出轴水平设置且向靠近支撑架6的方向延伸设置,转动轴53462水平设置且与启动轴5341垂直设置,转动轴53462的一端贯穿支撑架6后与支撑架6的内侧壁回转连接,转动轴53462位于支撑架6外的端部与驱动电机5346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转动轴53462与驱动电机53461的输出轴共轴线设置。第一锥齿轮5344固定连接于启动轴5341上且与启动轴5341共轴线设置,第一锥齿轮5344与主动齿轮5342间隔设置且位于主动齿轮5342的上方位置处,第二锥齿轮5345固定连接在转动轴53462上且与转动轴53462共轴线设置,第二锥齿轮5345与第一锥齿轮5344相互啮合设置。
47.参照图3、图5,通过驱动电机53461驱动转动轴53462在支撑架6上进行转动,转动轴53462同步带着第一锥齿轮5344进行转动,通过第一锥齿轮5344和第二锥齿轮5345的相互啮合来控制启动轴5341的自转,启动轴5341在自转的同时通过主动齿轮5342和从动齿轮5343的相互啮合来控制驱动杆531的自转。
48.参照图3、图6,处理池1与驱动装置相对的外壁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两根旋转轴4同步旋转,控制装置包括两个带轮71、传动带72以及控制电机73,两个带轮71与两根旋转轴4一一对应设置,旋转轴4远离导向块52的一端与带轮71固定连接,带轮71与旋转轴4共轴线设置,传动带72传动连接于两个带轮71之间,通过传动带72实现两个带轮71的同步转动。
49.参照图3、图6,处理池1的外壁上固设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板81,固定板81与控制电机73处于处理池1的同侧,在固定板81远离处理池1的一端上套设有滑动板82,滑动板82上开设有与固定板81相适配的套设腔821,固定板81套设于套设腔821内,滑动板82在固定板81上滑动设置且与旋转轴4在处理池1内的往复滑动方向一致,控制电机73固定连接在滑动板82上。通过滑动板82在固定板81上的滑动可以对控制电机73进行支撑的同时还可以随着旋转轴4的往复滑动而滑动。
50.参照图2,处理池1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的人孔,在人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盖板15,通过密封盖板15对人孔进行封闭或打开。通过人孔的开设可以便于对处理池1内部的设备进行检修操作。
51.参照图2、图3,在处理池1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设置于靠近出水管12的地方位置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93、搅动叶片92和搅拌电机91,搅拌电机91固定
连接在处理池1的外侧壁上且与出水管12处于同侧,搅拌电机91的输出轴贯穿处理池1后延伸至处理池1的内部,搅拌轴93位于处理池1内且与搅拌电机9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搅动叶片92固定连接在搅拌轴93上。通过搅动叶片92对出水管12附近的污水进行搅拌。
52.本实施例二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处理箱2下方的污泥和微生物进行搅拌时,启动控制电机73,控制电机73的输出轴带着其中一根旋转轴4进行旋转,旋转轴4在旋转的同时通过带轮71和传动带72的相互配合带动另外一根旋转轴4同步且同向的旋转,与此同时,启动驱动电机53461,驱动电机53461的输出轴带着转动轴53462进行转动,转动轴53462上的第二锥齿轮5345啮合启动轴5341上的第一锥齿轮5344进行转动,继而实现启动轴5341的转动,启动轴5341在转动的时候通过主动齿轮5342啮合驱动杆531上的从动齿轮5343进行转动,由此可以实现驱动杆531的转动,驱动杆531在自转的时候,驱动杆531的上下两端分别带着驱动盘532在支撑架6上进行转动,驱动盘532在转动的时候带着固定柱5332进行转动,通过固定柱5332的周向转动从而实现偏心杆5333的往复摆动,偏心杆5333在往复摆动的过程中便会对推拉杆5331施加作用力,使推拉杆5331推拉着导向块52在导向杆512上往复的滑动,从而实现两根旋转轴4在处理池1内沿着水平方向上来回的移动。
53.实施例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参照图7,控制装置包括两个控制电机73,两个控制电机73分别与两根旋转轴4一一对应设置,控制电机73的输出轴与旋转轴4的端部固定连接且共轴线设置;固定板81设置为两块,两块固定板81分别与两个控制电机73一一对应设置,固定板81上均滑动套设有滑动板82,控制电机73固定连接在滑动板82的上表面上。
54.本实施例三的实施原理为:采用两个控制电机73分开对两根旋转轴4同时进行控制,使两根旋转轴4进行转动。
55.实施例四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参照图8、图9,旋转轴4上套设有转动管101,转动管101与旋转轴4共轴线设置且旋转轴4在转动管101内往复的移动。
56.参照图9、图10,转动管101的外壁上沿其轴线方向上等距开设有若干个穿透孔1011,若干个穿透孔1011与若干个搅拌叶片41相对应设置,搅拌叶片41远离旋转轴4的一端穿设于穿透孔1011后延伸至转动管101外。
57.参照图8、图9,处理池1的内壁上固设有支撑套管102,支撑套管102与出泥管13位于处理池1的同侧,支撑套管102与转动管101共轴线设置,转动管101的一端套设于支撑套管102内且转动连接,转动管101的另一端贯穿处理池1后延伸至处理池1的外部且与带轮71固定连接,带轮71与转动管101共轴线设置。
58.本实施例四的实施原理为:旋转轴4在转动管101内往复的移动过程中,旋转轴4带着搅拌叶片41在转动管101的穿透孔1011内往复的移动,与此同时,两根转动管101在带轮71和传动带72的相互配合下同步自转,由此转动管101在自转的同时不影响搅拌叶片41在穿透孔1011内的往复移动。
5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处理:垃圾渗滤液进入到调节池内,经过均质质量后进入到均质罐内;第二步、化学需氧量的去除:均质罐内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到厌氧反应器,通过厌氧反应器去除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的化学需氧量;第三步、盐分的去除:经过厌氧反应器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依次进入到预处理设备和生物膜设备,进行盐分的去除;第四步、脱氮:经过生物膜设备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到高效除总氮设备内,进行总氮的去除;第五步、泥水分离:将经高效除总氮设备除氮后的好氧末端出水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后再进入到中间池,中间池内的污泥回流到预处理设备,中间池内的出水流入下一工序;第六步、达标排放:中间池的出水进入到反渗透系统内,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中反渗透后的浓液回流到均质罐内再次实现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盐分的去除步骤中,所述预处理设备内设置有bc复合微生物和bc复合微生物生物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盐分的去除步骤中,在生物膜设备处理之前往调节池和预处理设备加入微生物激活剂。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池(1),所述处理池(1)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11)以及出泥管(13),所述处理池(1)顶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12),所述处理池(1)内沿水平方向上往复滑动设置有两根旋转轴(4),两根所述旋转轴(4)沿处理池(1)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旋转轴(4)上沿其轴线方向上固设有若干根搅拌叶片(41),所述处理池(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根旋转轴(4)同时往复滑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处理池(1)与驱动装置相对的外壁上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两根旋转轴(4)同步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处理池(1)的外壁上且上下间隔列设置的两组导轨(51),两组所述导轨(51)与两根所述旋转轴(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轨(51)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4)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导轨(51)内沿其延伸方向往复滑动设置有导向块(52),所述旋转轴(4)的一端延伸出处理池(1)后的端部与导向块(52)连接,两组所述导轨(5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导向块(52)同步滑动的驱动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向转动的驱动杆(531)以及用于控制驱动杆(531)驱动的启动组件,所述处理池(1)的外壁上固设有用于支撑驱动杆(531)转动的支撑架(6),所述驱动杆(531)的上下两端分别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驱动盘(532),所述驱动盘(532)与导向块(52)之间设置有联动组件(533),所述联动组件(533)用于推动导向块(52)在导轨(51)上进行往复滑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533)包括固设于驱动盘(532)背离驱动杆(531)一侧上且偏心设置的固定柱(5332),所述固定柱(5332)上滑动设置有偏心杆(5333),所述偏心杆(5333)的一端铰接有推拉杆(5331),所述推拉杆(5331)远离偏心杆(5333)的一端与导向块(52)连接,所述偏心杆
(5333)的另一端铰接于支撑架(6)上,所述偏心杆(5333)上开设有供固定柱(5332)来回滑动的长条孔(5333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组件包括竖向转动连接于支撑架(6)上的启动轴(5341),所述启动轴(5341)上同轴线固设有主动齿轮(5342),所述驱动杆(531)上同轴线固设有与主动齿轮(5342)相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5343),所述启动轴(5341)上固设有第一锥齿轮(5344),所述第一锥齿轮(5344)与主动齿轮(5342)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架(6)上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5344)相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5345),所述支撑架(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锥齿轮(5345)转动的转动件(5346)。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固设于两根旋转轴(4)延伸出处理池(1)外的端部上的带轮(71)、传动连接于两个带轮(71)之间的传动带(72)以及用于驱动旋转轴(4)旋转的控制电机(73),所述带轮(71)与旋转轴(4)共轴线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4)上套设有转动管(101),所述转动管(101)与旋转轴(4)共轴线设置且旋转轴(4)在转动管(101)内往复移动设置,所述转动管(101)的外壁上沿其轴线方向上等距开设有若干个穿透孔(1011),若干个穿透孔(1011)与若干个搅拌叶片(41)相对应设置,搅拌叶片(41)远离旋转轴(4)的一端穿设于穿透孔(1011)后延伸至转动管(101)外,所述转动管(101)一端与处理池(1)的内壁回转连接、另一端贯穿出处理池(1)后与控制装置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生物渗透压除盐处理工艺及其预处理设备,第一步、预处理,第二步、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第三步、盐分的去除:经过厌氧反应器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依次进入到预处理设备和生物膜设备,进行盐分的去除第四步、脱氮:经过生物膜设备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到高效除总氮设备内,进行总氮的去除;第五步、泥水分离:将经高效除总氮设备除氮后的好氧末端出水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泥水分离,泥水分离后再进入到中间池,中间池内的污泥回流到预处理设备,中间池内的出水流入下一工序;第六步、达标排放,其中反渗透后的浓液回流到均质罐内再次实现循环。其能够便于实现不用二次处理浓缩液、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的效果。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的效果。阻断盐分在系统内的内循环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杨青青 圣亚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海纳水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5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