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勘测无人机防撞用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而在进行勘测时就会使用到无人机,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在无人机使用时就会使用到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
现有的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在使用时常常由于无法及时让缓冲块体伸出而导致无人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在使用时常常由于无法及时让缓冲块体伸出而导致无人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包括无人机连接固定板,所述无人机连接固定板的下方设置有防撞主块体,且防撞主块体与无人机连接固定板通过转动轴块转动连接,所述防撞主块体的一端设置有传感器放置槽,所述传感器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测距传感器,且测距传感器与传感器放置槽通过传感器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放置槽的两端均设置有推杆放置槽,所述推杆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与推杆放置槽焊接连接,所述测距传感器与电动推杆通过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放置槽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玻璃片,且防护玻璃片与传感器放置槽通过黏性连接,所述防护玻璃片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形通孔。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的上方设置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下方与电动推杆焊接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块体,且缓冲块体与缓冲弹簧的另一侧焊接连接,所述缓冲块体的一侧设置有缓冲软块,且缓冲软块与缓冲块体通过黏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块体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体限位外块,所述缓冲块体的外部设置有滑动球体,且滑动球体与缓冲块体通过卡槽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体限位外块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块体放置槽。
优选的,所述推杆放置槽的一侧设置有主通气槽,所述主通气槽的外部设置有细通气孔,所述主通气槽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吹气泵,且吹气泵与主通气槽通过吹气泵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防撞主块体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支撑座,且缓冲支撑座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支撑座与防撞主块体通过黏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与现有的勘测无人机防撞用辅助装置相比,配备了测距传感器和电动推杆,测距传感器的设计可以让电动推杆的动作更加灵敏,电动推杆的设计可以让缓冲块体的推出更加方便,解决了现有的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在使用时常常由于无法及时让缓冲块体伸出而导致无人机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2.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与现有的勘测无人机防撞用辅助装置相比,配备了吹气泵,吹气泵的设计可以让工作人员在使用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时进行散热,解决了现有的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在使用时常常由于散热不够好而导致工作人员检修次数增加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的整体沿图1中h-h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区局部放大图。
图中:1、无人机连接固定板;2、转动轴块;3、防撞主块体;4、缓冲块体放置槽;5、缓冲块体限位外块;6、缓冲块体;7、防护玻璃片;8、圆形通孔;9、缓冲支撑座;10、推杆放置槽;11、电动推杆;12、主通气槽;13、细通气孔;14、吹气泵;15、吹气泵固定块;16、缓冲弹簧;17、弹簧限位块;18、缓冲软块;19、测距传感器;20、传感器放置槽;21、滑动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包括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的下方设置有防撞主块体3,且防撞主块体3与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通过转动轴块2转动连接,让防撞主块体3与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撞主块体3的一端设置有传感器放置槽20,传感器放置槽20的内部设置有测距传感器19,且测距传感器19采用型号为ccf-las1a-a1的测距传感器19,测距传感器19与传感器放置槽20通过传感器固定座固定连接,让测距传感器19与传感器放置槽20的连接更加牢固,传感器放置槽20的两端均设置有推杆放置槽10,推杆放置槽10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推杆11,且电动推杆11与推杆放置槽10焊接连接,让电动推杆11与推杆放置槽10的连接更加牢固,测距传感器19与电动推杆11通过电性连接。
进一步,传感器放置槽20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玻璃片7,且防护玻璃片7与传感器放置槽20通过黏性连接,让防护玻璃片7与传感器放置槽20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护玻璃片7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形通孔8。
进一步,电动推杆11的上方设置有缓冲弹簧16,且缓冲弹簧16的下方与电动推杆11焊接连接,让缓冲弹簧16的下方与电动推杆11的连接更加牢固,缓冲弹簧16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限位块17。
进一步,缓冲弹簧16设置有若干个,缓冲弹簧16的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块体6,且缓冲块体6与缓冲弹簧16的另一侧焊接连接,让缓冲块体6与缓冲弹簧16的另一侧的连接更加牢固,缓冲块体6的一侧设置有缓冲软块18,且缓冲软块18与缓冲块体6通过黏性连接,让缓冲软块18与缓冲块体6的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缓冲块体6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体限位外块5,缓冲块体6的外部设置有滑动球体21,且滑动球体21与缓冲块体6通过卡槽固定连接,让滑动球体21与缓冲块体6的连接更加牢固,缓冲块体限位外块5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块体放置槽4。
进一步,推杆放置槽10的一侧设置有主通气槽12,主通气槽12的外部设置有细通气孔13,主通气槽1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吹气泵14,且吹气泵14采用型号为c5ol的吹气泵14,吹气泵14与主通气槽12通过吹气泵固定块15固定连接,让吹气泵14与主通气槽12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撞主块体3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支撑座9,且缓冲支撑座9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支撑座9与防撞主块体3通过黏性连接,让缓冲支撑座9与防撞主块体3的连接更加牢固。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移动到需要使用的位置处,然后就可以使用螺钉将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与无人机牢牢的固定在一起,这时工作人员就可以正常使用勘测无人机,当勘测无人机在使用时测距传感器19感知到距离过近时,这时测距传感器19就可以将信号传输给电动推杆11,此时电动推杆11就会将缓冲块体6推出,这时缓冲块体6就可以降低勘测无人机碰撞的概率,在使用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就可以打开控制吹气泵14的开关,这时吹气泵14就可以加快该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的热量散失。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包括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的下方设置有防撞主块体(3),且防撞主块体(3)与无人机连接固定板(1)通过转动轴块(2)转动连接,所述防撞主块体(3)的一端设置有传感器放置槽(20),所述传感器放置槽(20)的内部设置有测距传感器(19),且测距传感器(19)与传感器放置槽(20)通过传感器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放置槽(20)的两端均设置有推杆放置槽(10),所述推杆放置槽(10)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推杆(11),且电动推杆(11)与推杆放置槽(10)焊接连接,所述测距传感器(19)与电动推杆(11)通过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放置槽(20)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玻璃片(7),且防护玻璃片(7)与传感器放置槽(20)通过黏性连接,所述防护玻璃片(7)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形通孔(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推杆(11)的上方设置有缓冲弹簧(16),且缓冲弹簧(16)的下方与电动推杆(11)焊接连接,所述缓冲弹簧(16)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限位块(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弹簧(16)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弹簧(16)的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块体(6),且缓冲块体(6)与缓冲弹簧(16)的另一侧焊接连接,所述缓冲块体(6)的一侧设置有缓冲软块(18),且缓冲软块(18)与缓冲块体(6)通过黏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体(6)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体限位外块(5),所述缓冲块体(6)的外部设置有滑动球体(21),且滑动球体(21)与缓冲块体(6)通过卡槽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体限位外块(5)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块体放置槽(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勘测用无人机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放置槽(10)的一侧设置有主通气槽(12),所述主通气槽(12)的外部设置有细通气孔(13),所述主通气槽(1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吹气泵(14),且吹气泵(14)与主通气槽(12)通过吹气泵固定块(15)固定连接,所述防撞主块体(3)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支撑座(9),且缓冲支撑座(9)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支撑座(9)与防撞主块体(3)通过黏性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