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194



1.本申请涉及过梁施工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建筑施工的领域中,建筑从下向上进行建造,为了能够安装入户的门,因此在修建时需要将两个墙体之间留有用于放置门的距离,当修建到指定的高度后需要使用混凝土过梁架设在两个墙体的顶端,在混凝土过梁上继续修建,完成门框的修建。目前混凝土过梁包括现浇梁与预制梁,在现浇梁的浇注过程中需要使用模具与钢筋笼进行,模具与钢筋笼需要通过施工结构进行支撑。
3.相关技术中,在相邻的两墙体之间安装模具,模具内放置有钢筋笼。在地面上设置有支撑物,支撑物抵接模具的下方,在模具内浇注混凝土,等待混凝土干透后取下支撑物与模具,完成混凝土过梁的建造。现有的支撑物通常为木杆,木杆竖直设置。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人工使用木杆抵接模具,木杆受到外力时容易折断或倒下,具有支撑不稳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包括两支撑块,两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驱使两支撑块相互远离和靠近的驱动机构,两支撑块相互远离的一侧用于与相邻的两墙体抵接;两所述支撑块上表面均竖直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块的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包括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面自上而下向远离对应墙体的一侧倾斜;两所述支撑块分别朝向对应墙体的一侧垂直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与第一滑槽连通,所述支撑块的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朝向楔形块的一侧设置为与第一导向面平行的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向配合,当楔形块的上表面与支撑块的上表面齐平时,抵接块部分延伸至支撑块外部并用于抵接墙体;所述楔形块的上表面用于抵接模具。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结构调解两支撑块之间的距离,调整到合适的距离后放入两墙体之间,通过驱动结构将两支撑块相互远离,两支撑块分别抵接两墙体完成初步固定。将模具放置在两支撑块的上方,将模具抵接在楔形块上方,在模具内放入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模具的重量逐渐增加并压动楔形块向下移动,楔形块的第一导向面与抵接块的第二导向面配合,楔形块推动抵接块向对应的墙体移动,进一步支撑墙体增加两支撑块的稳定性。当楔形块上方的所承受的重量越重时,支撑块的支撑更加稳固,减少混凝土过梁倾倒的可能,在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并且施工结构在两墙
体之间的上方,工人在施工结构下方通过时受到的阻碍很小,方便工人工作。
8.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竖直的一侧壁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竖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底端与支撑块连接,顶端与楔形块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然状态下通过压缩弹簧的作用保持楔形块的位置,当楔形块不受力时抵接块在第二滑槽内自由滑动。减少楔形块在重力作用下驱使抵接块位于支撑块外导致放入两支撑块时不方便的可能。保证支撑块安装完成后,楔形块的上表面位于支撑块的上方,模具能够抵接在楔形块上,提高结构运行的稳定度。
10.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与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导杆,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分别设置于两支撑块上,所述导杆与第一固定块连接,所述导杆贯穿并滑动于第二固定块内;所述导杆的长度方向与两墙体相互靠近的一侧垂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驱使两支撑块远离或靠近时,第二固定块与对应的支撑块沿导杆的长度方向滑动。两支撑块分别被导杆导向,限制两支撑块移动的方向,提高结构运行的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块、第四固定块、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套管;所述第三固定块与第四固定块分别与两支撑块连接;第一丝杆贯穿并螺纹连接第三固定块,第二丝杆贯穿并螺纹连接第四固定块;所述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套管同轴设置且与导杆平行;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套管时,通过导杆的限位,套管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之间产生轴向转动,因为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因此转动套管时,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分别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带动两支撑块靠近或远离完成调节。施工时人工扶持支撑块,转动套管即可,方便人工操作。
14.可选的,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挡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的设置减少转动套管过多导致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脱离套管的可能,提高结构的运行稳定性。
16.可选的,两所述支撑块上均设置有两夹板,两夹板分别铰接于支撑块平行于墙体厚度面的两侧;两夹板上分别设置有压板,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压板放置的让位槽;当所述压板被模具抵接时,压板与夹板翻转,两夹板夹持墙体。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模具时,模具先压动压板,压板带动夹板翻转,模具将压板完全压入到让位槽后,夹板呈竖直设置且贴合对应墙体的厚度面,两夹板将墙体夹持,进一步提高对混凝土过梁支撑的稳定性。
18.可选的,当所述夹板夹持墙体时,夹板远离对应墙体的一侧沿其厚度面贯穿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墙体较薄时,通过拧紧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端部抵接墙体。根据不同墙体的厚度控制调节螺栓的位置,提高夹持的适应性和范围。
20.可选的,其一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水准泡。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两支撑块进行初步定位时观察水准泡进行安装。减少混凝土过梁安装后倾斜的可能。
22.可选的,所述抵接块分别朝向对应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支撑块的抵接块通过橡胶垫抵接墙体,橡胶垫提高抵接块与墙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橡胶垫减少抵接块压坏墙体的可能。
24.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转动套管将两支撑块之间调节到指定距离;将支撑块放置在两墙体之间;将模具放置在支撑块上;在模具内放置钢筋笼并浇注水泥;等待水泥完全凝固后,转动套管将两支撑块之间的距离缩短;取下施工结构。
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两支撑块上设置有驱动机构;当楔形块上方的所承受的重量越重时,支撑块的支撑更加稳固,减少混凝土过梁倾倒的可能,在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并且施工结构在两墙体之间的上方,工人在施工结构下方通过时受到的阻碍很小,方便工人工作。
26.2.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块、第四固定块、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套管;转动套管时,通过导杆的限位,套管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之间产生轴向转动,因为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因此转动套管时,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分别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带动两支撑块靠近或远离完成调节。施工时人工扶持支撑块,转动套管即可,方便人工操作;3.两夹板分别铰接于支撑块平行于墙体厚度面的两侧;安装模具时,模具先压动压板,压板带动夹板翻转,模具将压板完全压入到让位槽后,夹板呈竖直设置且贴合对应墙体的厚度面,两夹板将墙体夹持,进一步提高对混凝土过梁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支撑块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块;2、墙体;3、模具;4、第一滑槽;5、楔形块;51、第一导向面;6、放置槽;7、滑块;8、压缩弹簧;9、第二滑槽;10、抵接块;101、第二导向面;11、橡胶垫;12、夹板;13、合页;14、压板;15、让位槽;16、调节螺栓;17、导向组件;171、第一固定块;172、第二固定块;173、导杆;18、驱动组件;181、第三固定块;182、第四固定块;183、第一丝杆;184、第二丝杆;185、套管;19、挡板;20、水准泡。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
31.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包括两个矩形的支撑块1,两支撑块1呈水平设置,两支撑块1之间设置有驱使两支撑块1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机构。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的一侧与对应墙体2抵接。两支撑块1通过驱动机构连接。将两支撑块1放置到两墙体2之间,通过驱动机构使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支撑块1通过驱动机构支撑。将模具3放置到支撑块1上,在模具3内放置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等混凝土完全干透后将施工结构取下。
32.参照图1和图2,两支撑块1的上表面均竖直开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滑槽4,支撑块1的第一滑槽4内滑动有楔形块5,楔形块5的下表面呈第一导向面51设置,第一导向面51为斜面,第一导向面51自上而下向远离对应墙体2的一侧倾斜。第一滑槽4竖直且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开设有横截面为矩形的放置槽6,放置槽6连通支撑块1的上表面。楔形块5竖直且分别靠近两放置槽6的一侧分别焊接有滑块7,滑块7竖直滑动于放置槽6内。滑块7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压缩弹簧8,压缩弹簧8呈竖直设置,压缩弹簧8的顶端与滑块7的下表面焊接,压缩弹簧8的底端与放置槽6靠近地面的一侧焊接。自然状态下在压缩弹簧8的作用将楔形块5支撑,此时楔形块5的上表面位于支撑块1上表面的上方。模具3压动楔形块5后,楔形块5向下滑动,此时压缩弹簧8被压缩。
33.参照图1和图2,两支撑块1分别朝向对应墙体2的侧壁垂直开设有纵截面为矩形的第二滑槽9。第二滑槽9与第一滑槽4连通。支撑块1的第二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矩形的抵接块10。抵接块10朝向楔形块5的一侧呈第二导向面101设置,第二导向面101与第一导向面51平行设置。第二导向面101与第一导向面51贴合并滑动连接。当楔形块5的上表面与支撑块1的上表面齐平时,抵接块10靠近对应墙体2的一侧延伸至支撑块1的外部,抵接块10抵接对应墙体2。楔形块5的上表面用于与模具3的下表面抵接。将模具3放置到楔形块5上,注入混凝土时,模具3的重量逐步增加并压动楔形块5,楔形块5的第一导向面51与抵接块10的第二导向面101配合推动抵接块10分别抵接墙体2。
34.参照图1和图2,抵接块10朝向对应墙体2的一侧粘合有橡胶垫11,抵接块10通过橡胶垫11与墙体2接触,提高摩擦力。
35.参照图1和图2,支撑块1与墙体2厚度面平行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夹板12,夹板12呈矩形板,夹板12朝向对应墙体2的一侧延伸至支撑块1以外。支撑块1分别靠近夹板12的侧壁焊接有合页13,合页13与夹板12焊接。当夹板12竖直时,合页13位于夹板12的下方,夹板12朝向墙体2且位于支撑块1上方的一侧垂直焊接有压板14。支撑块1的上表面开设有供压板14放置的让位槽15。当压板14位于让位槽15内时,夹板12竖直向上并夹持墙体2。安装模具3时,模具3压动压板14,压板14翻转并进入让位槽15内,此时两夹板12夹持墙体2。
36.参照图1和图2,当夹板12竖直且压板14位于让位槽15内时,夹板12远离墙体2的一侧分别垂直贯穿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6。调节螺栓16朝向墙体2的一侧抵接墙体2。当墙体2厚度较薄时通过调节螺栓16进行夹持。
37.参照图3,驱动机构包括导向组件17,导向组件17包括第一固定块171与第二固定块172,第一固定块171与第二固定块172分别焊接于两支撑块1与墙体2厚度面平行的其一侧壁。第一固定块171与第二固定块172位于墙体2厚度面的同一侧。第一固定块171朝向第二固定块172的一侧垂直焊接有导杆173,导杆173贯穿并滑动于第二固定块172。导杆173的长度方向与两墙体2相互靠近的一侧垂直。导杆173的轴向与合页13铰接轴的轴线平行。推
动支撑块1,两支撑块1分别沿导杆173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
38.参照图1,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18,驱动组件18包括第三固定块181与第四固定块182,第三固定块181和第四固定块182分别焊接于两支撑块1分别远离第一固定块171和第二固定块172的一侧。第三固定块181与第四固定块182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垂直贯穿并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杠184。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的螺纹方向相反。驱动组件18还包括套管185,套管185、第一丝杆183、第二丝杆184相互同轴且与导杆173平行。套管185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相互连通且长度相同。第一丝杆183和第二丝杆184分别与套管185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39.参照图1,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同轴焊接有圆盘形的挡板19,当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转动到最大位置后被挡板19阻挡。
40.参照图1和图2,其一支撑块1平行于墙体2厚度面的其一侧壁焊接有水准泡20。通过水准泡20观察两支撑块1的上表面是否平行。
41.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根据两墙体2之间的间距转动套管185,套管185驱使两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分别带动两支撑块1相互靠近或远离。将两支撑块1放置在两墙体2之间并通过水准泡20找平。转动套管185,套管185带动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两支撑块1抵接两墙体2将自身支撑。将模具3放置在两支撑块1的上方,模具3压动压板14,压板14翻转并进入让位槽15内,压板14带动夹板12翻转使两夹板12夹持墙体2。模具3抵接楔形块5的上表面。在模具3内放置钢筋笼,在模具3内浇注混凝土,此时模具3的重量增加,模具3压动楔形块5,楔形块5的第一导向面51与抵接块10的第二导向面101配合,抵接块10向对应墙体2的一侧移动,抵接块10通过橡胶垫11抵接墙体2。等混凝土完全干透后,转动套管185使两支撑块1相互靠近,两支撑块1解除与墙体2的抵接和支撑,移除施工结构。
42.实施例2参照图4,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0.手动转动套管185将两支撑块1之间调节到略小于两墙体2之间的距离;s200.将支撑块1放置在两墙体2之间;s201.根据水准泡20调整两支撑块1,使两支撑块1的上表面呈水平设置;s202.转动套管185,使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并抵接在两墙体2之间;s300.将模具3放置在支撑块1上;s301.根据墙体2的厚度转动调节螺栓16,使调节螺栓16抵接墙体2;s400.在模具3内放置钢筋笼并人工浇注水泥;s500.等待水泥完全凝固后,转动套管185将两支撑块1之间的距离缩短;取下施工结构。
43.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支撑块(1),两支撑块(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和靠近的驱动机构,两支撑块(1)相互远离的一侧用于与相邻的两墙体(2)抵接;两所述支撑块(1)上表面均竖直开设有第一滑槽(4),所述支撑块(1)的第一滑槽(4)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5),所述楔形块(5)包括第一导向面(51),第一导向面(51)自上而下向远离对应墙体(2)的一侧倾斜;两所述支撑块(1)分别朝向对应墙体(2)的一侧垂直开设有第二滑槽(9),所述第二滑槽(9)与第一滑槽(4)连通,所述支撑块(1)的第二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抵接块(10),所述抵接块(10)朝向楔形块(5)的一侧设置为与第一导向面(51)平行的第二导向面(101),第一导向面(51)与第二导向面(101)向配合,当楔形块(5)的上表面与支撑块(1)的上表面齐平时,抵接块(10)部分延伸至支撑块(1)外部并用于抵接墙体(2);所述楔形块(5)的上表面用于抵接模具(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4)竖直的一侧壁开设有放置槽(6),所述放置槽(6)内竖直设置有压缩弹簧(8),所述压缩弹簧(8)的底端与支撑块(1)连接,顶端与楔形块(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18)与导向组件(17),所述导向组件(17)包括第一固定块(171)、第二固定块(172)、导杆(173),第一固定块(171)与第二固定块(172)分别设置于两支撑块(1)上,所述导杆(173)与第一固定块(171)连接,所述导杆(173)贯穿并滑动于第二固定块(172)内;所述导杆(173)的长度方向与两墙体(2)相互靠近的一侧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8)包括第三固定块(181)、第四固定块(182)、第一丝杆(183)、第二丝杆(184)、套管(185);所述第三固定块(181)与第四固定块(182)分别与两支撑块(1)连接;第一丝杆(183)贯穿并螺纹连接第三固定块(181),第二丝杆(184)贯穿并螺纹连接第四固定块(182);所述第一丝杆(183)、第二丝杆(184)、套管(185)同轴设置且与导杆(173)平行;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套管(18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183)与第二丝杆(184)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挡板(1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支撑块(1)上均设置有两夹板(12),两夹板(12)分别铰接于支撑块(1)平行于墙体(2)厚度面的两侧;两夹板(12)上分别设置有压板(14),所述支撑块(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压板(14)放置的让位槽(15);当所述压板(14)被模具(3)抵接时,压板(14)与夹板(12)翻转,两夹板(12)夹持墙体(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夹板(12)夹持墙体(2)时,夹板(12)远离对应墙体(2)的一侧沿其厚度面贯穿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一所述支撑块(1)上设置有水准泡(2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块(10)分别朝向对应墙体(2)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11)。
10.权利要求1

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0.转动套管(185)将两支撑块(1)之间调节到指定距离;s200.将支撑块(1)放置在两墙体(2)之间;s300.将模具(3)放置在支撑块(1)上;s400.在模具(3)内放置钢筋笼并浇注水泥;s500.等待水泥完全凝固后,转动套管(185)将两支撑块(1)之间的距离缩短;取下施工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过梁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过梁施工结构领域,其包括两支撑块,两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驱使两支撑块相互远离和靠近的驱动机构;支撑块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支撑块的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楔形块包括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面自上而下向远离对应墙体的一侧倾斜;支撑块朝向墙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与第一滑槽连通,支撑块的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抵接块,抵接块朝向楔形块的一侧设置为与第一导向面平行的第二导向面,当楔形块的上表面与支撑块的上表面齐平时,抵接块部分延伸至支撑块外部并用于抵接墙体;楔形块的上表面用于抵接模具。本申请具有提高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的效果。具有提高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的效果。具有提高支撑混凝土过梁的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戴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3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