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子锁具有各种各样的结构,每种结构均为实现相同的功能,即通过电信号控制电子锁内的锁扣移动,进而实现锁扣锁紧锁环或者释放锁环。锁扣的动作通常是通过电子锁内的机械传动结构来实现,但是,现有的电子锁通常仅依赖电子锁内的机械传动来实现锁扣位置的切换,一旦传动结构或者驱动装置出现问题,锁扣由于受到了机械传动结构的限制而无法移动。而且,锁扣正常状态下都处于锁定位置,因此电子锁出现故障时锁扣大概率处于锁定位置,此时一旦电子锁出现故障,锁环将会难以拔出,通常需要完全拆开电子锁并拆下锁扣后才能解决锁环无法拔出的问题。
但是,电子锁一般固定设置于各种大型装置的内部,拆卸电子锁时因此不仅需要将装置的外壳拆开,还要将电子锁拆开,步骤非常繁琐,而且如果在锁环没有拔出的情况下拆卸电子锁,会进一步加大拆卸的难度。综上所述,锁环与电子锁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一旦电子锁出现故障,拆卸电子锁非常困难,存在维修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电子锁存在故障后拆卸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锁,至少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活动连接有锁扣,所述锁扣上设有用于容纳锁环的锁环容纳槽,还包括:扳扣,所述扳扣与所述外壳旋转活动连接;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并驱动所述扳扣旋转;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扳扣的其中一侧设有容纳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从所述外壳内伸出的扳动部,所述扳扣的另一侧设有限制所述锁扣移动的限位部;所述扳扣至少可在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扳扣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部卡住所述锁扣,所述扳扣位于所述开锁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锁扣以使得所述锁扣可自由移动;所述扳动部可在所述限位槽内移动以使得所述扳扣在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来回切换。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热缩线和加热装置,所述热缩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扳扣和所述加热装置,且所述热缩线与所述扳扣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扳动部;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有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启动的信号线。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设有承接槽,所述锁扣上设有与所述承接槽适配的承接部。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锁扣移动范围的挡块。
优选的,所述扳扣连接有扳扣扭簧,在无外力作用时所述扳扣扭簧限制所述扳扣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包括一个信号接收部,所述锁扣在移动时可触发所述的信号接收部。
进一步的,所述锁扣至少包括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设有用于挤压所述信号接收部的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锁扣还包括第一支臂,所述锁环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
优选的,所述锁扣与所述外壳旋转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锁扣连接有锁扣扭簧,无外力作用下所述锁扣扭簧限制所述锁扣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处。
上述方案的优点在于,一旦电子锁内部的电子控制原件出现故障,导致无法驱动锁扣释放锁环时,通过手动拨动扳动部,可以手动将扳扣从锁定位置切换到解锁位置,进而可以将锁环拔出,进而解决了在锁环没有拔出的情况下拆除电子锁非常麻烦的问题。而且,本方案整体的结构非常简单,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采用加热装置加热热缩线的方式实现对扳扣的控制,由于热缩线不会提供推力,因此不会阻碍扳扣正常移动,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的推杆装置更加契合本方案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电子锁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所示为电子锁的外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外壳,100-限位槽,11-加热装置,110-信号线,12-触发开关,120-信号接收部,13-热缩线,130-张紧立柱,131-连接部,14-扳扣,140-扳扣旋转部,141-承接槽,1410-限位部,142-扳动部,143-扳扣扭簧,15-锁扣,150-锁扣旋转部,151-第一支臂,152-第二支臂,1520-凸起,153-锁环容纳槽,154-锁扣扭簧,16-挡块,2-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方案提供的一种电子锁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至少包括外壳10,外壳10内部旋转活动连接有锁扣15,锁扣15上设有锁环容纳槽153,如图1所示,当锁扣15转动至水平后,锁环2即可与锁环容纳槽153相互卡住,在锁扣15保持固定的情况下,锁环2无法从锁扣15中被拉出,实现了对锁环2的固定。而在锁扣15可以自由转动的情况下,锁环2可以自由拔出。
锁扣150的固定与否是由扳扣14控制的,扳扣14与外壳10旋转活动连接,且扳扣14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控制扳扣14旋转。扳扣14的其中一侧(图示的下侧)设有扳动部142,且在外壳10上设有限位槽100,扳动部142容纳于限位槽100中,且扳动部142从所述外壳10中伸出。扳扣14的另一侧设有限位部1410,限位部1410靠近所述锁扣15。扳扣14包括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其中,扳扣14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部1410卡住所述锁扣15,向锁环2施加向外的拉力时,锁扣15会被所述扳扣14卡住而无法移动,防止所述锁环2被拔出。实现上述功能的原理在于,扳扣14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扳动部142靠近所述限位槽100的内壁,此时向外拉出锁环2的拉力传递到扳扣14上时,会促使所述扳动部142挤压限位槽100的内壁,进而扳扣14无法被拉动,从而使得扳扣14始终保持在锁定位置。而当扳扣14位于开锁位置时,限位部1410远离所述锁扣15,锁扣15能够自由转动,锁环2可以自由拔出。扳扣14在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的切换可以通过拨动扳动部142实现,如图1所示中,向左拨动扳动部142,即可把扳动部142拨动到开锁位置。一旦控制扳扣14的驱动装置出现故障,可以通过拨动扳扣14,使得锁环2可以被拔出,进而方便维修。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电子锁通常情况下是安装在大型装置的内部,因此一般不会存在普通人通过拨动扳动部142任意打开电子锁的问题,此设计是为能够拆开外壳检修人员提供更方便的维修方法。
优选的,驱动装置包括热缩线13和加热装置11,加热装置11由电驱动,热缩线13的一端连接所述加热装置11,热缩线13的另一端于连接部131处与扳扣14固定连接,连接部131靠近所述扳动部142。加热装置11加热热缩线13后,热缩线13收缩,进而拉动扳扣14从锁定位置切换至开锁位置,实现自动控制。而且,进一步来说,由于扳扣14具有可手动拨动的特点,而热缩线13不会提供挤压应力,因此热缩线13不会干扰扳扣14被正常拨动,该驱动装置的方案更加适配本方案中扳扣14的特点,且结构简单,能够使得电子锁内部更加紧凑。而且,为了保证热缩线13拉动扳扣14时更加灵敏,在外壳10内还设有张紧立柱130,热缩线13绕过张紧立柱130设置,一方面使得所述热缩线13在未被加热的情况下能够维持一定的张紧力,一旦加热装置11加热热缩线13,热缩线13能够快速响应并拉动扳扣14;另一方面,便于布置热缩线13,防止热缩线13与外壳10内部的其他装置之间产生干扰。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1410上设有承接槽141,所述锁扣15上设有与承接槽141适配的承接部155,承接部155可容纳于承接槽141内,使得扳扣14位于锁定位置时锁扣15与扳扣14之间位置关系保持地更稳定。
所述外壳10内固定设有挡块16,挡块16用于限制锁扣15移动范围,防止锁扣15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无法复原。
所述外壳10内分别设有锁扣旋转部150和扳扣旋转部140,锁扣15与锁扣旋转部150旋转活动连接,扳扣14与扳扣旋转部140旋转活动连接。在外壳10与扳扣14之间设有扳扣扭簧143,扳扣扭簧143限制所述扳扣14位于锁定位置,当扳扣14旋转至其他位置时,撤去外力后,扳扣扭簧143可以驱动扳扣14返回至锁定位置。同样的,在锁扣15与外壳10之间设有锁扣扭簧154,锁扣扭簧154同样具有驱动锁扣15复位的功能。
外壳10内固定设有触发开关12,触发开关12包括一个信号接收部120,锁扣15在旋转过程中可以碰撞信号接收部120,进而触发开关12接收到一个碰撞信号,以此确定锁扣15的状态。以图1为例,锁扣15处于锁紧锁环2的位置时,锁扣15会挤压信号接收部120,设定触发开关12接收到挤压信号的状态下电子锁锁紧锁环,进而系统可以判断出电子锁是否正常锁住锁环。为了便于锁扣15挤压触发开关12,锁扣15设有第二支臂152,第二支臂152朝向触发开关12的一侧设有凸起1520,突起1520用于挤压信号接收部120。对应的,锁扣15还设有第一支臂151,所述锁环容纳槽153对应设于第一支臂151和第二支臂152之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电子锁,至少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内活动连接有锁扣(150),所述锁扣上设有用于容纳锁环(2)的锁环容纳槽(15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扳扣(14),所述扳扣与所述外壳旋转活动连接;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并驱动所述扳扣旋转;
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100),所述扳扣的其中一侧设有容纳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从所述外壳内伸出的扳动部(142),所述扳扣的另一侧设有靠近所述锁扣并用于限制所述锁扣移动的限位部(1410);
所述扳扣至少可在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扳扣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限位部卡住所述锁扣,所述扳扣位于所述开锁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锁扣以使得所述锁扣可自由移动;所述扳动部可在所述限位槽内移动以使得所述扳扣在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来回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热缩线(13)和加热装置(11),所述热缩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扳扣和所述加热装置,且所述热缩线与所述扳扣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扳动部;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有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启动的信号线(1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承接槽(141),所述锁扣上设有与所述承接槽适配的承接部(15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锁扣移动范围的挡块(1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扣连接有扳扣扭簧(143),在无外力作用时所述扳扣扭簧限制所述扳扣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固定设有触发开关(12),所述触发开关包括一个信号接收部(120),所述锁扣在移动时可触发所述的信号接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至少包括第二支臂(152),所述第二支臂设有用于挤压所述信号接收部的凸起(152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还包括第一支臂(151),所述锁环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与所述外壳旋转活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连接有锁扣扭簧(154),无外力作用下所述锁扣扭簧限制所述锁扣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