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87


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方法,属于乳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牡丹属于毛茛科芍药属牡丹组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可分为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牡丹籽油是油用牡丹种子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取的油脂,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木本植物油,其中油酸27.73%、亚油酸21.40%、α亚麻酸40.87%,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90%,其中的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在国内众多木本油料中含量属最高。α亚麻酸是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是ω3系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前体,对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和防止老年痴呆起到作用,此外,还具有调节血脂、抑制血栓性疾病、降低血黏度、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多种功能。2011年3月22日,国家卫生部发布《关于批准元宝枫籽油和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发布,标志着牡丹籽油的产业化生产迈出了新的台阶,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但是,由于牡丹籽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生产及储存过程中极易氧化酸败,进而导致油脂品质下降、货架寿命缩短。氧化后的油脂不仅会出现哈败为、口感变差,而且摄入氧化后的牡丹籽油,其中的氧化产物会导致组织氧化损伤,诱导产生代谢类疾病。因此,为了拓展牡丹籽油的应用场景,提升牡丹籽油的营养品质和促进牡丹籽油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处理牡丹籽油,提升其稳定性,成为当前的趋势。
4.油脂微胶囊化技术是以易于成膜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壁材将油脂包裹起来形成小胶囊,胶囊直径大小为5~200μm,该技术形成的产品不仅能防止油脂氧化,而且使液态油脂形成粉末状,更加便于贮存运输及利用,应用在小品种活性油脂方面,可极大提升其利用效价。皮克林乳液是指以超细固体颗粒作为乳化剂而得到的乳状液,皮克林乳液通常是将超细固体颗粒加入油水体系中,辅助以强烈搅拌或超声进行制备。与传统乳液相比,皮克林乳液不必使用无机高分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其稳定剂可以用天然物质代替,如蛋白质,多糖,脂质等;改变体系的ph,离子强度,温度以及油相组成,皮克林乳液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改变油相组成或粒子的类型即可改变流体的类型;此外,皮克林乳液还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常规脂质微胶囊制备即采用乳化剂乳化,继而用喷雾制得,其稳定性差,包埋效率低,而且乳化剂对微胶囊芯材的保护作用有限,影响产品的营养特性和存储稳定性,而采用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脂质微胶囊,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5.现有专利cn 103948035a“牡丹籽油微胶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采用酵母、大豆分离蛋白或者牡丹饼粕蛋白作为壁材,经过乳化、包囊、固化和干燥步骤制得,和众多其他微胶囊制备方法类似,该过程中采用蛋白结合酵母作为乳化剂,方法也比较传统,蛋白类乳化剂的抗氧化能力也有限。在专利cn104206561a“一种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中,采用的微胶囊壁材为酪蛋白酸钠、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明胶、阿拉伯胶和麦芽糖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然后添加食品级乳化剂,制备乳液后,喷雾干燥而成,该制备方法中采用的
辅助材料多,对工艺的影响较大,制备成品的稳定性存在不足。专利cn104920639a“一种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中,完全采用食品添加剂或助剂,包括单甘脂、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蔗糖酯和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作为芯材乳化剂,以麦芽糊精、β环糊精和酪蛋白酸钠作为壁材,来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虽然包埋效果和稳定性较好,但是辅材用量高,成本偏高,也不能体现牡丹籽油作为微胶囊核心的产品营养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7.本发明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表面活性剂乳液制备微胶囊产品稳定性差和营养价值不高,多数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副作用,作为食品助剂限量使用等问题,开发一种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方法,提升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稳定性、抗氧化性和营养品质。
8.【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抹茶粉作为皮克林乳液的稳定剂,提供了一种基于皮克林乳液的新型绿色、包埋效率高、产品稳定性好、抗氧化能力强的营养型和适口性好的牡丹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本发明采用乳清分离蛋白和天然抹茶粉为壁材,高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油脂,如牡丹籽油、油茶籽油等为芯材,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微胶囊粉末,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适用于食品和保健品应用领域,可以直接食用和应用;(2)乳液稳定性好。抹茶粉中高含量多酚对芯材起到有效抗氧化作用,提升存储性能,而且乳清分离蛋白和抹茶粉在乳脂肪滴界面竞争吸附,可进一步增加微胶囊颗粒的稳定性;(3)营养效果高。抹茶粉富含酚类物质,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水平,进而起到防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芯材是富含天然活性产物的高不饱和油脂则对于保护心血管具有有效作用,因此,有效提升了微胶囊粉末的营养效价。
10.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皮克林乳液,所述乳液是以抹茶粉和蛋白质原料,经均质得到皮克林乳液;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其中,抹茶粉所起的作用是作为稳定剂,蛋白质是作为表面活性剂。其中,乳清分离蛋白和酪蛋白均能起到较好的乳化作用,但乳清分离蛋白效果更好,这里乳清分离蛋白主要是为了与抹茶粉在和脂滴接触时,产生一种竞争吸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乳滴的稳定性,最终提高微胶囊粉末稳定性的作用,相比而言,乳清分离蛋白乳化性能好,这是公认接受的蛋白类乳化剂,且在食品中已经有应用,但单独用乳清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制备食品产品,成本较高。
1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的质量比为1:1~2:1。
12.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皮克林乳液在包埋疏水性成分中的应用。
1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疏水性成分包括油脂、疏水性营养成分或疏水性药物。
1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脂包括牡丹籽油、紫苏籽油、葡萄籽油、鱼油、油茶籽油或亚麻籽油。
15.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胶囊,所述微胶囊是以疏水性成分为芯材,抹茶粉和蛋白质为壁材组成,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
或酪蛋白。
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抹茶粉和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2:1。
1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1:2。
1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胶囊芯材为疏水性成分,包括油脂、疏水性营养成分和疏水性药物。
19.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胶囊芯材为疏水性成分,包括牡丹籽油、紫苏籽油、葡萄籽油、鱼油、油茶籽油或亚麻籽油。
20.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其制备方法是先将疏水性成分与蛋白质水溶液混合,剪切得到初始乳液,再加入抹茶粉水溶液混合,经过高压均质,得到皮克林乳液,再经喷雾干燥得到微胶囊;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
2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抹茶粉和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2:1。
2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1:2。
2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初始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剪切条件为12 000r/min,3~5min;高压均质处理压力分为两级,第一级压力为50~80bar,优选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40~380bar,优选为350bar,均质次数3~5次。
2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皮克林乳液高压均质处理压力分为两级,第一级压力为50~80bar,优选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40~380bar,优选为350bar,均质次数3~5次。
2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喷雾干燥工艺中,进风温度120~180℃,优选为140℃;出风温度60~90℃,优选为65~75℃;进料速度15~30ml/min,优选为20ml/min。
26.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微胶囊或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在制备食品、药品或化妆品中的应用。
2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食品包括速溶咖啡、烘焙糕点和饮料配料。
28.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抹茶粉在制备皮克林乳液或微胶囊中的应用;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
29.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作为微胶囊的壁材,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30.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牡丹籽油微胶囊,所述牡丹籽油微胶囊是以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包埋牡丹籽油,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制备得到牡丹籽油微胶囊。
3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2.(1)步骤一:称取一定量抹茶粉于室温下用蒸馏水溶解,制备抹茶粉水溶液;
33.(2)步骤二:称取一定量乳清分离蛋白,溶解于蒸馏水中,制备乳清分离蛋白溶液;
34.(3)步骤三:取冷榨牡丹籽油与步骤二制备的乳清蛋白水溶液混合,制备初始乳液;
35.(4)步骤四:将步骤三初始乳液与步骤一种抹茶粉溶液混合,再次经过高压均质,制备出稳定性皮克林乳液;
36.(5)步骤五:将步骤四中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
3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的质量比为1:1~2:1。
3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牡丹籽油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1:2。
39.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一中抹茶粉溶解条件为: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5~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促进水合。
40.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二中乳清分离蛋白溶解条件为: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5~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促进水合。
4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二乳清分离蛋白水溶液中,乳清分离蛋白浓度为2%~5%。
4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三中初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剪切条件为12 000r/min,3~5min;高压均质处理压力分为两级,第一级压力为50~80bar,优选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40~380bar,优选为350bar,均质次数3~5次。
4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四中稳定性皮克林乳液高压均质处理压力分为两级,第一级压力为50~80bar,优选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40~380bar,优选为350bar,均质次数3~5次。
4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五喷雾干燥工艺中,进风温度120~180℃,优选为140℃;出风温度60~90℃,优选为65~75℃;进料速度15~30ml/min,优选为20ml/min。
4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46.本发明采用乳清分离蛋白和天然抹茶粉为壁材,高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油脂,如牡丹籽油、油茶籽油等为芯材,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微胶囊粉末,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47.(1)适用于食品和保健品应用领域,可以直接食用和应用;
48.(2)乳液稳定性好。抹茶粉中高含量多酚对芯材起到有效抗氧化作用,提升存储性能,而且乳清分离蛋白和抹茶粉在乳脂肪滴界面竞争吸附,抹茶粉微小颗粒与乳清分离蛋白颗粒竞争吸附牡丹籽油乳脂肪滴界面,形成皮克林乳液的稳定性比普通乳液更高,可进一步增加微胶囊颗粒的稳定性,最终产品的包埋率可以达到94.15%以上,用80℃的热水对微胶囊粉进行冲调,稳定1个小时表面未出现浮油;
49.(3)营养效果高。抹茶粉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不仅可以增加牡丹籽油微胶囊的营养品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其抗氧化活性,进而起到防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芯材是富含天然活性产物的高不饱和油脂则对于保护心血管具有有效作用,因此,有效提升了微胶囊粉末的营养效价。
50.(4)应用范围广。最终的微胶囊产品口感滑润,具有茶叶的风味,而且具有良好的速溶性,应用场景宽广,可以广泛应用在速溶咖啡、烘焙糕点和饮料配料等食品中。
具体实施方式
51.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52.1.包埋率的测试方法:
53.牡丹籽油微胶囊中油脂包埋率(f)按照公式(1)计算:
[0054][0055]
式中,w1为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表面含油量,w2为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总含油量。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表面含油量的测定参考行业标准sc/t 3505

2006执行,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总含油量按照索氏抽提法测定。
[0056]
实施例1:
[0057]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58]
(1)称取40g,2000目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6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声6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59]
(2)称取20g乳清分离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8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6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60]
(3)称取32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60bar,均质次数3次。
[0061]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得到状态良好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62]
实施例2:
[0063]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64]
(1)称取50g,2000目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5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65]
(2)称取30g乳清分离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7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66]
(3)称取45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50bar,第二级压力为370bar,均质次数4次。
[0067]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得到状态良好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68]
实施例3:
[0069]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70]
(1)称取40g,2000目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6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71]
(2)称取30g乳清分离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7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72]
(3)称取36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60bar,均质次数4次。
[0073]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
[0074]
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得到状态良好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75]
实施例4:
[0076]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油脂微胶囊粉末:
[0077]
(1)称取40g,2000目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6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
声6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78]
(2)称取20g酪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8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6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79]
(3)称取32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60bar,均质次数3次。
[0080]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得到状态良好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81]
对实施例1

4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0082]
表1
[0083]
项目名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包埋率(%)96.30
±
0.26%94.15
±
0.53%95.22
±
0.37%96.22
±
0.21%
[0084]
对本发明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的稳定性进行了评定:方法如下,用80℃的热水对牡丹籽油微胶囊粉进行冲调,得到10%的牡丹籽油粉溶液,用药匙匀速搅拌溶液,溶液搅拌均匀后,观察表面浮油时间,测试结果如下:
[0085]
表2
[0086]
样品名称稳定时间(min)实施例1>68实施例2>57实施例3>64实施例4>67
[0087]
对比例1:
[0088]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89]
(1)称取10g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9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90]
(2)称取10g乳清分离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9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91]
(3)称取50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60bar,均质次数4次。
[0092]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093]
该对比例中改变壁材与芯材的比例,使其超出1:1~2:1的范围,发现制制备出来的乳液乳化消化和稳定性差,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包埋率大大降低,测得包埋率仅为37.54%。
[0094]
对比例2:
[0095]
依次按照如下步骤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微胶囊粉末以100g计算):
[0096]
(1)称取50g抹茶粉于室温下溶解于96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97]
(2)称取10g乳清分离蛋白于室温下溶解于970g蒸馏水中,恒温搅拌10min后,继续超声10min,促进溶解混合,于4℃条件下过夜;
[0098]
(3)称取36g冷榨牡丹籽油与(2)中溶液混合,于12 000r/min下剪切5min,再进行高压均质,第一级压力为60bar,第二级压力为360bar,均质次数4次。
[0099]
(4)将(3)中制备的皮克林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40℃,出风温度70℃,进料速度20ml/min。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
[0100]
该对比例中改变壁材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增加抹茶粉的比例,使二者的比例超出1:1~2:1的范围,按照实验例2中测定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的稳定性,发现不到20min,表面即开始浮油,而且口感不佳。
[0101]
对比例3:
[0102]
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区别在于,不添加抹茶粉,得到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微胶囊粉末表面含油量高,包埋率降低,按照公式(1)的方法测得所制得微胶囊粉末的包埋率为64.22
±
1.05%,比用本发明制备的微胶囊粉末包埋率降低超过30%,这说明用单一乳清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比用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基于皮克林乳液方法制备微胶囊粉末稳定性要差,包埋率低,因而造成芯材外渗,这将可能进一步降低产品存储稳定性和营养价值。
[0103]
对比例4:
[0104]
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区别在于,将2000目的抹茶粉替换成粒径为200目的抹茶粉,结果发现,由于抹茶粉粒径太大,即使经过高压均质,依然不能制备出均一稳定的皮克林乳液,该样品不能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产品。这说明抹茶粉颗粒粒径对于皮克林乳液的成功制备至关重要,粒径太大无法制备出皮克林乳液产品,进而无法生产微胶囊粉末。发明人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抹茶粉的粒径宜在2000目以上,目数越高所制备皮克林乳液的粒径越小,其稳定性和所制备的微胶囊粉末的包埋性也有一定增加,乳液制备时所需的剪切速率和均质压力降低,更容易被乳化,并且最终的微胶囊粉末的粒径也随之降低,冲调产品的口感滑润性增加。但是抹茶粉粒径越小,越难以制备,其价格越昂贵,综合考虑,抹茶粉粒径优选为2000至6000目。
[0105]
对比例5:
[0106]
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粉末,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的抹茶粉替换成粒径分别为2000目和2500目的胡萝卜粉或迷迭香粉,二者分别为食品中最常用的天然呈色和呈味粉末添加剂,尝试制备皮克林乳液,发现尽管采用相同的工艺参数,但是不能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乳液,也不能制备出微胶囊粉末。
[0107]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皮克林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乳液是以抹茶粉和蛋白质原料,经均质得到皮克林乳液;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克林乳液,其特征在于,抹茶粉和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2:1。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克林乳液在包埋疏水性成分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性成分包括油脂、疏水性营养成分或疏水性药物。5.一种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是以疏水性成分为芯材,抹茶粉和蛋白质为壁材组成;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抹茶粉和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2:1;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1:2。7.一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以疏水性成分为芯材,抹茶粉和蛋白质为壁材;先将疏水性成分与蛋白质水溶液混合,剪切得到初始乳液,再加入抹茶粉水溶液混合,经过高压均质,得到皮克林乳液,再经喷雾干燥得到微胶囊;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8.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微胶囊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在制备食品、药品或化妆品中的应用。9.一种抹茶粉在制备皮克林乳液或微胶囊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10.一种牡丹籽油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牡丹籽油微胶囊是以抹茶粉和乳清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包埋牡丹籽油,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牡丹籽油微胶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方法,属于乳液技术领域。所述乳液是以抹茶粉和蛋白质原料,经均质得到皮克林乳液;所述抹茶粉粒径为2000至6000目;所述蛋白质为乳清分离蛋白或酪蛋白。本发明采用乳清分离蛋白和天然抹茶粉为壁材,高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油脂,如牡丹籽油、油茶籽油等为芯材,基于皮克林乳液制备微胶囊粉末,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适用于食品和保健品应用领域,可以直接食用和应用;(2)乳液稳定性好;(3)营养效果高;(4)应用范围广。(4)应用范围广。


技术研发人员:刘元法 叶展 徐勇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福喆未来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7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34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