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运输机及掘进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38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第一运输机及掘进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悬臂式掘进机已逐步成为煤矿及矿山采掘过程中应用广泛的作业机械之一。在掘进机在井下工作时,掘进机通过截割部将煤岩截割下来,并将截割下来的煤岩通过铲板部的星轮带入第一运输机,再通过第一运输机运输到第二运输机上,并继续向后面运输。

目前,常见的第一运输机的前溜槽与后溜槽之间通过螺栓把合,对于前溜槽与后溜槽之间的相对升降高度和相对夹角无法灵活调节,从而导致后溜槽与前溜槽之间的送料角度固定,无法灵活控制第一运输机内部送料的倾斜坡度,进而难以满足不同结构的巷道的后续运输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运输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运输机的前溜槽与后溜槽之间的相对升降高度和相对夹角无法灵活调节的缺陷,实现对第一运输机内部送料的倾斜坡度的灵活调控,从而满足不同结构的巷道的后续运输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掘进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运输机,包括:

前溜槽,前端适于铰接在作业机械的支撑本体前端;

后溜槽,前端与所述前溜槽的后端相铰接,所述后溜槽的后端能围绕所述前溜槽与所述后溜槽的铰接处转动,以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的后端升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前溜槽的后端设有前溜槽后安装部,所述后溜槽的前端设有后溜槽前安装部,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通过铰接组件装配连接,所述前溜槽的第一运输面与所述后溜槽的第二运输面连接于运输面连接线,所述运输面连接线与所述铰接组件的轴线重合设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前溜槽设有一对前溜槽侧板,一对所述前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运输面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前溜槽侧板的后端分别设有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

所述后溜槽设有一对后溜槽侧板,一对所述后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运输面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后溜槽侧板的前端分别设有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

其中,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与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装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与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和所述第二斜边之间形成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顶点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设有装配部,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部通过所述铰接组件装配于所述装配槽,所述第一斜边连接于所述装配部,所述第二斜边连接于装配槽并与所述第一斜边之间形成所述夹角。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铰接组件包括:

铰接孔,设置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

铰接套,活动插装于所述铰接孔中;

铰接销,活动插装于所述铰接套中。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铰接组件还包括:

保护板,固接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的前端外,并覆盖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外,所述保护板上设有能装配于所述铰接套外的通孔;

保护套,套装于所述铰接套与所述铰接销之间;

定位板,固接于所述保护板外,所述铰接销沿径向设有凹槽,所述定位板嵌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保护套和所述铰接套均位于所述定位板的内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上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后溜槽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第一定位轨道,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

第二定位轨道,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所述保护板;

滑动销,插装于所述第一定位轨道和所述第一定位轨道内,并能在所述第一定位轨道和所述第一定位轨道的至少一者内滑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运输机,所述支撑本体包括前后相接的本体部和后支撑部,所述前溜槽嵌装于所述本体部内,且所述前溜槽的前端铰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所述后溜槽通过升降驱动缸连接于所述后支撑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掘进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运输机。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运输机,包括前溜槽和后溜槽,前溜槽的前端适于铰接在作业机械的支撑本体前端,后溜槽的前端与前溜槽的后端相铰接,后溜槽的后端能围绕前溜槽与后溜槽的铰接处转动,以相对于支撑本体的后端升降。该第一运输机既能通过后溜槽与前溜槽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灵活改变后溜槽后端与前溜槽和后溜槽的铰接处之间的相对升降高度和相对夹角,进而实现对第一运输机的内部送料的倾斜坡度的灵活调控;又能利用后溜槽的后端与支撑本体的相对升降,从而调整第一运输机整体与支撑本体之间的倾斜角度。可见该第一运输机能够适应不同巷道的后续运输需求,提高运输效率和操作灵活性,并提高物料运输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掘进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运输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运输机,使得该掘进机能够实现上述第一运输机的全部优点,具体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运输机安装于作业机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运输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运输机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运输机的前工作面和后工作面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前溜槽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后溜槽侧板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后溜槽侧板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前溜槽与后溜槽之间的铰接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前溜槽;11:前溜槽前安装部;12:前连接槽;

13:铰接销;131:定位板;132:密封件;

133:保护板;134:保护套;14:前溜槽后安装部;

141:第一斜边;142:装配部;15:第一定位轨道;

151:铰接孔;16:压链板;17:第一运输面;

171:运输面连接线;2:后溜槽;20:升降驱动部;

21:后溜槽前安装部;211:第二定位轨道;212:第二斜边;

213:装配槽;22:后溜槽后安装部;23:张紧驱动缸;

24:驱动马达;25:链条;26:链轮;

27:铰接套;28:第二运输面;3:主体部;

31:前铰接部;32:后固定部;4:后支撑部;

5:升降驱动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8详细描述本发明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并以掘进机为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作业机械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运输机适于安装在掘进机的支撑本体中。支撑本体包括前后相接的本体部3和后支撑部4。优选本体部3的前端设有前铰接部31,本体部3的后端设有后固定部32,利用螺栓穿过后固定部32锁紧于后支撑部4的前端,以实现本体部3与后支撑部4的紧固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运输机包括前溜槽1和后溜槽2,前溜槽1的前端适于铰接在掘进机的支撑本体前端,后溜槽2的前端与前溜槽1的后端相铰接,并且后溜槽2的后端能围绕前溜槽1与后溜槽2的铰接处转动,以相对于支撑本体的后端升降。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得该第一运输机既能通过后溜槽2与前溜槽1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灵活改变后溜槽2后端与前溜槽1和后溜槽2的铰接处之间的相对升降高度和相对夹角,进而实现对第一运输机的内部送料的倾斜坡度的灵活调控;又能利用后溜槽2的后端与支撑本体的相对升降,从而调整第一运输机整体与支撑本体之间的倾斜角度。可见该第一运输机能够适应不同巷道的后续运输需求,提高运输效率和操作灵活性,并提高物料运输的安全性。

可理解的,优选第一运输机的前溜槽1和后溜槽2构成溜槽结构。溜槽结构整体自本体部3内部穿过,以避免前溜槽1过高超过支撑本体的高度限制。并且,前溜槽1整体嵌装于本体部3内,前溜槽1的前端铰接在本体部3前端的前铰接部31上,以提高第一运输机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后溜槽2的前端设有上述的铰接处,后溜槽2远离铰接处的位置能通过升降驱动缸5连接于后支撑部4的后端。通过升降驱动缸5的伸缩运动能驱动后溜槽2的后端相对于支撑本体升降,从而改变后溜槽2与前溜槽1之间的夹角。第一运输机既可以利用前铰接部31将前溜槽1与本体部3锁紧,从而实现前溜槽1的角度机高度固定不变;也可以将前铰接部31设置为可转动结构,从而在后溜槽2的升降过程中利用前铰接部31实现前溜槽1与本体部3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第一运输机的整体高度升降的大幅度调节,以满足更大范围的落料高度要求。

可理解的,优选前溜槽1的前端与位于支撑本体前端的铲板部对应连接,以便保证截割下来的岩煤物料能够稳定落入前溜槽1中,并被向后运输至后溜槽2。优选后溜槽2的后端适于连接第二运输机,以便将物料稳定向后运输至第二运输机。

可理解的,为了便于装配,优化结构,优选前溜槽1的前端设有前溜槽前安装部11,前溜槽1的后端设有前溜槽后安装部14。优选后溜槽2的前端设有后溜槽前安装部21,后溜槽2的后端设有后溜槽后安装部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后溜槽前安装部21通过铰接组件装配连接。前溜槽1的第一运输面17与后溜槽2的第二运输面28连接于运输面连接线171。并且,在后溜槽2相对于前溜槽1转动的过程中,前溜槽1的第一运输面17与后溜槽2的第二运输面28始终连接于运输面连接线171。优选该运输面连接线171与铰接组件的轴线重合设置,以保证前溜槽1和后溜槽2之间相对转动至任意夹角,第一运输面17与第二运输面28始终相连,避免前溜槽1和后溜槽2的连接处漏料,并且不会对前溜槽1和后溜槽2之间的相对转动动作以及第一运输机的整体升降过程造成不利影响,提高物料输送安全性、可靠性和流畅性。

为了实现第一运输机在调整内部运料角度的基础上保证可靠运料,提高前溜槽1和后溜槽2的送料顺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优选前溜槽1和后溜槽2分别成相连的溜槽结构设置。并且,前溜槽1设有一对前溜槽侧板,一对前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第一运输面17宽度方向的两侧,以保证第一运输面17位于前溜槽1的溜槽内;并且每个前溜槽侧板的后端分别设有前溜槽后安装部14。同理,后溜槽2设有一对后溜槽侧板,一对后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第二运输28宽度方向的两侧,以保证第二运输面28位于后溜槽2的溜槽内;并且每个后溜槽侧板的前端分别设有后溜槽前安装部21。其中,位于同一侧的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后溜槽前安装部28装配于同一平面。并且,该侧的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该侧的后溜槽前安装部28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212,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212之间形成以铰接组件的轴心为顶点的夹角。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212的设置能够保证前溜槽1与后溜槽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后溜槽前安装部21之间能够预留出转动余量,在保证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的连接端平齐的基础上可以在可控角度范围内灵活转动,避免后溜槽2在转动过程中后溜槽侧板受到前溜槽侧板的阻碍而卡死。

可理解的,为了便于铰接组件的安装以及后溜槽2的可靠转动,优选前溜槽后安装部14设有装配部142,相应侧的后溜槽前安装部21设有装配槽213。如图5所示,装配部142设置在前溜槽后安装部14朝向相应侧的后溜槽前安装部21的端部中间位置;对应的,如图7所示,装配槽213设置在后溜槽前安装部21朝向相应侧的前溜槽后安装部14的端部中间位置,且保证装配部142能通过铰接组件装配于装配槽213即可。优选第一斜边141连接于装配部142,第二斜边212连接于装配槽213。并且,优选第一斜边141与第二斜边212均位于铰接组件的同一侧,例如第一斜边141与第二斜边212都位于铰接组件的上侧,以便使第一斜边141与第二斜边212之间形成上述的夹角,方便后溜槽2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该铰接组件包括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铰接孔151设置于前溜槽后安装部14,优选对称设置在一对前溜槽侧板的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上。铰接套27活动插装于铰接孔151中。铰接销13活动插装于铰接套27的轴孔中。该结构设置使得位于第一运输机两侧的铰接组件对称设置,位于同一侧的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同轴设置,并且优选上述的运输面连接线171位于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的轴线上,以便保证后溜槽2相对于前溜槽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运输面17与第二运输面28始终保持相连状态。

可理解的,如图2、图3和图8所示,为了提高前溜槽1和后溜槽2之间的铰接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定位准确性以及密封性,优选铰接组件还包括定位板131、保护板133和保护套134。保护板133固接于后溜槽前安装部21的前端外,并覆盖于前溜槽后安装部14外,从而起到对前溜槽后安装部14和后溜槽前安装部21的共同保护,并且由于上述的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212之间形成的夹角导致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212之间留有缺口,保护板133能覆盖在缺口的外侧,从而防止运料过程中漏料。该保护板133上设有能装配于铰接套27外的通孔,以便可靠装配上述的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并且能对铰接组件整体起到防潮、密闭以及防磨损等保护作用。保护套134套装于铰接套27与铰接销13之间,既能为铰接销13与铰接套27之间的间距进行定位填充,又能对铰接组件起到防潮、密闭以及防磨损等保护作用。定位板131固接于保护板133外,且保护套134和铰接套27均位于131定位板的内侧,利用定位板131能起到阻挡保护套134和铰接套27脱出的作用。铰接销13沿径向设有凹槽,定位板131嵌装于凹槽内,在前溜槽1和后溜槽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定位板131能够始终在铰接销13的同一轴向位置处的凹槽内运动,从而利用定位板131与铰接销13的凹槽的配合关系实现铰接销13的轴向定位,进而提高铰接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定位准确性。

可理解的,优选前溜槽1的铰接孔151和后溜槽2的铰接套27之间通过过盈配合以实现轴向固定。上述的保护套134朝外的端面设有翻边以增大保护套134与定位板131的接触面积,提高密接性。保护套134内壁设有周向沟槽,沟槽内嵌装有密封件132,密封件132密封于保护套134与铰接销13之间,实现密封作用。铰接销13内部构造有注油孔,以实现保护套134内外的润滑作用。注油孔的各个端部分别在铰接销13的外壁上开有注油口,并且,在向铰接销13的注油孔注油后,注油孔的各个端口分别通过螺堵封堵,避免漏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为了对前溜槽1和后溜槽2之间的相对转动动作进行可靠限位,防止后溜槽2进行相对于前溜槽1的转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或过转动,优选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后溜槽前安装部21之间设有相配合的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在后溜槽2通过铰接组件相对于前溜槽1转动的过程中,对后溜槽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二定位轨道211。第一定位轨道15以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前溜槽后安装部14。第二定位轨道211以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保护板133。前溜槽1的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后溜槽2的后溜槽前安装部21通过保护板相装配,保护板133的第二定位轨道211能对齐于第一定位轨道15的外侧,以保证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二定位轨道211相重合,共同组成能限制后溜槽2相对于前溜槽1转动角度的限位轨道。

需要说明的是,铰接组件的轴心即为上述的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中至少一者的轴心。同理,铰接组件的轴线即为上述的铰接孔151、铰接套27和铰接销13中至少一者的轴线。

可理解的,限位机构还包括滑动销。滑动销插装于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内、并能在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的至少一者内滑动。换言之,限位机构可以设置为:滑动销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的任一者内,并与另一者滑动配合,利用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之间相对转动实现滑动销与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中的一者相对滑动,进而实现限位作用;或者,滑动销活动插装在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内,为避免脱落可在滑动销的两端设至封堵件,利用滑动销分别与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滑动配合,实现滑动销与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之间更大幅度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限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机构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设置,只要满足能够对后溜槽2的转动角度和转动幅度进行可靠限位即可。

可理解的,优选第一定位轨道15和第一定位轨道15分别构造为以铰接组件为圆心且具有相同半径的弧线轨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优选前溜槽1整体成槽形结构,第一运输面17沿前溜槽1的长度方向形成于前溜槽1内、并与铰接孔15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如图5所示,在前溜槽前安装部21的底部构造有具有开口的前连接槽12,以便于与本体部3的前端铰接。铰接孔151构造于前溜槽后安装部14的端部的装配部142中,且在前溜槽侧板后端位于铰接孔151的前侧的位置构造第一定位轨道15。

可理解的,优选前溜槽1的前溜槽前安装部11外和前溜槽后安装部14外、以及后溜槽2的后溜槽前安装部21外和后溜槽后安装部22外分别安装有保护板133,以避免前溜槽1与后溜槽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运输机的内腔壁外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优选后溜槽2整体成槽型结构。如图6所示,后溜槽2的中部设置有升降驱动部20,该升降驱动部20适于连接升降驱动缸的一端,升降驱动缸的另一端连接于后支撑部。如图4和图7所示,第二运输面28沿后溜槽2的长度方向形成于后溜槽2内、并与铰接套27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如图6和图7所示,优选后溜槽2的后溜槽后安装部22构造有沿后溜槽2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定位安装下述的驱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该第一运输机还包括驱动装置、刮链板组件和张紧装置。驱动装置安装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刮链板组件与驱动装置连接,并能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围绕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循环滚动。在刮链板组件在滚动过程中,刮链板组件连续与第一运输面17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运输面28的上表面相接触,从而实现自第一运输面17向第二运输面28的推料过程;并且,刮链板组件在第一运输面1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运输面28的下表面反向滚动,从而使刮链板组件能实现围绕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循环滚动的过程。张紧装置连接于驱动装置和后溜槽2之间,用于通过调节驱动装置与刮链板组件之间的张紧力,从而调节刮链板组件在相应运输面上的张紧程度,以保证刮链板组件与相应运输面相接触的部分更加紧密贴合,避免推料过程中漏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24和链轮26。其中,驱动马达24安装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驱动马达24的动力输出轴沿后溜槽2的宽度方向穿设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优选驱动马达24安装于上述的安装槽外,且驱动马达24的动力输出轴自安装槽穿入并横置于后溜槽2中并位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优选链轮26套装于驱动马达24的动力输出轴,并且刮板链组件位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的部分套装于链轮26外。驱动马达24利用其动力输出轴的旋转驱动链轮26旋转,从而带动刮板链组件围绕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循环滚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刮板链组件包括链条25。链条25设置于前溜槽1内以及后溜槽2内,并且包围于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的上下两侧。优选链条25为一封闭链式结构。链条25的一端套装于前溜槽前安装部11的随动轴外,链条25的另一端套装于链轮26外。链轮26通过旋转能带动链条25围绕第一运输面17和第二运输面28循环滚动,从而能使链条25在第一运输面17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运输面28的上表面形成输料段,并使链条25在第一运输面1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运输面28的下表面形成回滚段。

为了便于推料,优选刮板链组件包括一对上述的链条25。一对链条25按照上述结构成间隔的设置。并且,在一对链条25之间间隔的安装有若干个推料板。换言之,上述的一对刮板链组件在第一运输机内构成边双链结构,具有结构稳定、牵引力分布均匀以及维护方便的优点。并且,一对链条25在滚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输料段能通过张紧装置的张紧作用而使各个推料板贴紧在运输面的上表面,并且随着一对链条25自前向后滚动而使各个推料板推动物料沿运输面自前向后移动,从而实现可靠稳定的推料过程。而一对链条25在滚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回滚段与相应运输面的下表面之间留有间隙,从而避免链条25的回滚对运输面上的物料推送过程造成不必要的阻碍。

可理解的,刮板链组件还包括若干个压链板16。若干个压链板16在前溜槽1内和后溜槽2内沿第一运输机的长度方向成间隔的安装。链条25在滚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输料段位于各个压链板16与相应的运输面之间。压链板16能够提高链条25与运输面的贴合度,从而实现无论前溜槽1与后溜槽2转动至任意角度,都能保证推料板紧贴运输面,防止漏料,提高物料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张紧装置包括张紧驱动缸23。张紧驱动缸23设置后溜槽2的外侧,并连接于后溜槽2的侧壁与驱动装置之间。张紧驱动缸23通过伸缩运动能调节驱动马达24的动力输出轴在后溜槽后安装部22的位置以及与刮板链组件之间的张紧力,从而调节刮板链组件的张紧程度。

可理解的,优选驱动装置包括一对驱动马达24。一对驱动马达24分别连接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的两侧外,并且一对驱动马达24之间通过动力输出轴联动。优选动力输出轴横穿在后溜槽2内,并且动力输出轴的两端自后溜槽2的一对侧板位于后溜槽后安装部22的安装槽穿过并连接于一对驱动马达24。

对应的,优选张紧装置还包括一对张紧驱动缸23。一对张紧驱动缸23对称设置在后溜槽2的两侧外,每个张紧驱动缸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驱动马达24与后溜槽2的外侧壁之间。利用一对张紧驱动缸23能够平衡后溜槽2两侧的驱动马达24与后溜槽2之间的张紧力,进而平衡刮板链组件相对于后溜槽2的一对外侧壁之间的张紧力,以确保后溜槽2两侧的驱动力平衡,提高第一运输机的送料稳定性。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运输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运输机,使得该作业机械能够实现上述第一运输机的全部优点,具体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溜槽(1),前端适于铰接在作业机械的支撑本体前端;

后溜槽(2),前端与所述前溜槽(1)的后端相铰接,所述后溜槽(2)的后端能围绕所述前溜槽(1)与所述后溜槽(2)的铰接处转动,以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的后端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溜槽(1)的后端设有前溜槽后安装部(14),所述后溜槽(2)的前端设有后溜槽前安装部(21),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通过铰接组件装配连接,所述前溜槽(1)的第一运输面(17)与所述后溜槽(2)的第二运输面(28)连接于运输面连接线(171),所述运输面连接线(171)与所述铰接组件的轴线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溜槽(1)设有一对前溜槽侧板,一对所述前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运输面(17)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前溜槽侧板的后端分别设有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

所述后溜槽(2)设有一对后溜槽侧板,一对所述后溜槽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运输面(28)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个所述后溜槽侧板的前端分别设有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

其中,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装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斜边(141)和第二斜边(142),所述第一斜边(141)和所述第二斜边(142)之间形成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顶点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设有装配部(14),相应侧的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设有装配槽(213),所述装配部(14)通过所述铰接组件装配于所述装配槽(213),所述第一斜边(141)连接于所述装配部(14),所述第二斜边(142)连接于装配槽(213)并与所述第一斜边(141)之间形成所述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组件包括:

铰接孔(151),设置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

铰接套(27),活动插装于所述铰接孔(151)中;

铰接销(13),活动插装于所述铰接套(27)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组件还包括:

保护板(133),固接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的前端外,并覆盖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外,所述保护板(133)上设有能装配于所述铰接套(27)外的通孔;

保护套(134),套装于所述铰接套(27)与所述铰接销(13)之间;

定位板(131),固接于所述保护板(133)外,所述铰接销(13)沿径向设有凹槽,所述定位板(131)嵌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保护套(134)和所述铰接套(27)均位于所述定位板(131)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与所述后溜槽前安装部(21)上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后溜槽(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第一定位轨道(15),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所述前溜槽后安装部(14);

第二定位轨道(211),以所述铰接组件的轴心为圆心构造于所述保护板(133);

滑动销,插装于所述第一定位轨道(15)和所述第一定位轨道(15)内,并能在所述第一定位轨道(15)和所述第一定位轨道(15)的至少一者内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运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本体包括前后相接的本体部(3)和后支撑部(4),所述前溜槽(1)嵌装于所述本体部(3)内,且所述前溜槽(1)的前端铰接在所述本体部(3)的前端,所述后溜槽(2)通过升降驱动缸(5)连接于所述后支撑部(4)。

10.一种掘进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运输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运输机及掘进机。该第一运输机包括:前溜槽,前端适于铰接在作业机械的支撑本体前端;后溜槽,前端与前溜槽的后端相铰接,后溜槽的后端能围绕前溜槽与后溜槽的铰接处转动,以相对于支撑本体的后端升降。本发明所述的第一运输机既能够通过升降灵活改变第一运输机整体与支撑本体的高度,又能实现后溜槽与前溜槽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灵活改变后溜槽与前溜槽之间的相对升降高度和相对夹角,进而实现对第一运输机的内部送料的倾斜坡度的灵活调控,以适应不同巷道的后续运输需求,提高运输效率和操作灵活性,并提高物料运输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荣庆贺;李文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3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2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