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产钳是常用医疗器械之一,广泛用于产科手术的助产操作中,是产科牵引纠正胎位、协助胎儿娩出、缩短产程等的常用手术工具。
目前现有通用产钳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双叶产钳,用于双叶产钳术,双叶产钳术是一种助产方式,部分用于顺产,部分用于剖腹产手术,使用时,分别将双叶产钳的左右两叶置于胎头两侧,扣合后夹持胎头,牵引娩出胎儿;
另一种是单叶产钳,用于单叶产钳术,是近年临床开始试用的一种新的助产技术,其操作简单,娩出胎儿快捷,尤其对母儿损伤小,主要用于剖腹产手术中。
但现有产钳(无论是上述双叶产钳还是单叶产钳等)都是钳柄和钳叶为一体固定结构,这样,在剖腹产手术中,一旦出现胎儿位置不正(如:胎头嵌入到骨盆内等)的情况,是无法将钳叶部位嵌入到骨盆内胎儿头部下侧的,因此也不能实现移动胎儿位置的操作,若执意将钳叶嵌入到骨盆内胎儿下侧,钳柄会触碰到胎儿及母体子宫,会造成母婴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根据胎位不同作出结构调整、降低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母婴损伤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包括钳叶、手柄和连接套;钳叶和手柄通过铰接轴(如销轴、螺钉等)连接(即钳叶和手柄可绕铰接轴转动),且在二者连接位置的外侧套装有一连接套,连接套可实现上下移动;手柄的杆部具有折弯段,其近钳叶端与手柄的手持端存在一定夹角。
本实用新型中,当连接套套在钳叶和手柄的连接位置(即铰接轴所在位置)时,手柄与钳叶的位置锁定,产钳处于正常状态;当连接套移动至钳叶和手柄的连接位置的上方/下方(为了便于操作,通常移至钳叶和手柄的连接位置的下方)时,钳叶可旋转一角度,实现手柄的折叠。手柄杆部的折弯段与常规单叶产钳的直柄相比,能够缩小手术操作区域,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视野阻挡,便于操作。
当胎儿位置不正时,首先将连接套移动至钳叶和手柄的连接位置的下方,并将产钳折叠,通过调整钳叶的方向将钳叶嵌入到骨盆内胎儿头部下侧,因此时手柄呈折叠状态,因此可以避免触碰到胎儿及母体其他部位,当钳叶嵌到胎儿头部下侧后,再将折叠的手柄恢复到正常锁定状态,再撬动胎儿头部,实现助产作用。另外,手柄折叠过程中,只需根据胎位情况折叠到最大角度即可,不需要进行过程中的限位。
优选的,钳叶的近手柄端开设有内槽口;对应内槽口在手柄的近钳叶端设有凸出平台;凸出平台穿入内槽口中,并通过铰接轴连接,实现钳叶和手柄的转动。进一步优选的,内槽口的底面为斜面,凸出平台的顶部为与内槽口底面相适应的斜面,当凸出平台的顶部斜面与内槽口的底部斜面重合后,可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手柄旋转过大,同时结合连接套实现产钳操作。
除上述外,内槽口和凸出平台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在钳叶上设置凸出平台,在手柄上设置内槽口,均能实现手柄的折叠。为了与上述方案区分开来,定义钳叶上设置的凸出平台为第二凸出平台,定义手柄上设置内槽口为第二内槽口,对本方案做以下描述:手柄的近钳叶端开设有第二内槽口;对应第二内槽口在钳叶的近手柄端设有第二凸出平台;第二凸出平台穿入第二内槽口中,并通过铰接轴连接,实现钳叶和手柄的转动。优选的,第二内槽口的底面为斜面,第二凸出平台的顶部为与第二内槽口底面相适应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套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如: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产钳的钳叶和手柄采用铰接轴连接,并通过连接套的上下移动,能够实现手柄和钳叶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手柄的折叠,方便钳叶自由嵌入骨盆内胎儿头部下侧,避免手柄触碰胎儿及母体子宫,保证产钳在胎头嵌入骨盆场合的助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钳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手柄的示意图;
图4是产钳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传统单叶产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钳叶;2、铰接轴;3、连接套;4、手柄;5、近手柄端;6、内槽口;7、凸出平台;8、近钳叶端;9、折弯段;10、手持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包括钳叶1、手柄4和连接套3;钳叶1和手柄4通过铰接轴2连接(钳叶1和手柄4可绕铰接轴2转动,本实施例中的铰接轴采用常规销轴),且在二者连接位置的外侧套装有一连接套3,连接套3可实现上下移动;手柄4的杆部具有折弯段9,其近钳叶端8与手柄4的手持端10存在一定夹角。本实施例中,钳叶1的近手柄端5开设有内槽口6;对应内槽口6在手柄4的近钳叶端8设有凸出平台7;凸出平台7穿入内槽口6中,并通过铰接轴2连接,实现钳叶1和手柄4的转动;内槽口6的底面为斜面,凸出平台7的顶部为与内槽口6底面相适应的斜面。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套3为不锈钢材质。手柄4杆部的折弯段9与常规单叶产钳的直柄相比,能够缩小手术操作区域,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视野阻挡,便于操作。
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套3套在钳叶1和手柄4的连接位置(即铰接轴2所在位置)时,手柄4与钳叶1的位置锁定,产钳处于正常状态;当连接套3移动至钳叶1和手柄4的连接位置的上方/下方(为了便于操作,通常移至钳叶1和手柄4的连接位置的下方)时,钳叶1可旋转一角度,实现手柄4的折叠。
现对本实施例的结构和原理进行阐述:
手柄4的近钳叶端8的凸出平台7穿进钳叶1的近手柄端5的内槽口6,两者以铰接轴2连接,连接位置外侧设有连接套3,连接套3可上下移动:当连接套3向下移出连接位置时,手柄4上的凸出平台7可绕铰接轴2在钳叶1的内槽口6内转动,实现产钳手柄4的折叠,便于钳叶1嵌入骨盆内胎儿头部下侧;当钳叶1内槽口6与手柄4凸出平台7旋转至平行时(即手柄4的凸出平台7顶部斜面接触钳叶1的内槽口6底部斜面时),连接套3向上移动至连接位置,可实现手柄4的锁定,产钳可以撬动骨盆内胎儿头部,实现助产作用,进而实现特殊胎位时产钳的使用。
本实施例所述折叠杆式单叶产钳不同于常规单叶产钳(具体如图5所示,钳叶与手柄为一体结构),常规单叶产钳主要用于剖腹产手术,通过钳叶撬动胎儿头部实现产钳的助产作用,但是当胎儿头部嵌入骨盆时,常规单叶产钳不方便将钳叶嵌入到胎儿头部下侧(原因在于:钳柄会触碰胎儿或母体,造成额外的损伤)。本实施例所述产钳不存在上述问题。
现结合临床操作对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做以下描述:
当胎儿位置不正时,首先将连接套3移动至钳叶1和手柄4的连接位置的下方,并将产钳折叠,通过调整钳叶1的方向将钳叶1嵌入到骨盆内胎儿头部下侧,此时手柄4呈折叠状态,因此可以避免触碰到胎儿及母体其他部位(如:母体子宫);当钳叶1嵌入胎儿头部下侧后,再将折叠的手柄4恢复到正常锁定状态,此时,撬动胎儿头部,以实现助产作用,保证了产钳在胎头嵌入骨盆场合的助产性能。另外,手柄4折叠过程中,只需根据胎位情况折叠到最大角度即可,不需要进行过程中的限位。
1.一种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包括钳叶(1)、手柄(4)和连接套(3);钳叶(1)和手柄(4)通过铰接轴(2)连接,且在二者连接位置的外侧套装有一连接套(3),连接套(3)可实现上下移动;手柄(4)的杆部具有折弯段(9),其近钳叶端(8)与手柄(4)的手持端(10)存在一定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钳叶(1)的近手柄端(5)开设有内槽口(6);对应内槽口(6)在手柄(4)的近钳叶端(8)设有凸出平台(7);凸出平台(7)穿入内槽口(6)中,并通过铰接轴(2)连接,实现钳叶(1)和手柄(4)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内槽口(6)的底面为斜面,凸出平台(7)的顶部为与内槽口(6)底面相适应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手柄的近钳叶端开设有第二内槽口;对应第二内槽口在钳叶的近手柄端设有第二凸出平台;第二凸出平台穿入第二内槽口中,并通过铰接轴连接,实现钳叶和手柄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第二内槽口的底面为斜面,第二凸出平台的顶部为与第二内槽口底面相适应的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折叠杆式单叶产钳,其特征在于:连接套(3)采用刚性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