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喷泉这一景观水体在城市中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一方面提升了城市品味,另一方面改善了人居环境。然而大多数景观水体被设计成静止或流动性差的缓流水体,其自净能力差,一旦受到污染就会迅速恶化,不仅不会美化环境,还会给环境带来破坏。因此,要使景观水体水质洁净,需要采取一定的水处理措施。
3.公开号为cn109851172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水处理方法:景观池内的水体依次经过第一过滤池、人工湿地、第二过滤池、生物膜反应池、杀菌池的过滤后进入储水池,储水池内的高压泵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由于城市中场地有限,几乎很难提供额外的场地用来建造过滤池、人工湿地、生物膜反应池、杀菌池及储水池,所以亟需一种占地面积小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的供水管,还包括排水管、沉淀池、溢流腔和内设净水材料的过滤腔,供水管位于排水管内,供水管外壁与排水管内壁围成流道,喷头位于沉淀池内,过滤腔和溢流腔均包围喷头一圈且均位于沉淀池外侧,沉淀池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的进水口,过滤腔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内,过滤腔的出水口与流道顶部接通,流道底部通至景观池的池底;沉淀池的顶边高于溢流腔的进水口,当沉淀池的顶边溢流速度慢时,水全部溢流入溢流腔;当沉淀池的顶边溢流速度快时,水少部分溢流入溢流腔、大部分溢流入景观池。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市政自来水向景观池内第一次放水,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停止放水,然后启动景观池内的水泵,抽池内的水给喷头泵水。
7.喷头喷出的水一部分落于沉淀池内、其余落于景观池内(少量进入溢流腔进水口的水忽略不计),由于景观池露天,易进入灰尘、垃圾,被水泵吸入的水中含灰尘和微小的垃圾颗粒等杂物,水中的杂物在沉淀池内沉淀,待沉淀池水满后,上层清水溢至溢流腔内。
8.溢流腔内清水进一步沉淀后溢流至过滤腔,通过过滤腔内的净水材料(如活性炭、明矾等)后从流道流入景观池。
9.上述水循环系统包围喷头设置,占地面积可控制得很小,所以解决了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10.可选的,所述供水管顶部连接有包围喷头的第一围板,第一围板内设有包围喷头的第二围板,第二围板的外壁上设有包围喷头的凹腔,第一围板封闭凹腔,第二围板的内壁围成沉淀池,沉淀池内设有通至凹腔的通孔,沉淀池内设有遮盖通孔的过滤材料;第一围板上设有溢流孔,溢流孔位于凹腔顶部,溢流孔连通凹腔与溢流腔,溢流孔高于过滤腔的进水口。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过滤材料(如海绵、过滤网等)拦截沉淀池水中杂物,使相对洁净的水通过通孔流入凹腔中,水在凹腔中不受沉淀池中水波影响,所以凹腔中的水沉淀效果好,凹腔中的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孔溢流至溢流腔,提高了溢流腔的进水效率。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围板内设有锥形套,喷头穿过锥形套伸至沉淀池内,第二围板的底部支架于锥形套的外壁上,第二围板的外壁支架于第一围板的顶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将第二围板与第一围板固定连接,只需将第二围板置于第一围板内,使两者同轴即可,方便了取下第二围板以清理系统。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围板内的底部围成锥形槽,锥形套的底部支架于锥形槽的内壁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将锥形槽与第一围板固定连接,只需将锥形套置于第一围板内,使两者同轴即可,方便了取下锥形套以清理系统。
16.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顶部连接有包围喷头的第三围板,第三围板与第一围板的外壁围成过滤腔,第三围板的外壁连接有包围喷头的第四围板,第四围板与第一围板外壁、第三围板外壁、第二围板外壁围成溢流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实现了过滤腔和溢流腔的紧凑布局,又方便了拆卸:先拆第四围板、后拆第三围板。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围板底部设有第一内螺纹口,供水管顶部螺接于第一内螺纹口中。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拆装第一围板。
20.可选的,所述第三围板底部设有第二内螺纹口,排水管顶部螺接于第二内螺纹口中。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拆装第三围板。
22.可选的,所述供水管内设有加压自来水管和循环水管,循环水管连接景观池内的潜水泵,加压自来水管和循环水管均连接于喷头的进水口。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次为干枯的景观池加水,以及景观池内水量减少后需补水时,用加压自来水管给喷头供水;而当景观池内水量稳定时,抽景观池内的水给喷头供水。
24.可选的,所述潜水泵的进水口连接吸水管,吸水管远离流道底部。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道底部流出的水是净水,因此吸水管尽量抽吸离流道底部较远处的脏水进入系统净化,提高了净水效率。
26.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根据上述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的水处理方法,步骤如下:step1.当景观池内水位低于规定高度时,关闭潜水泵、打开加压自来水管;step2.待景观池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关闭加压自来水管、打开潜水泵;step3.进行step1。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量,同时也提高了对景观池内原有水的净化效率。
28.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既具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又能迎合喷泉造型;2.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量,同时也提高了对景观池内原有水的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
‑
a向剖视图;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喷头;2、供水管;3、排水管;4、沉淀池;5、过滤腔;6、溢流腔;7、流道;8、景观池;9、第一围板;10、第二围板;11、凹腔;12、通孔;13、过滤材料;14、溢流孔;15、锥形套;16、锥形槽;17、第三围板;18、第四围板;19、第一内螺纹口;20、第二内螺纹口;21、加压自来水管;22、循环水管;23、潜水泵;24、吸水管;25、净水材料;26、底座;2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参照图1和图2,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固定于景观池8中央的底座26,底座26内部中空且外壁上开孔伸出加压自来水管21。
33.参照图3,底座26顶部固定竖直的排水管3,排水管3内固定竖直的供水管2,可用连接杆27将供水管2外壁与排水管3顶部固定连接,供水管2与排水管3同轴为最佳,供水管2外壁与排水管3内壁围成环形的流道7。
34.参照图3,供水管2内插着加压自来水管21和循环水管22,供水管2顶部固定着喷泉的喷头1,加压自来水管21和循环水管22的顶部均连接于喷头1的进水口,其中循环水管22连接景观池8内的潜水泵23(见图2),潜水泵23的进水口连接环形的吸水管24,吸水管24上具有若干吸水孔,吸水管24位于流道7与景观池8池壁之间的中间位置为最佳。供水管2顶部设有第一围板9,第一围板9呈漏斗状且与供水管2同轴,第一围板9的底部成型有第一内螺纹口19,供水管2顶部螺接于第一内螺纹口19中。
35.参照图3,第一围板9内的底部围成锥形槽16,锥形槽16内壁上放置一个锥形套15,锥形套15与第一围板9同轴。第一围板9内还放置漏斗状的第二围板10,第二围板10的底部支架于锥形套15的外壁上,第二围板10也与第一围板9同轴。喷头1呈竖直圆柱状,锥形套15顶部开孔供喷头1伸至第二围板10内,第一围板9和第二围板10均与喷头1同轴。
36.参照图3,第二围板10的外壁与锥形套15外壁围成凹腔11,凹腔11包围喷头1。第一围板9封闭凹腔11,且第二围板10的外壁支架于第一围板9的顶部。第二围板10的内壁围成沉淀池4,沉淀池4内填放约一半沉淀池4高度的过滤材料13(如海绵、层叠的过滤网等),喷头1顶部高于过滤材料13。沉淀池4内壁底部开设若干个被过滤材料13遮住的通孔12,通孔12通至凹腔11内。
37.参照图3,排水管3顶部设有漏斗状的第三围板17,第三围板17底部成型有第二内螺纹口20,排水管3顶部螺接于第二内螺纹口20中。第三围板17外壁上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
接漏斗状的第四围板18,第四围板18和第三围板17均与喷头1同轴。第二围板10的顶部高于第四围板18的顶部,第四围板18的顶部高于第一围板9的顶部,第一围板9的顶部高于第三围板17的顶部。
38.参照图3,第三围板17与第一围板9的外壁围成过滤腔5,第四围板18与第一围板9外壁、第三围板17外壁、第二围板10外壁围成溢流腔6,过滤腔5和溢流腔6均包围喷头1且均位于沉淀池4外侧,其中过滤腔5中填有净水材料25(如活性炭、明矾等)。沉淀池4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6顶部的进水口,过滤腔5顶部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6内,过滤腔5的出水口与流道7顶部接通,流道7底部通至景观池8的池底。
39.参照图3,沉淀池4的顶边高于溢流腔6顶部的进水口,当沉淀池4的顶边溢流速度慢时,水全部溢流入溢流腔6;当沉淀池4的顶边溢流速度快时,水少部分溢流入溢流腔6、大部分溢流入景观池8。
40.参照图3,第一围板9上具有若干个高度相同的溢流孔14,溢流孔14高度高于过滤腔5的进水口。溢流孔14位于凹腔11顶部,溢流孔14连通凹腔11与溢流腔6。
41.参照图3,利用过滤材料13拦截沉淀池4水中杂物,使相对洁净的水通过通孔12流入凹腔11中,水在凹腔11中不受沉淀池4中水波影响,所以凹腔11中的水沉淀效果好,凹腔11中的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孔14溢流至溢流腔6,提高了溢流腔6的进水效率。
4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采用市政自来水向景观池8内第一次放水,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停止放水,然后启动景观池8内的潜水泵23,抽池内的水给喷头1泵水。喷头1喷出的水一部分落于沉淀池4内、其余落于景观池8内(少量进入溢流腔6进水口的水忽略不计);由于景观池8露天,易进入灰尘、垃圾,被潜水泵23吸入的水中含灰尘和微小的垃圾颗粒等杂物,水中的杂物在沉淀池4内沉淀,待沉淀池4水满后,上层清水溢至溢流腔6内。溢流腔6内清水进一步沉淀后溢流至过滤腔5,水通过净水材料25后从流道7流入景观池8。
43.初次为干枯的景观池8加水,以及景观池8内水量减少后需补水时,用加压自来水管21给喷头1供水;而当景观池8内水量稳定时,抽景观池8内的水给喷头1供水。
44.选择自来水或景观池8内水作为喷头水源的方法为:第一步,当景观池8内水位低于规定高度时,关闭潜水泵23、打开加压自来水管21;第二步,待景观池8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关闭加压自来水管21、打开潜水泵23;第三步,进行第一步。
45.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为喷泉的喷头(1)供水的供水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管(3)、沉淀池(4)、溢流腔(6)和内设净水材料(25)的过滤腔(5),供水管(2)位于排水管(3)内,供水管(2)外壁与排水管(3)内壁围成流道(7),喷头(1)位于沉淀池(4)内,过滤腔(5)和溢流腔(6)均包围喷头(1)一圈且均位于沉淀池(4)外侧,沉淀池(4)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6)的进水口,过滤腔(5)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6)内,过滤腔(5)的出水口与流道(7)顶部接通,流道(7)底部通至景观池(8)的池底;沉淀池(4)的顶边高于溢流腔(6)的进水口,当沉淀池(4)的顶边溢流速度慢时,水全部溢流入溢流腔(6);当沉淀池(4)的顶边溢流速度快时,水少部分溢流入溢流腔(6)、大部分溢流入景观池(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2)顶部连接有包围喷头(1)的第一围板(9),第一围板(9)内设有包围喷头(1)的第二围板(10),第二围板(10)的外壁上设有包围喷头(1)的凹腔(11),第一围板(9)封闭凹腔(11),第二围板(10)的内壁围成沉淀池(4),沉淀池(4)内设有通至凹腔(11)的通孔(12),沉淀池(4)内设有遮盖通孔(12)的过滤材料(13);第一围板(9)上设有溢流孔(14),溢流孔(14)位于凹腔(11)顶部,溢流孔(14)连通凹腔(11)与溢流腔(6),溢流孔(14)高于过滤腔(5)的进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板(9)内设有锥形套(15),喷头(1)穿过锥形套(15)伸至沉淀池(4)内,第二围板(10)的底部支架于锥形套(15)的外壁上,第二围板(10)的外壁支架于第一围板(9)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板(9)内的底部围成锥形槽(16),锥形套(15)的底部支架于锥形槽(16)的内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3)顶部连接有包围喷头(1)的第三围板(17),第三围板(17)与第一围板(9)的外壁围成过滤腔(5),第三围板(17)的外壁连接有包围喷头(1)的第四围板(18),第四围板(18)与第一围板(9)外壁、第三围板(17)外壁、第二围板(10)外壁围成溢流腔(6)。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板(9)底部设有第一内螺纹口(19),供水管(2)顶部螺接于第一内螺纹口(19)中。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围板(17)底部设有第二内螺纹口(20),排水管(3)顶部螺接于第二内螺纹口(20)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2)内设有加压自来水管(21)和循环水管(22),循环水管(22)连接景观池(8)内的潜水泵(23),加压自来水管(21)和循环水管(22)均连接于喷头(1)的进水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23)的进水口连接吸水管(24),吸水管(24)远离流道(7)底部。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step1.当景观池(8)内水位低于规定高度时,关闭潜水泵(23)、打开加压自来水管(21);step2.待景观池(8)内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时,关闭加压自来水管(21)、打开潜水泵
(23);step3.进行step1。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其中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包括为喷泉的喷头供水的供水管,还包括排水管、沉淀池、溢流腔和内设净水材料的过滤腔,供水管位于排水管内,供水管外壁与排水管内壁围成流道,喷头位于沉淀池内,过滤腔和溢流腔均包围喷头一圈且均位于沉淀池外侧,沉淀池的顶边参与围成溢流腔的进水口,过滤腔的进水口位于溢流腔内,过滤腔的出水口与流道顶部接通。本申请解决了目前市政景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观水循环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贾平 浦凌峰 刘永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给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19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