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机顶盒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
背景技术:
机顶盒是一个连接电视机与外部信号源的设备。它可以将压缩的数字信号转成电视内容,并在电视机上显示出来。
目前的机顶盒工作时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通过机顶盒上的散热孔散发出机顶盒,机顶盒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外界的灰尘容易从散热孔进入机顶盒,灰尘进入机顶盒中后进而可能影响机顶盒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减少灰尘进入机顶盒,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包括壳体、与壳体滑动连接的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
所述壳体、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上均开设有散热孔;
所述第一挡尘板位于第二挡尘板的上方;
所述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上的散热孔与壳体上的散热孔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挡尘板上开设有收集槽,当滑动第一挡尘板后,收集槽与壳体上的散热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将机顶盒放置进壳体中,机顶盒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壳体、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上的散热孔散发到外界,当机顶盒不工作时,使用人员滑动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使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挡住壳体上的散热孔,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将外界的灰尘隔在机顶盒外,第一挡尘板上的收集槽移动到壳体上散热孔的下方,穿过散热孔的灰尘落在收集槽中,当收集槽中的灰尘收集满后,使用人员将第一挡尘板拉出壳体即可对灰尘进行清理。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承接块和第二承接块;
所述第一挡尘板与第一承接块抵接,所述第一挡尘板位于第一承接块的上方,所述第二挡尘板位于第二承接块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接块承接住第一挡尘板,第二承接块承接住机顶盒,第一承接块和第二承接块将机顶盒与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隔开,方便使用人员滑动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尘板上设有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穿过第一承接块和第二承接块;
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挡尘板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挡尘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将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连接在一起,使用人员移动第一挡尘板或第二挡尘板即可同时移动另一个挡尘板,方便了使用人员调节第一挡尘板和的第二挡尘板。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滑块;
所述滑块穿过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能够在通孔中滑动,工作人员拨动滑块即可同时移动第一挡尘板或第二挡尘板。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支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将壳体抬离放置面,能够更好地将机顶盒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铰接有面板;
所述面板上设有卡扣,所述壳体上设有卡块,所述卡扣和卡块配合使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顶盒放到壳体中后,使用人员关上面板,使外界的灰尘不容易从壳体的前端进入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背板;
所述背板位于壳体上远离面板的一端;
所述背板上开设有接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到壳体中后,将需要接到机顶盒上的线从接线孔穿到壳体内并连接到机顶盒上,通过接线孔接线更方便。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滑动连接有挡板,
所述挡板上设于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挡板上、另一端连接在背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置到壳体中后,机顶盒顶住挡板,弹簧收缩,然后使用人员将面板关上,挡板顶住机顶盒,机顶盒抵住面板,进一步使外界的灰尘不容易进入壳体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工作人员将机顶盒放置进壳体中,机顶盒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壳体、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上的散热孔散发到外界,当机顶盒不工作时,使用人员滑动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使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挡住壳体上的散热孔,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将外界的灰尘隔在机顶盒外,第一挡尘板上的收集槽移动到壳体上散热孔的下方,穿过散热孔的灰尘落在收集槽中,当收集槽中的灰尘收集满后,使用人员将第一挡尘板拉出壳体即可对灰尘进行清理;
2.连接杆将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连接在一起,使用人员移动第一挡尘板或第二挡尘板即可同时移动另一个挡尘板,方便了使用人员调节第一挡尘板和的第二挡尘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的轴测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的正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面板关合状态的状态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通孔;12、卡块;13、背板;131、接线孔;21、第一挡尘板;211、收集槽;22、第二挡尘板;3、散热孔;41、第一承接块;42、第二承接块;5、连接杆;51、滑块;6、面板;61、卡扣;7、密封垫;81、挡板;82、弹簧;9、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
参照图1和图2,智能家居机顶盒包括壳体1、第一挡尘板21、第二挡尘板22、两个第一承接块41、两个第二承接块42和连接杆5。
壳体1为长方体状并且内部为空腔,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均滑动连接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第一挡尘板21的滑动方向为壳体1的宽度方向,第一挡尘板21与第二挡尘板22平行,第一挡尘板21处在第二挡尘板22的上方,两个第一承接块41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1宽度方向的两个内侧壁上并且位置对应,两个第二承接块42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1宽度方向的两个内侧壁上并且位置对应,两个第一承接块41处在两个第二承接块42的上方,第一挡尘板21抵接在第一承接块41上,机顶盒抵接在第二承接块42上,第二挡尘板22处在第二承接块42的下方。第一承接块41和第二承接块42与壳体1的前端留有空隙,连接杆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挡尘板21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挡尘板22上,连接杆5位于空隙中。
参照图2和图3,壳体1的顶面和底面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上同样均匀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第一挡尘板2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收集槽211,第一挡尘板21上的散热孔3和收集槽211分成多排,多排散热孔3与多排收集槽211间隔分布。
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内,机顶盒与第二承接块42抵接,当有人使用机顶盒时,拨动连接杆5,连接杆5带动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移动,使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上的散热孔3与壳体1上的散热孔3对齐,此时机顶盒工作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孔3中散发到外界。当不使用机顶盒时,反向拨动连接杆5使第一挡尘板21上的收集槽211与壳体1顶面上的散热孔3对齐,外界的灰尘进入收集槽211中,此时第二挡尘板22上没有开设散热孔3的区域将壳体1底面上的散热孔3挡住,使外界的灰尘不容易进入机顶盒内。
参照图1和图4,为了进一步提升壳体1的密闭性,在壳体1上铰接有面板6,面板6上开设有观察窗,面板6与壳体1接触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7。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置待壳体1内后,转动面板6使面板6与壳体1接触,密封垫7与机顶盒接触,密封垫7减小面板6与机顶盒之间的缝隙,进一步使外界中的灰尘不容易进入壳体1内。
参照图1和图4,使用人员将面板6关上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面板6可能会打开,为了使面板6关合得更牢固,在面板6上固定连接有卡扣61,在壳体1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凸起,当转动面板6并将面板6关上时,卡扣61卡在凸起上,面板6关合地更稳定,当需要打开面板6使时,使用人员掀起卡扣61将卡扣61从凸起上移开即可。
参照图1和图3,为了方便使用人员调整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的位置,在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1,在连接杆5上固定连接有滑块51。滑块51穿过通孔11,滑块51能够在通孔11中滑动,当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内并且关上面板6,使用人员通过拨动滑块51即可调节第一挡尘板21的位置。
当收集槽211中的灰尘集满之后,使用人员转动连接杆5将滑块51转到壳体1内即可将第一挡尘板21拿出对收集槽211进行清理。
参照图3和图5,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内后,还需将信号线等连接到机顶盒上,为了方便使用人员向机顶盒接线,在壳体1上设有背板13,背板13与壳体1一体成型,背板13处在壳体1上远离面板6的一端,背板13垂直于壳体1的底面,背板13上开设有接线孔131。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上后,将需要接到机顶盒上的先穿过接线孔131接到机顶盒上即可。
参数图5,为了进一步提升壳体1的密闭性,并且使壳体1能够防止不同尺寸的机顶盒,在壳体1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挡板81,接线孔131延伸出挡板81。挡板81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弹簧82,弹簧8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背板13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挡板81上。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中,机顶盒与挡板81抵接,弹簧82压缩,当面板6关上时,弹簧82顶住挡板81,挡板81顶住机顶盒,灰尘不容易从挡板81与机顶盒的抵接处进入壳体1,挡板81将机顶盒顶在面板6上,进一步减小了机顶盒与面板6之间的缝隙,外界的灰尘更加不容易进入壳体1。
参照图1,为了改善壳体1的散热效果,在壳体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架9,支架9将壳体1抬起,机顶盒工作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好从壳体1底部的散热孔3散发到外界。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的实施原理为:使用人员将机顶盒放置到壳体1内,然后将面板6关上,当使用机顶盒时,使用人员拨动滑块51,使第一挡尘板21上的散热孔3与壳体1顶面上的散热孔3对齐,第二挡尘板22上的散热孔3与壳体1顶面上的散热孔3对齐,此时机顶盒工作散发的热量通过散热孔3散发到外界。当不使用机顶盒时,使用人员反向拨动滑块51,第一挡尘板21上的收集槽211与壳体1顶面上的散热孔3对齐,外界的灰尘落在收集槽211中,第二挡尘板22上没有开设散热孔3的区域将壳体1底面上的散热孔3挡住,是外界的灰尘不容易进入壳体1内,进而不容易进入机顶盒内。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与壳体(1)滑动连接的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
所述壳体(1)、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上均开设有散热孔(3);
所述第一挡尘板(21)位于第二挡尘板(22)的上方;
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上的散热孔(3)与壳体(1)上的散热孔(3)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挡尘板(21)上开设有收集槽(211),当滑动第一挡尘板(21)后,收集槽(211)与壳体(1)上的散热孔(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承接块(41)和第二承接块(42);
所述第一挡尘板(21)与第一承接块(41)抵接,所述第一挡尘板(21)位于第一承接块(41)的上方,所述第二挡尘板(22)位于第二承接块(42)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板(21)上设有连接杆(5);
所述连接杆(5)穿过第一承接块(41)和第二承接块(42);
所述连接杆(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挡尘板(2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挡尘板(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通孔(11),所述连接杆(5)上设有滑块(51);
所述滑块(51)穿过通孔(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铰接有面板(6);
所述面板(6)上设有卡扣(61),所述壳体(1)上设有卡块(12),所述卡扣(61)和卡块(12)配合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6)上设有密封垫(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背板(13);
所述背板(13)位于壳体(1)上远离面板(6)的一端;
所述背板(13)上开设有接线孔(1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滑动连接有挡板(81);
所述接线孔(131)延伸出挡板(81);
所述挡板(81)上设于弹簧(82),所述弹簧(82)的一端连接在挡板(81)上、另一端连接在背板(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防尘机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支架(9)。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