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8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窗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车身主要附件车门附件设计又是车门设计的关键,如何高效、准确、智能化地进行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的设计工作,缩短设计周期,是目前汽车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传统的车门上玻璃升降器,由于结构复杂,零件较多,因此成本较高,除此之外,由于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需采用众多金属材质的零件,故其重量较大,在对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进行安装操作时不便于控制,操作困难。此外,车窗玻璃沿导轨方向向上运行至顶端时容易与导轨的翻边相撞,产生异响,长期使用两者容易变形损坏,同时影响用户体验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包括一体注塑而成的导轨和电机座,所述电机座位于所述导轨的一侧;所述导轨沿其主体方向上且远离所述电机座的一侧形成有一翻边;有一托盘通过卡接块与所述翻边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为一垂直与所述托盘的主体的直平面;所述导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所述阻尼块为弹性件,其弹性变形的自由端面向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为一注塑件,其上下面均为平面,分别与所述翻边的内壁和所述托盘的顶面配合。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的主体的上下平面之间通过一弧面过渡连接。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中与弧面相对的一面形成有与所述阻尼块的主体相互垂直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上形成有一八字状的卡口,该卡口位于所述导轨的背面,且所述卡口的开口与所述导轨的背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的主体至所述卡口处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导轨的厚度相当。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的主体的厚度大于所述导轨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阻尼块还可以与所述导轨一体注塑而成,所述阻尼块呈l型,其弹性活动侧面向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

优选的,所述导轨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塑料转轮,有一拉绳绕设在两个所述塑料转轮的外周,且所述拉绳与所述托盘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绳的中间段绕设在所述电机座上的线轮上,所述线轮由设置在其一侧的驱动电机驱动其旋转。

优选的,所述托盘的上顶角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孔和调节孔,所述托盘的主体上形成有一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在导轨上设置有与托盘顶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通过阻尼块可有效减小托盘与导轨之间由于碰撞产生的形变和损坏,同时阻尼块设计成弧型结构,使得其局部在受到碰撞时,作用力能均布至整个阻尼块,使其受力均匀,增强其抗压能力;

将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整体采用注塑材料制成,其生产速度快,成本低,且相对于传统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而言,由注塑材料制成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更加轻量化,安装快捷方便;

为防止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形,在其上均布有一组加强筋由于增强其整体性和抗压性;

导轨上纵向均布有一组螺栓,通过该螺栓与螺母配合可将导轨与车门架连接,安装操作简单且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阻尼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包括一体注塑而成的导轨1和电机座2,所述电机座2位于所述导轨1的一侧。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其一,免去两者的安装,简单快捷;其二,由于两者通过一体注塑而成,故相对于传统的金属制成的车窗升降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车窗升降装置的重量更轻,使得安装更加方便。

所述导轨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塑料转轮13,有一拉绳4绕设在两个所述塑料转轮13的外周,且所述拉绳4与托盘3固定连接,由此可见,通过拉动所述拉绳4,所述塑料转轮13将与其同步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拉绳4处的拉力减少,且此时与所述拉绳4固定连接的所述托盘3与拉绳同步升降。为进一步优化,将所述拉绳4的中间段绕设在所述电机座2上的线轮21上,所述线轮21由设置在其一侧的驱动电机22驱动其旋转,即启动所述驱动电机22后,带动与其连接的线轮21旋转,以使得所述拉绳4自动缠绕在上述线轮21上,进而带动所述托盘3以及所述托盘3上承载的车窗玻璃自动升降。

为使得所述线轮21在旋转过程中不会产生晃动或者掉落,在所述电机座2的背面通过螺栓23连接有一盖体34,所述螺栓23位于所述线轮21的外周,及所述线轮21位于所述盖体34与所述电机座2形成的腔体内,且该腔体的容纳空间与所述线轮21的尺寸相当。

结合图1至图2所示,为使得所述托盘3可沿所述导轨1的方向移动,所述导轨1沿其主体方向上且远离所述电机座2的一侧形成有一翻边11;所述托盘3通过卡接块103与所述翻边11滑动连接。所述托盘3顶平面和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均为一垂直与所述托盘3的主体的直平面。

当所述托盘3向上移动至位于所述导轨1顶端的翻边11处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由于托盘3与翻边11均为硬质材料制成,长期使用后两者均会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甚至损坏,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所述导轨1上设置有与所述托盘3顶平面和\或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12,所述阻尼块12为一弹性件,其弹性变形的自由端面向所述托盘3顶平面和\或卡接块103的顶平面。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阻尼块12采用弹性塑料过具有一定弹性性能的材质制成。所述阻尼块12的上下面均为平面,其上平面可与所述翻边11的内壁接触,下平面和所述托盘3的顶面配合。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的上下平面之间通过一弧面过渡连接。挡所述托盘3上升至所述阻尼块12处时,所述托盘3的顶面及所述卡接块103的顶端与对所述阻尼块12的下平面产生作用力,当碰撞力度较大时,所述阻尼块12的上平面可与位于所述导轨1顶端的翻边11接触。所述阻尼块12的下平面在受到碰撞后通过弧面将受力均匀传输至整个阻尼块12,即该设计可有效减小所述阻尼块12因受力产生形变甚至损坏的概率。

如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12卡接于所述导轨1上。具体而言,所述阻尼块12中与弧面相对的一面形成有与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相互垂直的卡接部122,所述卡接部122上形成有一八字状的卡口123,该卡口123位于所述导轨1的背面,且所述卡口123的开口与所述导轨1的背面贴合。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至所述卡口123处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导轨1的厚度相当,这样设计可有效防止所述阻尼块12卡接后会晃动。由于所述托盘3卡接于所述导轨1的一侧的翻边11上,故为防止所述托盘3与所述导轨1产生碰撞,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的厚度需大于所述导轨1的厚度,至少所述阻尼块12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卡接块103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12与所述导轨1一体注塑而成,所述阻尼块12呈l型,其弹性活动侧面向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所述托盘3的顶面与该弹性活动侧碰撞,当然为防止所述阻尼块12因碰撞受力产生形变,优选将其设计为弧型拐角。该实施例揭示的阻尼块12具有生产成型速度快,且耗材较少等优点。

如图1所示,为防止所述导轨1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力产生变形,在其靠近所述电机座2的一侧上形成有一组加强筋,以提高所述导轨的承压能力。所述托盘3的上顶角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孔31和调节孔3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1将车窗玻璃的一角固定于所述托盘3上,在通过所述调节孔32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并固定所述车窗玻璃,即该托盘3的优点在于其可使用与不同宽度尺寸的车窗玻璃。与所述导轨1的原理一样,为提高所述托盘3的抗压承载力,在其主体上形成有一组加强筋33,此外,所述加强筋33还可提高所述托盘3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注塑而成的导轨(1)和电机座(2),所述电机座(2)位于所述导轨(1)的一侧;所述导轨(1)沿其主体方向上且远离所述电机座(2)的一侧形成有一翻边(11);有一托盘(3)通过卡接块(103)与所述翻边(11)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为一垂直与所述托盘(3)的主体的直平面;所述导轨(1)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12),所述阻尼块(12)为弹性件,其弹性变形的自由端面向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块(12)为一注塑件,其主体(121)上下面均为平面,分别与所述翻边(11)的内壁和所述托盘(3)的顶面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的上下平面之间通过一弧面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块(12)中与弧面相对的一面形成有与所述主体(121)相互垂直的卡接部(122),所述卡接部(122)上形成有一八字状的卡口(123),所述卡口(123)位于所述导轨(1)的背面,且所述卡口(123)的开口与所述导轨(1)的背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123)至所述主体(121)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导轨(1)的厚度相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块(12)的主体(121)的厚度大于所述导轨(1)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块(12)与所述导轨(1)一体注塑而成,所述阻尼块(12)呈l型,其弹性活动侧面向所述卡接块(103)的顶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塑料转轮(13),有一拉绳(4)绕设在两个所述塑料转轮(13)的外周,且所述拉绳(4)与所述托盘(3)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4)的中间段绕设在所述电机座(2)上的线轮(21)上,所述线轮(21)由设置在其一侧的驱动电机(22)驱动其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3)的上顶角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孔(31)和调节孔(32),所述托盘(3)的主体上形成有一组加强筋(3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自带阻尼的车窗升降装置,包括一体注塑而成的导轨和电机座,所述电机座位于所述导轨的一侧;所述导轨沿其主体方向上且远离所述电机座的一侧形成有一翻边;有一托盘通过卡接块与所述翻边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为一垂直与所述托盘的主体的直平面;所述导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所述阻尼块为弹性件,其弹性变形的自由端面向所述卡接块的顶平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导轨上设置有与托盘顶面相互匹配的阻尼块,通过阻尼块可有效减小托盘与导轨之间由于碰撞产生的形变和损坏,同时阻尼块设计成弧型结构,使得其局部在受到碰撞时,作用力能均布至整个阻尼块,使其受力均匀,增强其抗压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尹永汉;张德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33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